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吕大防生平简介?吕大防历史评价?

Posted 理学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吕大防生平简介?吕大防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吕大防生平简介?吕大防历史评价?

吕大防

吕大防,宋京兆蓝田(今属陕西)人,字微仲,宋仁宗皇祐(1049—1054)进士,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任宰相8年,与范纯仁、刘挚共掌国政,是元祐更化的主要人物。哲宗亲政后遭贬,死在途中。他不但是宋朝政治上显赫一时的人物,还是一个有名的理学家。

宋建国之初,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政府权力分散,行政效率并不高,官僚机构臃肿,官吏众多,财政开支庞大。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北宋不但实行兵将分离,带来将帅无权,指挥不利的弊端,而且对于将帅的选择与培养也极不重视,以至军队战斗力并不强,百万大军难以抵挡辽、西夏的侵扰。积贫积弱一直是宋朝政治的特点。其实,宋朝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个顶峰。在这种形势里,宋朝出现过一批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但内部意见不合,先有庆历新政,后有王安石变法,都相继失败,没能扭转乾坤,生活在王安石变法时代的吕大防就是其中一代名相。

宋仁宗时,吕大防进士及第,调冯翊主簿,改永寿(今属陕西)令。初任就表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永寿县没有水井,靠天吃饭的农民没有水井无疑是相当困难的事。他们用水都是从远处山涧中挑水,路途很远。吕大防派人遍察临近地区,找到了两眼泉水,但是要引水而入却并非易事,其路途地势高下不平,大多数人对此事表示怀疑。但是,吕大防考虑到百姓的生活生产,决心将渠修成。他找到对修渠有经验的专门人才,实地考察,并采用了《考工记》中有关水地置泉法,对地势仔细测量,精心设计,不到10天,将渠修成,引水成功。百姓把此泉命名为“吕公泉”。

在他管辖青城县(今属四川)时,遇到收田租用大斗而出贷时用小斗的事情,他勒令停止,恢复公平制度,并诏令立法,把收田租的权力收归官府直接办理。他还在青城汶川与外族交接处占据要塞,修筑城堡,禁止山民过于采伐,以林为屏障,有效地制止了外族的入侵。当时,镇守四川的韩绛很赏识他,让他担任了盐铁判官,以理财政。

英宗即位(1063),吕大防改任太常博士。治平(1064—1067)中,与范纯仁出任监督御史里行,即发表了自己对官吏任免制度的意见。认为当时在官吏制度上存在着很多弊端,他说: “大臣掌权而皇上不掌握实权; 大臣年老不能按时退休;外族侵扰,抵御的将领选择不利; 对待敢于发表意见的大臣不公平; 在前线打仗的将领,失败了却受赏,胜利了反而受罚这种不公平现象。”这五条每一条都击中宋朝政治的弊害之处。他举例说: 富弼有病想退不让退,张升年老80了却不让退休,程戡年老了不能守边,又怕老死在边塞上告退却不让他退休。从这些例子我们看到,宋朝官吏众多,任用极不得法,这也是宋代积贫积弱的原因。他观察力极其敏锐,而且直言敢谏。这一年,京城发生水灾,吕大防借机直陈八事: “主威不立,臣权太盛,邪议干正,私恩害公,辽夏连谋,盗贼恣行,群情失职,刑罚失平。”但是,这样的良臣往往得不到皇帝的欢心,一旦触及皇帝本人,则会失去官职。在濮议事件中,他终被罢黜。

仁宗死后,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英宗即位。治平二年(1065)诏议崇奉濮王典礼。司马光认为“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当称皇伯。欧阳修则认为自古无有称生父为伯之理,应称皇考。吕大防参与争论,指出尊濮王为皇考,是“使陛下顾私恩而违公议”,反对称亲之礼,而被罢黜,为休宁(今属安徽省)县令。

神宗立(1067),吕大防通判淄州(今属山东),知泗州(今属江苏),改河北转运副使,召直舍人院。韩绛宣抚陕西,让他做判官,又兼河东宣抚判官,改知延州(今属陕西)。环庆兵变后,吕大防降知临江军(今属江西)。

元丰(1078—1085)初年,徙永兴(今属陕西)。有彗星从天而过,神宗以此问事。吕大防陈述他对朝政看法的“三说九宜”:

“‘三说’是治理农业为本,其次工商兵为末要慢慢发展,第三是善于纳言,广开言路。重视农业的三条意见是宽养农民、培养知识分子和重视谷物生产; 缓末应该治边、治兵为主; 广纳言路,对纳谏的官一定要宽容,不能轻易以诽谤罪论处。”

他的想法是以农业生产为重,争取国家富裕安定,在此基础上,兴兵卫边。他后来在用兵西夏的过程中,按照此种做法,使军队粮食充足,获得胜利,享有了很高的政治声誉。

自庆历新政失败,积贫积弱的政局日趋严重。熙宁二年(1069)二月,神宗命王安石主持变法,相继颁布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法令。但变法侵害了部分统治者的利益,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吕大防也是反对派旧党成员。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年幼的儿子哲宗即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新法废除,旧党执政,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元年(1086),吕大防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元祐三年(1088),吕公著告老,宣仁太后高氏拜吕大防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命修《神宗实录》。吕大防遂成为元祐更化的显赫人物。此后,他任宰执8年,与范纯仁、刘挚共掌国政。

哲宗即位不久,西夏使者来,朝廷向吕大防询问对策:“过去所修的边地城堡,很担心孤立难保,若放弃这些地方则削弱了国家,守护它,又担心守不住,该如何办?”吕大防回答说: “西夏本来没有多少力量,并不强大。屡次遣使来又不真心实意地进行谈判,大概是因为以为我们急于议和。现在使者来朝,可以让陪伴他们的臣僚责问他们为什么没有祝贺皇帝登基,以观其反应,则可以测其虚实。关于新收复的领土的守卫问题,多数人主持放弃,但这是没有经过深思远虑的。守御那些孤立的城堡,应以选择将帅为最重要。太祖曾用姚内斌、董遵诲守卫环、庆(今属甘肃),西夏人不敢侵扰。昔这二州的联合抵御敌人尚且有余,今以九州之大,怎么不足以守住边境呢?关键是用人是否得当。”

哲宗年幼,吕大防编《仁祖圣学》上下篇,以供他学习之用。在这期间,吕大防的很出名的论策还是他的“家法”的总结,这个家法既是皇帝的家事总结,也是国家执政上的经验总结。而且体现了吕大防的理学家风范。

在迩英阁,哲宗召宰执与讲读官进读《宝训》。当读到“汉武帝籍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曰: ‘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也?’丁度日: ‘臣事陛下二十年,每奉德音,未始不及于忧勤,此盖祖宗家法尔。”吕大防因而总结道,“自三代以来,只有本朝在一百二十年中内外无事,这里的原因是祖宗所立的家法好。请允许我举其大略: 自古以来,君主事奉母后,都是定期朝见,如汉武帝每五日朝长乐宫一次; 祖宗以来,事奉母后,朝夕皆见,这是事亲之法。前代对待大长公主,均用臣妾之礼,本朝则是恭敬而为,仁宗以侄事姑之礼见献穆大长公主,这是事长之法。前代后宫多不严谨,宫人或可与朝廷臣僚相见,如唐代的《入阁图》,就有昭容之位; 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齐肃穆,这是治内之法。前代外戚多干预政事,因此经常导致祸乱; 本朝母后家族皆不参预政事,这是待外戚之法。前代宫室多崇尚华丽奢侈,本朝宫殿则只用赤白,这是尚俭之法。前代君主即使在宫中,也要乘坐车轿; 祖宗则多是从内宫步行出来,临御后殿,难道是缺少人力吗?只是因为他愿意在院中走走,稍受寒暑之苦,这是勤身之法。前代君主在内宫穿着举止都很随便,祖宗以来穿着举止都严格地按照礼仪。听说陛下昨天在参加郊礼之后,穿着礼服去见太皇太后,这是尚礼之法。前代刑罚多残酷,大罪诛戮,小罪流放边疆; 只有本朝用刑最轻,臣僚有罪,只是降职或免官,这是宽厚仁慈之法。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田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这都是祖宗家法。要出现太平盛行并延续下去,陛下只需严守家法,不需效法前代,就已足矣。”这个家法的内容也是一个朝政的总结。其勤身而动,稍冒寒暑,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传统。也可看出吕大防的理学造诣。

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代。自宋初三先生: 胡瑗、孙复、石介,开创理学风气,直到明代王阳明,其理想之境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很大的。他们的社会理想是春秋战国之前的尧舜盛世,但是,宋代社会的发展已非昔比,一味地理想化,而忽视功利,过分重视道义,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理学对于个人修身之道,为己成圣之道有所发展,用于个人理想境界,开发每个人应有的仁心善性,尤见功力,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这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纯任每个人仁心显现,而至天下归仁,没有充分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是不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不能排除富国强兵之政,轻视物质利益和轻视议兵之道,都是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这些思想的对立斗争反映到政治上就是新学与旧学的斗争、新党与旧党的对立。

吕大防与周濂溪(1017—1073)、张载(1020—1077)、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等理学家是同时代人,他的政治思想也与这些人很相似。

熙宁二年(1069),神宗召见张载,问治世之道,张载对曰: “为政不法三代者,不是政道应该的情况。”明确表示政治上恢复西周旧制为目标。神宗也曾问政于程颢,他极力主张行尧舜之功,而不谈功利,反对新法着眼于财利的政策。而且“数月之间,章数十上。”将新法喻为霸道,认为与王道相对立。熙宁九年(1076),吕大防向朝廷推荐张载。张载应诏入朝,授知太常礼院。吕大防说: “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志,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行状》)理学家们对北宋社会矛盾非常关注,主张学以致用,但是,他们的方法却是从古代儒学典籍中寻找现成答案,张载之恢复周礼旧制、井田制的主张即是他解决问题的方案。

张载在关中地区影响很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理学史上四个最大的学派之一——关学学派。吕大防虽没有直接从学于他,但他的兄长吕大忠和他的弟弟吕大钧、吕大临三兄弟都是张载的主要门生。张载死后,他们又从学二程,吕大临还是程门“四先生”之一。因而吕大防也成为北宋理学家之一员。但是他的贡献不在于著书立说,而在于他的政治实践。他的治本重农、治边择将和关于“家法”的论述,说明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在宋代的政治制度中,没有乡一级的完备的政权形式,乡里百姓之间靠的是礼治,以此规范着人们之间的行为举止,维持社会安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吕大防与兄大忠、弟大临住在一起,经常切磋学问,谈论礼治。认为社会习俗、典礼婚丧嫁娶都应该按照古制周礼去做。因而共同商议定立了乡约。礼治,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古代中国重视教化的作用。孔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要人们克除己之不合礼的心理、言行举止。《礼记·礼运》载: “圣人所以治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修十义(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节、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五四”时代反对“礼教”,是反对将礼绝对化,成为以上压下、以大欺小的理论根据的礼,封建社会逐渐发展,礼也随之绝对化、异化了,礼成了单方面的束缚,其中仁、义等内容被忽略了。因而礼变成了吃人的礼教。

吕大防为人“重厚”,朴厚憨直。在修《神宗实录》时直书其事,被人诋毁。成为他被贬的直接理由。哲宗亲政,起用王安石的新党人物章惇等人重新执政。绍圣四年(1097)吕大防在执政8年后被贬舒州(今属安徽)团练副使,安置循州(今属广东)。在去贬所的路上病逝,年71岁。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简介,吕大临墓被子孙盗

基本简介吕大临,号芸阁。先祖原为河南汲郡(今河南卫辉县)人,其祖父吕通曾任太常博士,因为葬在蓝田,吕氏后代遂移居蓝田。父比部郎中吕共有六子,一个夭折,五人登科及第,今有史可考者,只有吕大忠、吕大防、吕

历史人物 陕西蓝田发现考古鼻祖北宋吕大临家族墓

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并称“蓝田吕氏四贤”。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考古学论坛上详细汇报了陕西蓝田县“中国考古学鼻祖”吕大临家

历史人物 吕大临 哲学思想_吕大临 考古图_吕大临墓在哪_吕与叔_北宋金石学家

中文名:吕大临别名:与叔国籍:中国出生地:京兆蓝田(今陜西蓝田)职业:金石学家代表作品:《易章句》;《礼记解》祖籍: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吕大临–北宋金石学家  吕大临一生,先投张载,后投二程求学,无心

谁盗掘了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北宋政治家吕大临的墓葬

我们今天来说下我国金石学的鼻祖,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吕大临的防盗墓技巧和他的墓葬被盗。2005年,一伙利欲熏心的盗墓贼,为了金钱,他们对蓝田县三里镇五里头村吕氏家族墓进行了疯狂的盗掘。他们无知愚蠢,

宋朝 宋代·程门四先生

程门四先生北宋时期,杨时、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先后从学于程颢、程颐,号为程门四先生。杨时是南剑州将乐人,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从师于二程。南归时,程颐目送之说:“吾道南矣。”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及

历史人物 吕大器是怎么死的 对吕大器的历史评价

吕大器著有《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等作品,曾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兼少傅、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是晚明重臣、民族英雄,于公元1650年逝世,时年53岁,赐谥号文肃,世人对他评价颇高。吕大

周王朝历史简述

在中国古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善良的人们只知对皇帝顶礼膜拜,把宫廷看得无比神圣。殊不知,宫廷决不是圣洁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骄子。宫廷里充满了污垢、阴谋和血腥。所谓君臣大义、人伦大防等等,只不过是防

宋朝 王淮生平简介?王淮历史评价?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

宋朝 晏殊生平简介?晏殊历史评价?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宋朝 寇准生平简介?寇准历史评价?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