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刘祥道生平简介?刘祥道历史评价?

Posted 科举

篇首语: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刘祥道生平简介?刘祥道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刘祥道生平简介?刘祥道历史评价?

刘祥道

刘祥道(595—666),字同寿,魏州观城(今山东西部)人。唐初名臣刘林甫的儿子。刘林甫早年的活动不详,但他亲眼目睹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及其造成的社会灾难,亲自经历了隋末以来的战乱动荡,并跟随唐高祖李渊夺得了天下。武德初年,刘林甫任职内史舍人。当时,李唐王朝刚刚建立,百业待兴,统一战争正在进行,国家典章政体亟待健全与完备,唐高祖便诏令一批文官硕儒专心致力于此,刘林甫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并以博通古今、精明强干著称于时,深得唐高祖的赞赏。

武德元年(618),鉴于隋末炀帝时期的烦刑酷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唐高祖李渊宣布废除隋朝的《大业律》;同时诏令刘林甫与萧瑀、裴寂、刘文静等公卿要臣依据隋文帝杨坚时期颁行的《开皇律》,本着“务在宽简,取便于时”的基本原则和宽简易知的指导思想,重新修订法律。刘林甫受诏负责律令的编撰,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万余字的《律议》,为《武德律》的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武德七年(624),经过六七年的修订,新的国家法律《武德律》修成并颁行天下。《武德律》的修订,尤其是编修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直接影响了《贞观律》的撰修,或者说为贞观年间唐律的完善与推行奠定了基础。不久,刘林甫因此晋升为中书侍郎,授封爵位乐平县男。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刘林甫再受重用,任职六部之首的吏部侍郎,成为掌管官吏考核、任免的实权人物。

唐太宗即位之初,百废待举,需要大批的各方面人才,以适应天下大治的社会要求,但唐初士大夫阶层“乱离之后,不乐仕进,”乃至官员不足,因此,唐太宗在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过程中,又大开科举,通过科举考试选取德才兼备的国家官员。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特别是进士科,因为中举后任官较高、晋升较快,所以,来参加这两科考试的士子很多,最多时达2000多人。按照隋朝科举制度,考试事宜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从当年十一月开始,到第二年春天(具体为三月)结束,考期未免仓促,许多士子因赶路而耽误了考期,所以很不利于人才的罗致。对此,刘林甫上疏唐太宗,认为如今参加考试的人太多,为了选取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士子,“请四时注拟”,即随到随考,随时录取,一年四季都是考期,以达到“选集无限,随时补职; 时渐太平,选人稍众”的效果。唐太宗阅奏后,认为刘林甫所言很有道理,便接受了刘林甫的建议。“四时注拟”确实便利了参加考试的士子们,受到时人的广泛赞誉。但是,“四时注拟”也使朝廷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难以承受。贞观十九年(644),马周上疏唐太宗,认为“四时选为劳”,朝廷应付不了众多选人的考试,请求恢复旧制。唐太宗则采取了变通之策,一方面恢复了原来起于十一月,迄于次年三月的规定; 另一方面,又在洛阳设置了“东选”,即关东地区的选人可以就近赴东都洛阳考试,不必远涉西京长安,即便利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又便于国家更广泛地选贤任能,罗致人才。

贞观三年(629),刘林甫因病去世。

刘祥道年轻时便承袭了其父亲的爵位,但其早年活动因资料所限而无从得知。唐高宗永徽初年,刘祥道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等职,又承父业,出任吏部侍郎,负责科举考试。显庆三年(657),迁黄门侍郎,仍负责吏部选举任免之事。这期间,他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自贞观以来的科举选人制度,认为仍有许多不足或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革,并就此上书唐高宗,从六个方面力陈得失,现举其要略述如下:

其一,当今吏部选取官员有些失控,不仅仅是多,而且很滥; 常举取士、制举选人等每年已超过1400人,这还不算恩荫之官。另外,许多在位的下层官员及属僚往往通过制举明经考试而一步登天,吏部选取时却忽略了他们的德行,这样怎么能保证官吏的素质呢? 因此,希望改革科举之制,使入流不滥,官无冗杂,并让那些胥徒之流,渐知劝勉。

其二,以往历代选人,是根据官僚机构的多少来确定,没听说过选取的人才多而国家官员缺少的情况。如今官员有数,但选官却无限度,以有数供无限,人随岁积,官吏队伍越来越庞大。当朝内外文武官员,自九品至一品,共计13465人; 假如他们壮年入仕,以耳不聋为限退休,或是取其中间,足以应付30年。另外, 如果每年科举选人500名, 30年便可得15000人,以当今13465人为定额,完全可以保证统治需要;况且,30年以后仍有许多官员在位,每年选取500绰绰有余,不用担心不足。今年常举得官的士人,已经超过1400人,除应补充的数量以外,仍剩余两倍的人数; 再加上常选入仕的人数,超额数还要多,以后每年都要有所增加,这种办法实非长久之计。

其三,儒家思想是教化的根本、学者的宗源,儒教不兴,风俗将变。如今学校遍及全国各地,儒生远远多于中央六学生徒,但奖进之道不是健全的。

其四,国家富有四海,已经长达40年,百姓官僚,未有秀才之举,难道是今人不如古人、荐举贤才无方吗?臣以为应降纶言,更审搜访,量为条例,稍加优奖; 否则,秀才之举便会销声匿迹,一代盛事,实在是为朝廷感到惋惜。

其五,唐、虞时代,每三年对官吏进行一次考绩,黜陟分明。两汉时期,选用官员属吏,也是久居其职,此乃因官命人; 如今朝廷在任命官,四考即迁,他们心知任期届满即将迁职,早已心不安定,而百姓每每见有迁代,也就苟且如此而已。以去就之官员去统治苟且生存的百姓,你要他们移风易俗,那怎么可能呢?所以,望经四考,就任加阶,到八考满,然后听选。这样做,臣虽然未必奢望能达到目的,但是送故迎新,还是可以稍减劳弊的。

其六,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省都事、主书、主事等,在选补官员属僚时,多录取旧任流外有刀笔之人,即使想参用士流,也都以同辈类为耻,前后相承,便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这种办法,恐怕未尽显铨衡之理吧。臣希望对此能有所改革,以利于科举制度的正常推行。

次年(658),中书令杜正伦也上书申明入流人员太多,已成为当今国家政治的一大弊端,请求变革。唐高宗为此诏令刘祥道与杜正伦详细研究讨论这件事,以期形成一条解决问题的佳策。但因朝中公卿及许多官员的不赞同,变革之事便没有了下文。不久,刘祥道因修礼功进封阳城县侯。

显庆四年(659),刘祥道迁职刑部尚书; 龙朔元年(661),权检蒲州刺史; 龙朔三年(663),兼检校雍州长史,旋即升任右相。

刘祥道生性谨慎,虽然身为宰相,却深怀忧惧,数次上书陈明年事已高身体有疾,请求退居闲散之职,不久,被罢免知政事,转任司礼太常伯。

麟德二年(665),唐高宗将东赴泰山举行封禅活动,有关部门在讨论议定礼仪时认为应该依照旧礼,以太常卿为亚献,以光禄卿为终献。只有刘祥道坚决反对,认为: “当初在三代,六卿位重,所以得以佐祠。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都是常伯属官。如今登封大礼,不以八座行事,而用九卿,或许是只求虚名而忘掉或忽略了实际吧!”唐高宗听后,认为刘祥道所说十分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诏命以徐王李元礼为亚献,刘祥道为终献。封禅大礼完毕后,刘祥道因此晋爵广平郡公。

乾封元年(666),刘祥道再次上书请求唐高宗恩准其退休闲居,高宗同意并优制加金紫光禄大夫。退休当年病逝,终年71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宣,由其子刘齐贤承袭其广平郡公的爵位。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刘祥道简介_刘祥道生平_刘祥道,魏州观城人也

中文名:刘祥道别名:刘同寿国籍:大唐出生地:魏州观城职业:宰相封爵:广平郡公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宣刘祥道–唐朝宰相  刘祥道,魏州观城人也。父林甫,武德初为内史舍人,时兵机繁速,庶事草创,高祖委林甫专

刘景先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刘景先可以说是标准的官三代,家庭背景雄厚,他的祖父刘林甫在唐高祖、唐太宗年间历任内史舍人、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封乐平男,爵位由他的父亲刘祥道继承。刘祥道在高宗年间任宰相,封广平郡公。刘

历史人物 刘景先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刘景先可以说是标准的官三代,家庭背景雄厚,他的祖父刘林甫在唐高祖、唐太宗年间历任内史舍人、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封乐平男,爵位由他的父亲刘祥道继承。刘祥道在高宗年间任宰相,封广平郡公。刘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刘祥简介

三国人物本名:刘祥字号:字图南又字祖云号子先所处时期:唐代民族族群:汉族诞生地:南京诞生时候:公元820年作古时候:公元902年官职:金吾卫将军封爵:沛国公留念修建:汀州刘氏家庙(王衙)后代名誉:宦业

国民党史 刘祥璞

刘祥璞1941年6月6日生。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文化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1969年台湾“外交”领事人员乙等特考及格。曾任台湾“外交部”科长、专门委员、副司长,驻挪威“代表处代表”,驻马达加斯加“特别代

宋朝 贾似道生平简介?贾似道历史评价?

贾似道南宋光宗、宁宗时,有个叫贾涉的人,慷慨有大志,曾上书反对朝廷与金谋和,后节制淮东忠义民兵,屡挫金兵,使金人不能窥淮东达六七年,官至制置使,是南宋中期以后较著名的抗金将领。可惜,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知名人物 任援道生平故事简介,任援道历史评价,任援道怎么死的?

任援道,字良材,又名亮才,号豁庵。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城西大街永宁巷进士第任家[1]。任家是宜兴望族,先祖在清代累有功名,北洋时期还有不少政界要员。任援道毕业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

唐朝 薛讷生平简介?薛讷历史评价?

薛讷薛讷,字慎言,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著名将领薛仁贵之子。开始曾任过城门郎,后升为兰田令。武则天时期,历任安东道经略使、幽州都督、安东都护等武职。开元年间,被玄宗授于同紫微黄门三品,拜为宰相

唐朝 魏元忠生平简介?魏元忠历史评价?

魏元忠深秋,长安叶落,禁宫之内一片萧索,西北边陲又传来消息,中书令、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李敬玄,率军18万,在青海湖畔与吐蕃军队会战,大败,工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先锋官刘审礼被俘身亡。唐高宗李治对此

唐朝 娄师德生平简介?娄师德历史评价?

娄师德长寿二年(693),宰相娄师德为他即将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饯行,兄弟二人依依不舍,互道珍重,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一段对话。娄师德对他的弟弟说:“现在我们都荣宠一身,别人一定会嫉妒我们,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