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女纺织家黄道婆

Posted 宋朝

篇首语: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女纺织家黄道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女纺织家黄道婆

女纺织家黄道婆

相传公元前4000多年的炎黄时代,有位名叫嫘祖的女性,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后被尊为蚕神。黄道婆则擅长于棉纺,后被尊为棉神。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出身贫贱,十二三岁便当了童养媳,备受折磨。她每天起早贪黑,既要纺纱织布,又要耕田种地,稍事休息,就要遭受公婆和丈夫的训斥打骂。

一次,黄道婆在地里拼死拼活干了一整天,已经劳累不堪,回家后,和衣躺在床上休息。公婆见了,硬说她贪懒好闲,不想干活,大骂她一顿,又将她反锁在柴草房里,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放她出来,让她空着肚子到地里去干活。

黄道婆对这种非人的生活实在无法忍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趁家人熟睡,悄悄溜出后门,茫然地向旷野跑去。摔倒了挣扎着爬起来;爬起来又趔趄着摔下去。就这样,一直跑到黎明时分,满身泥污,脸上手上好几处淌着鲜血。她没有气馁,还是一个劲地向前跑,最后找个道观出了家。因其姓黄,人称黄道姑。过了些时日,她方知这里离婆家很近,未脱险境,心甚不安,又跑了出来。在她眼前横着一条大江,江边停着一艘大船。她来不及仔细思考,找了个机会悄悄地上了船,藏身在一间装满货物的舱里,整整呆了一天一夜,直到船只启航后,才从里面钻了出来,向船主人痛陈自己的悲惨遭遇,恳求将她带到遥远的地方去。

船主同情她的身世,答应了她的请求。黄道婆便流落到了崖州(今海南三亚)。

崖州位于海南岛南端,是黎族聚居的地方,盛产棉花。黎人多是纺织能手。她初到那里,尽管语言不通,习俗迥异,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好客的黎族妇女都把她当成亲姐妹,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她们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首屈一指的。早在东汉时代,印度的植棉技术便传入了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11世纪(北宋时期)又传到了福建、广东等地。后来,江南一带也逐渐有了植棉的习惯。

崖州与东南诸国隔海为邻,植棉和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比闽、广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了宋元之交,黎族人民几乎不再种植桑麻,传统的丝织业已经被新兴的棉纺织业替代。他们织造的“黎单”(宽幅床单)、“黎饰”(宽幅幕布),享誉全国,工艺水平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江南地区。

黎族的先进织造技术使黄道婆大开眼界。首先,她发现这里棉花去籽的方法与乌泥泾迥然不同。在家乡,妇女们是用指甲剥棉子,这里则使用一种木制的轧车,速度快,效率高。其次,她发现弹花用的是一种大型弹弓,比家乡的“线弦竹弧”功效要高几倍。纺纱、织布也各有独到之处,花色品种繁多,质量也远远超过了内陆地区。

黄道婆在和黎族姐妹的共同劳动中,认真学习,掌握了关键技术。经过30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把黎族同胞的全套棉纺织工艺学到了手。

到了13世纪90年代,元朝的统治日趋巩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她大约50多岁了,人们已尊称她为黄道婆。这时,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使她告别了朝夕共处的黎族姐妹,回到了乌泥泾。

在黄道婆眼里,30年后家乡的变化很大,农村种棉的多了,棉纺织业也已开始出现。可是传统的纺织技术遇到了问题,即棉花的纤维比丝短,加工费时费力,工效很低。从前和她要好的几个媳妇,已经儿孙满堂、两鬓飞霜,还在艰难地纺纱织布。黄道婆心里很难受,决心把自己从崖州学到的先进纺织技术传授给故乡的亲人。

当时,乌泥泾和崖州使用的都是单锭的纺车,要用手摇。她在崖州时,就想把它改造成双锭或三锭式的,都没有成功。返回故乡后,她又进行了多次试验,终于将单锭式的手摇纺车改成了三锭式的脚踏纺车,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三锭式脚踏纺车的出现,是纺织技术革新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

在织布技术上,黄道婆也有重大的突破。她在普通的织布机顶上安装了一个花楼。需要织花时,就由几个织工同时操作。在楼上的人专管提经,下面的人专管织纬。这样,一种织着各色图案的提花布匹便产生了。

黄道婆不仅革新了轧、弹、纺、织工具,还向当地的妇女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qiè)花等技术。在她的指导下,织成的被、褥、带、帨(shuì,手巾)上,呈现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异彩纷呈,令人称羡。

当时,黎族生产的“崖州被”闻名遐迩,黄道婆又把它的织造方法传授给了乌泥泾妇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花色更加美丽,品种更加多样。从此,市场上出现了“乌泥泾被”,成为“崖州被”的竞争对手。

随着外销数量的急剧增加,乌泥泾一带的棉纺织业蓬勃发展起来。当时,附近一些地区,以棉纺织业为生的就有1000多家,“民食不足”的现象得到了缓解。

到了元朝末年,由黄道婆革新的棉织技术,迅速推广到了上海、松江、太仓、苏州、杭州等地,后来还逐渐传到了北方。

黄道婆逝世后,乡亲们怀念她,感激她,在乌泥泾镇上盖了一座祠堂纪念她,祠堂就叫“先棉祠”。

相关参考

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具体是哪里人

黄道婆,被称为布艺的始祖。那么这么伟大的一个女人出生在哪,到底怎样的山水才能孕育出这么好的人才,俗话说得好,山清水秀出人才,而黄道婆就生在人杰地灵的海滨地区。她出生在松江府乌泥泾镇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

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具体是哪里人

黄道婆,被称为布艺的始祖。那么这么伟大的一个女人出生在哪,到底怎样的山水才能孕育出这么好的人才,俗话说得好,山清水秀出人才,而黄道婆就生在人杰地灵的海滨地区。她出生在松江府乌泥泾镇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

历史百科 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纺织革新家黄道婆黄道婆(约公元1245—1330年),又称黄婆,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市华泾镇)人,是我国元代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出生在劳动人民家庭,很小就帮妈妈纺织以维持生活,练出一套好手艺。家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人物·黄道婆

中国古代史·历史人物·黄道婆元代女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幼为童养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虐待,流落崖州(今海南崖县)。在海南岛居住30年,虚心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纺织技

海南岛历史故事

哥哥姐姐们,请问有没有关于海南岛的历史或故事黄道婆学织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少时因不甘当童养媳,搭上了一条商船飘泊于此,寄居这里长达40年。她在学习了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连同黎族的纺织工具一道带回故里广

历史人物 黄道婆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

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公元1245~公元1330),松江府泥泾人士(上海徐汇)。宋末元初的改革家,棉纺织家。出逃>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黄母祠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

黄道婆是谁?黄道婆是怎么死的?

  黄道婆生于公元1245年,去世于公元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人氏,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和改革家,有棉神和布业鼻祖的美誉。  尽管在后世名声响亮,但是黄道婆在当时却并不显眼,正史也没有对其有详

如何评价中国纺织之祖黄道婆?黄道婆为什么会成为童养媳?

  人物档案  姓名:黄道婆  别名:黄婆、黄母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宋末元初  出生地:松江府乌泥泾镇  出生时间:约1245年  去世时间:1330年  职业:纺织女工  其他

历史人物 黄道婆是谁

  黄道婆生于公元1245年,去世于公元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人氏,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和改革家,有棉神和布业鼻祖的美誉。  尽管在后世名声响亮,但是黄道婆在当时却并不显眼,正史也没有对其有详

黄道婆的精神是怎样的 黄道婆的成就大盘点

时至今日,“黄道婆”这个名字历经几百年始终铭记在世人脑海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作为后世为何始终怀念这个女性,究竟黄道婆的成就有哪些,她从黎族学成归家以后,是怎样带着先进的纺织技艺改变着当地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