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张仁愿生平简介?张仁愿历史评价?

Posted 朔方

篇首语:你若无书相伴,便没了长相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张仁愿生平简介?张仁愿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张仁愿生平简介?张仁愿历史评价?

张仁愿

初唐宰相文武兼备的不多,当时人们一致公认的有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和张仁愿。

张仁愿,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原名仁亶,因为和睿宗李旦之名读音相似,遂避讳改为仁愿。张仁愿年轻时习文练武,两相兼顾,以全才而驰名远近,到武则天称帝时,张仁愿官至殿中侍御史。当时,各种人物纷纷粉墨登场,向武则天大肆献媚,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当为天子,救渡众生; 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阳人王庆之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他们都曾找张仁愿,希望他也在表章上署名,借张仁愿之名,以壮声势,被张仁愿一口回绝了。他宁愿得罪权贵,也不昧心求官,颇为时论赞誉。

天册万岁二年(696),王孝杰、娄师德率军远征吐蕃。张仁愿自忖空怀武艺,而无报国的机会,便请求前往,武则天命他为监军,随王、娄出征。唐兵在素罗汗山与吐蕃论钦陵赞婆会战,大败。武则天一怒之下,将夏官尚书王孝杰免为庶人,张仁愿因为能真实报告战争的情形,作战勇敢,升至侍御史,他是这次战争中唯一升官的将领。通过这一次战争的洗礼,张仁愿更加成熟了,他感觉到自己的事业在疆场,这为他以后独立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岁通天二年(697)监察御史孙承景为清边军的监军,讨伐契丹,凯旋还朝,孙承景向武则天献上了描绘战争情况的图画,每一张图上都画着孙承景亲自指挥,冒着敌人的箭雨、擂石奋勇杀敌,冲锋在前。武则天看罢感叹道: “区区御史竟能如此为国尽忠!”下诏破格提拔孙承景为右肃政台中丞,负责地方总监察的副总监察官,又让张仁愿去整理孙承景手下将领的立功情况,准备一并予以表彰提拔。张仁愿赶赴边塞之前,先去拜访了孙承景,向他询问了当时战况,孙承景本未身经战斗,支支吾吾,答话含糊不清,漏洞百出。张仁愿在调查核实之后,上书弹劾孙承景欺君罔上,夸大战果。武则天深为自己的主观而惭愧,贬孙承景为崇仁(今广西荔浦西)县令,提拔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摄理幽州(今北京西南)都督,对他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和通晓军情赞赏不已。圣历元年(698)突厥拒武延秀不许婚,又发兵攻陷了赵州(今河北赵县)、定州(今河北定县),声言要攻取黄河以北,拥立李氏反周。张仁愿等率兵迎战,在战斗中为流矢射中手臂,犹冲锋不止,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窜。武则天闻讯,派使者专程问候,并亲赐药品,以示关怀,升他为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大都督府长史,颇有实权。

中宗复位,张仁愿作为功勋赫赫的武将,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因为战争频繁,所以张仁愿在朝中地位依然重要,官职一直在往上升。神龙二年(706),中宗自洛阳回到长安,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卫军第九军的最高长官,摄理洛州(治今河南洛阳)长史。当时,因为天灾人祸,稻谷粮食奇贵,而不法之徒,相聚抢劫偷盗成风。作为京师警卫的首长,张仁愿深感责任重大,他下决心要消除此患,命令兵士捕杀盗贼,毫不留情,将捕获的盗贼一律乱棍打死,把他们的尸体陈列在府门之外,整个京师为之一震,盗贼一下子销声匿迹了。人们将他和前长史颇有政绩、深得民心的贾敦颐并称。景龙二年(708)朔方道总管沙吒忠义在与突厥的战斗中,屡战屡败,朝廷便派张仁愿去代替他指挥作战。张仁愿的军事生涯在此达到巅峰,他运用计谋多次大败突厥军。并且在黄河河套两岸,兴建了三座受降城,充分体现了张仁愿文武全才,足智多谋的本色。最初,朔方方面的军队跟突厥兵把黄河当作双方的边界,河套以北有一座拂云祠,东突厥每次进攻时,必定先去祠中祈祷,并放牧战马吃草,训练士卒,然后渡黄河南下,攻击唐军。当时,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调动全部兵力,向西进攻突骑施部落(生活在伊犁河中下游地区)去了,张仁愿向朝廷上疏,请求乘虚北上,夺取沙漠以南的故地,在黄河河套以北兴筑三个受降城,首尾相呼应,切断东突厥南下进攻的交通要道。太子少师唐休璟提出异议,说: “自从两汉以来,都是以黄河当作北方的天险屏障,现在,在东突厥境内筑城,恐怕劳民伤财,而最终仍落到蛮虏之手。”但张仁愿力陈大义,中宗李显终于同意。张仁愿又上疏请求延长镇兵的服役时间,使入伍一年期满,即将解甲回家的士卒,都留下来协助筑城。又严肃法纪,将200余逃亡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兵卒,全部追捕归案,就在城下斩首示众,军中震恐,三座受降城,只用了60天就建成了。拂云祠所在的城称中城,距东西两城各400余里,都建在险要关隘上。东城南到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西城南到灵武(今宁夏青铜峡东北),它们的北面都是大沙漠,开拓疆土300余里。张仁愿又在牛头朝那山(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以北,设置了侦察嘹望所烽火台1800座。自此以后,东突厥不敢南渡阴山牧马,朔方一带也没有抢掠之事发生,守备的部队每年减少数万人。张仁愿在兴建三城的时候,都没有筑第二道门,也不设守城的工具,有人问他,张仁愿回答说: “军事行动,必须主动出击,不可以采取守势。敌人出现,当努力备战,回头看一下城墙的,就应该斩首,还用什么守城设备,使士卒生出退一步的畏怯之心!”后来,常元楷当朔方道总管,才开始筑第二道门,人们因此很瞧不起他,而思念敬重张仁愿。

这年秋天,张仁愿拜相,以左屯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张仁愿回朝不久,就又回塞上督军备战去了,中宗亲自赋诗为他饯行,赏赐颇为丰厚。张仁愿作为一名统帅,统领三军,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将士们都很钦佩他。他还知人善任,向朝廷推荐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今陕西西安)寇泚、鄠(今陕西户县北)尉王易从、始平(今陕西兴平)主簿刘体微分掌军队事务,太子文学柳彦昭草檄记录军情,义乌(今属浙江)尉晁良贞参与军事部署的制定,都很称职,且由此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后来,张仁愿又迁镇军大将军。

景云元年(710)睿宗李旦复位,年老的张仁愿告老还乡,朝廷给他加兵部尚书衔,俸禄不减。开元二年(714),卒,赠太子少保。边塞的将士闻听,悲痛不已,在受降城中为张仁愿修了祠堂,以怀念他的恩泽伟绩,每逢出征,将士们都要去祠中祭祀,祈告张仁愿来保佑大家,再立新功。

相关参考

风神俊秀心中自有韬略 唐朝宰相张仁愿评价

张仁愿是唐朝著名人物,他能文能武,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了汉马功劳,深受唐中宗的赏识,那么张仁愿简介中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人物的呢?张仁愿雕像(网络图)张仁愿简介中介绍到,张仁愿的原名叫张仁亶,但是因为他

唐朝名将武则天殿中侍御史张仁愿生平 张仁愿简介

张仁愿(-714年),本名仁亶,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人,唐朝名将。武则天时期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706年,任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707年,任朔方军总管,大败东突厥可汗阿史

唐朝名将武则天殿中侍御史张仁愿生平 张仁愿简介

张仁愿(-714年),本名仁亶,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人,唐朝名将。武则天时期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706年,任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707年,任朔方军总管,大败东突厥可汗阿史

历史人物 张仁愿简介 唐朝名将武则天殿中侍御史张仁愿生平

  (-714年),本名仁亶,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人,。时期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706年,任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707年,任朔方军总管,大败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并沿黄河

历史人物 张仁愿简介

张仁愿张仁愿(?-714.7.25),华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东北)人,本名仁亶,唐朝大臣,名将。张仁愿本名仁亶,因与唐睿宗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张仁愿的家乡渭南素有“三贤故里”之美称,唐代大诗人白

解析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汉马功劳的张仁愿

张仁愿是唐朝著名人物,他能文能武,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了汉马功劳,深受唐中宗的赏识,那么张仁愿简介中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人物的呢?张仁愿雕像张仁愿简介中介绍到,张仁愿的原名叫张仁亶,但是因为他的名字和当

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汉马功劳 唐朝大将张仁愿

张仁愿是唐朝著名人物,他能文能武,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了汉马功劳,深受唐中宗的赏识,那么张仁愿简介中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人物的呢?张仁愿简介中介绍到,张仁愿的原名叫张仁亶,但是因为他的名字和当朝太子李旦

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汉马功劳 唐朝大将张仁愿

张仁愿是唐朝著名人物,他能文能武,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了汉马功劳,深受唐中宗的赏识,那么张仁愿简介中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人物的呢?张仁愿简介中介绍到,张仁愿的原名叫张仁亶,但是因为他的名字和当朝太子李旦

解析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汉马功劳的张仁愿

张仁愿是唐朝著名人物,他能文能武,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了汉马功劳,深受唐中宗的赏识,那么张仁愿简介中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人物的呢?张仁愿雕像张仁愿简介中介绍到,张仁愿的原名叫张仁亶,但是因为他的名字和当...

为唐朝政治军事立下汉马功劳 著名将领张仁愿

张仁愿是唐朝著名人物,他能文能武,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立下了汉马功劳,深受唐中宗的赏识,那么张仁愿简介中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人物的呢?张仁愿简介中介绍到,张仁愿的原名叫张仁亶,但是因为他的名字和当朝太子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