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卢杞生平简介?卢杞历史评价?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卢杞生平简介?卢杞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卢杞生平简介?卢杞历史评价?

卢杞


卢杞,是唐德宗朝臭名昭著的奸相,为人奸邪阴险,含而不露,骗取唐德宗的信任,把德宗朝的政治弄得混乱不堪。北宋时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把他列入《奸臣传》中,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卢氏,自魏晋以来即与崔、李、郑、王等俱为河北名门望族。在其高祖卢悊时,因任灵昌县(今河南渭县西南)令,遂居留此地,代以为家。
卢杞祖父卢怀慎,即玄宗开元年间宰相,以清俭正直著称。其父卢奕,也以清谨刚毅获誉当世。天宝末年,居御史中丞留台东都(今河南洛阳),兼知武部铨选。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攻陷东都,卢奕让妻子怀带官印逃往京师,他却穿戴整齐的朝服,独自坐守于东都御史台官衙,后被叛军抓获,视死如归,英勇就义,唐肃宗时追谥号贞烈。
显贵的家庭出身,对卢杞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快,卢杞藉门荫入仕,任清道率府兵曹参军(从八品下阶)。唐肃宗时,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征辟为掌书记,以试大理评事、监察御史赴任,后因病免职。随即入朝补为鸿胪寺丞,屡迁殿中侍御史、膳部员外郎(从六品上),不久,出任为忠州(今四川贵县)刺史。这一时期,卢杞仕途顺利,步步高升。但是在他任忠州刺史时,因忠州为荆南节度使辖区,他曾去拜谒顶头上司、荆南节度使(治今湖北江陵)卫伯玉,却碰了一鼻子灰。卫伯玉在安史之乱中率神策军入援,立下卓越战功,他对卢杞这位手下刺史的造访并未假以辞色,卢杞见卫伯玉这般心情,也知趣而返。
卢杞因疾病缠身,健康欠佳,十分削瘦,面部灰青,无一丝血色,看上去十分丑陋。同僚们都说看见卢杞就好比看见了“鬼”。尽管如此,卢杞日常生活并不讲究,粗茶淡饭,破衣烂衫,从不觉得难堪,加上卢杞为人能言善辩,颇有口才,人们反倒觉得他有乃祖卢怀慎的清风亮节。
大历末年,卢杞被委任为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刺史。在任期间,他曾向唐德宗报告说: “虢州三千官豕,实令百姓不堪,深以为害。”德宗批示将官豕徙于沙苑(今陕西大荔西)。沙苑,地多沙草,处洛水、渭水之间,南北30里,东西80里,适宜畜牧,唐朝在此地有牧监设置。但卢杞却对德宗说: “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之地亦陛下子民,为何虢州以之为害,反倒徙之同州,不如将官豕杀来吃了便当。”德宗认为,卢杞为虢州刺史,却能体恤别州百姓,虑及其百姓生活,实在难得。通过此事,德宗认为卢杞具有宰相的才识与胸襟。所以,德宗很痛快地应承了卢杞的建议,将全部官豕分赐虢州贫民百姓为食。自此,卢杞在唐德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且很好的印象。
建中元年(780),唐德宗便将卢杞征调回朝,任御史中丞,司耳目之职,接近皇帝的机会更多了。因平常奏对,很合德宗的口味,所以,很得皇帝赏识。
建中二年(781)二月,卢杞被擢升为御史大夫,领京畿观察使。没几天,便加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卢杞遂得掌枢衡。


俗话说: 小人得志便猖狂。
卢杞自从做了宰相,逐渐露出了其阴险之心,嫉贤妒能,陷害异己。凡是对自己小有触犯,必致之死地而后快。他揣摸唐德宗对大臣的猜忌心理,从中挑拨,制造是非,以达到巩固个人地位、树立个人权威的目的。在他的策划下,不少大臣都死于非命。
杨炎是德宗初一位颇有作为的宰相,且文藻华丽。他对卢杞十分鄙夷,认为卢杞相貌丑陋,又无学识,却与他同居相位,心中非常不快。每逢入值,常借口身体不适,另于别处休息,不愿与卢杞同处“会食”(唐朝宰相有“会食”之制,类似工作午餐)。卢杞知其心思,十分恼怒。平日同衙为官,遇事意见又常相左,更加深了二人的怨恨。卢杞遂寻机对付杨炎。卢杞乘德宗垂询朝中大臣何人可以委以重任之机,推荐了与杨炎素有积怨的大理卿严郢为御史大夫。终将杨炎排斥出京,先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马,后被赐死。
贬逐了杨炎,卢杞对严郢又心怀不满,于是又欲寻机除掉他。正巧,一个案子为他提供了机会。
当时,任卢龙节度使的朱滔与其兄朱泚关系紧张,朱泚这个时候留居京师。朱滔上表奏称,兄弟不睦实因朱泚的判官蔡廷玉从中挑拨离间,请将蔡廷玉处死。唐德宗为取悦拥兵自重的朱滔,便降旨令殿中侍御史郑詹审劾虚实,结果,蔡廷玉被贬为柳州(今属广西)司户参军事,敕令派人护送至贬所。蔡廷玉误以为是将他送给朱滔,心中十分恐惧,途中寻机投河而死。消息传来,连唐德宗也十分惊骇。卢杞抓住此事,大作文章。他对唐德宗说: “蔡廷玉是朱泚部下,今途中突然死去,恐朱泚怀疑是朝廷为讨好朱滔而作了手脚,不如请三司推鞫按验,让郑詹讲个明白,以正视听。且郑詹身为殿中侍御史,所做所为,必禀呈大夫之命,请陛下降旨对御史大夫严郢一并审查。”结果,三司审按尚无结果,卢杞就迫不及待地奏请皇帝,下诏将郑詹杖死,严郢被贬为骤州(今越南安城)刺史(一说贬流思州,即今贵州思南)。宰相张镒因忠正不阿,深得皇帝器重,卢杞对他十分忌恨,便乘机想将他排挤出去。
事又凑巧。当时,因吐蕃屡屡内侵,唐政府每年都要征调内地兵马防秋。建中三年(782),朱泚所率幽州(今北京)镇兵正在凤翔(今属陕西)防秋,唐德宗意欲以朝中重臣取而代之。卢杞故做姿态地说: “朱泚名位素崇,凤翔将校班秩又高,非宰相前往难以镇抚,请陛下准臣前往。”唐德宗闻言,低头未语。卢杞又乘机说道: “陛下若觉得臣相貌丑陋,不能威服三军,则请陛下另择高明。”唐德宗遂回头对张镒说: “才兼文武,德高望重,内外归心,唯有爱卿一人呀!”张镒深知卢杞用意,但又无法推辞,只得从命赴任。卢杞如愿以偿,心中窃喜。
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于河北平原(今山东德州)组织义军积极进行抵抗叛军斗争,为唐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德宗时更是德高望重。因其刚正直言,也不为卢杞所容,被罢去礼仪使之职,还准备将其派往地方任职。颜真卿在中书省找到卢杞对他说: “真卿因性情偏狭,为人憎恶,多年来常遭窜逐,不容于人。现在我已垂垂老矣,还望相公体恤。相当年相公先公(卢奕)被安禄山传首河北到平原时,真卿见他面上血迹斑斑,不忍用衣揩拭,是用舌头舐舔干净的。念此旧情,相公难道不垂怜我这晚景之人吗?”卢杞闻言,矍然下拜,但心中越发对颜真卿充满愠怒。时值淮西节度使(治今河南汝南)李希烈反叛,攻陷汝州(今河南临汝)。卢杞上奏皇帝,称“颜真卿乃元老大臣,威重信远,为四方所服,若派他前往谕降,可免劳师远征,大动干戈。”唐德宗不辨真假,竟一口答应,朝廷上下人人失色。大臣李勉闻知,认为颜真卿前去淮西军中,必死无疑,失此元老大臣,实为朝廷之羞,上密表请留,但毫无结果。颜真卿以77岁高龄凛然就义,死于李希烈之手。
李揆,唐肃宗时曾入政事堂,素有德望。卢杞担心唐德宗会重新启用李揆,便于建中四年(783)奏为吐蕃会盟使,派李揆前往吐蕃。结果,年老体迈的李揆不堪长途颠簸,不幸死于路途之中。朝野上下对此无不扼腕痛愤,但迫于卢杞得志,敢怒而不敢言。
杜佑在唐德宗建中年间,官至户部侍郎、判度支使,因精明强干,深得唐德宗恩宠。卢杞屡屡向皇帝进谗言,诬陷他,所谓“短毁百绪”,终于将杜佑斥出朝廷,贬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
对卢杞这种奸邪阴毒的品质,唐大臣、尚父郭子仪早就有预感。还在卢杞担任御史中丞时,因为郭子仪有病,同僚们都来探视,郭子仪从不让身边的姬妾侍女们回避。待到卢杞来时,郭子仪却要她们全部回避,只有他本人与卢杞单独相见。卢杞走后,家人不知其中的奥妙,都来问他,郭子仪道: “卢杞此人,外表丑陋,内心歹毒。左右若见到他那副非人非鬼的样子,一定会忍俊不禁,卢杞必定怀恨在心,倘若日后此人大权在握,我们全家甭想有太平日子过了,不被他满门抄斩才怪呢!”
郭子仪的一番评论可谓是入木三分。


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治今河北正定)李宝忠死,其子李惟岳自称留后,请求袭任,遭到朝廷断然拒绝。魏博节度使(治今河北大名北)田悦出面为其说情,未奏效。之后,二人联合淄青节度使(治今山东青州)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治今湖北襄樊)梁崇义武装反抗中央,史称“四镇之乱”。唐政府便令各地节度使出兵征伐,这种以藩镇打藩镇的错误政策,不仅未能将叛乱者挫败,反而因各藩镇节度使各怀异志,因分脏不均又引发了更大的叛乱。唐政府为了平叛,军费开支十分庞大。起初任度支使的杜佑估计,诸道每月需用军费约一百余万贯,但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源枯竭,建中初(780)虽行两税法,但财政困难的状况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
此时,京师仓库储积仅够三个月开支,必须立即筹措五百万贯钱以供半年支出,方可支撑对四镇用兵的局面。卢杞启用户部侍郎赵赞判支度使,负责筹集军费。
面对如此形势,赵赞也没有什么良策。太常博士韦都宾建议从京师富商手中借用一些。结果“借用”变成强征,也只收得八十八万贯。为了筹足五百万贯之数,卢杞又听任赵赞借长安“僦坊”中钱物,即将僦柜中商人寄存的货物、收储的钱资及贮存的粟麦等所有物品,一概“借”其四分之一,并封其僦窑。长安市中的僦柜,几乎被洗劫一空,但也仅得钱二百万贯。为此,长安城中的行肆店铺大多关门大吉。一时间,市井萧条、怨声四起。城中众多的百姓相约在街头拦住卢杞控诉,卢杞深知其中的原委,仅假意对百姓慰谕一番,便匆忙驱马而归,根本没有也不可能采取任何制止措施。后来,唐德宗得知百姓怨愤,且借商所得不足以供给军需,遂下诏停止“借商”。
借商虽停,平叛大军所仰需朝廷供应仍无保证; 财政困乏不解决,前线战事仍难有把握。建中四年(783)六月,在卢杞的支持下,赵赞又出新招进行勒索,这便是推行税间架、算除陌钱法。所谓税间架,就是征收居民房屋税。凡屋每两架为一间,分三等征税。上等屋每间税钱二千,中等者税钱一千,下等者每间税钱五百。由有关人员秉笔执筹,到每家每户对其房屋进行登记,凡有隐漏不报者,每隐一间杖60,赏告发者钱50贯文; 那些房宅数多而无其他资产者,大多要向官府交纳数百贯钱。所谓算除陌钱,就是根据市场交易额的大小,按比例抽取市场交易税。市场管理人员及牙子(即经纪人)等由官府发给印纸,凡人有买卖,随时记录在印纸之上,待第二天根据成交情况抽算。若是私下自行贸易、不经由牙子或市场管理人员者,便要勘验其私交文书,根据其私簿记录情况抽算,敢有隐匿不据实申报者,每隐百钱,杖60,罚款二千,告发者得赏钱10贯(一万文),且要由隐匿之家支付。除陌之法的推行,使市场管理人员得上下其手,自专其事,大肆勒索,招致愤恨怨愁之声,嚣然满于天下。这些巧取豪夺之术,多是肥了私家。官府所得,百不及半。
这年(783)十月,朝廷征调往淮西(治今河南汝南)平叛的泾原兵马,由节度使姚令言率领途经长安,因嫌朝廷犒赏不够丰厚,拥兵作乱,入掠京师国库,使京城一片混乱。泾原兵竟对四处逃避的老百姓大声呼叫着说: “你们不要害怕,再不夺你们商人家的钱财和僦柜中的货物了! 也不征你们的间架税、除陌钱了!”足见卢杞支持下以借商、间架、除陌等手段对长安百姓的勒索到了何等的程度!
泾师之变后,唐德宗狼狈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卢杞虽然随同前往,但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当时人人怨忿,都认为局势到了这一地步,都是因为卢杞倡议、支持对百姓巧取豪夺的缘故。故而,天下芸芸众生,皆视卢杞如仇雠,对他恨之入骨。


唐德宗逃奔奉天后,泾原兵马拥立朱泚为大秦皇帝,并进围奉天。奉天形势十分危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自河北战场星夜兼程赴援,解救了奉天之国,李怀光立下大功。
李怀光赴援途中,几次与人谈论说: “卢杞身为宰相,谋议乖方,纵容度支使赵赞、京兆尹王翃等横征暴敛、克损军粮,今天这个样子,都是卢杞等人所为,待我觐见圣上,一定请求皇上将其正法。”卢杞闻知,害怕李怀光真的在立下救驾大功后,皇帝对他会言听计从,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就再一次施展阴谋诡计,阻止李怀光觐见皇帝。
卢杞向唐德宗奏道: “今李怀光功勋所在,正使社稷复兴有望,臣听说贼兵闻风丧胆,皆无固志。若因其兵威,令李怀光乘胜收复长安,必能一举破敌。现在若许其朝觐,则定会大摆筵宴为其庆功,这样势必留连数日。敌人得以喘息,必在京师从容加固城防,以作坚守。那样收复京师就会困难重重。破竹之势,不可坐失。”唐德宗听从卢杞建议,令李怀光率兵屯驻便桥(即西渭桥,位陕西咸阳南),直攻长安。
李怀光得诏,十分恼火。他自以竭尽忠志,千里赴援,立此大功,竟因卢杞从中作梗,咫尺之间不得朝见天子,心中对卢杞充满了仇恨。李怀光拥兵不进,屡屡上表,列数卢杞等人的罪状,一时之间,引起朝野议论喧沸,都将矛头指向了卢杞。唐德宗不得已,便于建中四年(783)十二月,将卢杞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司马,同时被贬为州司马的还有其党羽赵赞、白志贞等人。
兴元元年(784),因改元,举行全国大赦,卢杞得由新州徙居吉州(今江西吉安),担任长史之职。境遇的好转,使卢杞大感鼓舞,他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在贬所,他对人说:“皇上一定会再次启用我。”果然,贞元元年(785)正月,唐德宗准备诏拜他为饶州(今江西波阳)刺史。
这一天,在政府宿直的官员是给事中袁高。宿直官应草拟诏制,但袁高拒不草诏,他找到宰相卢翰、刘从一抗议道:“卢杞为相三年,矫诬阴贼、排斥忠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傲物背德,反乱天常,天子播越(指皇帝离京外奔),疮痍天下,都是卢杞所为。像这样的人,免于诛戮,已是万幸,不久前由新州迁于吉州,已是照顾,现在又要授大郡刺史,恐令天下失望。请相公仗义直言,明奏圣上,请收回成命。”但宰相未听,仍命宿直的中书舍人按皇帝的旨意起草了诏书。
次日,擢任卢杞为饶州刺史的诏书正式颁下。这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袁高首先站出来,公开反对,他说: “卢杞当政,极恣凶恶; 三军将校,愿食其肉,朝廷百官,嫉之如仇,如此之人,怎可复用?”谏官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也纷纷上疏论奏: “现任吉州长史卢杞,外矫俭简,内藏奸邪; 三年擅权,百揆失序; 杜塞言路,蒙庇朝廷; 嫉正恶直,乱国害民。天地神灵共知,天下民众同弃。当初贬斥卢杞,曾称‘忠谠壅于上闻,朝野为之侧目’,使忠良得感激励,内外倍觉欢欣。现今将其重新启用为饶州刺史,使众情失望,皆以非宜,若是像这种巨奸之人得蒙恩宠,岂不使天下百姓伤心至极!”
奏疏呈送上去,唐德宗竟没有任何表示。
又过了一天,众谏官再次上奏,宣言“卢杞蒙蔽天听,隳紊朝典,致天下大乱,此人可谓公私巨蠹,中外不齿。自闻知他再获擢用,使忠良痛骨、士庶寒心。昨日臣等冒死上闻,实出于公心,顺乎众情,但陛下并未降旨,使朝野议论纷纷,皆觉惊嗟。伏乞陛下俯从众望,永弃奸臣。”此番奏论,言辞恳切,德宗皇帝不得不正视现实,放弃初衷,将卢杞改任为澧州(今湖南澧县东南)别驾之职。
翌日,唐德宗在延英殿召见众宰相时,不无惆怅地说:“既然不能任卢杞为饶州刺史,朕欲任命他作一个小州刺史,众卿以为如何?”宰相李勉答道: “陛下就是任命他做大郡刺史,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因此使天下百姓对朝廷失望,陛下觉得值得吗?”唐德宗见事已至此,又索性问李勉道: “朝廷众臣都说卢杞奸邪,朕为什么不知道他奸在何处呢?”李勉又答道: “卢杞奸邪,天下人人尽知,唯独陛下不知,这正是对他奸邪的最好说明呀!”
德宗听了,默然良久。也许他仍弄不清,为什么卢杞会惹得朝廷那么多的同僚痛斥,指责他是一个大奸臣?后来,唐德宗还仍旧时常想起已被贬官的卢杞。不久,李泌见到唐德宗时,说: “连日来,大家都在窃窃议论,说陛下是汉朝桓、灵那样的君主,都是因为陛下要复用卢杞,现在陛下允从众议,收回成命,臣以为尧、舜那样的名君也难与陛下相比呀!”唐德宗听了,龙颜大悦,再也不想卢杞了。
卢杞也因此未获东山再起。
不久,他在澧州(今湖南澧县东南)绝望而死。

相关参考

历史如何评价奸相卢杞 卢杞是怎样的人

卢杞(?―约785),字子良,唐朝大臣。侍中卢怀慎之孙,御史中丞卢奕之子,滑州灵昌(今河南安阳滑县西南)人。以荫历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内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历史如何评价奸相卢杞 卢杞是怎样的人

卢杞(?―约785),字子良,唐朝大臣。侍中卢怀慎之孙,御史中丞卢奕之子,滑州灵昌(今河南安阳滑县西南)人。以荫历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内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历史人物 卢杞简介 卢杞怎么死的 卢杞除患 卢杞和郭子仪

  中文名:卢杞  别名:卢子良  国籍:唐朝  民族:汉www.cha138.com  出生地:今河南安阳滑县西南  职业:唐朝大臣  主要成就:升御史大夫卢杞——古代奸相之一  卢杞(?―约785

古代奸相卢杞一生都做了什么事? 卢杞简介

卢杞(?―约785),字子良,唐朝大臣。侍中卢怀慎之孙,御史中丞卢奕之子,滑州灵昌(今河南安阳滑县西南)人。以荫历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内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古代奸相卢杞一生都做了什么事? 卢杞简介

卢杞(?―约785),字子良,唐朝大臣。侍中卢怀慎之孙,御史中丞卢奕之子,滑州灵昌(今河南安阳滑县西南)人。以荫历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内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唐朝宰相卢杞为何臭名昭著?卢杞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朝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卢杞出生于名门望族,是侍中卢怀慎的孙子,御史中丞卢奕的儿子。由于家中几代都是入朝为官者,于是卢杞也受到庇荫担任了忠州、虢州的刺史。建中初年,卢杞继承父业担任御史中丞,后来...

唐朝宰相卢杞为何臭名昭著?卢杞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朝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卢杞出生于名门望族,是侍中卢怀慎的孙子,御史中丞卢奕的儿子。由于家中几代都是入朝为官者,于是卢杞也受到庇荫担任了忠州、虢州的刺史。建中初年,卢杞继承父业担任御史中丞,后来

唐朝宰相卢杞不但的陷害忠良还搜刮民脂民膏

唐朝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卢杞出生于名门望族,是侍中卢怀慎的孙子,御史中丞卢奕的儿子。由于家中几代都是入朝为官者,于是卢杞也受到庇荫担任了忠州、虢州的刺史。建中初年,卢杞继承父业担任御史中丞,后来

唐朝宰相卢杞不但的陷害忠良还搜刮民脂民膏

唐朝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卢杞出生于名门望族,是侍中卢怀慎的孙子,御史中丞卢奕的儿子。由于家中几代都是入朝为官者,于是卢杞也受到庇荫担任了忠州、虢州的刺史。建中初年,卢杞继承父业担任御史中丞,后来

唐朝宰相卢杞做了什么导致他的名声臭名昭著

唐朝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卢杞出生于名门望族,是侍中卢怀慎的孙子,御史中丞卢奕的儿子。由于家中几代都是入朝为官者,于是卢杞也受到庇荫担任了忠州、虢州的刺史。建中初年,卢杞继承父业担任御史中丞,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