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张士逊生平简介?张士逊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空空的口袋不能阻碍你的未来,空空的脑袋你将永远贫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张士逊生平简介?张士逊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张士逊生平简介?张士逊历史评价?
张士逊
宋真宗在乾兴元年(1022)病逝时,曾给其继承者仁宗赵祯留下遗嘱说: “侍臣张士逊,毗毫厥初,勤劳我家,外经内干,声烈嘉饪,罔德不酬?”故为了报答恩德,仁宗在位42年,所任20位宰相中,先后三次入相的仅有两人,其一即张士逊。
一
张士逊(964—1049),字顺之,光化军乾德县(今湖北光化西北)人。其祖父张裕,五代十国时期曾为县吏,后监阴城镇盐铁院,因定居阴城。张士逊的父亲张廷朗则一直居家未仕,然而他却善治家产,故在当地仍是数得着的殷富之家。张廷朗以原配夫人赵氏老而无子,便续娶庞氏、李氏为妾,张士逊的生母即李氏。
张士逊的幼年是不幸的。他的母亲李氏在生下他以后的第七天,便因产后得病而死,他的姑母便将他抱养家中。虽得姑母的精心照料,大概因为缺奶,发育不良,据说张士逊出生后一百天还不会哭。其身材更是瘦骨嶙峋,当时家人都以为不能把他抚养成人。没料到,张士逊不仅活了下来,后来竟长成了身高七尺,仪表非凡的堂堂男子汉。所以张士逊成人之后,特别感激姑母对他的抚育之恩,对姑母非常孝敬。他做了官以后,特奏请朝廷,追封其姑母为南阳县太君。
张廷朗以其家三世单传,故对张士逊的期望很大,希冀他光宗耀祖,且继承张氏的一份家业,而加强对他的教育。但张士逊似乎对学业并不在意,常常辍学到处游山玩水,放浪形骸,落拓不羁,偏好佛道之学。有一次,他一个人去游武当山,晚间求宿于深山密林中的一村舍人家。这户人家见他独身一人,顿生恶意,欲到夜深时,将他谋杀以祀祖鬼(此为当地的一种风俗)。不知是有预感,还是林中风啸,使他久久难以入睡,不由地默念起佛经“六天北地咒”来。村舍主人到半夜时分,来到他的居室,从窗户口窥见他瞪着两眼,口中念念有词,吓得未敢动手,他这才捡得一命。早晨早起上山,来到一座罗汉院时,受到院僧善慧的热情接待,问其何故,善慧对他说,昨晚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金甲神人命他打扫庭院,说有贵人到来,故从早上便打扫了庭院、朝诵佛经等待着。善慧认为梦中神人所说的贵人就是张士逊。张士逊笑着说: “哪有这样的事! 我算什么贵人。”
不过,自从那次游武当山之后,张士逊便发奋学习了。他也决心不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走科举入仕之途。淳化三年(992)张士逊28岁时,他又一次参加科举大考,由发解试到礼部试,都得心应手,惟廷试时,考经史成绩不佳,但策论宏阔,仍擢为进士乙科,初授官郧乡县(今属湖北)县令,复迁射洪县(今属四川)知县。时值天旱不雨,他亲率县府官吏至境内白崖山上的陆使君祠祈雨。果然不久,雨便下来了。为表示自己的诚心诚意,下雨期间,他不用任何雨具,只身站在庭院中,说要让雨下足才罢。这套做法虽然荒诞,但却获得好名声,阖府吏人都敬畏拥戴他。梓州路转运使欲举荐他移知皊县(今四川三台),射洪县吏民道遮马首,不让他移任,故仍还任射洪。朝廷所派川蜀安抚使巡抚两川,至梓州询问各县长吏政绩如何,知州张雍汇报说: “射洪令张士逊,政绩第一。”由此,张士逊以为政干练而闻名于朝。
射洪任满,张士逊改任京西剧邑襄阳(今湖北襄樊)县令,又擢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移知福建重镇邵武县(今属福建)。邵武一带又逢干旱,张士逊仍如在射洪那样,率吏民至境内的欧阳太守庙去祈雨,这次张士逊的运气又不错。当仪式完毕后他们一行返回城里的途中,倾盆大雨而至,由此,张士逊勤政忧民的声誉更为著名。不久,即奉诏改官秘书丞,入京,任监折中仓职。到京师以后,张士逊的仕路更为通达,不过,这时他已经是年近50的人了。
二
张士逊入京任职不久,又被擢任为御史台推直官,复被翰林学士杨亿举荐,出任监察御史。这年正逢科举大比之年,宋政府亦刚刚开始采用贡举糊名法,以防科举作弊。张士逊也被任命为科举诸科巡铺官(宋雍熙二年为防止诸科举人舞弊,始派官员巡察廊下,真宗景德四年始命官员巡试铺,后设巡铺官为常例),但他以考生中有自己的亲戚,主动要求迥避。真宗对他的做法非常赞赏,特意把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之上,以备下次擢用。并规定自此以后,礼部试、乡试等科举考试,凡考官与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等等,参加科举考试时都必须遵守迴避制度,考生由另派考官、设别试院(又称别院或小院)进行考试(称为别头试)。
江南地区负担着朝廷财政收入的一大部分,但连年发生灾荒,饥民流离失所,朝廷欲选人充任江南转运使,中书执政大臣几次提名推荐人选,真宗都认为不合适,最后还是选任了张士逊。张士逊任江南转运使期间,亲历各地,体察民情,以兴利除弊为急务,放官仓粮以救恤饥民,使之能安家乐业,勤耕生产。因其政绩,张士逊迁官侍御史,复继任广南东路、河北路转运使。所到之处,仍以兴革民间利害为首政。如棣州(今山东惠民)州城屡遭黄河溃决之浸,为避水患,大中祥符八年(1015)张士逊上疏朝廷,提出将州治迁往阳信县(今属山东)界八方寺。但有关部门却以棣州官库储粮数多相刁难,真宗谕令张士逊设法解决。张士逊便以沿黄数州县因连年水灾而饥荒严重,遂上疏经真宗批准,发棣州官库储粮借贷饥民,约定来年于阳信偿还。这样,既解决了饥民的燃眉之急,又解决了棣州储粮难运阳信的问题,一举而两利。此举又受到真宗的称赏。
大中祥符九年(1016),真宗为皇子赵祯举行了隆重的加冕礼,授官拜爵,并专门建了名为“资善堂”的学宫为赵祯读书学习之所,特意选任张士逊与右司谏崔遵度为赵祯的启蒙老师。张士逊以《孝经》、《论语》等经书史籍教授辅导赵祯,并让赵祯练习书法和诗赋,使赵祯学业日进。有一次,真宗亲自考试赵祯诗赋,赵祯口即成诵,并作出了“人心怀礼义”的句子,真宗非常高兴,为此对张士逊等予以嘉奖。
天禧二年(1018),赵祯封升王,张士逊以户部郎中、直昭文馆的身份,被任命为升王府咨议参军。当年八月,再以赵祯被立为皇太子,迁右谏议大夫兼太子右庶子,寻改左庶子。赵祯在资善堂读书时,对张士逊等人都行跪拜礼,赵祯既已立为皇太子、法定皇位继承人,于是张士逊上书真宗,要求改变礼节。但真宗不允,并仍令张士逊等人要随时陪同赵祯侍驾出入。
之后,张士逊又迁判史馆、知审刑院,复以太子宾客、枢密直学士的身份判集贤院。天禧五年(1021),真宗病重,不能御殿视事,宰相李迪等劝谏真宗诏命皇太子监国。真宗初不同意,后来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始有所感悟,于是诏命年仅11岁的赵祯监国,同时命两府(中书门下政事堂和枢密院)大臣皆领东宫官,并就资善堂议政处事。张士逊因改官太子詹事,擢任枢密副使,累迁给事中兼詹事、尚书左丞。这期间,真宗还以陕西边储不足,命张士逊兼管计置司之事。张士逊等通过变更茶法等,以增加财政收入。
张士逊任东宫官的经历,为他日后在宦途上扶摇直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以后他能三次为相,也是与此分不开的。
三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病逝,赵祯奉遗诏即皇帝位,年仅13岁,朝廷大政由真宗皇后刘氏执掌。这一时期,丁谓、王钦若等人先后为相,因他们为人奸诈、飞扬跋扈、排斥异己、擅政专权而相继被罢黜,王钦若也因遭贬斥忧郁致疾而死。于是刘太后复擢前相王曾为首相、枢密副使张知白为次相。天圣六年(1028)初,张知白病卒,张士逊遂由枢密副使、尚书左丞、祥源观使加礼部尚书,擢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王曾等一起为相。
十年前,当张士逊还任射洪县令时,就有一位名叫崔知徽的道士与他交友,并对他说: “我看你相貌不凡,十年之后,必相天下。”张士逊闻听,哈哈大笑,颇不以为然,说: “当年我参加科举考试时,曾与同年寇准一起游相国寺,有一市肆卜算者就对我们说,你二人都有宰相之相,可我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何年何月能熬到宰相之职啊! ”崔知徽让他要忍得仕途寂寞,总有出头之日的一天。张士逊对此虽半信半疑,但他的确是朝最高权力的位子上争取的。如今,崔知徽的预言成为现实,张士逊颇有些志得意满的感觉。不过,他也清楚,宦海沉浮,往往出人意料。
这时,宋朝廷最高权力内部也进行着错综复杂的斗争。枢密使曹利用在位已久,颇恃功自傲,朝班位于宰相王曾、张知白、张士逊之上,连刘太后对他也颇敬畏,称其官号侍中而不呼其名。曹利用的侄子曹汭这时为赵州(今河北赵县)兵马监押,亦为所欲为,恃强凌弱,被州民赵德崇状告到朝廷。刘太后派宦官罗崇勋前往赵州追查此事,了解到曹汭在赵州的许多不法行径,还有如在州衙饮酒时身穿黄袍、令属下呼其万岁等情,而有些事又牵连到曹利用。刘太后闻知大怒,欲严惩曹汭。仁宗对此事亦颇为关心,他召执政大臣商讨处置办法。执政大臣们慑于曹利用的威势,或与之有这样那样的关系,都缄口结舌,或言不及义,避重就轻地发表几句自己的意见。独张士逊说道: “曹利用是朝廷大臣,怎会附合曹汭干那些事呢。臣认为曹利用一定不知道曹汭之事,曹汭干的事,也一定是独自所为。”仁宗向刘太后汇报了诸执政大臣的意见,刘太后更为愠恼,她决定亲自处理此事。最后曹汭以谋反罪被杖死; 曹利用先被罢黜枢密使之职、出判邓州(今河南邓县),及曹汭被处死,复贬官、移知随州(今湖北随县)。张士逊亦因为曹利用辩护,被人讥讽为“和鼓”。太后也指责他处事没有原则,仅一味调和了事,遂欲对他予以严厉处罚,幸亏仁宗从旁说话,以其为东宫旧臣,才以刑部尚书罢相,出知江宁府(今南京市)。仁宗另赐张士逊通犀腰带,以示慰抚。
之后,张士逊由江宁移知许州(今河南许昌)。明道元年(1032),刘太后得病,自知将为世不久,加之这时朝廷上下请刘太后撤帘归政的呼声日甚一日,为保证仁宗皇位的稳固,刘太后重新起用拥护赵祯的一班旧臣。这年二月,张士逊奉诏由知许州、定国军节度使加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再拜为相。同年十一月,加宫中书侍郎,改兵部尚书。次年四月,再加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正逢发生蝗旱之灾,张士逊上疏请按汉代故事辞职,以答天变,仁宗不准。寻仁宗自己损减尊号,张士逊亦上书请降官一等,得仁宗奖勉。
参知政事陈尧佐被人告发“谋反”,被罢官出知永兴军;又有人告某某谏官阴附宗室,图谋不轨。一时告讦之风盛行,人人自危。为此,张士逊力言仁宗: “皌人构陷善良,最终是动摇朝廷。此风一开,正人难保,朝廷亦不保矣。臣认为此风不可长,请严加制止。”仁宗遂下诏申严诬告之禁。
刘太后于明道二年(1033)病卒后,群臣上其谥号曰“庄献明肃”,追尊仁宗生母李宸妃为皇太后,谥曰“庄懿”。仁宗赐宴慰问诸大臣。但赐宴被召这天,张士逊与执政大臣们在枢密使杨崇勋园邸中宴饮,仁宗派出的人没有找到他们,故一直到近中午时分,他们才入宫,这使仁宗极为不快。御史中丞范讽就此事劾奏张士逊、杨崇勋等人,以其失大臣礼,要求给以惩处。也有人上疏说刘太后在世时,张士逊极尽逢迎太后,不主持正义,不宜居宰执之位云云。迫于舆论的压力,仁宗于是下诏,罢张士逊宰相之职,令以尚书左仆射出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杨崇勋罢枢密使之职,以使相出判许州(今河南许昌)。但仁宗为了表示对张士逊的礼遇,在张士逊罢相很长一段时间,仍特准其使用宰相衔。
宝元元年(1038),仁宗以宰相王随、陈尧佐为政平平,无所建树,遂把他们全部罢免,第三次起用已改任河南府知府的张士逊为相,复其官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并封郢国公。这年张士逊已75岁了。仁宗自明道二年刘太后病卒、自己亲政以来,张士逊曾迎合仁宗的旨意,派人到全国各地广选美女,充盈后宫。同时搜罗全国制作珠玉宝器的手工匠人们进京,入皇室后苑大量制造各种奢侈器物。张士逊的这些作法当时即为人所劾。随着仁宗统治的巩固,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集聚并尖锐化。为了表示自己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仁宗这时召见张士逊等朝臣宣示说: “朕昨已下令,释放宫人,这不仅是朕怜悯她们的幽闭之苦,而且也是为了节省朝廷浮费。最近又有人向朕进献美女,朕都拒绝了,希望你们对下传达朕的旨意。”众宰执及大臣们惟惟称是,张士逊也连忙称赞仁宗此举是“盛德之举”。接着,仁宗话锋一转,说道: “近来有人上书毁誉大臣,揭露君主过错,实属大逆不道,你们说应如何处置这些人?”张士逊随奏称: “只要陛下明察邪正,则皌讦之人自会诫惧。”仁宗对张士逊的回答非常满意,散朝后,仍留张士逊等亲近大臣侍宴。
不久,有人状告开封府吏冯士元。仁宗为了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决定亲自处理此案。他派人查明冯士元有强取邻居所赁官舍、受贿、收藏禁书、私市女口等违法乱纪之事,遂定冯士元流放海岛罪并召问宰执大臣,张士逊又率群臣称誉仁宗圣明,说: “近年来台狱循情严重,若不是圣上宸断,此类案狱怎么能平息天下之论呢。”鉴于当时朝臣之间相互倾轧、排斥异己日趋严重的情况,仁宗又问: “贤良正人和卑鄙小人是否都会结成党派呢?”张士逊连忙答道: “都会,都会。不过有公私之别罢了。”仁宗点点头说: “朕也认为这样。不过,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则朝纲就能振举。”张士逊等表示完全同意。
康定初年,张士逊以禁军士卒久戍边地,而家属留滞京师,以致生活艰难,甚至有断绝衣粮无法生存者,遂奏请朝廷解决他们的衣食问题。仁宗采纳他的建议,诏令出内藏库钱十万缗,分赐指挥使以下的将士家属。又因为当时宋夏关系紧张,西部边防为朝野注目,张士逊又建议遣使安抚陕西,了解情况,采取对策。仁宗又命知制诰韩琦与范仲淹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防御西夏重责。仁宗还下诏枢密院,自此以后凡边防重事,须并与张士逊等人商议。
为补充禁军,宋政府决定拣选京畿地区的辇夫为士卒,引起众人恐慌,有的携带妻子上诉宰相府和枢密院。有一天,张士逊上朝途中,也被一些上诉人拦截,张士逊因坐骑受惊而坠地受伤,不得已居家休养。此时正是多事之秋,尤其是宋夏发生严重武装冲突,朝廷上下一派恐慌。谏官韩琦上书极论两府大臣无所建树,谴责政事堂是养病之地。韩琦的章疏在朝臣中引起极大反响,张士逊遂不自安,他写诗给章得象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说: “赭案当衙并命时,蒹葭衰朽倚琼枝,如今我得休官去,鸿入青冥凤在池。”然后即上章仁宗,以年老要求辞职并谢众人。仁宗顾忌舆论,于是下诏准其致仕,特加张士逊官太傅,封邓国公,仍命其朔望及大朝会之时,缀中书门下之班参加,并赐张士逊之子张友直五品官服。
张士逊退休后,上疏仁宗要求买开封城南官园为私宅,仁宗慷慨地赏赐于他,以示眷顾之情,并经常派人去慰问他,不时有所赏赐。另亲书飞白大字“千岁”相赐,为此,张士逊在宅第建“千岁堂”。皇祜元年(1049)正月,张士逊在退休十年之后病逝,享年86岁。
张士逊卒后,仁宗下诏赐其官太师、中书令, 谥“文懿”,并御篆其碑额曰“旧德之碑”,称誉他“三陟宰司,并秉将牙”,为“一代宗臣,有勋在史,有德在民”。张士逊一生为官,不重学术,其著作仅留有与晏殊合著的《笑台诗》一卷。
相关参考
宋朝人物姓名:张士逊别名:字顺之,号退傅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阴城(今湖北老河口)出生日期:964年10月29日逝世日期:1049年职业:政治家,诗人主要成就: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谥号:文懿
历史人物 张士逊简介 张士逊怎么死的 张士逊是怎样的人 张士逊的儿子
姓名:张士逊 别名:字顺之,号退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阴城(今湖北老河口) 出生日期:964年10月29日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049年 职业:政治
知名人物 张士秀生平故事简介,张士秀历史评价,张士秀怎么死的?
张士秀,字实生,山西临晋南营村人,生于1870年(清同治七年)。张士秀自小聪慧,据说八岁便能抚琴作诗,十二岁时曾以口算胜过知县的珠算,并替父亲打赢了与伯父的官司,夺回了田产,从此有“铜嘴铁舌”的绰号。
爱里斯·维克多·沙逊(ElliceVictorSassoon),生于1881年,英籍犹太人,英国海外财阀沙逊家族的后裔,世袭准男爵士。是个跛子,绰号“跷脚沙逊”。维克多的祖父大卫·沙逊(DavidSa
陆逊,又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公元183年出生在江南有名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为了得到豪门贵族的支持,孙权把其兄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二十一岁时,陆逊开始在孙权手下当官,起初任屯田都尉,
本名:张士诚 别称:九四 所处:时代元末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兴化白驹场人 出生时间:1321年www.lishixinzhi.com 去世时间:1367年 主要成就:高邮大捷(
本名:张士诚 别称:九四 所处:时代元末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兴化白驹场人 出生时间:1321年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1367年 主要成就:高邮大捷(在高邮称诚
人物志 陆逊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陆逊历史评价,陆逊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字伯言,本名议。吴县(属今江苏省)人,世为江东大族。父陆骏,官至九江都尉。骏死,逊尚年幼,养于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家。时康与豪强袁术有隙,术将攻康;康急遣亲属还乡。逊年长于康子陆绩数岁,遂为康照管门户。
陆逊,字伯言,原名陆议(公元183年-公元245年),吴郡吴县人士(现江苏苏州)。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帐下杰出军事家,著名政治家,颇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吴郡士族>陆逊家族,为江东大族。祖父陆
(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章武二年(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