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金庸自曝皈依佛教过程非常痛苦
Posted 佛经
篇首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金庸自曝皈依佛教过程非常痛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金庸自曝皈依佛教过程非常痛苦
金庸自曝皈依佛教过程非常痛苦
近日,疯狂英语、疯狂汉语创始人李阳在千年古刹——河南登封少林寺皈依佛门,师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名延依。李阳究竟为何皈依佛门,虽让人好奇,传言也很多,但其本人还没有正式说明原因,在此我们不予猜测,但在众多名人明星的皈依过程中,有一个人却坦承的告诉读者,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事。他就是金庸。
记者: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记者: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雷,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记者: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还年轻的时候,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因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记者: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但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那次会晤,我们说起过的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满的书,由始而终(没有新的一页)。”这也就是说,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生死观”,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气学完,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
记者: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记者: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为了令人相信,甚至说些谎话(例如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记者:《法华经》富于艺术性,有“永恒”,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有包容森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摄电视系列剧”,可以一页一页翻转的,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记者:《法华经》是“圆教”,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后再研读大乘经典,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相关参考
从古至今,一些在青楼中生活的女子,就从来不被别人看得起,这也逐渐导致了,提起“青楼”这个词就被人侮辱。青楼里的女子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她们生活的也非常的痛苦,但是却从来不会有人理解她们的痛苦。有人就该说
印度古代史上有个著名的帝王阿育王,他将孔雀帝国带向极盛。然而此人前半生是个杀人无数的魔王,自从竭陵伽大战潘然悔悟后,转而开始倡导慈爱戒杀,慢慢成为佛教的护法名王,将佛教发扬光大,前后判若两人。下文要讲
一、藏传佛教的历史藏传佛教的起源前弘期中国藏传佛教开始于西元七世纪中叶。当时西藏的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
...诗酒声色寄情山水的遗风。不过,他们却在人生鼎盛之年皈依佛教,不能不让人感慨不已,为何都皈依佛教呢?曼殊法师,俗名苏曼殊,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广东香山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其创始人为古印度的王子——释迦牟尼,在他死后的250多年,阿育王统一了陷入部落纷争的古印度,晚年皈依佛教。传说阿育王为了传播佛教,将佛祖遗留下来的舍利收集起来分成八万四千份,又派诸鬼
风流才子唐伯虎留下诗词文章无数,让人尊称为四大才子之一。但是,唐伯虎的婚姻可真是不尽人意,娶的三任老婆都没能和他相携到老。第一任妻子徐氏是当地名门望族徐延瑞的次女,夫妻恩爱,育有一子。唐伯虎二十四岁的...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民国风流欲女余美颜,写书自曝与3000男人上过床”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余美颜的一生可以说是民国时期风流女子的最佳代表,在她的著作《摩登情书》中曾写过她与3000名男
还不知道宋太宗赵光义为何自曝家丑,抹黑亲爹,背后原因令人寒心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古代有这么一条行为准则,“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北宋皇帝赵光义饱读诗
导语>听说,我住的城市>患遗传过敏性皮炎的孩子>比起其他地方要多得多。>我难道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吗?>一想到这个问题,>我便受到良心的谴责。>安部司,在日本从事食品添加剂工作20多年,人称“添加剂活辞
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因曾静反清案件而刊行了《大义觉迷录》一书,目的是为了“教育”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至尊皇帝与平民囚犯进行大辩论的书,也是史上泄漏宫廷内幕、隐秘最多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