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李勣生平简介?李勣历史评价?
Posted 瓦岗军
篇首语:你可以忘掉苦难,但不能忘却艰辛;你可以忘掉伤疤,但不能忘却耻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李勣生平简介?李勣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李勣生平简介?李勣历史评价?
李勣
李勣,原姓徐,本名徐世勣,字懋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名望的大将。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李勣怎么姓徐呢?李勣是隋末瓦岗军的一名重要人物,后来降唐,唐皇帝姓李,赐他李姓,于是就叫李世勣了,后来又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称李勣。
一
李勣的父亲徐盖原为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后来迁居到滑州之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是当地一个颇有影响的富豪。徐盖父子二人都很善良,经常接济贫穷人家,不问亲疏远近,只要能做到的都尽量予以照顾,因此颇受人们尊敬。据史书记载,李勣在17岁那年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瓦岗是李勣家乡附近的一个村寨,隋末属于东郡(今河南延津东北)。大业七年(611)底、大业八年(612)初,原隋东郡法曹(管刑狱的小吏)翟让最初在此聚义。李勣参加瓦岗军后很快为翟让所重用,成为起义军中的骁勇将领。他有勇有谋,曾建议义军应进行战线转移,把作战目标转向宋、郑(今河南荥阳、商邱一带),翟让采纳了他的合理化建议,经常出其不意地缴获敌人运往江淮地区的马匹和兵器,逐渐壮大了自己,很快发展成为一支有万余人的军队。
大业十二年(616),曾参加隋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起兵的李密,在杨玄感失败后,也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军,李密又说服了周围许多小股起义军归附瓦岗,使瓦岗军迅速壮大。这样,引起了隋王朝的恐慌,隋炀帝派悍将张须陀前去攻打瓦岗军,瓦岗军经过严密策划,决定用诱敌深入之计战胜轻敌好胜的张须陀。先由翟让带一部分兵到荥阳城下挑战,引诱隋军,另由李密和李勣等率精兵千余人,埋伏在荥阳城北大海寺的一片树林里。结果张须陀被翟让牵着鼻子走进包围圈之中,被打得措手不及,全军覆没,张本人也当场被杀死。李勣在大海寺战役中作战勇猛,几次与张须陀遭遇,史称“勣频与战,竟斩须陀于阵。”使李勣名声大振。
大海寺一战,李密的威信越来越高,瓦岗军内部出现了以李密和翟让为核心的两派斗争。李勣不希望看到义军内部的分裂,他从大局出发,以义军的前途为重,为翟、李之间的裂痕能够弥合多次进行劝说。大业十三年(617),在李勣和王伯当等人的劝说之下,翟让同意他们的意见,共推李密为魏公,正式即位称元,并封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任命单雄信和李勣各为左、右武侯大将军,统领三军。
瓦岗军的大魏政权建立后,李勣又立了几次重大战功。大业十三年(617)秋, 河南、山东遭受水灾, 人们无以生计,流离失所,饿死者不计其数,老百姓对隋王朝更加不满,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李勣很注意审时度势,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向李密献计说: “民以食为天,当今天下大乱,本是饥饿造成, 假若我们能够取得粮食, 那就大事可成了。”李密立即派李勣率军五千,从原武(今河南原阳西南)渡河,会合附近各家起义军,齐攻黎阳仓。时间不到一天就结束了战斗,瓦岗军开仓号召人民取粮,同时乘势招兵买马,十天间,就新招收义兵二十多万人,使瓦岗军扩大了几倍。这一战提高了李勣在李密心目中的地位,扩大了在义军中的影响。
不久,李勣不希望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瓦岗军内部出现了公开的分裂,李密设计暗害了翟让,同时被杀的还有翟让的哥哥翟弘等人。事变时,单雄信、李勣全都在场,李勣受到误伤,李密把李勣扶到自己帐中,亲自为之敷伤,然后命令单、李二人分领翟让的部众。李密对单雄信、李勣仍旧予以重任,李勣对李密和瓦岗军仍然表现出忠心。大业十四年(618),李密的重要谋士房玄藻因往窦建德处联络,途经卫州(今河南淇县南)被当地割据武装王德仁所杀,李勣被任为主将,击败王德仁。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后北上,军锋直指瓦岗军控制的地区, 李密把重镇黎阳(今河南淇县东北)交给李勣把守,结果大败宇文化及。此后,李勣作为瓦岗军的黎阳镇守一直确保着大魏政权的北境,直至李密兵败归唐。
由于李密为王世充所乘,加上大部分部众人心离散,连失据点,李密觉得已无法挽回,决定西向投唐。李勣在没有了归属的情况下也决定投唐,他考虑到不能出卖李密,只有把归顺之功归之故主方能显示他的忠心。因此他对部属郭孝恪说: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民众,都是魏公(李密)所有,我若上表献之,就是邀人之功,这是耻辱的不义行为。现在应把郡县户口士马之数全数报告给魏公,然后让他自己向唐王朝献表。”他派了郭孝恪到长安,并未向唐献表,而把表交给李密。唐高祖听说李勣的代表到了长安,并未向唐献表,只是与李密一封书信,觉得很奇怪。郭孝恪向唐高祖如实反映情况后,高祖深为感叹,认为李勣这种做法“不背德,不邀功”,实在值得表彰。唐高祖立即任命他为黎州总管、上柱国,封为莱国公,并赐给他李姓。李密投唐后,有些反悔,因此在武德元年(618)底,又准备叛逃到东方,恢复旧业,但走到中途熊州(今河南宜阳境内),便被唐军盛彦师部斩获,唐高祖李渊把李密的首级派人送到黎阳,向李勣传示,并告知他李密的叛逃情况。李勣表现了对李密的最后忠诚,他十分悲恸,上表请求为之送葬,他备君臣之礼,全军戴孝,以隆重的仪式把这位故主葬于黎阳山南。
二
在李密与唐的斗争中,李勣站在新主与旧主之间,所处境地是非常困难的,稍有闪失,就可能导致身败名裂,李勣凭着自己的才智和斗争经验妥善解决好了这一棘手问题,既赢得了唐高祖的信任,又表现了对李密的忠心。李密失败后,李勣由瓦岗英雄而成了李渊父子的大臣。从武德二年(619)至武德七年(624),李勣作为唐王朝的主要将领,先后参加了东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和南定辅公祏的战争,在唐王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
李勣归唐后,被署为黎州总管(黎州即黎阳,今河南浚县附近)此地南临大河,是洛阳东、北边的重要战略要地,王世非常困难。高祖武德初年,派宗室李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专门负责收抚瓦岗故境和讨伐王世充、窦建德部众事宜。当时窦建德势力正盛,李神通所率唐军溃败,投奔到黎阳李勣处,与李勣共同保守唐军在河南的这块最后据点。后黎阳被攻克,李勣的父亲徐盖(这时已叫李盖)、李神通、唐高祖的妹妹同安公主及作为唐使来到东方的魏征等全部被俘虏。李勣曾一度率数百骑逃出重围,后因父亲被俘,又向建德表示归降。窦建德仍用李勣镇守黎阳,但对李勣表示不放心,常使其父李盖自随,实际上是充作人质。李勣现在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他自瓦岗失败归顺唐朝后,一直忠心于唐政权,自古有忠孝难以两全,他一方面要对大唐尽忠,又要尽儿子之孝心,他在耐心等待时机,并几次与唐政权联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唐尽力,曾帮助淮左的安抚大使夏侯端,在淮海一带发展势力,使东至于海,南至于淮,二十余州皆向唐朝归顺。另一方面,他积极进行谋划,企图在窦建德内部发动兵变,暗杀窦建德。武德三年(620),魏郡地方武装势力李商胡在中潬(今河南孟县)举行兵变,先将窦建德部将23人用酒灌醉,全部杀死,另用巨舟诱载窦兵300人,沉入黄河中淹死。李勣还没来得及响应,就被窦建德妻兄曹旦发现,李勣只好率郭孝恪等数骑逃奔长安。
武德三年(620)底至武德四年(621)夏,唐平定东方的大规模战争开始了,李勣所部主要对付王世充太子王玄应。王玄应驻军于荥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汴州(今河南开封)沿黄河一线,李勣率兵突击于管城(今河南郑州),大败王玄应,王急匆奔还洛阳。不久,李勣又受令略取武牢(即虎牢,今河南温县南)。王世充守将沈悦请为内应,李勣连夜出兵接应,城遂拔,当场俘王世充的侄子王行本。虎牢为黄河岸边的军事重镇,唐军掌握此要地,等于拦腰截断了当时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联盟。李世民经过分析,决定预先在虎牢东20里的两道旁,依次埋伏好李勣、程知节、秦叔宝等骁骑,自己只带尉迟敬德等四人到窦营故意挑衅,引窦建德五六千骑出击,被李世民引入伏击圈内,这时,李勣等出兵奋击,斩首达300余级,窦建德两员大将殷秋、石瓒当场被俘。这一战大伤窦军元气。这年夏天,窦建德完全被唐军击溃,窦建德本人被浮于牛口渚(今河南荥阳西北),窦军降者5万人。几天后,王世充也被迫献洛阳投降。投降的诸将中,就有李勣视同生死的故交单雄信,按罪他应判死刑。李勣向李世民力保,愿以自己的官爵来赎单雄信之罪,几经请求,没有获得李世民的许可。在单雄信临刑时,李勣与之哭别,并从自己臂上割下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下,对他说: “使此肉随兄至地下,表示我不负旧誓罢了。”
武德五年(622),李勣又奉命讨平东方窦建德的余党刘黑闼和徐圆郎部。在平定刘黑闼的战争中,李勣曾力战刘的主将高雅贤,使之受到重伤,不久亡毙。李勣又受命为唐河南大总管,全权负责征讨徐圆郎,最后徐圆郎军崩溃,逃到海外,为百姓所获。李勣振师而还。在平定东方的斗争中,李勣立了大功,成为唐朝的大功臣,为后来他的晋升奠定了基础。
东方平定后,唐加紧了统一的步伐。武德七年(624),讨平江南辅公祏的战役打响了。辅公祏得知唐军来势凶猛,不敢殆慢,先遣将冯慧亮等率舟师三万屯宣州当涂西南的博望山(今安徽当涂境内),又派大将陈正通等率步骑驻扎在当涂东南的青林山,与冯慧亮部相呼应,同时为阻断水路,用铁锁链封住江面。唐军对这次战役也进行周密布署,一方面命宗室李孝恭和李靖、李勣为主将,兵分两路向辅公祏发动猛烈进攻,李勣率步骑一万,从陆路渡淮水克寿阳,然后和李孝恭等的水军在当涂会师。两路大军合攻芜湖,接着继续向博望山及青林山进军。博望山的冯慧亮等坚壁不动,目的是拖疲唐军,李靖建议用诱兵之计引蛇出洞,然后以大军伏击,打他个措手不及,结果冯慧亮大败,唐军拿下了博望和青石二山,辅公祏军损失惨重,冯慧亮等遁走。此时,李靖军已抢先到达丹阳,辅公祏大惊失色,慌乱中弃城东逃,途遇李勣追兵,数万人一时乱作一团,遭到痛歼,最后只剩下五百人逃到句容,南遁至武康(今浙江杭州北),为李勣部下骑兵所追斩。至此,江南悉平。
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李勣都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为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唐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
东方、南方平定后,为了北部边境农业生产免遭破坏和北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李勣又马不停蹄,毅然走上了北征突厥的征程。
贞观三年(629),李勣被任命为通汉道行军总管,李靖、李道宗、柴绍等各为定襄、灵州等道行军总管,共分五路军十万余人,皆受李勣节度。第二年,战役正式开始。李勋军出云中(今山西大同),与突厥颉利可汗遭遇,大战于白道(今内蒙古武川),经过一阵激烈地厮杀,突厥兵被杀得四处逃散,突厥大败,屯于碛口(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西),遣使向唐求和。这时李勣与李靖共同商量后,认为颉利可汗根本不可能是真心求和,只是想争得一个喘息的机会,以利再战,再说唐军也不适宜打持久战,应以速战为妥,遂在唐使臣唐俭与之谈判之际,乘其不备,打了他个措手不及。当李勣所派部将苏定方的军队,突然出现在突厥大帐前时,颉利可汗只得仓猝应战,狼狈败走,李勣大军穷追不舍,突厥大溃,李靖军斩敌达万余人,俘获10余万。颉利率余众逃到碛口时,又遭到李勣的拦截,迎头给以痛击,其大酋长皆来降唐,李勣也俘获近5万余口。颉利在逃奔途中被唐大将张宝相所俘。这样,横暴一时的东突厥被唐朝征服了,免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凯旋回师后,李靖和李勣功勋为最,李靖被唐太宗封为代国公,李勣以功授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过了几年,唐太宗又封李勣为英国公,仍命他驻守并州(今山西太原)。李勣镇守北部边境共达16年之久,在并州任上,令行禁止,号为旗帜,受到边郡人民的爱戴。唐太宗曾夸赞说: “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只会修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任李勣镇守并州,突厥畏威,百姓安宁,岂不胜似远筑长城吗?”此话足可看出李勣对唐所起作用和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贞观十五年(641)召回任兵部尚书。
说来也巧,李勣上调中央还未启程,又接到圣旨,奉命率师北上,主持讨伐薛延陀部的战争。薛延陀本为北方民族铁勒的一个部落,隋及唐初,曾依附于突厥。唐太宗为拉拢薛延陀对付突厥,曾特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颉利可汗的突厥汗国亡国后,薛延陀乘机发展势力,把北方部落回纥、拔野古、同罗、仆固等都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逐渐成为拥有精兵20万的强大汗国。夷男乘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机,企图南下吞并大漠以南已经投顺唐朝的突厥阿史那思摩部,思摩抵御不住夷男20万重兵进攻,向唐朝求援。唐太宗任命李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兵6万,抵御薛延陀的主力。另外派张俭、李大亮从东西两边给李勣作应援,其他还有张士贵、李袭誉等五路大军来对付薛延陀。大军临行前,唐太宗面授机宜说: 应当烧尽草原的牧草,逼得薛延陀部众粮糗日尽,野无所获的情况下,再奋击进攻,一定会一举攻破。李勣等按照唐太宗的战略布署,分路大举反击薛延陀军。李勣一支,率轻骑直追薛延陀军于大青山,斩其名王一人,俘获其首领和部众达5万余人。这次战争薛延陀军大败,退至漠北时又遭大雪,人畜被冻死者十之八九,军事和经济实力削弱,大伤元气。
薛延陀并不甘心失败,贞观十九年(645),真珠毗伽可汁之子多弥可汗又一次乘唐太宗征辽之机,再次发动南攻,结果在唐大军面前不攻自破。接着薛延陀内部发生内战,回纥和同罗、仆固诸部,不甘心薛延陀的统治纷纷起兵反抗,多弥各首领之间发生内讧。唐太宗乘机派重兵再次北进,李勣联络回纥等九姓酋长共袭薛延陀可汗于其王庭郁督军山(今杭爱山),迫使其首领投降。李勣纵兵追袭北逃者,斩杀5000余人,俘获3万余部众,终于灭亡了薛延陀汗国。北方诸部落纷纷请求内附。通过薛延陀战争,唐王朝的势力远达到漠北广大地区。唐平定薛延陀的战争,李勣是主要将领之一,薛延陀的主要指挥中心郁督军山是他攻破的,薛部的大首领梯真达官是他受降的,薛延陀可汗咄摩支的最后归顺,也是李勣命人从荒谷把他“招慰”回来,送到京师的,他又一次为大唐帝国创立了重要功勋。
四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后,在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都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到贞观中期,他想着手解决东北边疆的问题。所谓东北边疆系指今辽东半岛和吉林省一部,以及朝鲜北部部分,也就是隋末唐初的高丽。
贞观十六年(642),征辽条件逐渐成熟。当时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和百济,都希望和唐王朝友好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高丽却在北部称霸,阻挠朝鲜半岛和唐王朝的正常来往,其西部酋长泉盖苏文,强行霸道,杀害愿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的国王高建武,自称莫离支(宰相兼兵部尚书),在国内严刑峻法,虐待人民。644年,唐太宗决定亲自挂帅,率兵攻打辽东。
贞观十九年(645)春,第一次征辽战争开始,唐太宗御驾亲征,任命了李勣和张亮为征辽主帅。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和李道宗共率步骑六万以及西北少数民族部众若干,从陆路出柳城(今辽宁义县),直趋高丽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张亮为水军统帅,统领水军4万,战舰五百从莱州(今属山东)出海,直趋平壤。
李勣率唐军主力进攻辽东城,其副将李道宗,张俭等分两路向新城(今辽宁抚顺)、盖牟(今抚顺东)进军,以阻止高丽援兵。李勣这次攻打辽东,使用了迂迴战术,并着重心理战。他首先虚张声势造成欲北攻怀远镇(今辽阳西北)的架式,实际暗中从甬道由通定镇(今辽阳北),出其不意,直抵玄菟(今辽宁新宾西)城下,使高丽惊慌失措,吓得所有城邑皆关门自守,这一着使高丽锐气大丧。李勣围攻辽东城,昼夜不息达十二天,后终于攻克。接着唐军继续进攻白岩城(今辽阳东)、乌骨城(今本溪南)。六月,李勣在唐太宗的配合下,围攻白岩城成功,迫使其城主投降。更大的战役在同月的安市会战。安市城在今辽宁营口东北,历来为重要军事要镇。太宗命李勣将步骑四千,偃旗息鼓,埋伏在敌营北高峰之上,等待时机,突然出击。正面则由长孙无忌率少量军队引诱高丽军出击,进入伏击圈后,唐军万马齐踊,鼓噪并进。这一出其不意的打击使高丽兵阵脚大乱,埋伏在山上的李勣乘势率长枪队勇猛追击,高丽大溃。这一战役,唐军获得大量辎重,其中包括战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万领,高丽军伤亡达2万余人,另有3万余请降。接着唐军乘势进攻安市城。李勣是这次攻城战的主帅,战争打了三个月,后来因为薛延陀多弥可汗向唐的攻袭,加上辽东地区早寒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才决定暂时撤军。
从贞观二十一年(647)至乾封三年(668)的二十年间,唐王朝又曾对高丽发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战争。其中第二次和第五次,李勣仍被任命为陆路最高统帅。第二次征辽战争因唐太宗病逝而中止。第五次征辽战争始于高宗乾封元年(666),止于总章元年(668)。
乾封元年(666),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卒,长子泉男生继其父相位,弟男建、男产不服,设计推翻了男生的统治,由男建自立为莫离支。男生逃奔于外,遣子向唐求救。唐高宗始命大将契苾何力等为征辽统帅,后为加强指挥,任命当时已70多岁的老将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其他人皆为他的副手,并规定水陆诸军总管及运粮使等事宜一律受李勣节度。李勣在乾封二年(667)渡过辽水,渡辽时对诸将说: “新城(今抚顺)为高丽西部要害,若得此城,余城唾手可得”。他命令集中力量进攻此城,很快将城攻克。李勣留下契苾何力等留守,自己又引兵继续进军,先后攻克十六座城,然后率大军齐向金山(今辽宁海城),在此与高丽进行大规模会战,取得辉煌胜利,高丽军损失近五万人。高丽的战斗力基本丧失后,李勣命令继续向高丽都城平壤进军。总章元年(668),李勣率大军至平壤城下,围困该城一月有余。平壤城内部发生了新的分裂,高丽王高藏和泉男产等九十八首领持白幡向李勣投降。最后平壤城内又有人请为内应,引唐兵入城,泉男建被擒,高丽乃平。第二年,李勣因劳苦功高,德高望重,被唐高宗尊为太子太师。
五
李勣从瓦岗寨参加义军,成为义军首领,到辅佐大唐的重臣,从东平窦建德到北征颉利可汗,无不显示出他的忠义和勇谋,他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和尊敬。如果说魏征是唐太宗最得力的文臣,那么李勣就可算得上最信得过和相处时间最长的武将了。唐太宗曾这样评价李勣: “当今名将,唯李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己”。他还把李勣比作边塞不可战胜的“长城”。平日他对李勣关怀备至。贞观十五年(641),李勣在反击薛延陀的战争中,突遇暴疾,医生说可以用胡须的灰末治疗,唐太宗有一把美髯,为了给李勣治病,竟自动剪去自己的胡须,烧成灰,作为药引为之和药。李勣知道了这件事,感动万分,以至于“顿首流血,泣以恳谢”,而唐太宗却说: “我这不过是为国家着想罢了,不烦深谢”。唐太宗为表彰有功之臣,曾命人在宫内凌烟阁,将所有功臣的画像都挂上,留给子孙作永久纪念,教导他们不忘江山来之不易,李勣是其中重要一员,唐太宗命人给他画像后,还亲自写了篇小序在像上。
唐太宗对李勣的信任,还表现在他让李勣参预了两次皇室内部的宫廷斗争。第一次在贞观十年(636),唐太宗的第五子齐王李祐,在舅父阴弘直等的掇弄下,暗地网罗了一批不三不四的“剑士”,图谋不轨。唐太宗派去专司管教他的王府长史权万纪前去处理,结果使势态更加恶化。唐太宗对李祐的为非作歹十分气愤而又痛心,先是写了一封词恳意切的信交给李祐,自称没有教育好儿子而“上惭皇天,下愧后土。”接着又派出李勣主持这次对亲生儿子的征讨。李勣大军压境,引起齐王李祐一伙的慌乱,所辖境内的青、淄诸州先不从命,其他各县也都一概不听李祐的命令。李祐准备逃跑到当年窦建德等聚义的豆子岗中隐伏起来,被部下捉住,擒送长安处死。
另一次是废太子李承乾事件。李承乾本为太宗长子,贞观初年立为皇太子,后来在声色犬马的生活中,越来越奢侈腐化,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漫游无度”,“智足饰非”。后来又与唐太宗四子魏王泰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各树朋党。太宗对此非常气愤,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终至发展到承乾欲勾结外臣谋反。当齐王李祐山东起兵时,李承乾也蠢蠢欲动。太宗闻知李承乾的谋逆行为,决心把这个不肖子废掉,另立太子。他派了长孙无忌和李勣等审理这个案件,事皆验明后,把承乾废为庶人。这件事使唐太宗十分伤心,他把诸臣都遣出后,独对长孙无忌、李勣等悲戚地说: “我三子一弟(指太子承乾、齐王祐和魏王泰、以及汉王元昌),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气得甚至要在床上撞头,又要取佩剑自刎。长孙无忌和李勣等百般劝喻方止。征求他们意见后,唐太宗决定了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就是以后的唐高宗。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逝。死前,他曾故意把李勣从朝廷调出为疊州(今青海、甘肃交界处)都督,暗中对儿子李治说: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你对李勣无恩。我死之后,你再把他调回来做宰相,他自然会对你感恩戴德,为你效力”。李勣得任命后立即上路,毫无犹疑。高宗即位后,立即把李勣召回,任为“参掌机密”的宰辅大臣。高宗对这位辅弼老臣同他父亲一样倍加尊重,当李勣病时,他亲临慰问。有一次,李勣骑马伤足,高宗不但亲自过问,而且还把自己的座骑赠送给他。
总章二年(669),76岁的李勣病逝。唐高宗令全国为之举哀,辍朝七日,命令将他的遗体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还按照汉朝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在坟前筑起象征阴山、铁山和郁督军山的土丘,象征他征讨突厥、薛延陀的战绩。唐高宗在他出葬之日,登楼临送,一直遥望着李勣的柩车远去才回宫。
李勣的死,受到满朝文武的追念。他平时对待部下十分体贴,常常归功于人,有些事明明是他为首谋,但当功成之后,都把功劳推给部下。李勣对人十分诚恳,只要听到别人有一点长处,都要给以鼓励。他知人善任,向唐太宗推荐了许多有用的人才,比如后来成为著名大将的张公谨,就是由李勣举荐而知名的。他在瓦岗军中时,他的营帐经常聚集有识之士,如魏征、高季辅、郭孝恪、杜正伦等,都曾受到他的礼敬提携,后来终成为有唐一朝的名臣。史称李勣“有知人之鉴”。李勣的军事才能,众口皆碑,他“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李勣非常注重家庭关系的处理,他有寡居多年的姐姐,当她生病时,李勣虽身为当朝宰相,还亲自为姐姐煮粥,因为风大,炉火把须眉都烧掉了。李勣对子孙的要求很严,临终前他对弟弟李弼说: “我常见有些大臣辛辛苦苦,一辈子为儿孙后代积攒财富,总希望后代富裕幸福,但常常适得其反,儿孙们往往是败家子,弄得个倾家荡产。我也有儿孙,现在交给你,要严格要求他们,若见有不轨,操行不伦,交游不三不四者,你要急予打杀,千万别留后患”。
李勣的一生,既不失对国家的忠心耿耿,也不失对小家庭的尽心尽职。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成为一代名将,绝不是偶然的。
相关参考
唐朝人物中文名:李勣别名:徐世勣、徐懋功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出生日期:594年逝世日期:669年职业:政治家、军事家主要成就:破东突厥,灭高句丽代表作品:《新修本草》
李敬业(?—684年),祖籍曹州离狐,李勣之孙,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李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贬为柳州司马。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他在68
李敬业(?—684年),祖籍曹州离狐,之孙,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李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贬为柳州司马。废唐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他在684年九
李敬业(?—684年),祖籍曹州离狐,李勣之孙,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李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贬为柳州司马。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他在684年九月...
在李世民眼中李靖和李勣谁更牛? 李勣,本名徐世勣,字徐懋功,山东曹州人,后迁居河南濮阳。隋末,投瓦岗寨聚义,是瓦岗起义军的奠基人之一,为瓦岗寨建立了丰功伟绩。李密兵败,投靠李渊。魏征随李密至长安,写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勣画像(网络图)李勣煮粥侍姊的故事大概是,李勣已经是唐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他的姐姐病种卧床,李勣为姐姐烧火煮粥,大风吹过炭火烧了自己的胡须,李勣姐姐就劝他,你是一个宰相,自己手下的仆人那么多
历史上著名的李勣就是徐茂公,其实这也不是他原来的名字,他本来名为徐世勣,后来李渊为了奖赏他将李姓赐给他,然而改姓之后的名字变成了李世勣,为了能够避讳李世民的名字,他又改名李勣。李勣是曹州离狐人,是
李世民晚年征辽,带着李靖李勣两大战神为何惨败? 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统六军从洛阳出发,至幽州誓师。与此同时,前军李世绩和李道宗已经兵临新城之下,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