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搞七十二疑冢迷惑后人

Posted 帝王

篇首语: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为何搞七十二疑冢迷惑后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操为何搞七十二疑冢迷惑后人

2、生没同床为何死后同葬一墓 曹操与儿媳真相

曹操为何搞七十二疑冢迷惑后人

江山易打,何人不易埋?那非属曹操了,古往今来,管你是啥摸金校尉,盗墓大王,还真没人找到真正的曹操墓。三国搞了大半生,这曹操也累得筋疲力尽。古代帝王里那除了秦始皇的厚葬搞得隆隆重重,而曹操却一开始就选择“薄葬”。他虽然未称帝,但是已经是默认的帝王了,也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唯一提出薄葬的帝王。非得弄出个七十二疑冢,扰乱人们的视线。好吧,他就想这样,不想让人打扰他的清静。那么这位机关算尽的老帝王,为何为自己死以后的事搞得这么神秘呢?到底他如此居心叵测又有何缘故?

人们都有自私情节,那么曹操老先生也不例外。前人播种后人收的事,他干得可是淋漓尽致。曹操他老先生,死前并不像刘备托孤那样深刻。而是临终遗言那样现实唯利,他对旁边的家人奴婢说:“我死之后,你们需要勤俭,努力学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了它们可以挣钱养活自己。”又命令他的妻妾尽量多住在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须令女伎奏乐上供食。又发号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疑冢:“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说完长叹一声,驾鹤西去,众人泪如雨下。寿终六十六岁。时间在建安二十五年春天的正月。

这么看来他还是挺节俭持家的,这么有权又有钱了,按说已经大富大贵,还叫家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实,别看他是帝王范,穿的可不如妻儿好。平时他还将家规给下诏自减。有人听说过“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就是没听说过自己家穿衣打补丁的事。谁家?就是曹操他老先生家。也包括他当权时的一举一动,据说有段时间,国内闹饥荒,饿的饿,死的死。曹操看着一片惨状,也心里不是滋味,干脆叫文武百官省银子,过难关。最后居然节俭到把自己的皮衣收了,文武百官见状,谁又敢奢侈的穿好衣服?那岂不是太岁头上动土,不想活了嘛!要是有个狗皮帽子,还是藏好了,回家自己偷着戴戴吧!那么这种会过日子的情节,固然影响到了他的一生以及死后。他不想让人偷走他家的东西,故此搞了七十二冢迷惑人们,自己正在九泉之下搂着那些金银珠宝偷着乐呢!

还有传说,曹操早年间也干过“倒斗”的生意。关于曹操倒斗的经历,历史上的证据还真是捉襟见肘,有这样一段文字,《古文鉴赏词典》里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说到曹操的事“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但也不乏对曹操持偏见的人故意搞怪,总之还是有这么一个说法。

顺着他设疑冢的线索,曹操莫非干过此勾当?挖人坟,肯定没好人。或许在他年幼的心里就有这样一段经历。亲眼所见那些白骨皑皑的旁边,除了让人把财宝搬个精光。不管你是啥墓室、墓穴,给你来个底朝天。更有甚者,把死者再次鞭尸,死后也得惨遭酷刑,骨头一边扔的干活!虽然他淘得人生的金筹码,但是他不希望自己死后会变成这种状况。所以再死后卖了个关子,让人故意寻找这七十二冢,其实他在九泉之下正乐得屁颠屁颠,看那帮掘墓者的笑话呢!

那么综合曹操的脾气秉性,想找他的墓并没那么容易。古代就有记载,《亳州志》:“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和“《魏书?文帝纪》中说:“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说法有好多,找到的疑冢也不能充分说明是真正的曹操墓。相反曹操和后人的斗智斗勇还真别有一番趣味,但是除了他老先生旁边的宝贝可以觊觎,咱们最好还是别扰了他老人家的清静。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陵墓:曹操墓地究竟在哪?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北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得到国家文物局认定就是曹操墓。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河北省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

一、基本简介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北城,距河南安阳市中心18公里),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安阳曹操墓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确实就是曹操墓。之后,国家文物局认定河南安阳东汉大墓墓主为曹操。

二、陵墓特色

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中国帝王厚葬源远流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就是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虽然墓主生前很郁闷,但陵墓还是颇壮观。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生没同床为何死后同葬一墓 曹操与儿媳真相

关于曹操安葬的地点,后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陵位于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写成的《彰德府志》上就明确标着,魏武帝陵在灵芝村,而在其南,紧邻着甄后的朝阳陵。甄后,即曹丕之妻甄文昭。她原为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曹操打败袁绍进入邺城后,曹丕捷足先登,入袁府,见其美貌绝伦,遂纳之为妻。后甄氏失宠,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

曹操之墓为何与其儿媳墓连在一起呢?这中间还有些故事呢。原来,曹操在攻打袁绍之前,早已听说了甄氏的美貌,但其子曹丕捷足先登,作为父亲,怎能夺儿子之美呢?再说,曹操和袁绍同辈,若娶其儿媳为妻,岂不贻笑于天下!

虽然甄氏被儿子娶走,但做父亲的还是念念不忘。曹操与甄氏的关系还真有些微妙,至于二人是否有私情,不敢妄加断语,但从一些现象分析,似乎能找出点线索来。

《后汉书·孔融传》中写道:孔融系名门出身,为孔子二十世孙,自少誉满清流,为人恃才傲物,最后被曹操所杀。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嘲笑曹丕纳甄氏乃是“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未解其意,询问之。孔融答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侮漫之辞”,揭了曹操家丑,因为曹操一向以周文公自诩。曹操听了这话,认为孔融是在讲自己,所以盛怒之下,孔融人头落地。

还有一个根据,即是曹丕的表现。曹丕娶甄氏时,是十分喜爱的,但曹操一死,马上就冷落了她。据《魏书》记载,甄氏对曹丕的新宠说了一些不满的话,曹丕知道了甚为震怒,对其百般虐待,最后又下诏书,赐之以毒酒,令她自杀。甄氏不喝毒酒,曹丕的新宠妃子郭氏就用糠塞于其口,趁其喘息之时,强行灌下毒酒,将其害死。另外,曹操死后,曹丕将其父的妃嫔全部召来,供自己玩乐。一次曹丕生病了,其母卞太后前去看望。她掀起门帘一看,见曹丕床侧坐着的女子都是曹操生前的贴心宫妃。太后惊奇地问:“这些人何时被召到你房中来的?”曹丕回答:“父亲刚死,我就召她们来了。”说话时脸上毫无羞愧之色。卞太后见此情形,气愤地说:“你这样做,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

从这两点看,曹操似乎与甄氏有暧昧之情,所以才导致了孔融之死和曹丕的报复。也许,正是因为曹操的这段丑事,清朝的学究们才故意将两个人的坟墓绘制在了一起。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并无事实根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1991年第5期《风景名胜》杂志上刊载了一篇题为《魏武故里话曹操》的文章。文章认为,曹家孤堆即是曹操陵,其理由有三:

其一,《魏书·文帝纪》载:“甲午(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父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曹丕(魏文帝)为何不去邺而返故里?说明曹丕此行目的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

其二,《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处。曹操31岁时曾返乡在此建筑了精舍,而曹丕也于187年生于此处。所以曹丕祠谯陵,其意有二,一不忘所生之地,二祭先王之陵。

其三,亳州有庞大的曹操宗族墓群,其中包括曹操祖父曹腾墓,其父曹嵩墓等,曹操长女曹宪墓也在此处发现,综上可知,曹操之陵亦当在此。

但是这种说法纰漏甚多。其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把曹丕的几次祭祀作为证明曹操之陵在亳州的证据。其实,历代皇帝的祭祀,并不见得只是祭父,更多的是祭祖,如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派懂得风水的大官到其出生地泗州选址,为其高祖、曾祖、祖父造陵,所以曹丕之于祠谯,只是一种祭拜祖先的活动,并不能证明曹操墓即在此处。至于曹家祖坟在此,曹操之墓也必在此的说法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尴尬局面,后人不由得发出了“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感叹,而对曹操为人之奸诈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力主并亲身实践“薄葬”,这在历史上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曹操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其采用隐秘的办法处置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而且这种办法,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使诸多的盗墓贼无从下手,一次次徒劳无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操又是十分明智的。

从曹操入葬至今,时光已流逝了一千多年,曹操的真正陵寝还没有找到踪迹,也许人们是永远找不着了。

相关参考

曹操之墓为何与其儿媳墓连在一起呢?

关于曹操安葬的地点,后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陵位于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写成的《彰德府志》上就明确标着,魏武帝陵在灵芝村,而在其南,紧邻着甄后的朝阳陵。

曹操七十二疑冢为何到现在都还没发现

曹操七十二疑冢是曹操对付盗墓想出来的奇招,这招也十分厉害,厉害到至今没找到真正的曹操墓。而曹操七十二疑冢更是引出了各种传言,有的说曹操是不在曹操七十二疑冢里面的,真墓在别的地方。2009年12月27日

为何曹操后人禁与此姓通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征讨四方,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而后册封魏王,权位在诸王之上;综观曹操一生,驰骋沙场,掌控朝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人物;可惜一代枭雄,在他去世后

三国被埋没的将领,曹操欣赏他又愧疚他,为何被后人称赞?

三国被埋没的将领,曹操欣赏他又愧疚他,为何被后人称赞?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时期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这个时代虽然是乱世,但人才辈出,是我国最为精彩的一段历史。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

武媚娘入宫12年为何仍搞不定风流唐太宗?

...太宗李世民驾崩,她跟随唐太宗身边做才人整整十二年,为何没有怀孕?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7年,年仅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正五品的才人。当时,武则天是花季少女,青春茂盛,唐太宗一见钟情,非常宠爱,赐名“...

为何曹操终生没篡汉为帝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经过一系列大小战役,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人大都对「刘备」刘玄德抱有敬意,认为刘备仁义待人,重情重义,为兴复汉室而奉献一生。相反,后人对曹操曹孟德怀有不满讨厌之意,认为

曹操派人杀司马懿、刘备把杀手搞哭

提起刺客,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刺秦的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为刺客画上了悲凉的符号。汉代史官司马迁的《史记》中甚至还专门列一篇《刺客列传》,也算是对刺客这个行业的一种肯定吧。在承接两汉

为后宫女色鞠躬尽瘁 被女色迷惑的明穆宗

明朝的第十二个皇帝是穆宗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说起这位皇帝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他的性格,即:谨慎、仁义、懒惰、好色。而且“好色”是这位爷最大的爱好,当了六年的皇帝到死也是被美女掏空了身子。公正地说朱载...

为后宫女色鞠躬尽瘁 被女色迷惑的明穆宗

明朝的第十二个皇帝是穆宗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说起这位皇帝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他的性格,即:谨慎、仁义、懒惰、好色。而且“好色”是这位爷最大的爱好,当了六年的皇帝到死也是被美女掏空了身子。公正地说朱载...

为后宫女色鞠躬尽瘁 被女色迷惑的明穆宗

明朝的第十二个皇帝是穆宗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说起这位皇帝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他的性格,即:谨慎、仁义、懒惰、好色。而且“好色”是这位爷最大的爱好,当了六年的皇帝到死也是被美女掏空了身子。公正地说朱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