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科举那些事儿

Posted 科举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科举那些事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科举那些事儿

科举那些事儿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些人可能认为科举是僵化落后的,其实,这是后世科举考试变得八股化后给人的印象。科举本身是有进步意义的。在科举出现之前,平民基本没有做官的机会,官员从士族中产生,只有一些极有名气的平民才可能做官,这让很多出身并不好的人才没有用武之地;而那些做官的士族子弟往往昏庸无能,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科举制度给了下层的读书人一个做官入仕的机会,也使国家能够找到有才能的人任官职。

隋炀帝的时候,以明经、进士两科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到了唐代,除明经、进士之外,又增加了明算、明法、明字等科,选取数学、法律、书法等方面的人才,但是最被看重的还是明经和进士。尤其是进士,因为很多宰相都出身进士,进士被称为“白衣卿相”。明经考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有帖经、墨义两种形式。帖经是采用类似现在的填空形式让考生默写经文,而墨义则考的是对经文的理解。进士考的是诗赋,需要有较高的文学才能,所以比明经要难得多,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在唐代,中了进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不会直接授予官职,要想做官,还要通过吏部的选拔,比如韩愈中进士之后曾三次往吏部应试,都没有录取,只得到外地当了幕僚。

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指省试,由尚书省主持。来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两类,一类是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地方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另一类是未入学馆的读书人,他们报考并通过地方的选拔考试才能参加省试,被称为乡贡。地方上的第一名被称为“解(jie)头”,这一名称到了后世改称为“解(jie)元”。省试中被录取称为“及第”,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或“状头”。

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像后世那么严格,考生的试卷是不糊名的,考官可以根据考生平时的才名进行判断,而不是仅靠一张考卷定输赢。所以,唐代流行一种行卷的风气,即文人将自己得意的作品进献给权贵或是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宣传,从而在科举中获胜。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就曾拿着自己写的诗,给当时的一位大诗人顾况看,顾况看了白居易的名字,对他开了一个玩笑:“长安米贵,白居不易。”意思是长安物价高,在这里生活并不容易。可是当他看到白居易写的《赋得原上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大赞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何难!”

唐代文人行卷的作品形式不一,包括古诗、律诗、辞赋、骈文、散文、小说等,有拿一两首的,也有拿整本书的。小说指的是唐代的传奇文,这种体裁中可以体现作者的史笔、文才和观点,所以在唐朝中后期特别流行。裴的小说集《传奇》(包括《聂隐娘》、《昆仑奴》等)就是为行卷而作。

行卷的风气大大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但势必也会带来一些不公平,因为向主考官推荐是允许的,一些人的面子大,主考官对他们推荐的人也不敢怠慢。传说大诗人王维就是通过公主的关系才得以京城解头的身份参加科举,考中进士。

王维年轻的时候多才多艺,音乐、绘画、诗歌方面都有过人的才能,在京城很有声望,和皇族的岐王关系甚好。这一年,王维准备应举,他希望能够作为京城的解头参加考试,但当时的解头已经定了,是一个名叫张九皋的人,在京城中很有声望,有人将他推荐给公主,公主给主考官传话,就让他做了解头。王维请岐王推荐,但岐王的地位不如公主,不能和她相争,于是他对王维说:“你把平日写的好诗准备十篇,再准备一首哀怨的琵琶曲子,五天之后你再来。”五天之后,王维如约而来,岐王对他说:“文人是不能拜见公主的,你一切听我的安排。”他让王维装扮成一名乐工,穿上华丽的衣服,带着琵琶,和他一起前往公主府。到了公主府中,宴席摆开,乐工和伶人们登场。王维因为年少,皮肤白皙,又长得俊美潇洒,在其中很突出。公主看了看他,问岐王说:“这是何人?”岐王回答说:“知音者也。”于是公主便让王维独自演奏一首新曲。王维将准备好的曲子演奏起来,这首曲子充满了哀怨之情,满座为之动容。公主问王维说:“这是什么曲子?”王维回答说是自己写的《郁轮袍》,公主啧啧称奇,对王维大加称赞了一番。岐王在旁边说:“他不仅懂得音律,在诗词方面也很有造诣,没人能超过他。”公主更加惊奇了,说:“你有作品吗?”王维把准备好的诗拿出来献给公主。公主看了王维的作品,大吃一惊,说:“这些诗我平常都读过,还以为是古人写的佳作,没想到原来却是你写的。”于是马上命人给他换去了乐工的衣服,让他坐在宾客的位置上。王维气质不凡,谈吐风趣,在座的王公贵族都对他投去欣赏的目光。岐王趁机说:“如果他是京城的解头,对京城来说,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公主说:“那为什么不让他参加考试?”岐王说:“他这个人,除非是作为解头,否则不肯参加考试。听说公主已经让张九皋作为解头,只得作罢。”公主笑着说:“我和张九皋也不熟,只是受人所托罢了。”她转回头来对王维说:“你如果真想成为解头,我倒可以帮帮你。”王维自然十分高兴,连忙谢过公主。公主命人叫来主考官,让王维作了解头。王维在这次考试中一举及第,中了状元。这个故事出现在唐代的笔记小说之中,真假不好说,不过其中涉及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可以参考的。

唐代科举的省试在京城举行,一般由礼部的人主持。考试的时候,考生会用荆席隔开,入场的时候也要搜身,依次而入。可见,那时虽没有提防考官作弊,但已经开始提防考生作弊了。史书记载过一个考试作弊的名人,就是晚唐时期的温庭筠。温庭筠的诗、词都写得很好,当时词还并不流行,温庭筠专注于作词,开创了后来的花间词派。温庭筠当时有个外号叫做“救数人”,原来,他的作弊和一般人的作弊不同,一般人作弊是抄别人的,但是温庭筠却喜欢在考场中帮助别人,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作弊者。温庭筠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源于心中的怨气。他受政治牵连,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总不被录取。“我中不了进士,我就帮别人中进士,这也说明我有才华。”这大概就是他的想法。一次考试时,主考官怕温庭筠再帮助别人,就把他安排在自己面前,温庭筠很生气,大闹了一番,不过据说就是在这样的监视下,他还是帮了八个人,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当然,这次他也没中,后来他就再也没有参加科举。几经辗转,温庭筠进了国子监,以助教的身份监考国子监学生。作为考生,他与众不同,作为老师,他同样与众不同。他不听别人推荐,严格按照文章的好坏排定名次;之后,还把结果都贴出来,就像今天的接受群众监督一样。由于他不买别人的账,而且他认为好的那些文章大都是批评朝政的,所以权贵对温庭筠都很记恨。很快,温庭筠就被贬外地,流落而死。

唐朝的科举虽已较为完备,但并不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李白就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别人小时候都钻研儒家经典,李白小时候却读得很杂,诸子百家都看,所以他对以儒家知识为主的科举考试不感兴趣。他四处游历,投递诗文,想要通过别人的举荐而得到皇帝的赏识。虽然最终算是如愿以偿,但却只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与他远大的理想抱负相距太远。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用诗词歌赋来选拔官员,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因为文学才能并不等于政治才能,但古人的心目并没有这么明确的学科观念,在他们看来,能在科举中胜出,就说明这个人很聪明,聪明人可以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可以处理好国家大事。这也并非全无道理,由科举选出的文人,的确有很多成为政治家,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明代的张居正等,都是从科举中选出来的。翻一翻史书也会发现,那些记录在案的文官,大多是进士出身,虽有一些文人做官期间为非作歹,但那并不是才能问题,而是人品问题。不过,软弱无能的文官在历史上也大有人在,这就是科举选官的弊端。另外还有一些人,虽才高八斗,却并不适合政治,于是“怀才不遇”才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大主题。

相关参考

大汉帝国的那些事儿,已经很努力的秦帝国是如何作死的

自古以来,能够统一整个华夏的王朝也就那么几个,但是却出现了两个这样的王朝,这两个王朝都是从强盛直接跌落深渊的,而且都是二世而亡,这两个国家分别为秦帝国和隋帝国。至于随帝国我们在以后的唐朝那些事儿中会提

唐朝历史 诗仙李白为何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

明朝那些事儿2,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当年明月,共7本。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

明朝那些事儿音频,求明朝那些事儿的MP3,全集下载

明朝那些事儿音频,求明朝那些事儿的MP3,全集下载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求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具体人物,明朝那些事儿人物大全

明朝那些事儿人物大全《明朝的那些事儿》人物统计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9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常遇春徐达冯国胜朱文正李文忠傅友德蓝玉刘基叶琛章溢李善长汤和韩山童刘福通李贞赵普胜丁普郎胡大海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当年明月,共7本。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概括,明朝那些事儿 主要内容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内容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字,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0字

急求《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0字《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前段时间,我们从上海书城买来了网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用了不少时间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我最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简介,明朝那些事儿三主要内容

谁知道《明朝那些事儿》主要内容简介《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