宋朝历史 岳飞做了什么事觐见宋高宗后“面若死灰”
Posted 皇帝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历史 岳飞做了什么事觐见宋高宗后“面若死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历史 岳飞做了什么事觐见宋高宗后“面若死灰”
岳飞做了什么事觐见宋高宗后“面若死灰”?
“犯吾法者,唯有剑耳。”——大宋第一条好汉赵匡胤语
绍兴七年初的岳飞,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一是再立大功,前一年的最后两个月,他的麾下在河南陈州、蔡州地区击退了女真傀儡伪齐“五大王”的进犯;二是加官晋爵,农历的二月二十五日,南宋朝廷颁发诏令,将岳飞的官阶提升为太尉,这是宋代武官的最高阶位,同时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三是在这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诏令中,赵构还谈到了君臣齐心协力、恢复大宋河山的光明愿景,期待着到了那个时候,“则朕克济垂成之业,而汝亦有无穷之闻”,这也正是岳飞最大的愿望。
未争取到淮西军
更好的消息正在向岳飞招手,在进阶太尉前,岳飞接连收到两道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省札》,要求他如果军中没什么要紧事,就到皇帝的行在汇报工作。这时候,淮西军的统帅刘光世,不仅军纪不整,而且临阵退缩,前一年差点把整个淮右断送掉,在朝野的压力下,自己申请解除兵权了。皇帝和张浚当时都觉得,岳飞的部队战斗力最强,不如把这支军队交给岳飞去带。正式的接管公文虽然没有下,但已下令淮西军听岳飞的号令。
岳飞很激动。想着即将担当起领导从襄阳到合肥近十万军队的重任,没等正式被任命鄂州军兼淮西军的总司令,他就给赵构写了奏章,半是感谢信,半是请战书。除了提出战略构想,后勤保障也考虑了。他要求皇帝下令有关部门积极备战,不要再像上次那样,因为补给不力而影响战局。后果很严重。这事黄了。才过了几天,又说淮西军不交给岳飞了,改为“都督府直辖”。岳飞不干了,他先去找了以宰相身份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的张浚,两人在用兵收复失地上一向很合拍,这次却不欢而散。其实,明确向皇帝建议不把淮西军交给岳飞的,正是张浚。理由很简单:不能给武将太大的兵权。张浚是这样认为的,主战的李纲和主和的赵鼎也是这么认为的。大臣们都不同意,那就去找皇帝。为了说服皇帝,岳飞还作了三年恢复中原的保证,都“拍胸脯”了,皇帝还是不同意。
赌气上庐山
岳飞一气之下,居然不回军营,而是去了在庐山的别墅,扬言要继续为母亲守孝。赵构一连写了两封信给他,希望他重新回来主持工作。岳飞回信了,两个字:不干。赵构这时有点窝囊,又给岳飞写了封信,大意是你是个大忠臣啊,别和张浚一般见识,听话。同时还以三省枢密院的名义让岳飞的部下李若虚和王贵到庐山去劝他。对他们两个,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岳飞不下山,就把你们两个一起军法从事。最后是李若虚连哄带吓,岳飞才接受皇帝的命令返回军营。
李若虚在庐山上,曾严厉地对岳飞说:这样坚决地不听从朝廷的旨意,决非好事;难道您以为可以和朝廷相抗吗?
岳飞下山后,估计也是后怕了,曾三次向皇帝谢罪。赵构的回复很淡定:我没有生气。要不然,就处罚你了。怎么处罚呢?就像太祖说过的那样,犯了我的法令的人,只有用剑来教训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
看到皇帝的回复,岳飞会是怎样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但他很快再次领教了皇帝的威严,这一次,有人记录了下来:他当着赵构的面紧张得语不成句,退下来之后面若死灰。
“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赵构的这句话,把岳飞吓得“面如死灰”。
岳飞为了淮西军的事,撂了几个月的挑子,大概在绍兴七年(1137年)七月从庐山上下来了,回到了军中。可没过多久,大概在九十月间,他又被皇帝叫去奏事去了。当时皇帝不在杭州,还在南京“靠前指挥”金国和伪齐的南犯。
在立太子问题上岳飞表现太积极
和岳飞一起觐见皇帝的,还有他的随军转运(相当于后勤部长)薛弼。接到圣旨后,岳飞就乘船沿江而下,到了九江,薛弼也从另一地方赶了上来,在船上和岳飞相遇。在船上,岳飞很严肃地告诉薛弼,这次见了皇帝,他要办一件大事——请求立皇子建国公赵昚为皇太子。赵构有两个养子,亲生的已经死了,自己也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且这两个养子还是太祖赵匡胤的子孙,而从宋真宗开始,直到赵构,历任皇帝都是太宗的子孙。更麻烦的是,赵构有两个小老婆,一人养了一个干儿子,将来谁当皇帝?
皇帝不表态,大臣很着急。岳飞也是个着急的。他为什么觉得赵昚好?据说是两年前在皇帝那里见过一次,听了他的言谈,就站到了年仅10岁的赵昚这边。两年后的觐见路上,岳飞觉得自己该发言了。
这事,也并非不能说。宰相赵鼎一派的人,也坚持让先进宫的赵昚当太子。而且,早在6年前,南宋朝廷还在绍兴流亡的时候,一个叫娄寅亮的人就给赵构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选一个太祖的子孙为养子。
当时,娄寅亮的职务是上虞县丞,从八品;而岳飞的官衔是太尉、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开国郡公,正二品。
但县丞可以建议收养皇子,太尉不得干预立皇太子。为什么?薛弼当时就和岳飞说了: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岳飞的回答是: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据薛弼回忆,岳飞请立皇太子的奏章,是亲自撰文、亲自抄写,还把在船上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练习小楷。他一定觉得这份奏章很重要,没准还能名垂青史,才这么郑重其事。就像我辈儿时写了好文章,就渴望被老师点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洪亮地朗读一遍。
岳飞在皇帝面前读了奏章,声音却不洪亮,有些发颤。他也害怕了吗?皇帝的回答还是那般淡定: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这句话,把岳飞吓得“面如死灰”。薛弼是在岳飞之后觐见皇帝的,一见薛弼,赵构就主动把岳飞怎么说,他如何告诫的事情说了一遍。赵构接下来又说:岳飞听了我的话,好像不大高兴啊。你劝劝他吧。这话很有意思。关心?疑心?还是痛心?
第二天,皇帝见到宰相赵鼎,又提起岳飞昨天的事。同样主张立赵昚当太子的赵鼎毫不客气地痛批岳飞:没想到他竟这样不守本分。退朝后,赵鼎又把薛弼找了来,又把岳飞批了一通后,明确表示:这决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
皇帝会因为这个就猜忌岳飞吗?不好说。
至少当时有人是这么看的。还是那个薛弼,在很多年以后,和别人说起这事时,发了一通感慨:岳飞作为大将,却越职到了这个地步,找死啊!
岳飞死了20年后,赵昚刚当上皇帝,就“按太上皇(赵构)的意思”,给岳飞平反了。
相关参考
岳飞是北宋有名的爱国将军,但是志在收复失地的他却被无情的冤杀在风波亭。这其中的波谲云诡可谓一言难尽,不只是因为被奸臣陷害,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公元1138年十一月,金朝派来使节与宋廷和议,但是这位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高宗,名赵构(公元1107年——1187年),字德基,汉族。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在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让位后病死,终年80岁
绍兴十一年(1141年)腊月二十九,南宋都城临安已沉寂在迎接新年的喜庆当中,可就在这一天,宋高宗颁下一道圣旨,抗金名将岳飞被赐死,部将张宪,长子岳云被处斩。千百年来,岳飞之死一直令人心痛,但许多人不知
岳飞死后的岳家军结局 1141年(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岳飞
诬陷杀害岳飞的凶手,除了众所周知的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二人外,还有一批不可忽视的文官武将中的帮凶。不论是主凶还是帮凶,谋害岳飞的具体动机虽有所不同,但都不是为了维护宋王朝的长远根本利益,都
宋高宗一般指赵构(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赵构(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
淮西之战后,与张俊、韩世忠同时接到了大本营的召见令。当时的宰相张浚试图收回各大将的兵权,因为这些人久握重兵,而且常常不听皇帝的命令,这是为了保宋朝江山考虑。要知道,当年的宋朝立国就是因为宋太祖手握
宋高宗一般指赵构(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赵构(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
岳飞进军中原绍兴十年(1140)五月下旬,东路金军围攻顺昌、西路金军攻入陕西的消息传到杭州,宋高宗大为恐慌,急忙命令岳飞出骑兵以援顺昌,接着又令岳飞出师中原,说是“左可图复京师,右可谋援关陕,外与河北
岳飞虽然是被“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而惨遭杀害,按照历代朝廷的谋反定罪,是要株连九族的,但岳飞的妻子儿女还算有点小幸运,并不是秦桧心慈手软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皇上宋高宗的法外开恩。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