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史弥远生平简介?史弥远历史评价?

Posted 皇后

篇首语: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史弥远生平简介?史弥远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史弥远生平简介?史弥远历史评价?

史弥远

有一天,年迈的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史浩端坐在他那高大敞亮的府邸厅堂中,眼瞅着膝下儿孙,得意洋洋地说:“我做官,一辈子口不言兵,积下的阴德自然不少,我的后代也必定会有当宰相的”。

史浩在宋孝宗时两次拜相,遍历三公,虽曾为岳飞鸣过冤,但基本上是反对北伐的主和派。后事果如他所预料的: 他的次子史弥远不仅当了宰相,而且任相达26年之久。但史浩做梦也想不到,史弥远虽然继承了他主和的衣钵,却不仅没有积下什么“阴德”,反而成了足以与秦桧齐名的投降派权奸。

史弥远,字同叔,生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自幼受到了严格而系统的封建教育。淳熙六年(1179),史弥远仅15岁就凭借父亲的恩荫当了官,补为承事郎。淳熙八年,史弥远转为宣义郎,在吏部铨选考试中名列第一,调为建康府粮料院监官,后改为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宋朝的文官制度已经相当严密规范,士大夫不管其门第多高,若非进士出身便不能算是“正途”,并且很难擢居显宦。这迫使史弥远不得不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在做了8年官之后,于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及第。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史弥远授为大理寺直。翌年,迁太社令。三年,迁太常丞主簿,又改为主管冲佑观。绍熙五年(1194),史浩死,史弥远去职守丧。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守丧期满,复为大理寺直,不久改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至此,史弥远已经在官场上厮混了十七八年,平平淡淡,既无惊人之举,亦无政绩可言。他夹杂在一班青衫下僚队伍之中,除了那双滴溜溜不停地打转的小眼偶尔闪过一丝狡黠的光波之外,丝毫显不出有什么异样之处。

然而,庆元二年的一次轮对终于引起了高层统治者对史弥远的瞩目。

轮对,又称“次对”,是宋朝在京供职的侍从以下的官员五天轮一员上殿面奏时政并提出建议的制度。对这次轮对,史弥远显然进行了长期而充分的准备,他总共提出了三条建议,即: 旌扬廉洁之士,推赏举荐之功; 疏浚沟洫,加固堤防,充实仓廪,均平赋役,劝课农桑,禁止末作,为水旱之备; 修葺城郭,整治器械,遴选将帅,训练士卒,积储粟谷,为边鄙之防。这三条建议就吏治、经济生产、军政边防———关系到封建国家兴衰存亡的三大支柱,做了全面的分析筹划,其视野之开阔,眼光之犀利,自然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者空洞无物的泛泛之论所能比拟的。所以宋宁宗退朝后,右丞相京镋特地屏退左右,单单把史弥远留下来,拉着他的手说: “君将来的功名事业将要远远地超过京某,请求我把子孙托付给你!”那神情简直比向神灵祈祷还要虔敬!

此后,京镗独相数载,史弥远的官职也步步高升。庆元四年,史弥远授枢密院编修官,迁太常丞,不久兼工部郎官,又改为刑部郎官。庆元六年,升宗正丞,出知池州。嘉泰四年,提举浙西举平。开禧元年(1205),授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秘书少监、起居郎。开禧二年,兼资善堂直讲。

这时,韩侂胄总揽朝廷军政大权,积极准备抗金北伐。为了鼓舞士气,打击主和派,韩侂胄和宋宁宗追论秦桧投降误国之罪,削夺其王爵,改谥叫“谬丑”。又对空谈心性、不事实务的道学派做进一步打击。韩侂胄的进步行动,受到了著名的抗金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热情支持和赞扬。开禧二年五月,宋宁宗正式下诏伐金,对金战争全面展开,宋军纷纷出击,主动进攻,声势颇为浩大,史称“开禧北伐”。开战伊始,进展顺利,但由于韩侂胄志大材疏,没有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宋军不仅缺乏训练,更主要的是任用的大部分将领都缺乏坚强的抗金意志,有些甚至是主和派。因此,宋军出动不久,就从宿州、寿州、蔡州等地全面败退下来。面对一度不利的战局,宋宁宗和韩侂胄有些动摇,诏令所有官员上书谈论对时势的意见,史弥远乘机以一个铁杆主和派的面目跳将出来。

史弥远上疏说: “现在那些主张抗金的人,都以为先发可以制人,后发就会制于人,北伐胜利就可以争雄天下。岂不知战争是关乎国家社稷安危存亡的大事,怎能轻率拿数千万人的性命当儿戏呢?京师是宗社根本之地,现在戍兵都开上前线去了,留守者很少,万一有盗贼暗中发难,靠谁去抵御他们?沿江的屯驻之兵,各当一面,都是要拱卫京师的,尤其应当整顿戒备,今后决不能轻易调发。派遣到各地的抚谕之臣,其职责只是巡按边陲,招集逋寇,戒饬将士,固守封疆而已,不能轻易惹事生非。皇上和朝廷也不能被浮言妄论所迷惑,扰乱既定的议和之规,更不能贪图小利与敌国挑起事端。只有等到民力愈宽、国势愈壮的时候,徐图大举,才能称得上是国家之福。”

奏疏刚刚写就,有人劝史弥远: “韩侂胄必定会因奏议忌恨你,令堂太夫人年事已高,能不让她老人家担忧吗?”史弥远一副慷慨报国的模样: “时事已到了这等地步,我的意见如果能得到采纳而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我即使获罪也心甘情愿!”

这话说得如此动听,不明底细的人还真会以为史弥远是个不计个人安危,一心体国爱民的耿耿忠臣哩,其实史弥远早就在暗中盘算自保之计了。他知道宋宁宗的皇后杨氏与韩侂胄有矛盾,便千方百计极力与杨皇后的哥哥朝臣杨次山套近乎,并与杨皇后建立了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史弥远还利用自己兼任资善堂直讲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对皇子荣王赵曮施加影响。在杨皇后等人的庇护下,史弥远不仅丝毫没有受到韩侂胄的威胁,反而迅速升迁,封为鄞县男兼代理刑部侍郎。开禧三年(1207)初,升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此时金兵的反攻已在宋军名将毕再遇等人的奋力抵抗下受到遏制,形势又开始向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化,但南宋朝廷内部主和派的破坏活动也达到了高潮。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金兵排山倒海,势如破竹,南宋社稷已危如累卵、祸在旦夕,搞得临安城人心惶惶,宫闱震惧。史弥远更是大造舆论,攻击北伐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及耗费资财不可胜计等等。在杨皇后和赵曮等的一致鼓噪下,开禧三年十一月二日,宋宁宗被迫降诏罢免韩侂胄平章军国事之职、陈自强罢右丞相。

史弥远并未就此罢休,他又迅速勾结参知政事钱象祖,伪称得到密诏,指使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当天夜间在韩侂胄上朝必经的六部桥侧埋下伏兵。三日凌晨,韩侂胄仍像往常一样上朝,伏兵拥上前来,不由分说将他押解到玉津园,手起刀落结果了性命。宋宁宗闻知后,除了潸然泪下已是无可奈何。

韩侂胄被害,为史弥远一伙主和派得势铺平了道路。钱象祖升任右相后,宋宁宗在延和殿召见史弥远,要拜他为签书枢密院事,史弥远故作姿态,力辞不就,乃升为礼部尚书兼国史实录院修撰。十二月又升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伯,逐步控制了朝政。

史弥远一伙首先残酷迫害韩侂胄属下的主战派,为投降议和扫清障碍。他们把陈自强连夺三官,押往永州偏管; 把韩侂胄的主要军事助手苏师旦流放韶州后在途中将他杀害; 邓友龙被除名流放循州,皇甫斌被削夺五官安置英德府,叶适也被罢官。

嘉定元年(1208)三月,史弥远一伙完全按照金国的无理要求,竟刨开棺材,割下韩侂胄和苏师旦的头颅,装在匣中送到了金国,借以惩办、警告那些抗金的官吏和将领,并随即与金订立了又一次和议——— “嘉定和议”。规定,宋对金为“伯侄之国”,南宋每年给金的岁币由20万增至30万,为了表示对韩侂胄北伐的“歉意”,又一次性献给金国“犒军银”即战争赔款300万两,宋、金维持原来的疆界。

史弥远所实行的投降政策,遭到了南宋广大爱国军民的强烈反对。抗金名将毕再遇在嘉定和议后,立即要求解甲归田,以示抗议。军官罗日愿为了发泄对主和派的愤懑,以刺杀秦桧的壮士施全为榜样,策划刺杀史弥远,可惜没有成功,被史弥远残酷杀害。陆游写了《读史》诗一首说: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

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诗人借古喻今,指出由于韩侂胄之死,才导致南宋抗金的失败,反映了当时军民反对史弥远对金投降的心情。

踩着抗金派的头颅和鲜血,史弥远青云直上。嘉定元年(1208)正月,史弥远升为知枢密院事。六月,进封奉化郡侯兼参知政事。十月,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傅,进爵开国公。十二月,钱象祖罢相。从此开始了史弥远宰辅两朝,独相26年的历史。

这26年间,史弥远专断朝政、权倾天下。在他的统治下,南宋王朝进入后期,政治上更加腐朽,经济上日趋萧条,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韩侂胄被害后,当时著名的人物真德秀虽然对史弥远卑躬屈膝、唯金人之命是从的行径有所不满,但仍然认为这是“改弦更张”的好时机,向朝廷上奏,应当“褒崇名节,明示好尚。”史弥远更是自我标榜要与天下“更化”,使朝政换一个新的气象。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嘉定元年三月,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赠谥,以便为投降议和派张目。但史弥远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采取了一些笼络士大夫的措施。例如,他追复宋宁宗初年的丞相赵汝愚的官爵,并赐谥号“忠定”。为了博得广泛的支持,他召用被韩侂胄放逐的官员和一些有名望的人物,用官爵和俸禄收买人心,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扶植被韩侂胄定为“伪学”的理学,凡被打入“伪学之党”的理学家,一律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已经死去的朱熹、彭龟年、杨万里、吕祖谦等人,或者褒赠美谥,或者录用其后人。朱熹被封为朱文公,他的著作《四书集注》被定为官学。就连北宋时的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也获封爵赐谥。活着的著名理学家,如真德秀、魏了翁等人都召到朝廷委以高官。史弥远的这些做法,初步确立了理学思想在南宋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史弥远还利用理学家对以韩侂胄为首的抗金派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和清算。韩侂胄当政时修定的国史被全部推翻重写,韩侂胄本人更是被骂得臭不可闻,以至于元朝修《宋史》时,竟将他和秦桧一起列入了《奸臣传》,造成了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为了显示自己公正无私,史弥远当权期间始终对自己的亲戚、故旧管束较严。他的姻亲、宗室赵善湘,从侍从之官升为节度使,为史弥远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善湘便一天到晚巴望着当上执政大臣。史弥远说: “宗室皇族对国体有近逼之嫌,高宗皇帝曾有诏令只许他们任侍从之官,不许当执政。绍熙末年、庆元初年,因赵汝愚、赵彦逾对皇上(宋宁宗)有定策之功,才权宜让他俩任宰执大臣,这是特例,不足为据。况且我与善湘又是联姻亲家,岂敢坏祖宗遗训?”史弥远的密友周铸、哥哥史弥茂、外甥夏周篆,都是史弥远的心腹至亲,史弥远拜相后,人们都以为这三人一定会鸡犬升天、飞黄腾达的,但周铸到老仍是个布衣百姓,史弥茂、夏周篆虽然靠着史弥远身为丞相的荫庇按惯例补了官,却最高只做到训武郎而已,由此史弥远给人留下了不谋私利的印象。

史弥远本人对高官厚禄也表现得极其谦让。如后来宋理宗即位后,他因有拥立之功,宋理宗要拜他为太师,并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为魏国公。史弥远连续6次坚辞不受,甚至请求解除所有职务,归隐田里,说罢,还真的带家挈口出城而去。宋理宗慌忙亲自降诏挽留,同意他辞去太师,依旧只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他才勉强答应留下来。绍定元年(1228),宋理宗要拜史弥远为太傅,他8次上疏推辞。当年夏,史弥远生病,多次上疏请求挂冠归隐,未获许。临安城发生火灾,史弥远又5次奏疏请求罢斥,乃降封为奉化郡公。绍定六年,将拜太师,3次具奏恳辞,不许。乃拜太师,依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鲁国公,又3次具奏辞让。凡此种种,显得多么谦逊恬退!

《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 “圣人无私,则天下为私。”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并不贪图和追求私利,但他却能把据有天下这样的大利变成了自己的私利,也就是俗话说的丢芝麻捡西瓜、或者吃小亏赚大便宜的道理。史弥远就可以称得上是这种“聪明人”。他容忍亲戚沉沦下僚,坐视故旧褐衣布衫,澹泊小利,图的不就是独掌生杀予夺的威权这一天下最大之利吗?

为了专擅朝政、权倾天下之大利,史弥远党同伐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史弥远对朱熹及一班理学家们的褒崇可谓是空前的,但这不过是表面文章,在史弥远的心目中,无论是谁,不管他的名气多大,只要敢与他唱反调,打击和迫害就会接踵而至。典型的例子如朱熹的大弟子黄榦,自幼就随朱熹治学,曾历知新淦、通判安丰军、知汉阳军等,多有惠政。黄榦是抗金派,他知安庆府时,筑城备战,上书两淮制置使李珏,力论史弥远擅权,边备废弛,百姓受祸。建议用两淮之人,食两淮之粟,守两淮之地。后讲学于白鹿洞书院,世称勉斋先生,门生众多,盛名盖世。但史弥远忌恨他直言边事,将他排挤归里,凄凉而死。其他如朱熹的弟子李燔、及门弟子陈宓,以及名士李道传、楼昉等,也都因非议史弥远被陷害而死。可见史弥远尊崇理学只是装点门面罢了。

史弥远权势煊赫,一些无耻的士大夫也竞相向他钻营以求进用。薛极、胡榘等通过卖身投靠成了史弥远的帮凶鹰犬。薛极官至参知政事,有民谣称他和胡榘为“草头古,天下苦”。一般士大夫要想升官,不走史弥远的门路是不成的,下面这则小杂剧就活灵活现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有一次宫中宴会,照例又要上演伶人自编自演的小杂剧。这种剧目颇类似当今流行的小品和相声,演员多以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或者离奇的妆扮进行表演,最后抖出“包袱”反映一个主题,而且大都是些社会现实问题。只见首先一个伶人上场,他拿着一块拳头大的石头,用一枚大钻去钻,吭哧吭哧钻了很长时间,累得气喘嘘嘘,也没有钻进去一丁点,他长叹一声说: “唉,钻之弥坚”! 意为越钻越硬。这时又一个伶人上场,照着钻石伶人的头猛敲了一下,喝道: “你不去钻弥远,却来钻弥坚,当然钻不进去了!”演出到此结束,却没有换来哄笑和掌声,因为举座观众都已被伶人对史弥远的辛辣讽刺吓得心惊胆战。第二天,这两位伶人就被各打数十大棍,发配流放。

史弥远得以专权,还和杨皇后的支持分不开。宋宁宗自从“嘉定和议”之后,越来越怠于政事,精神也萎靡不振。史弥远随意出入后宫,和杨皇后的关系极为暧昧,宫廷内外议论纷纷,都说史、杨二人有奸情。有个叫杨升庵的人作了一首《宝庆》诗,其中有一句就说史弥远“夜驾老蟾嫔月母”,并且作注解说: 史弥远与杨皇后相表里,与唐中宗韦皇后和宠臣武三思通奸相似。杨升庵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还怕读者不明白,又引用了一首咏云乐府诗说: “往来与月为俦,舒卷和天也蔽。”这样,史弥远既操纵大权、又奸占皇后,其威福只差一个皇帝的名号罢了。

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宋宁宗突然一病不起,围绕着由谁继位的问题,宫廷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参与倒韩活动的荣王赵曮,嘉定元年(1208)被立为太子,不料,嘉定十三年,年仅29岁的太子竟得病早逝,宁宗只好另行择立储君。这时宁宗已53岁,太子未立,忧虑不已。他下诏在宗室子弟中择优选拔。结果,选中了贵和为皇嗣,把他养在宫中,更名竑。赵竑是宗室赵希瞿之子,因先前宁宗曾许过继给其弟赵柄,现立为皇子,沂靖惠王赵柄自然又须另外择人了。于是宁宗让近臣为赵柄选拔继嗣后人,史弥远劝说宁宗,陛下既为沂王置后,何妨多物色几个,观察贤愚,决定取舍。宁宗于是委托史弥远留意挑选。其实,史弥远为沂王觅嗣是假,阴谋废立是真,因为他与皇子赵竑关系不好,便假借为沂王寻嗣,在宗室中寻找和自己关系好的人,以备将来顶替皇子竑。可巧他儿子的老师庆元人余天锡因参加秋试还乡,史弥远便嘱咐他回乡后多加留意,若发现贤惠的宗室子弟便将他一齐带回京城,余天锡点头答应了。

余天锡归乡途中,遇暴雨,避雨于全保长家中,保长知他是相府贵客,便殷勤款待,席间结识保长外甥、太祖十世孙赵与莒、赵与芮,保长对着余天锡大肆吹嘘与莒富贵征兆,余天锡听后认定与莒能符合史弥远的心意,告辞回到临安后报知史弥远,便把赵与莒带到临安。宁宗见后,非常喜欢,当即赐名贵诚,立为沂王后嗣。贵诚年方17岁,凝重寡言,入宫后,格外洁身自重,好学不倦。每次等待上朝的时候,别人都互相谈笑,他却整肃衣冠,静默以待,所以深得朝野赞许,史弥远多次在同僚面前称他为大器,宁宗对他也另眼相看。赵竑看到史弥远扬彼抑此,心中不禁愤愤不平。

赵竑对史弥远的不满由来已久,尤其对他和杨皇后的暧昧关系深恶痛绝。史弥远为了探知赵竑的动静,打听到他喜欢鼓琴,便买了一名善鼓琴的美女送给他,并厚待美女的父母。此女既艳若桃李,又聪慧知书,很受赵竑宠爱,但她早被史弥远买通,赵竑的一举一动都在史弥远掌握之中。一次,赵竑把史弥远和杨皇后的劣迹写在书桌上: “史弥远应发配到八千里以外。”他指着琼州(今海南琼山)和崖州(今河南崖县)对美女说。有时赵竑称史弥远为“新恩”,意思是史弥远将来贬谪去处,不是新州(今海南新兴),便是恩州(今广西田东)。这些地方当时号称瘴疠之乡,把史弥远放到那里无疑等于判了他的死刑。史弥远在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送给赵竑许多珍宝,可是赵竑乘酒醉,把这些珍宝统统摔在地上。听到美女报告的种种情况,史弥远大为恐惧,决心废掉赵竑而改立贵诚。

为培植贵诚,史弥远特请国子学教习郑清之秘密商议,说: “皇子昏聩,不能担当大任,听说沂王嗣子贵诚贤慧,如今挑选一讲官,你最合适。请你循循诱导,事成之后,我的丞相交椅非你莫属。但务须保密,倘有泄露,你我都得诛灭九族。”郑清之欣然应允,史弥远便上奏宁宗,让郑清之兼任沂王府学教授。从此,贵诚在郑清之指导下天天读书习文。郑清之每逢拜见史弥远,便拿出贵诚的诗文赞口不绝,史弥远曾向郑清之问起贵诚究竟怎么样,郑清之用“不凡”概括,史弥远要立贵诚的念头更加坚决。天天在宁宗面前说皇子竑的坏话,道贵诚的优点,希望宁宗下诏废掉皇子赵竑,改立贵诚,但宁宗不肯表态。而赵竑的行动更是一如既往,根本没有感觉到日益迫近的危险。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57岁的宁宗溘然长逝。在他弥留之际,史弥远假诏将贵诚召入宫中,让郑清之告诉他,准备立他为太子。贵诚明知自己没有合法的继承权,不敢冒然答应。史弥远不管贵诚同意不同意,当即宣布立贵诚为皇子,并改名为昀,封成国公。一切都是在秘密之中进行,赵竑、杨皇后都不知道。五天后,宁宗刚刚崩逝,史弥远派人劝说杨皇后,立即派人火速宣召赵昀。临行前史弥远嘱咐内侍们说:“今天宣召的是沂靖王府皇子,倘有差错,定斩不饶。”

赵昀受命,匆匆入宫,史弥远领着赵昀在宁宗灵前行礼完毕,然后才宣召赵竑。这位已废除的储君尚不自知,入宫之后,史弥远带他到宁宗灵柩前行礼完毕,把他带出帷帐,命殿帅夏震严密监视。然后宣召百官入朝听旨,夏震领着赵竑,仍站在原来上朝站的位置,赵竑惊愕: “今天是新天子即位之日,我岂能依旧站在同僚的位子上?”夏震哄骗他说: “未读遗制以前,仍旧站在这里,宣读遗制以后,就该让你登位了。”赵站细想,觉得有理,也就不再坚持。过了片刻,遥遥望见烛影中有人登上御位,原来赵昀已经即位了。宣读遗制毕,仪礼官高声呼喊,百官朝拜庆贺,赵竑知道自己已被人出卖,愤愤不平,不肯下拜,夏震强按着他的头迫他下拜。接着宣读遗诏,以竑为开府仪同三司,封济阳郡王,尊杨皇后为皇太后,垂帘与新君一起听政。

史弥远擅行废立,理宗稳稳当当地做了皇帝,当时就有湖州人潘壬、潘甫、潘丙等人非常气愤,派人与潍州(今山东潍坊)农民起义领袖李全联络,想共同反对理宗,重新拥立赵竑,但准备不充分,随即失败。史弥远乘机逼死了赵竑。济阳郡王赵竑不明不白的暴死,加上史弥远劝理宗追夺了他的王爵,降封为县公,名士真德秀、魏了翁纷纷上书为济阳郡王鸣冤。史弥远极为恼火,便唆使号称“三凶”的爪牙李知孝、梁成大、莫泽弹劾真、魏二人。宝庆元年(1125)夏天,杨太后撤帘归政,国家大事移交理宗处理。“三凶”接连上书弹劾真、魏二人,说他们与济阳郡王有私,朋比为奸,危害国家。理宗明白事为史弥远主使,只好将二人罢免。史弥远任用“三凶”,凡是意见与他相悖的大臣,纷纷被攻击去职,他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朝廷大权。而理宗也觉得赵竑死有余辜,不再理睬大部分大臣的鸣冤,心安理得地做起了皇帝。

理宗即位后,史弥远继续担任丞相,又一气独掌朝政九年。理宗对史弥远既感激又害怕,因此,已经20岁的人了,还是小心翼翼地当傀儡,并不想从国家社稷方面考虑限制史的专权,才使得史弥远权力越来越大,行为越来越放肆。

绍定四年(1232)九月,临安发生火灾,禁军只顾防护史家相府,其它地方就没有人管了。结果大火烧到了皇宫,连存放的皇家家谱也未能幸免。大火过后,余烬未灭,理宗凭高眺望,残垣断壁之中,相府豪华的宅第更加高大,理宗心中泛起丝丝苦水,不禁连连叹息。

火灾对理宗皇帝刺激较大,促使他从讲经谈理、美酒女色中调转身来。由于朝臣借此批评时政,大大触动了理宗,他当即罢免了殿前副指挥使冯榯的职务,但对史弥远却仅仅依其请求降爵一级,让其继续执政。

绍定六年(1233)十月,史弥远病死,理宗因感其立己为帝之功,特赠中书令,追封为卫王,赠谥号“忠献”,还特地从国库拨银5000两,派人祭奠。丧事完毕,理宗又派人在都门外举行路祭典礼,并赐给纛、佩玉、黝、纁,恩泽其后世。后来理宗为史弥远立碑刻铭,上有理宗亲笔题词: “公忠翊运定策之勋”。

史弥远死后,其党羽“三凶”之一的莫泽先被理宗以“贪淫忮害”的罪名罢免。李知孝、范成大也在朝臣弹劾下一贬再贬。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四人,名字上各有一木,号称“四木”,都是史弥远的死党,也被逐出朝廷。从此,史氏专权的局面真正结束了。

相关参考

宋朝 史弥远设计换太子

史弥远设计换太子宋宁宗时,史弥远依靠杨皇后的势力,杀死了宰相韩侂(tuō)胄,夺取了他的职位。当时的太子赵竑(hóng),是从宁宗血统最近的沂亲王那里过继来的。他看到史弥远阴险歹毒,有时不免流露怨恨情

如何评价权臣史弥远 史弥远与秦桧相比如何?

  人物档案  姓名:史弥远  字:同叔  号:小溪  别号:静斋  别称:史相、史卫王、史忠献  谥号:忠献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南宋  出生地:明州鄞县  出生时间:公元116

宋朝历史 南宋权臣史弥远是如何专权

弥远拜相史弥远与御史中丞章良能也做了一笔交易。六月,章良能不顾与卫泾的老关系,上章弹劾了他,同时面交弹章副本,逼着卫泾自求罢政。七月,史弥远兼参知政事,十月,在钱象祖升为左相的同时,他进拜为右相兼枢密

历史人物 史弥远简介 史弥远怎么死的 史弥远的故事 史弥远是怎样的人

  本名:史弥远  别称:史相、史卫王、史忠献  字号:字同叔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出生时间:1164年  去世时间:1233年  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 权臣史弥远简介 史弥远是怎么死的

  史弥远生于公元1164年,去世于公元1233年,明州鄞县人氏,字同叔,号小溪,别号静斋。史弥远的父亲是尚书右仆射史浩,他是史浩的第三个儿子。史浩算是高宗、孝宗和光宗三朝重臣,深受皇帝信任,所以出生

权臣史弥远简介 史弥远是怎么死的?

  史弥远生于公元1164年,去世于公元1233年,明州鄞县人氏,字同叔,号小溪,别号静斋。史弥远的父亲是尚书右仆射史浩,他是史浩的第三个儿子。史浩算是高宗、孝宗和光宗三朝重臣,深受皇帝信任,所以出生

历史人物 史弥远简介

史弥远(?~1233)南宋权臣。字同叔。明州鄞县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及第。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来索主谋。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与杨皇后等密谋,遣权主管殿前司公

宋朝 宋代·端平更化

端平更化宋理宗初年,史弥远专权擅政,理宗实际上成为傀儡。至绍定六年(1233)十月史弥远病死,理宗始得亲政。宋理宗亲政后,信用史弥远的同党、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他们深知史弥远擅权时期的所作所为,很不

历史人物 史弥远秦桧 史弥远的故事

史弥远史弥远谋杀韩侂胄、密谋废太子、逼死赵竑,主张合议签订“嘉定和议”,对金人妥协确定南宋百姓剥削掠夺,世人将其比作秦桧,就连二人谥号都相同,其中寓意不言而喻。史弥远秦桧>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

历史人物 史弥远秦桧 史弥远的故事

史弥远史弥远谋杀韩侂胄、密谋废太子、逼死赵竑,主张合议签订“嘉定和议”,对金人妥协确定南宋百姓剥削掠夺,世人将其比作秦桧,就连二人谥号都相同,其中寓意不言而喻。史弥远秦桧>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