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王缙生平简介?王缙历史评价?

Posted 唐朝

篇首语: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王缙生平简介?王缙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王缙生平简介?王缙历史评价?

王缙



王缙,字夏卿,太原府祁县(今山西祁县)人。父亲王处廉,一生宦海游历,最后仅做到汾州(今山西汾阳)司马。在他死后,王缙举家从祁县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此地右傍黄河,故习惯上称之为河东(河中)人。
王缙出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700),此时,武周政权已度过了十几年的岁月,武则天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也已打破坚冰,从立武姓的幻梦中冷静下来,从房陵(今湖北房州)迎回了被幽废多年的唐中宗李显,立为皇太子,政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年方童龀的王缙,平日醉心诗文,埋头学习。在这一时期,唐王朝又经历了一番阵痛。自中宗复位后,中枢政局几经动荡; 韦后乱政,鸠杀中宗,擅行废立; 尔后,诸韦被诛,睿宗即位,又有太平公主干政,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剪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数年动荡方告平息,唐王朝从此又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开元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姚崇、宋璟等为宰相,发愤图强,广招贤才。此时,王缙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气与声誉也日渐隆盛,他连应草泽及文辞清丽科,屡中上第,凭藉才学优异被授以官职,历任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开元时期,可谓唐王朝的辉煌盛世,古人所描绘的那种小邑万家、仓廪丰实、男耕女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景,正是对这一盛世的写照。但盛世之中,隐患重重,到天宝年间,这种隐患日甚一日,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身兼三镇(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举兵反叛,从范阳率兵南下,唐王朝遭此巨变,朝野尽惊。在中央政府组织的平叛之中,王缙也被委以重任。
安禄山叛乱之初,太原府尹杨光?被安禄山派人诱骗俘掠,被杀身死。后来,家本太原(今太原)的王缙被选为太原府少尹,负责地方事务,协助属于朔方军系统的大将、后任河东节度使的李光弼防守太原。太原,地处河东,左邻即叛军控制的河北道,地处战争前沿,其东部之井陉关为兵出河北的战略要地,李光弼先率朔方兵入河北就是经由此地。太原无疑是位于叛军右翼的重镇,据守太原,势必牵制安禄山南下与西攻。正是由于王缙协同李光弼顽强据守,才使叛军一直怀后顾之忧,不能放开手脚向大唐腹地发动军事进攻,同时,又保证了唐平叛大军自朔方经云中(今山西大同)南下进攻河北,攻叛军之后背,致使叛军不得不大大收敛前线战场的活动。事实上,安史叛军也曾多次企图拔掉太原这颗钉子,然而,数番试探,均未得逞。王缙据守太原,功效谋略,有目共睹,得到朝廷普遍赞许,因功以本官(少尹)加宪部(刑部)侍郎。
不久,因唐朝平叛战争形势的好转,王缙被征调入京,以国子监祭酒的职衔改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尹、秦(今甘肃秦安北)、陇(今陕西陇县)州防御使,负责京西方面的防务。因成绩突出,又历任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之职。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四月,正当唐朝平叛战争顺利进展之际,78岁的唐玄宗在长安(今西安)西内神龙殿孤独地死去。王缙被指定撰写了《玄宗哀册文》,他抒展其出众的文采完成了《哀册文》,“时称为工”。时过不久,王缙被改授兵部侍郎。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叛军余孽史朝义在穷蹙之中被杀,传首京师,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一场惊梦暂醒,但遗患难以遽消,河朔地区被安史部将占据。为了保证乱后局势得以平和,朝廷又诏令王缙宣慰河北,由于他曾多年身处前线,对叛军情况较为熟悉,此番奉诏出使,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据守河北的安史余部在朝廷的姑息、安抚之下暂时收敛了狼虎不臣之心。第二年(广德二年,764),王缙还朝,被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微宫使、弘文崇贤馆大学士,成为宰相。这年,在徐州(今属江苏)驻防的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去世。八月间,朝廷遂委任王缙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负责一方要务,并特加授门下侍中之职。王缙奉旨赴任,却恳辞侍中之职,于是从其要求,罢侍中,加授上柱国勋,令兼东都留守。东都洛阳(今属河南),在安史之乱中,数番沦陷,惨遭践踏,蒙受了沉重的损失。宫殿焚烧殆尽,十不存一,百曹官衙荒废,至无尺椽留存,杜甫《忆昔》诗曾云: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累累战争创伤,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王缙到任后,即有志加以修葺完缮。一年之后,他升任河南副元帅,节制河南诸军,于是毅然从军费中拨出四十万贯钱对洛阳的宫室殿堂加以营修,使人心微感慰藉。
大历三年(768)六月,幽州(今北京)发生兵变。幽州兵马使朱希彩伙同经略副使朱泚与朱滔兄弟将节度使李怀仙杀死,朱希彩自称留后。为防事态扩大,朝廷不得不对朱希彩的擅杀予以宽宥,并任命他领幽州留后,同时,又委派王缙以领幽州、平卢节度使的身分前往幽州,试图控制局势。王缙到达幽州时,朱希彩如临大敌,盛兵严备,企图拒之于城外,但王缙不为所动,神色晏然,依旧进入城中,朱希彩无奈,只得恭恭敬敬地前来迎谒。但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跋扈之状,令王缙清楚地意识到,他虽入得幽州城,但并不能将朱希彩制服,于是顺水推舟,在城内对广大士兵进行了一番慰劳,只待了十几天,便启程返归。朱希彩如愿以偿,到十一月时,被朝廷正式委任为幽州节度使。
这年八月,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死去,王缙又以本官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领河东节度、营田、观察等使。不久,王缙辞去河南副元帅、东都留守,回到阔别近10年的太原。太原的形势却已大不如前,河东兵马使王无纵、张奉璋等恃功骄蹇,视王缙为一介文弱书生,心存藐视,我行我素,不服约束。大历四年(769)九月,朝廷诏令王缙发河东兵马前往盐州(今陕西定边)防秋,以抵御吐蕃军队的不断侵扰。王缙遂遣王无纵、张奉璋率步骑三千赴援。哪知王、张二人不奉号令,张奉璋借故逗留不进,王无纵竟然借托他事擅入太原城,根本不把王缙放在眼里。王缙大怒,下令将王、张二人擒拿正法,其同党七人也一并被斩,这样一来,骄悍恣戾者始知畏服,河东形势暂归安谧。
大历五年(770)四月,年届古稀的王缙离开太原,卸任归朝,以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掌枢衡。但是,此际朝廷之上,元载一手遮天,王缙平时也不能不有所卑附,进退之际,不敢与元载相抵触。王缙恃其才学,又老迈年高,尚心存一丝傲气,遇元载偶有凌诟之辞,对其也绝不客气,但在政治上,王缙已与元载同流合污。戎州(今四川宜宾)人黎幹,时任京兆府(治今西安)尹,因多次就时政发表议论,并对唐郊祭天地之典礼提出诘难,后为元载所不容。元载虽对他十分不满,但又苦于没有借口整治他。王缙深知元载对黎幹的态度,便借黎幹向他汇报工作时,对他大加侮狎取笑,说: “府尹大人,你本南方君子,安知朝廷礼仪?何必指手划脚?”显然,王缙是要借机讨好元载。


王缙的胞兄,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画家王维,他们弟兄文采俊逸,驰名当代,为士林所推重。王缙和王维平素都喜好佛典,诵经礼佛,不食荤血。王缙在晚年,狂热地崇拜佛教。唐代士大夫信佛,本极寻常,但王缙可称为沉溺其中的典型。
王缙自己舍财修造了不少佛寺殿堂。在妻子李氏死后,王缙特地将他在道政里的住宅改建为佛寺祠堂,并题额曰“宝应寺”,度三十余位僧人住持,为李氏追祈冥福。其实,这李氏夫人只是他的继室,并且李氏曾经是左丞相韦济的妻子,在韦济病逝后,才奔嫁于他,王缙对她十分宠嬖,对外称为正妻。实际上李氏的身分只是一个小妾。宝应寺建成后,王缙以他在朝廷的身分,每当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入朝觐见时,必定邀请去寺中一观,常借机暗示这些地方大员向寺中布施钱财,以供香火之资和庙宇修缮之用。
王缙对佛教的狂热,对代宗皇帝及代宗朝政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代宗本来只喜祠祀,对佛法不甚重视,但他见王缙以及不少大臣象元载、杜鸿渐等都喜供养僧徒,便不时地询问他们佛教有关因果报应之事。王缙与元载等乘机向皇帝奏进佛教义理,大肆吹嘘佛法无边。王缙曾对代宗说: “国家庆祚灵长,皆是福报所资,业力已定,虽小有患难,也不足挂齿。当年安禄山、史思明毒乱中国,气焰何等嚣张,而最终死于儿子手上; 象仆固怀恩乱心一动即遭祸殃; 边疆群戎犯我疆土,未击而退; 凡此种种,都非人事可济,不是佛法又是什么呢?”代宗听了,对佛教更是深信不疑。从此,常在宫中召集数百余僧侣广陈佛像,大做法事,经行念诵,当时称为“内道场”。凡被召来的僧徒,皆供以丰厚的膳食,“出入乘厩马,度支具廪给”。每当吐蕃回纥等边疆强蕃入寇,代宗便令群僧聚集讲诵《护国仁王经》,以求庇佑,若敌军退去,便认为讲经有效,厚赏众僧,根本不顾前方将士的血战之功。
当时,五台山(今属山西)金阁寺,铸铜为瓦,通寺涂金,金璧辉煌,花费计钱逾亿万。王缙身为宰相,竟然颁发中书省的符牒,以政府的名义令五台山僧人分赴各地郡县聚徒讲经说法,以求货利。在王缙的倡议下,代宗于大历五年(770)七月十五日设高祖以下七位祖宗的神座牌位,并将每位先皇的尊号书于幡节之上,陈于寺观之中,当天,令百官序立于光顺门奉迎拜舞,自此岁以为常。由于王缙等人的推波助澜,寺院势力急剧膨胀,京畿一带丰腴良田,多归于寺观,代宗诏令天下官吏不得箠曳僧尼,使僧尼无法无天。
佛教帜兴,导致君臣专意于生死报应,弃人事而不修,百姓之疾苦丝毫不放心上,使大历(766—799)之际政治衰败,日以堙陵。


王缙在家庭生活中,极重手足亲情,对家人比较亲善和厚,十分孝顺母亲崔氏,与胞兄王维的关系尤其密切。这对手足兄弟自幼一起长大,一起习文练字,少年时期,双双获誉当代。
安史之乱,洛阳、长安相继沦陷,身为朝廷官员的王维被安禄山掠至洛阳,置于普施寺,王维服食泻药以自损且佯装失音,但安禄山因其名声太大,仍署为给事中之职。当时被掠至洛阳的不仅有许多唐朝官吏,而且还有许多梨园弟子和教坊工人。安禄山曾将他们召集起来,在洛阳凝碧宫举行宴会,席间,乐工触景生情,悲不自胜,有个叫雷海清的人则将乐器投掷堂上,面朝长安大放悲声,结果被叛军绑缚于马桩之上肢解而死。王维闻知,心怀悲恻,暗中赋诗一首: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到至德二年(757)冬,唐军第一次收复洛阳(今属河南),王维和其他身陷敌手并担任官职的350余人被押往长安(今西安),于三司受审,分三等定罪。当时任刑部侍郎的王缙闻知,立即从太原上表朝廷,请以自己的官爵来为兄长赎罪,肃宗皇帝深受感动,加之王维当年所写《凝碧诗》曾传至行在,肃宗闻知,对他不曾忘怀朝廷之心给予嘉许。此番王缙念及手足之情,主动代兄受过,肃宗遂特令宽宥王维,责授太子中允,后历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给事中,后为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不仅王缙对兄长如此挂怀,王维对王缙也同样如此。王缙在地方任职时,王维曾上表朝廷说: “臣有五短,舍弟王缙有五长,但如今臣在朝廷,王缙却在远方,请将臣所任之官迴授于他,臣愿自归田里,以便使臣弟得还京师。”当时,并没有人对王维的举措提出异议,王缙不久即被召回京城加授左散骑常侍,可见兄弟之间是十分亲密的。
乾元二年(759)七月,王维去世。因王缙尚在凤翔(今属陕西),没能与兄长亲自诀别。王维临终之前,忽然要人拿来笔砚,给弟弟王缙写了诀别书,书中言语谆谆,敦励王缙要静心修习经文,善事佛祖。当代宗时,王缙荣登相位,代宗让王缙将王维生前诗文加以蒐集。于是,王缙通过中外亲故加以编缀,得400余篇进呈,得到皇帝优诏褒赏。王维诗文今辑称《王右丞集》,王缙应是第一位编辑王维诗文的人。
王缙虽于家庭生活中与兄弟和睦相处,但他生性贪冒,不甚检点,常纵容亲属广纳财货,大收贿赂,无利不贪,弄得“猥屑相稽”,如市井商贾一般。大历末,元载得罪,王缙因与元载结党被连坐,以罪当同元载一样论死。负责推鞫其案的刘晏十分谨慎,对同僚们说: “重刑再覆,有国常典,何况国之大臣?法有首从,王缙不应与元载一样俱判死罪。”后提请圣裁,唐代宗怜其耄耋之年,不忍加刑,将其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刺史。大历十四年(779),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今河南洛阳)。分司东都,是唐代对有过失大臣的一种常见的处置方式。
王缙晚年仕途失意,于是每天焚香礼佛,诵读经书,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十二月,王缙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终年82岁。

相关参考

人物志 王缙的人物生平简介

王缙(生卒年未详),字子云,宋分水(今桐庐县分水镇)人。崇宁五年(1106)登进士,授歙州(今安徽歙县)司法参军,升任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知州。吏部考核,其品格与治绩皆列一等。高宗诏其入京面对,初拟授

历史人物 明朝右军都督府王缙简介,王缙是个怎么样的人

都督佥事王公缙墓志铭公讳缙,字朝仪,其先庐陵著姓,高祖用,曾祖频,p西安后o百户,祖璧,考镇,p副千户,遂世袭关中镇,忠勇迈伦致命朔腹以曼倩学剑之年承勾践纳官之典烂其熊绣突而鹰扬,嘉靖六年岁在丁亥馘虏

历史人物 王维的弟弟王缙,因受贿差点被杀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5个月后,叛军攻陷长安,将捉住的数百名梨园弟子送到洛阳。这年秋季的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边宴请群臣,乐工雷海清扔掉乐器,

历史人物 唐朝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卢纶的人物简介,卢纶的生平事迹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

历史人物 唐朝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卢纶的人物简介,卢纶的生平事迹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

历史人物 唐朝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简介,有《塞下曲》等作

人物生平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贽、贾耽、裴

历史人物 唐朝诗人王维简介,诗佛王维的诗代表作有《使至塞上》等

人物生平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

常衮简介 他是忠臣吗?

   常衮,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可以说又是谏言派的又一杰出代表。那时候,元载、王缙当宰

历史人物 常衮简介 他是忠臣吗

   常衮,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可以说又是谏言派的又一杰出代表。那时候,元载、王缙当宰

唐朝 杨炎生平简介?杨炎历史评价?

杨炎一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杨炎出生在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一个书香门弟的士大夫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杨大宝,唐初任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令,当时唐朝尚未统一全国,晋北地方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兵进攻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