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宋璟生平简介?宋璟历史评价?

Posted 宰相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宋璟生平简介?宋璟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宋璟生平简介?宋璟历史评价?

宋璟


《资治通鉴》的作者、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论及唐代贤相时说: “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宋即是指开元时期的名臣宋璟。
宋璟,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其七世祖宋弁曾官拜后魏吏部尚书。其父宋玄抚因宋璟后来显达而被朝廷追赠为邢州刺史。宋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潜心经籍。他不仅以文赋见长,而且博学多艺,尤善羯鼓。他为人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极重气节。宋璟在弱冠之年进士及第后,担任上党县尉,累官至御史台中丞,为武则天所重。睿宗时升任宰相,力主革除前弊,选拔人才。开元四年(716),由姚崇推荐,从广州调回朝廷,升为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再度拜相。他在从政期间,表现出刚直不阿、守法持正、任人至公等特点,为“开元盛世”的到来起到过重要作用。是历史上杰出的“汉唐八相”之一。


宋璟步入仕途后,因其耿直公正,受到武则天重视,很快被提拔为凤阁舍人。长安三年(703),当朝宰相魏元忠因抵制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二张诬告,打入大狱。为将魏元忠置于死地,审讯前张昌宗威胁利诱凤阁舍人张说,令其出廷作伪证,与魏元忠对质。张说慑于二张淫威,当场表示同意。在武则天召张说入朝对质、魏元忠有性命之虞的危急关头,宋璟主持正义,冒着杀头的风险告诫张说说: “名义最重要,鬼神不可欺! 你不能为苟且偷生而依附邪佞之党!”他激励张说实事求是,犯颜直谏。他还态度坚决地向张说表示: 如果因直言而招致灾祸,我宋璟一定登朝力争,与你一同赴难!在宋璟的劝诫和感召下,张说入朝后据实陈言。由于宋璟等部分朝臣的大力挽救,使二张诬杀魏元忠的阴谋未能得逞,但最后魏元忠还是被逐出朝廷,贬为高要县尉。对这种结局,宋璟既无可奈何,又深感遗憾,他叹息着自责,说: “我宋璟不能申明魏公的冤情,实在有负于国家! ”
长安四年(704),张昌宗私自勾结观天象的术士,让他为自己占卜吉凶。术士诡称张昌宗有天子相,他闻此窃喜,遂有图谋不轨之侈望。张昌宗的恶迹败露以后,武则天命令宋璟等审理。宋璟面奏武则天,指出张昌宗包藏祸心,该当处斩破家。但武则天袒护说: “张昌宗等已经自首,不能再加罪处罚。”宋璟当廷驳斥说: “张昌宗等所犯是谋反大罪,况且是在阴谋败露之后才自首,不能赦免。请陛下立即将其付之有司,以正国法。”他还告诉武则天,他知道二张贵宠无比,也知道自己弄得不好会由此而招祸,但基于为国除奸的大义,虽死无恨。在激烈的廷争中,宋璟旁若无人,声色俱厉。在场的内史杨再思担心宋璟坚持下去会激怒武则天,遭到杀身之祸,于是立即宣示皇帝的命令让宋璟退下。义无反顾的宋璟却说:“圣上就在面前,何须你来擅自宣布皇帝的命令,我要亲耳聆听圣上的‘德音’。”武则天自知理屈,无奈只得同意将张昌宗等下狱。宋璟马上开庭审讯,但案件还未审完,武则天赦免张昌宗的命令已经颁下。张昌宗被释放以后,宋璟气愤异常,他惋惜地叹道: “只可惜没有先敲碎这小子的脑袋!”武则天虽然出于私情救了张昌宗,但也清楚理在宋璟一边,所以特令张昌宗到宋璟家登门谢罪。宋璟拒而不见,气愤地说: “有公事到公堂去说,如果是私事的话,国家大法不容有私! ”
唐中宗即位以后,很赞赏宋璟的忠直,就任命他担任黄门侍郎。当时的梁王武三思私通中宗皇后韦氏,他恃宠弄权,不可一世,他曾因事求托宋璟,宋璟声色俱厉地斥责说: “现在中宗恢复帝位,皇上圣明,你就该以王侯的身份退居府第,为何还要干预朝政!”不久,京兆人韦月将上书揭发了武三思私通后宫,将为祸乱的罪行。武三思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卑鄙伎俩,指示心腹反诬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闻奏大怒,特命斩杀韦月将。宋璟则坚持按法定程序进行审讯,然后据情依法定罪。中宗更加恼火,未及整理衣巾就怒气冲冲地走出殿堂侧门,他责问宋璟说: “我以为你已经遵旨杀掉了韦月将,原来你还没执行。”他再次指示宋璟立即处决韦月将。宋璟仍坚持先审讯再行刑的意见,中宗坚决不答应。此时的宋璟也顾不得许多了,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果断地对中宗说: “如果一定要杀韦月将的话,请先斩我宋璟! 不然的话,我还是不能执行陛下的命令!”在宋璟的坚持下,唐中宗只得将韦月将流放到岭南了事。
宋璟犯颜直谏的事例很多。后来入朝为相的张嘉贞,在查阅档案文书时,见到宋璟留下的许多奏章,其中多有切中时弊、冒犯权贵甚至皇帝的危言大义。望着令人丧胆的遗物,想想宋璟一生的业绩,他屡屡失声叹息,由衷地敬重这位一身正气的老臣。


从武则天当政后期起到玄宗即位之初的十几年间,朝廷先后出现了张氏兄弟、武三思、韦皇后、太平公主等恶势力,他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致使政变迭起,血案连年。在这复杂的关系和激烈的斗争中,宋璟坚守正道,先后与他们进行了较量和斗争。
长安三年(703)的一天,武则天宴请群臣,入宴各官均按品级入席就坐。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官拜三品,座位设在上席; 宋璟官居六品,设座于下席。张易之平昔就害怕宋璟的一身正气,入席时想借此机会讨好宋璟,于是空出自己的上席,揖让宋璟说: “宋公乃当今天下第一人,为何坐于下席?”宋璟应声回答道: “宋璟才疏位卑,张卿却谓我为天下第一人,不知这是为什么?”当时二张大得武则天欢心,朝臣谁也不敢称其官职,都尊称二张为五郎、六郎。宋璟说完,没等张易之作答,在场的天官侍郎郑善果见宋璟当众称张谓卿,就献媚地质问宋璟说: “中丞为何直呼五郎为卿?”宋璟正色道:“以现任官职言之,本来就该称卿,如果是亲族故旧,就该称张五。足下并不是张易之家的奴仆,你为何要称他为五郎呢?”一席话搞得郑善果狼狈不堪,所有朝臣都为宋璟捏了一把汗。当时的满朝文武大多都恭谨地事奉着张氏兄弟,唯独宋璟不买他们的账。为此,二张对宋璟怀恨在心,总想借机陷害他。
在二张被诛、中宗恢复帝位以后,朝廷上又出现了武三思勾结韦皇后专权乱政的混乱局面。因宋璟曾拒绝过武三思的请托,并当面斥责过他干预朝政的不法活动,所以触怒了武三思,被逐出朝廷,赶到贝州做了刺史。当时的河北地区连续遭到水灾,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百姓陷入可怕的饥荒之中。地处河北的贝州饥民遍地,而武三思的封邑恰恰就在贝州。武三思不顾当地百姓的死活,派专使到贝州强行收取租赋,再次遭到已被贬为贝州刺史的宋璟的严辞拒绝,武三思由此更加耿耿于怀。
睿宗即位以后,擢宋璟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在当时的朝廷上,又形成了以太平公主为首的邪恶势力,多数朝臣出自她的门下。太平公主广结党羽,控制朝政,企图搞掉英勇果敢的太子李隆基,达到长期专权擅政的目的。她公开乘车赶到光范门,对路经此地的宰相们散布对太子的不满,使百官为之大惊失色。但宋璟却不在乎太平公主淫威,他说: “太子在诛诸韦、定天下的斗争中立有大功,是宗庙社稷的真正主人,对此怎么能有异议! ”他预见到一场斗争不可避免,于是冒着丢官杀头的危险,与姚崇一起上奏睿宗,请将诸王及太平公主赶到京师以外的地方安置。为此,他又引起太平公主对他的无比仇恨。
由于宋璟坚守正道,不肯奴事权贵,因此多次受到诬陷和打击。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对宋璟恨得咬牙切齿,每每必欲置之于死地,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三道四,大进谗言。但武则天清楚他们之间的纠纷,也欣赏宋璟的介直无私,因此使宋璟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杀身之祸。但二张并不死心,他们仍企图借机将宋璟逐出朝廷,调到地方,然后再通过诬陷等手段将他除掉。对二张的如意算盘,宋璟胸中有数,他以种种理由打乱了二张的计划。有一次,武则天让宋璟赴扬州巡视有关案情,他以巡按州县是监察御史的职责,不是自己所担任的御史中丞所能管得了的为由,拒不奉诏。又一次,武则天再次命令他出使幽州,审视幽州都督屈突仲翔的贪赃一案,宋璟又推辞说:“朝中的御史中丞,地方上不发生重大事件是不出使的。屈突仲翔所犯属于一般的贪赃罪,为此派我出使幽州,一定是有人要寻机陷害我。”于是他再次拒不从命。不久,武则天再让宋璟作为李峤的副手出使陇蜀地区,宋璟又对武则天说: “陇右并无重大事变,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以御史中丞的身份作为李峤的副手出巡,朝廷尚无此先例。”就这样,三不奉诏,宋璟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二张多次设下的圈套。但二张并不肯就此罢手,后来,他们干脆收买刺客,准备乘宋家举办婚礼的机会刺杀宋璟。此事被人泄露给宋璟以后,宋璟换乘低矮而平常的车辆寄宿于其他地方,这才免遭暗害。直到二张被诛,宋璟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宋璟又遭到武三思的排斥,先后被贬到杭州、相州、洛州等地做地方官。睿宗即位以后,他虽然被召回朝廷并担任了宰相的重要职务,但太平公主怨恨他不依附于自己而站在太子李隆基一方,就以宋璟离间骨肉关系为借口,再次将他逐出京师,先后贬到申州、楚州为刺史。宋璟尽管屡屡遭到权幸势要的排斥和打击,但他矢志不易,禀性不改,对那些据于要津的佞幸之辈仍不肯低眉逢迎。
开元四年,黄门监卢怀慎病危,他也向玄宗推荐正在广州任都督的宋璟。玄宗立即诏拜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命他尽快启程进京,并派遣玄宗宠信的宦官杨思勗出京迎接。宋璟在与杨思勗返回京师的路上,基本不理睬杨思勗,很少与他交谈。宋璟风度迥异,凝重沉思,大有高深莫测之感。他的介直高傲使这位被宠惯了的宦官大为恼火,回京以后向玄宗说了路上的情况。杨思勗原想以此挑起玄宗的不满,不想玄宗更加看重宋璟耻于谄媚的品格,不久即擢之为相。
开元十三年(725),宋璟已是63岁的老人,但他依然节操自守,绝不趋炎附势。唐玄宗家臣王毛仲得宠,骄横日甚,多行不法,朝中百官趋附者甚众,但宋璟却耻于与他交往。当王毛仲的女儿出嫁时,唐玄宗曾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办, 王毛仲说; “臣万事已备, 只是有的客人尚未请到。”原来王毛仲欲借女儿结婚的机会,请德高望重的宋璟参加婚礼喜宴,好藉此提高身价。但他又素知宋璟的为人,担心请客碰壁,所以只好求玄宗帮忙。后来玄宗对宋璟说:“我家老奴要为女儿操办婚事,卿应该与其他达官贵人一起到他家喝喜酒。”结婚那天,一直到中午婚宴开始前,查来查去就少宋璟一人。过了许久,宋璟才赶到。见面后,他既不道喜,也不捧场。开宴后,他首先端起酒杯向西拜洒,意思是说我为君命而来,并不是为你王毛仲而来。他一杯酒还没喝完,就以腹部痛疼为由起身告辞。宋璟刚烈正直的性格特点,到了晚年更加鲜明突出。


唐睿宗即位以后,宋璟参与了姚崇整顿吏治的活动,经过努力,他们一起停废了唐中宗时期盛行的“斜封官”。开元七年(719),宁王李宪受参选人薛嗣先之托,奏请玄宗授之以官职,玄宗就此事指令中书、门下两省办理。宋璟针对这件事上奏玄宗,认为这种任官方法与中宗时期的“斜封官”无异。他指出,任官行赏的标准是才能和功劳,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坚持至公无私的原则,不能因姻亲关系而破坏朝廷的纪纲大法。宋璟的忠正之论不由玄宗不信,于是,他同意了宋璟的意见。他还与姚崇一起对唐中宗末年权幸用事、选举混乱的任官弊端进行了整顿。宋璟当时任吏部尚书,姚崇任兵部尚书,他二人分别掌管着文官和武官的考选工作。他们在对一万多名文武官员的考核中,坚持以德才为标准,按照正常的程序,不畏强门,杜绝请托,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选用了其中的二千多名。朝野上下对这次选拔官吏活动都比较满意,认为体现了公平无私的原则。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宋璟、姚崇、卢从愿等大臣,齐心协力革除中宗朝的弊政。他们进用贤良,斥退不肖,逐渐开创了纪纲修举、朝野整肃的新局面,恢复了贞观、永徽时期的风尚。
尽管考选官吏的制度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但总有人旧习不改,把升迁的希望寄托在裙带关系上。开元六年,朝廷按规定开始考选官员,宋璟的堂叔宋元超也在考选之列。为达到升迁的目的,宋元超特向吏部有关官员申明他是当朝宰相宋璟的叔父。暗示吏部在考核和选拔中予以关照,希望由此而谋求一份好的差事。宋璟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给吏部写去一信,信中说: “宋元超确实是我的三从叔,他常年生活在洛阳,我们叔侄之间见面的机会不多。当此考选之际,我现在既不能因自己是宰相就隐瞒这层关系,也不想以叔侄之私情来干扰国家选拔人才的公务。我三叔父如果不说明我们之间的关系,在选拔时自应依例公事公办,量才录用; 现在他既然已经点明了这层关系,那只好矫枉过正,将他的名单从吏部除掉。”宋元超的如意算盘在选举无私的侄子面前彻底破灭了。
同一年,有人特意向宋璟推荐一位叫作范知璿的隐士,并说范知璿是一位长于文学的高人。为证明范的才华,还献上一篇他写的题目为《良宰论》的文章,文章的署名为“山人”。宋璟看完后才知道,文章中全是吹捧当朝宰相的有关内容。宋璟十分卑视范知璿的为人,他提笔批道: “阅过《宰相论》,全是些阿谀逢迎之词。既称自己是‘山人’(指隐士),就该极言得失,岂宜偷合苟容! 如果确有才学,自应通过科举之途求取功名,不可采用这种寻求门路的手段。”于是摈弃不用,绝了侥幸干进之徒的进身之门。宋璟这种至公无私、依法行事的精神受到玄宗的赞许。
为了进一步整饬朝纲,避免再次出现权贵专权误国的现象,宋璟担任宰相以后,竭力主张恢复谏官、史官参预宰相议事的制度。唐太宗时期,皇帝与宰相议事,允许谏官和史官参与。如果所议有误,谏官可以随时匡正,朝堂上的是非善恶也都由史官如实记录存档。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朝政的失误,杜绝弊端,以舆论的力量监督和规范朝臣甚至皇帝。但在武则天参预朝政以后,许敬宗、李义府担任了宰相,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敢将朝政公开,逐渐取消了贞观时期的谏官和史官参加君臣议事的制度,致使谏官无法直接参预和了解皇帝与宰相活动的内幕,只能听宰相一面之辞,谏官也无由发表意见。这是导致权臣擅政、败坏朝纲的重要政治根源。开元五年(717),宋璟上书玄宗,提出恢复贞观之政的建议。玄宗同意,规定: 从此以后,除事关重大的特殊机密,谏官、史官均可以参加皇帝与宰相的议事活动。


宋璟深知用人、执法与治国安邦之间的重要关系,在用人和执法两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在评判人物和选了用官吏中,宋璟特别关注有关人员的道德标准。在睿宗朝,太平公主以皇妹之亲揽权干政,许多势利之徒趋之若鹜,连素有雅望的萧至忠也去投靠太平公主而官拜刑部尚书。在政争日趋激烈的日子里,萧至忠经常出入太平公主的私第。有一次,他刚刚走出太平公主的大门,正巧遇上了由此路过的宋璟。宋璟卑视萧至忠这种攀龙附凤、投机取巧的伎俩,他以嘲讽的口气说: “萧君奔走权门之行,令我辈大失所望!”萧至忠听后尴尬至极,只难堪地说了一句: “宋生之言,说得妙啊!”就匆匆离去。
在开元之前,各道每年都要派遣朝集使到京师谒见太子与宰相。朝集使进京时往往携带着大量财货特产,用以贿赂当权者,以谋求升迁,这在当时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这一陋习既败坏了风气,直接影响了吏治,也开了侥幸之徒钻营之风,成为在选官用人制度上的一大弊端。宋璟对此专门上奏朝廷,提出遣还朝集使,杜绝他们通过行贿请托谋求新职的非法手段。
宋璟在选拔人才时还注意把握全局,研究一个时期带有倾向性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抑制一部分官员。自从圣历(698—700)末年以来,突厥默啜屡屡恃强犯边,唐中央政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也未能解除其对边疆地区的威胁,成为8世纪初年唐朝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开元四年(716),默啜在边疆地区遭到阻击并被杀死。默啜的首级落到当时的入蕃使郝灵佺之手,郝灵佺如获至宝,立即献给朝廷。他自以为功高无比,回朝后一定能受到皇帝的重赏。在如何对待郝灵佺的问题上,宋璟考虑得很深,也很远。他清楚地知道,唐玄宗即位不久,雄心勃勃,喜欢边功。如果重用郝灵佺,就会引起一些边将投玄宗所好,夸威武,邀边功,无端生事,破坏较为安宁的边疆秩序。他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有意识地延缓了郝灵佺的升迁,直到第二年时过境迁以后,才授于郝灵佺右武卫郎将一职。但气量狭小、不识大体的郝灵佺只想立即升迁,骤然显贵,一时满足不了要求,竟怨愤不食而死。
宋璟在用人方面还表现出量才授职、用长避短、不遗贤才的特点。开元六年(718),宋璟在洞察事实的前提下,针对一些在职官员任职期间所显示出的才华和不足,对他们的职务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如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具有才识,擅长文词,但二人又都有性情怪异、好标新立异的通病。宋璟认为,像这种人如委以重任,托以大事,弄不好就会闹出乱子,引起无穷之悔痛,如果弃而不用或长时间不予升迁,其才华也十分可惜,于是就选拔他两分别担任了渝州、硖州刺史。又如大理寺卿元行冲,素称才行俱佳,任职之初也得到上下左右的赞许,但时间久了,却业绩平平,显得不太称职。为此,宋璟又据实调整了他的职务。再如陆象山,他熟悉国家典章和为政之道,既宽和大度,又是非清楚,堪当方面之寄,于是宋璟就让他出任河南尹这一要职。开元三年(715),担任御史大夫的宋璟被玄宗贬到睦州当了刺史,唯一的罪名是宋璟在监督行刑时,对有罪官员杖刑过轻。
宋璟在执法方面也表现出谨慎和允当的特点。开元五年(717),玄宗巡幸东都路经崤谷时,仅因道路清理得不好就龙颜大怒,一气之下就要罢免河南尹和知顿使的官职。宋璟立即进言说: “陛下现在正欲巡游,如果因此而惩罚两位大臣,我则担心更多的官员会迎合陛下巡游的兴致,增加百姓修路筑桥的徭役负担。”玄宗觉得宋璟所言有理,又下令赦免二人。宋璟对此又发表了意见,他说: “陛下本来要惩罚他们,就因为我的进言又赦免了他们。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怨望归于陛下、恩德归于我的结果,这十分不妥。请让他们二人先在朝堂上认罪,然后陛下再宽免他们。”宋璟既保全了皇帝老子的面子,又回护了大臣,应该说是一个聪明仁义之举。
开元十年(722),左领军兵曹权楚壁拥立其兄子为皇帝,谋逆作乱,事发后被诛。玄宗诏命河南尹王怡清查审讯此案,结果牵连了一大批人,长时间不能结案。在此情况下宋璟受命担任西京留守,并负责对案件进行覆查。宋璟到任后,根据实情和国家大法,处斩了几个同谋要犯,其余胁从和蒙冤者均被赦免放回。


在宋璟一生的政治活动中,他多次担任过地方官,也几度入朝为相。无论在什么地方任职,他均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业绩受到时人的称赞,得以书之史册。
中宗时期,他曾任检校贝州刺史,为保护处在饥荒威胁中的百姓,他毅然拒绝了武三思在大灾之年强敛租赋的要求,得罪了权臣,却保护了民众。他任职杭州、相州时,保境治民,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奸猾胥吏望风敛迹。开元初年,他调任广州都督,又在当地做了不少移风易俗、利国利民的事情。当时的广州居民以越族人为主,他们的居室房屋是用竹子、茅草之类的材料建成,因此屡屡发生火灾,给当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损失。宋璟到任以后,亲自教授烧制砖瓦、建造屋室的方法和技术,组织百姓改造居室,建筑店铺,从而大大减少了火灾对越人的扰害。广州居民不忘宋璟的恩惠,盛传他的德政。宋璟入朝为相几年之后,广州百姓仍然怀念宋璟的功业,就为他立了“遗爱颂”(一种颂扬仁爱遗留后世的文体)。宋璟就这件事对玄宗说: “‘颂’是用来宣传盛德记载功业的,我在广州从政的业绩还不足以立纪。广州百姓可能认为我是当今宰相,就写了些溢美的言辞。这样一来,就会遂了那些谄谀之徒的心愿。这股风气要制止,我请就从这件事开始! ”唐玄宗认为宋璟之言合乎情理,于是就下诏禁止了立“遗爱颂”的活动。
宋璟入相以后,除在政治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管理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唐朝初年,曾进行过统一钱币的工作,国家严格地控制着铸造钱币的活动。武则天时期,为了杜绝假币流入市场,破坏正常的交易,曾将标准的官钱悬之于市场,令百姓依样鉴别钱币之真伪。但是,不法的奸商猾吏为了牟利,仍在私自鼓炉造钱,严重地冲击了市场秩序,造成经济生活中的极大混乱。开元六年(718),唐中央政府下令禁止假钱在市场上流通,只有重二铢四分以上的官钱方准使用。政府还派人敛取并基毁民间假钱,再按国家钱样的标准重新铸造。此法一行,两京市场上的货币骤然大减,正常的商业活动很难再进行下去,以至影响了社会的安定。针对这种情况,宋璟等又奏请玄宗批准,从国库中垫支2万缗官钱,为市场注入资金。他们以平价购进百姓手中的滞销物品,以充官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启动了市场,逐渐稳定了两京的经济秩序。
由于宋璟在治国安邦中竭尽心力,至公无私,所以尽管他刚正直言,卑视权贵,但他却得到了最高当权者的信任和重用。他刚刚踏入仕途,武则天就以其居官鲠正而高其才,予以特别重视。他虽然屡屡遭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诋毁陷害,但武则天深知宋璟的处事和为人,所以二张谋害宋璟的阴谋未能得逞。唐中宗是个庸弱之君,但对宋璟的正直也非常赞许。尽管宋璟与他冒死廷争,并公开宣称不奉诏旨,他还是理解宋璟的用心,所以尚能怒气稍解。玄宗对宋璟了解更深,内侍杨思勗虽然就宋璟的正直傲然在玄宗面前说三道四,但玄宗听后却嗟叹再三,越发敬重宋璟的为人。及至宋璟拜相并为开元盛世的出现作出许多贡献以后,唐玄宗对他既尊宠又有些害怕。尊宠的是宋璟择贤而用,刑赏至公,使百官各称其职; 害怕的是宋璟坚守正道,犯颜直谏,有时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照顾。凡是宋璟请示的事情,玄宗多数照准; 凡是宋璟处理的政务,玄宗也多数给以肯定。他曾多次给予宋璟以褒扬和重赏。如在一次朝廷举行的春宴上,玄宗特赠金筷子一双,以嘉奖宋璟的忠直。开元十二年(724),玄宗东封泰山,诏命宋璟为京师留守。临行之前,玄宗动情地对宋璟说: “爱卿是国家的元老,是朕的肱股耳目。此次将分别一段时间,你似乎应该再给我讲些良言嘉谋。”宋璟又就一些朝政国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玄宗立即赐予綵帛。后来玄宗又亲自提笔在纸上写道: “你所进之言,我要将它写在座右,以便于出入观省,将此作为终身鉴诫。”开元十七年(729),在一次有百官参加并伴有太常乐的盛大朝宴上,玄宗高兴至极,即席赋“三杰诗”一首,其中一杰就是宋璟,他亲捉御笔抄录以后,赠给宋璟。开元二十年(732),宋璟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退休,玄宗批准,并特赐以离职后享受全禄的殊荣。此后宋璟就离开朝廷,回到东都洛阳私宅,过起怡养天年的晚年生活。开元二十二年(734),玄宗再次巡幸东都,退职老臣宋璟迎谒于路左,玄宗也专门派遣荣王登门慰劳这位年迈的肱股之臣。自此以后,玄宗频频派专使到东都,通音讯,赠药饵,以示尊老优贤之意。开元二十五年(737),一代名臣宋璟与世常辞,终年75岁。
宋璟虽然去世,但他的事迹却留之青史,传之民间。直到二十年以后,乡野村夫也能对宋璟的故事如数家珍般地娓娓述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一行仓皇逃到咸阳,一位名叫郭从谨的普通老夫对玄宗说: “老奴至今尚能记起宋璟为相的情景,他数次进忠正之言,天下百姓赖之得以平安。”

相关参考

唐朝宰相宋璟流传千古的故事有哪些?

宋璟梅花赋《梅花赋》的作者是唐朝著名宰相宋璟,作这首赋的宋璟还没有入仕为官,这首赋主要是赞美梅花的的不畏严寒,以花明志。清朝乾隆皇帝对这篇《梅花赋》非常的推崇,曾在宋璟的家乡村落之前,亲笔抄写《梅花赋

唐朝宰相宋璟流传千古的故事有哪些?

宋璟梅花赋《梅花赋》的作者是唐朝著名宰相宋璟,作这首赋的宋璟还没有入仕为官,这首赋主要是赞美梅花的的不畏严寒,以花明志。清朝乾隆皇帝对这篇《梅花赋》非常的推崇,曾在宋璟的家乡村落之前,亲笔抄写《梅花赋...

历史人物 唐朝名相宋璟,受老百姓敬爱,流芳百世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唐玄宗早年的时候,励精图治,朝廷中有两位名相,一是姚崇,一是宋璟。史学家把他俩与唐太宗时的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相提并论,称之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历史人物 唐朝名相宋璟,受老百姓敬爱,流芳百世

今天全榜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唐玄宗早年的时候,励精图治,朝廷中有两位名相,一是姚崇,一是宋璟。史学家把他俩与唐太宗时的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相提并论,称之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宋璟砸碑是因为他淡泊名利吗?

宋璟传宋璟,唐朝名相之一,史书曾有“前有房杜,后有姚宋”的说法,“房杜”指的是太宗时期的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这里的“姚”指的是名相姚崇,“宋”指的就是宋璟。宋璟,生于公元663年,卒于公元737年,名

宋璟砸碑是因为他淡泊名利吗?

宋璟传宋璟,唐朝名相之一,史书曾有“前有房杜,后有姚宋”的说法,“房杜”指的是太宗时期的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这里的“姚”指的是名相姚崇,“宋”指的就是宋璟。宋璟,生于公元663年,卒于公元737年,名

历史人物 宋璟简介

宋璟www.lishixinzhi.com(663~737)唐玄宗开元初名相。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弱冠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转左台御史中丞,以刚正为武则天所重。武则天宠臣张昌宗私引相

历史人物 宋璟简介

宋璟www.cha138.com(663~737)唐玄宗开元初名相。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弱冠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转左台御史中丞,以刚正为武则天所重。武则天宠臣张昌宗私引相士问吉凶,

宰相宋璟竟砸了百姓送的石碑?

宋璟,唐朝名相之一,史书曾有“前有房杜,后有姚宋”的说法,“房杜”指的是太宗时期的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这里的“姚”指的是名相姚崇,“宋”指的就是宋璟。宋璟,生于公元663年,卒于公元737年,名璟,字

宰相宋璟竟砸了百姓送的石碑?

宋璟,唐朝名相之一,史书曾有“前有房杜,后有姚宋”的说法,“房杜”指的是太宗时期的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这里的“姚”指的是名相姚崇,“宋”指的就是宋璟。宋璟,生于公元663年,卒于公元737年,名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