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北宋的农民起义
Posted 起义军
篇首语: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北宋的农民起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北宋的农民起义
北宋的农民起义
宋建国后,为了取得地主、豪族、军阀、官僚的支持,采取了“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赵匡胤除了通过赏赐的手段让他们获得大片的土地外,还鼓励他们多置田产,“为子孙立永久之业”。这就更加助长了兼并之风,人为地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北宋王朝一直处在紧张的阶级对抗中,自始至终没有缓和的时候。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如王小波领导的四川青城起义、方腊领导的睦州青溪起义以及宋江领导的以梁山水泊为根据地的北方农民起义等。
王小波揭竿青城
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称“天府之国”。北宋初年,这里土地集中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贫苦的农民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纷纷沦为地主的佃户。他们终年辛劳,除了向地主交纳沉重的地租外,还要负担政府的种种赋税,忍受来自地方邪恶势力的欺压和毒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宋灭后蜀,政府又强迫百姓将后蜀政权搜刮的大量金银财帛运往汴京。被征调的民夫,长年抛妻别子,转徙征途;有的客死异乡,抛尸荒野。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宋政府又设立了“博买务”专门机构,对丝织品、茶叶实行垄断经营,致使农民、小茶商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断绝了谋生之路。当时的四川,成了宋初社会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地区。
宋太祖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四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饥饿的农民在王小波、李顺的领导下,在王小波的家乡青城(今四川灌县西)掀起了武装起义。王小波本是青城农民,青城是著名的产茶区。最初只有100人参加,都是茶农。
起义那天,王小波对大家说:“我痛恨这贫富不均的世道!如今我要领导大家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他的号召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不到十天,起义军便发展到了数千人。
王小波攻占青城后,又向彭山进发。县令齐元振贪得无厌,奸险狡诈,把搜刮来的钱财寄存在别的地方,却在百姓面前装出清廉的样子。朝廷不明真相,赐给他“清白廉洁”的匾额,可百姓恨透了他,骂他是凶恶的豺狼。起义军打进县城,活捉了齐元振,当众斩首,搜出他贪污的大批钱帛,散发给贫民。豪族地主也受到应有的惩罚。
起义军在彭山休整后,于年底向江原县(今四川崇庆东)进攻,与官军展开激战,杀死了四川都巡检使张玘(qǐ)。王小波中箭负伤,不治而逝。
王小波牺牲后,妻弟李顺被大家拥为领袖。他继承王小波的遗志,高举“均贫富”的大旗,率领义军接连攻占了蜀州(今四川崇庆)、邛州(今四川邛崃),直逼成都门户新津。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元月,起义军主力进攻成都,猛攻西门。由于官军防守严密,未能突破。李顺改变战略,率主力部队绕道西北,一举攻下了汉州(今四川广汉)和彭州(今四川彭州)。成都宋军以为义军放弃了攻城计划,守备松懈。李顺调转头来,向成都突然猛攻。知府郭载率领残兵败将,在夜幕掩护下逃往梓州(今四川三台)。几天后忧愤成疾,一命呜呼。
李顺占领成都,建立政权,国号“大蜀”,年号应运。自称“大蜀国王”,军队称“大蜀雄军”。他牢记王小波“均贫富”的主张,召集豪族大户,勒令他们留下少量家用,交出其余财产,分给贫苦群众。这是北宋农民起义军的创举。
李顺一方面安定社会秩序,加强防务,一方面分兵攻占了附近州县,占领了北起剑门、南到巫峡的广大地区,控制了长江上游,经水路可东下两湖,经陆路入陕可东进汴京。李顺还铸造了两种新钱,一叫“应运通宝”,一叫“应运元宝”,在大蜀流通。
北宋朝廷急忙调集重兵,分两路入川镇压。大宦官王继恩率领主力从陕西南下,进攻剑门;另一路沿长江西上,攻取巫峡。剑门是北面入川的咽喉,李顺为了阻止宋军入川,确保成都安全,派杨广率领数万义军守卫剑门,但屡受挫折,王继恩顺利进川。李顺又以重兵围攻梓州,激战多日,没有攻下。这时20万宋军溯江而上,义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所占州县又重新落到了敌军手中。形势急转直下,李顺退守成都。
这年五月,成都被宋军围困。不久城破,李顺率领3万义军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
李顺死后,广大人民怀念他,传说他还活着。40年后,还有人说他藏在广州。宋太宗为此日夜不宁。地方官吏捉了一个70岁的老翁,说他是“真李顺”,急急忙忙在当地处死,向朝廷报功,可见他们对李顺害怕到了何等程度!
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北宋到了徽宗手里,政治更加腐败。他重用蔡京、王黼(fǔ)为相,把童贯、梁师成、李彦三个太监倚为亲信,朱勔(miǎn)则是搜罗奇花异石的干将。这伙人依靠皇帝的宠信,暴戾专横,狼狈为奸,欺压百姓,陷害忠良,人民恨之入骨,骂他们是国人皆称可杀的乱臣贼子。
宋徽宗荒淫无道,加上这帮奸人的“辅佐”,把朝廷闹得乌烟瘴气。他命人在汴京修建了豪华的华阳宫和万寿山,命朱在苏、杭设立“应奉局”,专门搜罗江南奇花异石,供他赏玩。运输时,每10条船为一纲,称“花石纲”。徽宗还设立了“城西括田所”,强占民田3.4万多顷。大臣们也尽情搜刮。据史书记载:当时朱掠夺的田产“跨连郡邑,岁收租课10余万石”;蔡京被抄没家产时,除朝廷已大量拍卖的外,还剩下了50多万亩。土地的高度集中,由此可见一斑。
在宋徽宗的黑暗统治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愤怒地唱出自己的心声:“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空前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了东南地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方腊,原籍歙(shè)州,后来流落到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万年乡,在大地主方有常家帮工。那时,江南一带农村,不少人信奉明教(摩尼教)。明教教义认为世界是由“黑暗”和“光明”两种力量组成的。只有通过斗争,黑暗才会退却,留下一个灿烂光明的幸福世界。这些说教,对广大贫苦群众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方腊是个“不安本分”的人,看到明教在群众中的影响,便参加了这个宗教团体,后来当上了头领。
当时,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是北宋王朝掠夺的重点地区。青溪盛产的竹木漆茶等经济作物,每年都被政府大批征调,加上朱又以搜集花石为由,借机敲榨勒索,人民的反抗情绪随着统治阶级与日俱增的逼迫不断高涨。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杀了方有常一家,在青溪县帮源洞发动起义。方腊利用明教组织,号召广大群众拿起武器,为了一个光明世界的诞生,向黑暗势力展开殊死的斗争。方腊面对着1000多名高举刀矛的贫苦农民,说道:“那些贪得无厌的吸血者,把大家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粮食、布帛全部抢夺一空,供他们尽情挥霍。如今皇上荒淫无道,重用奸臣,整天玩弄花石,不理朝政。沉重的赋役使农民兄弟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他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东南人民,早已苦于花石的骚扰和官吏的残酷压榨,只是把满腔怒火强压在胸中罢了。大家若能趁此良机,仗义而起,我想,不出几日,响应的人定会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随风而聚。我们领着数万雄兵,纵横驰骋,江南列郡,垂手可得。然后凭江固守,十年之后,何愁天下不能统一?到那时,江山掌握在穷人手里,我们再实行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的政策。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出头之日;否则,穷人将活活地死在那些贪官污吏的手里。”
起义军旗开得胜,不出十天,队伍便发展到了几万人,还有不少劳动妇女参加了战斗。十一月初,方腊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自称“圣公”,定年号为“永乐”。
不久,两浙路都监蔡遵和颜坦率领5000名官军赶来镇压。他们趾高气扬,根本不把义军放在眼里,以为他们都是些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方腊利用敌人这一弱点,在息坑一带埋伏下重兵。两天后,官军大摇大摆来到距息坑不远的威坪镇扎营。蔡遵命人摆上酒菜,准备和颜坦小饮几杯。他俩还没坐定,便听见远处传来喊杀之声。蔡遵和颜坦连忙披挂上马,领军冲出辕门,原来是小股义军向威坪镇方向杀来。官军迎上前去,不几个回合,义军便节节败退。
蔡遵坐在马上轻蔑地笑道:“一群乌合之众,也敢与我对阵,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遂下令收兵。回营刚举起酒盅,不料又一支义军冲杀出来。
这下可真惹恼了“都监大人”,他一跳老高,把杯子摔在地上,命令部队停止烧饭,火速出兵追击。颜坦说道:“请大人仔细思量,这股叛贼,专事骚扰,又不敢战,莫非是方腊的诱兵之计?”蔡遵不以为然,命令部队紧追不舍。眼看到了息坑,已经人困马乏。这时,有人向他报告:“叛军已经逃得无影无踪。”蔡遵这才开始惊疑起来。正待下令撤退,突然火把通明,鼓声大作,只见成千成万的义军战士手执大刀长矛,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不到一个时辰,蔡遵、颜坦的5000名官军全被歼灭,蔡、颜二人也成了刀下之鬼。方腊乘胜攻取青溪县城,不久又连下睦州(今浙江建德)、歙州、衢州(今浙江衢县)、处州(今浙江丽水)、杭州、婺州(今浙江金华)等6州52县。斗争的烈火以燎原之势,燃遍了浙江、安徽和江苏的许多地区。饱受官府欺压和地主剥削的贫苦农民,纷纷组织起来,杀贪官,惩豪强,迎接方腊。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义军总人数将近百万,震动了整个东南。
方腊的胜利,引起了北宋朝廷的极度恐慌。徽宗急忙召集童贯等人商量对策,决定一方面派童贯率领15万官军赶赴前线镇压,一方面假惺惺地下“罪己诏”,作一些不痛不痒的自我批评,宣布撤销专为他搜刮奇花异石的苏杭应奉局,停止花石纲的征敛,罢免了朱的官职,妄图以此瓦解义军的斗志。后来,徽宗又下了八次诏书威胁、利诱,可方腊意志坚定,丝毫不为所动。
宣和三年初,正当起义军围攻秀州(今浙江嘉兴)时,童贯率领的15万官军已经过了长江,一路指向杭州,一路进攻歙州,准备在睦州会师。
起义军人数虽多,但兵力分散,只顾夺取州县,没有建立根据地;加上兵器、粮饷不足,不出多久,原来攻占的地区又落到了敌人手里,兵员损失惨重。方腊撤出杭州后,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杀出重围,辗转回到了青溪县帮源洞的丛山峻岭之中。令他高兴的是,这里的群众仍像先前一样欢迎他,热爱他,把他领导的队伍当做自己的亲人。他要凭借这些群众,同敌人长期周旋,东山再起。
官军追到帮源洞,面对着高耸的山峦、茂密的丛林和羊肠似的小道,“望山兴叹”,只得驻兵山下。这年四月,方腊部下一个叫方庚的叛将,恬不知耻,为官军带路,童贯才得以入山。敌军打进帮源洞时,义军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方腊及其家属和部分将领三十多人被俘。八月,方腊在汴京英勇就义。
方腊死后,分散在各地的余部7万多人,在敌人的包围下继续战斗了近一年之久,直至宣和四年,帮源洞山区才被宋军全部占领。
梁山水泊聚英豪
说起梁山水泊,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水浒传》中描写的那些勇猛无畏的草莽英雄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虽然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历史的影子,但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
梁山泊聚义,略早于方腊的帮源洞起义,开始时只有宋江等36人。他们以梁山水泊为根据地,树起了反抗北宋腐朽统治的义旗。
梁山水泊在京东西路郓州(属东平府管辖,位于今山东梁山南)。北宋时黄河两次决口,使梁山附近洼地形成了一个方圆800里的湖泊。这里港汊纵横,荷苇丛生,地势险要。附近州县的农民,大都靠捕捞湖里的莲藕鱼虾为生。
统治者实行“括田”政策后,梁山泊便成了皇室的“公产”,凡是挖藕采莲、捕鱼捞虾的人,都得交纳租税。后来还把税额固定下来,每县平均10多万贯。不管年景好坏,都得照旧交纳,不得减免。被逼上绝路的农民,只得逃上梁山,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官府的武装斗争。义军人数不多,但组织严密,行动灵活,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他们经常出入河北、山东等北宋统治的心脏地区,攻打州县,惩治豪强。朝廷大为恐慌,调派官军镇压。起义军避实就虚,攻其不备,屡次以少胜多,打得官军晕头转向。
这时,南方的方腊攻打州县,屡战屡胜,已使徽宗寝食不安,现在又有宋江等人造反,叫他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太监送来亳州知府侯蒙的奏章,献借刀杀人之计。他写道:“宋江的部下有勇有谋,官军闻风丧胆,屡战不胜。与其战而无功,不若赦免他们,令其率众去征方腊,以贼制贼,一箭双雕,何愁天下不定?”徽宗览毕,心中大喜,觉得这是一条绝妙好计,便命侯蒙为东平知府,带着诏书,负责办理招安事宜。
侯蒙走后,宋徽宗心里并不踏实。原来,在宣和元年的时候,他也曾下过“招抚宋江”的诏令,可是宋江等人却攻打青州,不予理会。现在他们能否接受招安,还没有把握。他哪里知道,那封诏书在宋江心灵上引起了极大的动摇,只是因为李逵等人的坚决反对,才未投降。不过这回,侯蒙还没有到任就病死了,招安的计划也就搁了下来。
这时,梁山泊有人提出攻打汴京的计划。宋江审时度势,觉得官军力量过大,不能硬打硬拼,遂出兵攻打淮阴(今江苏邳县东),接着又转战于江北广大地区,向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挺进,旨在截断宋朝的运粮通道。
宣和三年,海州知府张叔夜受命镇压和招抚梁山泊起义军。他老谋深算,断定宋江必然乘虚袭取海州,便在距城十几里的要道两旁和海边布下伏兵,只出动小股部队与义军纠缠。
这时,宋江率领的人马,在海滨截获官军满载粮食军械的船只二十余艘,准备向海州靠拢,以便集中兵力围歼小股官军。狡猾的敌人抢在义军合围之前从夹缝中钻了出来,宋江下令追击。官军且战且退,义军紧追不舍。张叔夜埋伏在海边的军队乘机袭击起义军正待启运的船队。宋江闻报,方知中了敌军声东击西之计,连忙拨转马头返回海滨,可船队早就成了一片火海。还没等他喘气,十面埋伏的官军又冲杀过来,义军被分割包围。宋江率领少数人马左冲右突,没能杀开一条血路。
晚风中传来了张叔夜嘶哑的声音:“现在,你们已经陷入了官军的铁壁重围,决无逃脱的希望。皇恩浩荡。只要你们放下屠刀,改恶从善,接受朝廷的安抚,便可既往不咎。何去何从,就在此时。”
形势已不容宋江犹豫,要么杀身成仁,要么毁名弃节。最后,宋江作出了遗恨千古的决定,向官军呈献降表。
宋江投降了,但梁山泊英雄的斗争仍然继续着。不久,宋江等人忍受不了官军的压迫,再次举行起义,但终被宋军镇压下去。
相关参考
区希范起义简介区希范起义是发生在北宋王朝统治后期的一场民族内乱,整个战争过程历时三年,最后在湖南被朝廷的官兵所平定。区希范起义的原因主要是水灾使得南方地区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得不到口粮和物资,再加上腐败
方腊起义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至四年,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西北)民方腊率领两浙贫苦农民,奋起反抗宋朝官府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 北宋末期,朝廷腐败,以屈辱出纳银绢向辽和西夏求和,加重对民众盘
宋朝内部的腐朽和北方金国的崛起,是靖康之耻背景中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因素。在宋朝内部,由于宋徽宗任用童贯、蔡京等奸臣,国势日益衰落,并由此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运动。虽然最终宋朝平定了这两次农民运动
宋朝内部的腐朽和北方金国的崛起,是靖康之耻背景中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因素。在宋朝内部,由于宋徽宗任用童贯、蔡京等奸臣,国势日益衰落,并由此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运动。虽然最终宋朝平定了这两次农民运动
宋朝的历史,虽然有些屈辱,但是那是不得已。才从五代十国中摆脱出来的赵家,肯定不愿再蹈军事政变的覆辙,所以军、政得分开。而对外又有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的强大威胁。所以,宋朝,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举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由于宋朝是历代鲜有不曾抑制商人的朝代,及至公元1000年时,宋朝的GDP总
历史秘闻 宋朝鼓励商业发展,经济繁荣富庶,为何农民起义依旧频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由于宋朝是历代鲜有不曾抑制商人的朝代,及至公元1000年时,宋朝的GDP总
谈谈宋朝政府是怎样征地的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给爸爸宋真宗修坟墓,征用过河南巩义农民1800亩土地,当时是怎么补偿的呢?按面积补偿,一亩地补给农民388文(参见《续资治通鉴
黄懋河北种稻北宋统一后,为南北方农作物品种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原来北方农民杂种五谷、南方农民专种粳稻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福建人黄懋对于在北方种植水稻的试验和推广起了很大作用。黄懋在淳化四年担任河北临津县
北宋留给后人的美好的印象来自于《东京梦华录》。光从书名来看,我们就能想象到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盛世之象远超汉唐,冠绝明清。然而史学研究证明,宋朝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