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

Posted 宋朝

篇首语: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

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

宋高宗和他的父兄一样,推行一条妥协投降的政治路线,对主张抗战的将领横加迫害,把中原的大片国土拱手送给了金人,自己却逃往杭州,继续过荒淫奢侈的腐朽生活。广大军民坚决反对投降,他们或占据州郡,或依山结寨,同金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反抗的烈火以两河地区为最炽。

宗泽三呼“渡河”

宗泽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抗战派将领。赵构登基后,他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兼开封知府。那时候,京城已被金兵洗劫一空,到处是残败景象,即使在大白天,街上也很少有人行走。土匪恶棍趁机打着抗金的旗号为非作歹。宗泽到任后,立即派人调查,摸清了土匪活动的情况。一天夜里,他悄悄派出精干队伍,擒获了恶贯满盈的盗匪首领,当众斩首,并发布通告,敦促匪徒自首。开封一带匪患得以消除,社会秩序迅速好转。汴京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宗泽日夜操练人马,锻造兵器,聚积粮草,收编义军,准备随时受命收复河北失地。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朝廷“荡平河北叛匪”的谕旨,大吃一惊,心想:“那哪里是什么叛匪,实是由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的抗金人民武装。”正是由于这支队伍的英勇斗争,金军才不敢在中原地区久留。但因为义军缺乏统一的领导,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有时也难免出现相互火并的情形。他们中间,有个叫王善的人,是河东一带著名的义军领袖,虽然出身草莽,手下却聚集了几十万人,1万多辆战车。

宗泽决定收编他们,他带领一名随从,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去见王善。

王善冲着他说:“我探知赵构要派兵来生擒我,将军远道而来,莫非就是为了这件事情?”

宗泽立即解下身上的佩剑,双手递给王善,诚恳地对他说:“请英雄放心,我单骑渡河,没有别的意思,是想和你共商抗金大计。这把宝剑,算是我的见面礼,希望你能用它多杀贼兵。”

王善见宗泽说话和气,不像那些盛气凌人、鱼肉百姓的朝廷大员,说的又都是抗金的事情,非常高兴,忙将他邀入大厅,招呼众头领和宗泽相见,置酒热情款待。

宗泽对他说:“现在国家多难,百姓遭殃,你能率部抗击金贼,忠义之心,昭如日月,可敬可佩!”

王善听了他的抚慰之言,激动万分,满含热泪站起身来,“扑通”一声跪倒,情不自禁地对宗泽说:“老将军年事已高,为了国家不顾山高路险,冒死前来赐教。我王善一介莽夫,讲的也就是一个‘义’字。君子一言九鼎。从今以后,我甘愿听从将军调遣,恢复中原国土,与金兵血战到底。”宗泽将他扶起。几天后,通过王善的荐引,宗泽又收编了几支起义队伍,抗金的力量越来越大。宗泽望着眼前质朴勇敢的义军战士,心里很激动,感慨万分地说:“只要把民众团结起来,就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何愁金贼不灭!”

宗泽把王善的义军调到汴京城东驻防,由杨再兴领导的抗金武装部署在城西。宗泽还在汴京设立了专门机构,接纳四方志士加以操练;又在城外险要之处设立了二十多个据点,沿河修建了堡寨,使汴京固若金汤。后来宗泽派兵打败了再次进攻汴京的敌人。

鉴于中原战场的大好形势,他多次上书请求高宗回驾汴京,稳定人心,鼓舞士气,徐图恢复大业。他的忠谏却遭到了高宗以及黄潜善等一伙人的拒绝。最后,宗泽只得派遣儿子宗颖前往杭州,面陈汴京的大好形势,请高宗回汴京,但又被高宗拒之门外。

宗泽彻夜叹息,忧愤成疾。临终之时,他没有留下一句有关自己身后的遗言,却挣扎着抬起头来,连呼三声“渡河”,表明自己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心迹。

太行山的烽火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朝统治者又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建立了一个以刘豫为傀儡皇帝的伪齐政权。黄河南北的广大人民同这些甘愿出卖灵魂、为敌效命的民族败类相反,不愿充当任人宰割的顺民,纷纷组织起来,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拯救危亡的国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武装斗争。

在众多的抗金义军中,活跃于太行山区的“八字军”最为有名。八字军的头领王彦,从小研习武艺,后来参加了北宋的军队,在抗击西夏的战斗中立过不少战功。汴京沦陷后,他拉起一支队伍抵抗金军。后来宗泽当了汴京留守,招抚使张所前往河北地区招抚义军时,看到王彦武艺超群,有心抗金,又能团结民众,便任命他为都统制,领导一支几千人组建的义军。建炎四年,王彦带领张翼、白安山、岳飞等7000名将士抢渡黄河,主动向金兵进攻,收复了卫州新乡(今河南新乡西南)。后因寡不敌众,突围转战到共城(今河南辉县)的西山继续战斗。他的部下为了表示决心跟金兵战斗到底,在脸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死杀敌”八个字,因此被誉为“八字军”。

王彦爱护士卒,同甘共苦,两河人民纷纷响应,八字军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很快发展到了1万多人。他们以地势险峻的太行山区为根据地,给金兵以沉重打击。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领导的人民武装,也都服从王彦指挥。

一次,金军统帅准备出动大军拔掉王彦的根据地,可是,金军多次领教过八字军的厉害,没有人敢带兵进山作战。他们说,八字军堡垒坚固,战术灵活,又占据有利地势,易守难攻。如果轻举妄动,无异以肉投虎,自取灭亡。

金军统帅最后派出精锐骑兵,想要切断义军的粮道,谁知又遭到了王彦的截击。敌军丢下遍地的尸体和器械。从此,八字军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各地人民的抗金斗志。后来,王彦应邀到了汴京,向宗泽报告战绩。宗泽十分高兴,命令他参与汴京的防卫工作。一年冬天,金兵大举南犯,想渡过黄河占领开封这个抗金的坚固堡垒。宋军得知消息,请宗泽下令拆除黄河浮桥,阻止金兵前进。

宗泽笑道:“去年敌军还没有来犯,我们就拆除了浮桥,因而上了大当;今年我们相反,不仅不拆,还要坚决保住,从这里向敌人发起进攻。”说着,就派王彦率领一支精兵过河迎战。在滑州守将刘衍和郑州守将刘超的密切配合下,打得敌军晕头转向,宋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关于王彦的才能和战绩,宗泽专门写了一份奏章,请朝廷委以重任。高宗竟拒绝接见,只是下了一道诏令,给他一个空头官衔,担任皇帝跟前的御营平寇统领,归曾经投降金人的范琼指挥。王彦一怒之下称病回到家中。后来,防守川陕一带的大将张浚邀请王彦为前军统领,他便率领1万多人,转战到了西部地区,成为那里的一支抗金劲旅。八字军的另一部分,仍然留在太行山区,和敌人进行长期斗争。

活动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的“红巾军”,也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民间抗金武装。他们头裹红巾,腰缠红带,故称“红巾军”。一次他们在泽潞(今山西晋城、长治一带)袭击金军大营,差点活捉金兵主帅宗翰。从金兵铁蹄下逃出来的穷苦人民,红巾军总是设法供给他们口粮,并护送他们安全出境。

活动在河北五马山和山东梁山水泊的义军,加起来不下几十万人。这些抗金武装,集中或分散活跃在金兵占领的广大地区,有力地牵制了敌军南下的兵力,形成了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然而,南宋政权仇视人民的力量,如火如荼的北方人民抗金武装由于南宋王朝的破坏而瓦解。五马山义军被金军各个击破,太行山王彦和中条山邵兴的武装也被迫转移到黄河以南继续抗金,以致失去了恢复中原、报仇雪恨的良机。

江涛里的鼓声

宋高宗逃到扬州后,拒绝了宗泽还都汴京的建议,还不断派遣使臣到金国进行投降活动。年满70岁的抗金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与世长辞。投降派将领杜充继宗泽任东京留守,下令撤除了沿河防线,河北义军的物资供应渠道被切断,致使先后被金军各个击破,使金军第三次南犯毫无阻挡。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秋天,金兀术率领10万大军突入苏北,杀奔扬州。次年二月,宋高宗逃往镇江;喘息未定,又由扬州逃往江宁,改其为建康府。金军将扬州掳掠一空后北撤,不久又卷土重来。这时,逃到江宁的宋高宗,急忙派人到金营乞降。他在给金军主帅的信中,竟无耻地请求敌人可怜自己“欲战无人,欲逃无路”,还说:“只要放我一条生路,甘愿削去皇帝的尊号,充当贵国的附庸,听从贵国的使唤。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一副十足的奴才相。

哀求并不能改变金国灭亡宋朝的既定方针。这年冬天,金兀术率领的大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长江天险。宋高宗又慌忙从江宁逃到杭州。因为杭州在钱塘江北岸,他觉得还不安全,又从杭州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着金军的步步进逼,高宗不断逃命,又从明州(今浙江宁波)入海,到了温州一带,最后干脆跳上楼船,漂泊海上,在温州、台州一带避难。

金兵这次长驱直入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使这一带的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摧残。他们的罪行,遭到了坚持抗战的南方军民的切齿痛恨。

这时,宋将张浚在关陕一带集结重兵,威胁金兵的后方;岳飞收复了江陵附近一些地区,截断了金兀术的退路;加上大江南北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斗争,孤军深入的金兵十分恐惧,不敢在南方久留,遂向北撤退。

韩世忠是宋朝名将。他18岁从军,作战骁勇;夫人梁红玉,是女中豪杰。金兵北撤前,韩世忠任浙西制置使,率领八千人马驻防镇江。为了迷惑敌人,他把军队分成三部,一部驻防青龙镇(今上海青浦北),一部驻防江湾(今上海宝山南),一部驻防海口,造成镇江空虚的假象,诱使金兵放弃从青龙镇、江湾一线撤退的计划,改从镇江渡江。

不出所料,金兀术钻进了他精心设计的“口袋”。

建炎四年元宵节,韩世忠探知金军向镇江方向撤退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张灯结彩,大闹元宵。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将主力部队调往镇江地区埋伏,等待敌军进入圈套。

三月的一天,金兀术的大军果然到了镇江。这时,韩世忠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金兀术站在船头眺望,只见江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战舰,不禁大吃一惊,心想:中了韩世忠的计。他很快镇定下来,立即指挥战船向前冲去,遭到了宋军的迎头痛击。

夜幕降临,韩世忠伫立江畔,凝望着江上金营的灯火,思量着一个诱敌聚歼的方案。

回到大营,他把想法告诉了夫人梁红玉。他说:“敌众我寡,不能硬拼,若能将金兵诱入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那就好了。”

韩世忠说完,梁红玉立即表示赞同。

第二天,当金军发动攻击时,宋军在韩世忠的指挥下,个个奋勇当先,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金军落水溺死者无数。

梁红玉全身披挂,头戴战盔,威武地站在中军的楼船上,擂起振奋人心的战鼓。金军的船只驶向左边,梁红玉便向左边挥动旌旗,宋军便杀向左边;金军的船只驶往右边,她又向右边挥动旌旗,宋军便杀向右边;直将敌军逼进一条直通黄天荡的岔河。

金兀术哪里知道这黄天荡会是埋葬他们的坟场,它形似鸭梨,只有这条岔河才是唯一的出入通道。

金兵钻进这只天然的“口袋”后,韩世忠立即命令士兵凿沉几十艘战船,将岔河堵得严严实实。他想:你金兀术就是插上翅膀,也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

被围困在荡中的10万金军熬过了几天几夜,金兀术始终找不出逃生的办法,只好派人带了重礼去向韩世忠求和,愿意奉还全部掳掠来的财物,只要宋军放开一条生路。韩世忠拒绝了他的请求。后来金使又来到宋营,把金兀术的千里马送给韩世忠,也遭到了拒绝。

江北岸的金军听说金兀术被困,派兵前来解围。谁知韩世忠早有防备,他在江心的金山上埋伏了一支深谙水性的人马,每人手里拿着一串一端缀有铁钩的链条,只等敌船靠近,便使劲甩出铁钩,把敌船拽翻在江心。

援军被击溃了,绝望中的金兀术又一次向宋军求饶。

韩世忠说:“讲和自然可以,条件也并不苛刻。如果能送回徽钦二帝,还我大宋国土,你和你的10万大军可以安全撤退。”

金兀术说,这等军国大事他无权应允。和谈就此搁浅。

金军被困在荡中四十多天,眼看粮食便要吃光,金兀术心里非常着急,便悬赏求计。当地一个贪财的人向金兀术献计说:“黄天荡北面有一条淤塞了的老鹳河故道,如果将它挖开,可以直达长江。”金兀术喜出望外,重重赏赐了这个败类,立即下令连夜挖通长约30里的淤河。随后,金兀术的船队悄悄驶离黄天荡,逃到了江北。

韩世忠困死金兵的计划功亏一篑。他曾上书请罪,得到赦免。

这次行动沉重地打击了金军气焰,使金兀术侵宋以来第一次尝到了失败和乞降的滋味,也坚定了南宋军民打败侵略者的斗争意志。

大仪镇伏击战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金兵在川陕和襄汉地区吃了两次败仗,挫伤了锐气,不敢再同宋将吴交手。中线的岳飞智勇超群,金兵不敢同他硬拼,只好避实就虚,向东线淮南地区进攻。

这年秋天,金将讹里朵、挞懒和兀术,统领5万大军,加上伪齐皇帝刘豫的儿子刘麟、侄子刘猊率领的伪军,避开岳飞的防区,渡过了淮河,侵犯扬州。

当时的东南地区,南宋部署了韩世忠、刘光世和张浚领导的三支大军。然而,畏敌如虎的刘光世,还不见敌军的影子,就将部队撤回江南,把整个淮西拱手让给了敌人。张浚则以养伤为由,迟迟不肯渡江北上。高宗束手无策,只得命令韩世忠率部赶往扬州御敌。韩世忠渡江后,立即派统制解元分兵驻守高邮,抵挡金国的步兵;自己亲率骑兵到扬州西北的大仪镇一带布防。为了表示与金兵血战到底的决心,他断绝了将士后退的道路。

这时,韩世忠探知朝廷又派专使去金国求和,将途经大仪,心里非常高兴。他想:这真是天赐良机。便向部将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叫大家依计而行。

第二天,朝廷的议和大臣、吏部员外郎魏良臣一行来到了大仪,韩世忠热情款待。宴饮间,他透露已遵照朝廷旨意,将部队移驻平江(今江苏苏州市),还亲自领魏良臣参观了拆除的炉灶,解除他的疑虑。

魏良臣十分高兴,离开大仪前,将这些情况告诉了金兀术。

魏良臣走后,韩世忠命部将沿途设伏,总共二十多处。还在要隘处立了五座营垒,只等金兵到来。

金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已经撤离,便领着部队向大仪方向开来。两天以后,金兵全部进入宋军的伏击圈。韩世忠一声令下,营中擂响战鼓,各路伏兵猛杀出来,把金兵分割成几股。聂儿孛堇、挞孛虽然都是金国的猛将,此刻四面被围,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突出宋军的包围,最后做了宋军的俘虏。

韩世忠一面指挥部队追杀残敌,一面命部将成闵火速增援高邮。部将解元与敌军激战,一天之中打退了金兵13次进攻,高邮城岿然不动。成闵的增援部队赶到,和城内守军于当晚同时出击。金军腹背受敌,夺路北逃。两军会合穷追了30里,才鸣金收兵。这时,韩世忠已经领兵杀向淮阴,又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捷报送到临安,朝野一片欢腾,称大仪之战是中兴宋室的第一武功。这一战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斗争意志,增强了宋高宗的抗敌信心。

宰相赵鼎乘此写了奏章,分析当前的大好形势,力劝高宗御驾亲征。这次,高宗的胆子似乎大了许多,居然接受了赵鼎的建议。

赵鼎还建议任命张浚为枢密院长官,领兵经营江淮。万一亲征失利,不愁没有退路。

张浚拜会赵鼎时说:“你的这一建议,真是大得人心!我一定以抗金的实际行动报答皇上的信任。”

高宗在大队禁军的护卫下离开临安北上,走了多日才到平州,发布了征讨刘豫的檄文。谁知战斗还没有开始,刘光世等人便不听调遣。宋高宗顾虑重重,驻辇平州,再也不肯前进。

后来,金兀术率领的一路金兵驻守在竹敦镇,挞懒的部队集结在泗州。韩世忠正调兵遣将,围歼这两路敌军,不料走漏了风声,金军连夜逃走了。主子一走,伪齐的军队也就跟着撤退。高宗喜出望外,立即传令嘉奖有功将士,在平州庆贺后便起驾回临安。

相关参考

吴璘是怎么死的 宋朝著名将领吴璘生平简介

吴璘(1102年—1167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字唐卿,吴玠弟,宋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

历史如何评价吴璘 宋朝著名将领吴璘是怎样的人

吴璘(1102年—1167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字唐卿,吴玠弟,宋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

历史如何评价吴璘 宋朝著名将领吴璘是怎样的人

吴璘(1102年—1167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字唐卿,吴玠弟,宋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

吴璘的纪念馆在哪 宋朝著名将领吴璘的墓地在哪

吴璘(1102年—1167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字唐卿,吴玠弟,宋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

吴璘的纪念馆在哪 宋朝著名将领吴璘的墓地在哪

吴璘(1102年—1167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字唐卿,吴玠弟,宋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

宋朝 宋代·五马山寨

五马山寨五马山在庆源府赞皇县境,靖康元年(1126)冬,武翼大夫赵邦杰就在这里组织义军进行抗金斗争,并建立了山寨。五马山寨的另一首领是保州路廉访使马扩,他曾在真定的和尚洞组织义军抗金,在一次战斗中被金

宋代采石之战是在哪两个国家间打的?

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

宋代采石之战是在哪两个国家间打的?

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

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最终是如何终结的?

天会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金废除伪齐刘豫政权。金建立伪齐政权的目的是代替它统治所占领的汉族聚居区域,以镇压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缓冲与汉族人民的矛盾。至金太宗吴乞买死去,金熙宗完颜亶继立时,宗翰死去,其集

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最终是如何终结的?

天会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金废除伪齐刘豫政权。金建立伪齐政权的目的是代替它统治所占领的汉族聚居区域,以镇压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缓冲与汉族人民的矛盾。至金太宗吴乞买死去,金熙宗完颜亶继立时,宗翰死去,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