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李庭芝生平简介?李庭芝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世界再冷,你也要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别人的照亮,你就是自己的太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李庭芝生平简介?李庭芝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李庭芝生平简介?李庭芝历史评价?

李庭芝

泰州城。阴云蔽天。一队蒙古兵押着两名五花大绑的宋将走向刑场。刑场上,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元将阿术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二人面前,劝他们再想一想, “现在投降还来得及”。二人毫不为其所动,慷慨陈词: “生为宋朝人,死为宋朝鬼。绝不做不忠不孝之人! ”面对引诱、恫吓,毫无惧色,一副视死如归的神态。阿术软硬兼施,均遭拒绝,十分恼火,命令兵士二人行刑。霎时,人头落地,鲜血横流,在场的百姓无不掩面而泣。这宁死不屈的宋将,其中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庭芝。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宋随州(今属湖北)人。李庭芝少时聪颖,背诵文章,过目不忘,颇为当地人称奇。其名字的来历也颇有传奇色彩。据说李庭芝出生时,屋顶长出一棵灵芝。灵芝乃为仙草,当此生子之际长出灵芝,必为许多人附会,引来好多乡人围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皆言此孩必是不同凡响。这就为小小的李庭芝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庭芝的智识也日积月累,与同龄相比,智力过人,往往出语惊人,似乎有未卜先知之灵感,令人叹服。在他18岁那年,他建议其父把家先迁到德安。举家迁徙都是事出有因,哪有无缘无故,劳神费心举家迁徙的? 原来,当时治理随州的是一个名叫王旻的人,此人贪得无厌,搞得随州乌烟瘴气,怨气冲天,李庭芝以他小小年纪洞悉一切,如果长此下去,内部冲突必然会发生。于是,他对父亲说:“王旻此人不仅贪婪而且不体恤部属。属下怨气冲天,终有一天随州会发生暴乱。”庭芝小小年纪的一番预见未来的话,其父听了不以为然。但经不住庭芝再三相劝,勉强同意把家迁到了德安。在他们举家迁徙不久,正如李庭芝所言,王旻部下果然发动叛乱,战乱遍及随州各地。在这场变乱中,百姓死伤无数,哀鸿遍野。庭芝无力扭转形势,却以过人的智慧使家人免遭不幸。

李庭芝的青年时代,正处于南宋小朝廷江河日下之际。宋理宗赵昀任用奸佞,国事虚度。而北方的蒙古族却蒸蒸日上,取代金朝,成为南宋的一支劲敌,屡屡南侵,战争时断时续。年轻的李庭芝深深感受到切肤之痛。嘉熙末年,元军大举攻宋。南宋小朝廷企图以长江为防线,抗击元军,阻止元军南下。此时江防紧急,李庭芝毅然决然投笔从戎,投到荆州孟珙旗下,决心抗击元军,报效宋廷。孟珙乃南宋名将,以勇猛善战而闻名,经略四川,很有成效。李庭芝的到来,真可谓是“将遇良才,兵遇良将”。李庭芝的过人胆识、一身正气,得到了孟珙的赏识。

此时蒙古军狂飙突进,先后攻陷随州、郢州、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并向江陵府进攻。李庭芝随孟珙火速救援江陵,击败了长驱直入的蒙军,襄汉一线的战局才开始出现转机。之后,孟珙率军收复了信阳、樊城、光化和襄阳等州郡。在抗击蒙古入侵的战争中,李庭芝也表现突出,展示了自己的才干,深得孟珙喜爱。当孟珙调任四川宣抚使时,任命李庭芝为建始县知县。李庭芝在任时,以民为本,体恤民情,体察民苦。为战备需要,他还在乡间挑选了一批青壮年人,进行集中训练,教授他们作战的知识,训练他们使用武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百姓熟知战守之则,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当元军入侵时,这些农民就成为军队的有力后盾,并且可以与军队一同作战,打仗、生产两不误。李庭芝创造的“训农治兵,招选壮士,随时训练”的一套办法,既提高了防御、战斗的能力,又不耽误农业生产,同时节约了军费开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所以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一些地方官纷纷仿效。一时间,训农治兵之风兴起,为宋朝防御力量的提高起了些微的作用。

淳祐年间,李庭芝举进士,在孟珙部下主管机宜文字。此时蒙古国内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人事更替,蒙哥成为蒙古的大汗。蒙哥汗是蒙古的英主,蒙哥即位后,大权归一,境内大治。内部稳固,没有了后顾之忧,便积极准备灭亡宋朝。南宋王朝面对如此强大之敌,当务之急应该加强战备,提高抵御外侮的能力。李庭芝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担任扬州地方官时,不仅抓紧恢复生产,同时抓紧战备工作,修筑防御工事,这也是李庭芝的一贯作风。

开庆元年(1259)李庭芝权知扬州,主管两淮制置司事。李庭芝初到扬州,正值扬州大火之后,庐舍尽毁,满目荒凉,生计无存。人们死的死,逃的逃,城内十有九空,昔日繁华之景荡然无存。李庭芝看到这些,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很快制定了解决困难的具体措施。他认为当前的关键是重整家园,因此他动员官府力量,亲自筹款,贷钱与民,修建家园,此为一; 第二个措施是减免逋欠。由此不到一年,家园一新,人渐兴旺。与此同时,李庭芝又开始实施他的第二步计划,就是发展生产,恢复贸易,当时扬州人多为盐户,为了使贸易尽快繁荣起来,李庭芝在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疏通河道运盐,代替了繁重的人扛肩挑,节约了由于车运带来的昂贵陆上运输费; 二是贷款给亭户和盐户,免去他们的负债。由于李庭芝便民、与民的措施,扬州城内盐利大兴,逃亡的人听到消息,都纷纷归来,百姓安居乐业,扬州昔日的繁荣重又映现在人们面前。

扬州处于宋蒙交战的前沿地区。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南宋军队处于一种防御状态,时时处于蒙古的进攻之下,扬州作为前沿阵地,首当其冲成为侵略的目标。李庭芝对宋蒙战事了如指掌,所以在他任扬州知府时,一方面恢复贸易,发展生产; 另一方面加紧备战,修筑防御工事。他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在扬州城外修筑大城,把扬州城四面围住,以抵挡元军重炮的围攻、轰炸。同时,为了战备需要,招集流民2万人,进行训练,充实城防。后来这支军队被南宋皇帝诏为武锐军。李庭芝在扬州任上,治乱有方,治军严谨,兵民团结,生产繁荣,对元军严阵以待,造成了极大的声势,与军备废弛的其他郡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在对元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南宋小朝廷自建立之日起就处境险恶,前有金兵,后又有元军步步进逼,边防一夕数惊,南宋江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幸有像李庭芝这样的边防将士的艰苦奋战,才延缓了它灭亡的速度。李庭芝等将士在抗击元军的战争中,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无畏气慨。

咸淳五年(1269),李庭芝任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此时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平定了内部叛乱,南伐攻宋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时降蒙的宋将刘整向忽必烈献计: 进攻南宋,必先取襄阳,由汉水入长江,则宋朝可灭。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大军南侵,首先进攻襄阳。史天泽率元军抵达襄阳(今湖北襄樊)后,筑长围以困襄阳。宋将张世杰、夏贵、范文虎相继进兵援救襄阳,均遭失败。襄阳和樊城乃是南宋边防重镇,宋廷不能坐视不顾,急命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襄阳。哪知范文虎恐战功被李庭芝所得,乃攀缘当朝宰相贾似道,不服从李庭芝的指挥,反而处处制造障碍。在大敌当前之时,不但不积极备战,迎击顽敌,反而整日寻欢作乐,走马击球。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初元军新到,不习水战,若趁此未站稳脚跟之际,给予打击,定能取胜。李庭芝多次请战,要求带兵出援,均被范文虎拒绝。而围困襄樊的元军却整日在修筑工事,在前线造战舰,练水兵,加强襄樊外围城栅,襄樊与外地水陆交通全断,成了一座孤城。在元军准备就绪后,范文虎却要出击了,其结果可想而知。咸淳七年(1271),范文虎以水军援襄樊,大败而归,范广由海道攻胶州,企图牵制蒙古对襄阳的攻势,结果也遭失败。李庭芝得到范文虎失败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因为襄樊扼南北咽喉,上连秦陇,下控荆楚,如元军攻下二城,必将顺流而下,江淮即不能守。宋之存亡,关系于襄樊之得失。李庭芝丝毫不敢怠慢,连忙移屯郢州(今湖北钟祥),派兵侦察襄阳外围地形。利用襄阳西北的青泥河,连夜造了100多艘轻便小船,然后把每三只联成一舫,中间的一只船上装上兵器,两侧的小船只有篷而无船底。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悬揭重赏,召募了各州县善战善泅的壮士3000余人,以张顺、张贵为统辖。两张都是智勇双全之人,为民兵所拥戴。3000壮士在张顺、张贵的带领下,怀着悲壮的心情踏上险途。3000人乘100只小船沿汉水突进襄阳,乘风破浪,冲破敌阵,冲出重围,黎明时分抵达襄阳城下。城中守军见援军到来,打开城门欢迎,顿时士气倍增,打退了元军进攻,但张顺却在战斗中牺牲。张贵进入襄阳后,与守将吕文焕共同商定,向范文虎求援,然后内外夹击,击退元兵。张贵乃率兵士出城联络范文虎,再次冲入敌阵,无奈元军加强戒备,张贵中途战死。此时已是咸淳九年(1273),襄阳已被围5年,樊城已被围四年,李庭芝为解救襄樊不致陷于敌手的种种努力都宣告了失败,南宋国势虚弱,朝中奸臣当权,非李庭芝个人的力量所能为,他的一腔热血和抱负只能换来悠悠的空叹。

襄樊两城,本是互为犄角,中间汉水,守将吕文焕在江中置以木桩,锁以铁絙,上造浮桥,可以互为联系。这一年,元军采用水陆夹攻的方法,烧毁浮桥,隔断了襄、樊两城的联系,并且采用远射程的“回回炮”进攻轰击。此时的元军是以逸待劳,而城中将士坚守四、五年之久,已是强弩之末,在元军强大的进攻下,襄樊二城陷入敌手。

襄樊失守,形势急转直下,南宋小朝廷面临灭顶之灾。已经到了这等关口,宋廷仍然是昏昏沉沉、黑天黑地,把力战抗元的李庭芝贬斥,而贻误战机的范文虎由于有贾似道的保护却安然无恙,朝廷的腐败到了何等地步。

咸淳十年(1274),宋度宗死,子赵隰即位,是为恭帝。忽必烈决定趁度宗之死、皇帝尚小时,不失时机地给南宋小朝廷以最后一击。下旨调兵遣将,任伯颜为统帅,水陆并进,消灭南宋。伯颜把20万大军分为两路: 一路由博罗懽、刘整率领,进攻淮南,直取扬州; 一路由伯彦亲率元军主力,吕文焕率水军作前锋,自襄阳出发,沿长江东下,攻占杭州。大军压境,南宋王朝起用李庭芝为制置淮东使,知扬州。李庭芝再次来到扬州,加紧备战,筑清河口,招募士兵,组成清河军,一时间扬州出现了军民团结御侮的气氛。在元朝大军进攻面前,虽然一些宋朝将士作了一定的抵抗,但抵挡不住元军的猛烈攻势,纷纷失败或投降,大片宋土被元侵占,安庆、建康、太平、和州、芜湖、镇江、常州、平江府、岳州、江陵等相继失陷。扬州已是一座孤城,但李庭芝率所部坚守抵抗,打退了元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无奈,朝中权奸当道,外部降将如潮,赵家王朝已是无法挽救了。在占领了江南大片宋土后,忽必烈于德祐元年(1275)正月命令伯颜直取临安,十月,元兵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临安危在旦夕。李庭芝夜不能寐,昼夜奔忙,集中兵力,准备再战。但是南宋王朝气数已尽,不久就被元朝灭亡。少帝赵隰及太后被掳,押往元朝大都。

德祐二年(1276)五月一日,宜中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重建了南宋小朝廷,遥拜李庭芝为右丞相。但李庭芝并未到小朝廷任职,而是以右丞相的身份,继续在扬州进行着殊死顽强的抵抗。

当少帝赵隰和全太后被掳北上,途经瓜州(在扬州东南)时,李庭芝泣涕誓师,命令姜才领兵数千人出战,想夺回帝后。但这么一点兵力,哪里是元军的对手! 姜才所部遇到了阿术智兵夹击,拦截营救没有成功。

临安失陷后,江西、广东大片宋土也很快沦陷了。扬州在淮南已成孤城,粮食已快吃尽,就煮牛皮充饥。李庭芝、姜才等人勒紧腰带,决心抵抗到底。

元将阿术久攻不下,就派李虎到扬州劝降。李庭芝十分愤怒,命令士兵杀死李虎,表示决不投降,死战到底的决心。阿术见此招不行,又派使者拿来太皇太后谢氏的手诏招降,李庭芝义正辞严地对使者说: “奉诏守城,没听说过以诏谕降。”见李庭芝誓死不降,伯颜又逼谢太后下诏,然后派人送到前线,阿术又派使者诏降李庭芝。谢氏在诏书中写道: “前日下诏令卿纳城投降,多日不见回报,是不是没有洞悉我的意图,还要负隅顽抗?现在,我和嗣君已降元,卿还为谁守城?”李庭芝不予回答,下令发弩射击使者,当场射毙一人,其他人狼狈逃去。阿术派兵据守高邮、宝应,断绝了扬州城的粮道。博罗懽攻占泰州新城,又将夏贵的淮西降卒赶到城下,用以劝降。手下幕僚也劝他早想退路,庭芝说: “我只求一死而已!”元世祖忽必烈亲自下诏招降,李庭芝把来使斩首,把诏书烧掉,什么高官厚禄都不能动摇他誓死抵抗元军的决心。

这时,宋端宗派使者召李庭芝、姜才二人赶赴福州。李庭芝让淮东制置副使朱焕守扬州,自己准备同姜才一起从海路南下。哪料朱焕乃一投机分子,李庭芝与姜才刚一离开扬州,朱焕就献城投降了元军。元将得到李庭芝刚离去的情报后,率军急进,将李庭芝、姜才等一行人包围于泰州。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献城投降。李庭芝、姜才等人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俘虏。元将阿术对他们百般引诱,许以高官厚禄,遭到了李庭芝、姜才的严辞拒绝,他们大义凛然,面对死亡,就连阿术见他们有勇有谋也不忍心杀他们。降将朱焕厚颜无耻地说: “扬州自用兵以来,白骨遍地,全是姜、李二人所致,不杀何待?”阿术就将二人同时杀害,扬州百姓听到噩耗,没有不落泪的。李庭芝为南宋小朝廷可谓尽忠尽节。

相关参考

李庭芝是怎么死的 宋朝李庭芝生平简介

李庭芝(公元1219年-公元1276年),字祥甫,随地(今湖北随州)人。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进士,宝祐中知真州,累迁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后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职务召回李庭芝,李庭芝

历史人物 宋朝人物李庭芝简介

宋朝人物本名:李庭芝字号:祥甫所处时代:宋末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随出生时间:公元1219年去世时间:公元1276年主要作品:《挽胡季昭二首》官职:少保、左丞相李庭芝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李庭芝出生的时候,

李庭芝他为什么叫“李庭芝”?如何评价李庭芝?

  人物档案  姓名:李庭芝  字:祥甫  号:北山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宋朝  祖籍:福建清流县四堡里  出生地:随  出生时间:公元1219年  去世时间:公元1276年  职

李庭芝成就以及历史对他的评价 李庭芝简介

李庭芝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元将领,虽然是名气不如岳飞等人大,但是其忠义之行却感动了很多人,可以说李庭芝的一生是一场正义凛然的大悲剧,正是因为南宋有了李庭芝一样的将领才是的南宋得以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但是

李庭芝成就以及历史对他的评价 李庭芝简介

李庭芝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元将领,虽然是名气不如岳飞等人大,但是其忠义之行却感动了很多人,可以说李庭芝的一生是一场正义凛然的大悲剧,正是因为南宋有了李庭芝一样的将领才是的南宋得以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但是

李庭芝的墓地在哪里 宋朝李庭芝是怎么死的

李庭芝(公元1219年-公元1276年),字祥甫,随地(今湖北随州)人。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进士,宝祐中知真州,累迁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后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职务召回李庭芝,李庭芝

李庭芝的墓地在哪里 宋朝李庭芝是怎么死的

李庭芝(公元1219年-公元1276年),字祥甫,随地(今湖北随州)人。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进士,宝祐中知真州,累迁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后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职务召回李庭芝,李庭芝

历史人物 李庭芝他为什么叫“李庭芝”

  人物档案  姓名:李庭芝  字:祥甫  号:北山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宋朝  祖籍:福建清流县四堡里  出生地:随  出生时间:公元1219年  去世时间:公元1276年  职

历史人物 李庭芝简介 李庭芝是个怎样的人

李庭芝李庭芝进士出身,担任过少保、左丞相、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等职,他年少聪颖,颇有智慧,著有《挽胡季昭二首》等作品,是一位能文能武之人。李庭芝简介>李庭芝(公元1219年-公元1276年),字祥

抗元名将李庭芝简介 李庭芝是怎么死的?

  李庭芝是南宋时期,抗击蒙元骑兵的名将,对抗击元朝,维护国家安全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李庭芝在后世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就像南宋大部分爱国将领一样,尽管默默无闻,被历史所遗忘,但是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