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康熙智擒鳌拜

Posted 康熙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康熙智擒鳌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康熙智擒鳌拜

康熙智擒鳌拜

康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的聪明才智,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显露出来。智擒鳌拜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爱新觉罗·玄烨(yè),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顺治十一年春。康熙是他做皇帝后的年号,人们便称他康熙皇帝。

玄烨小时候聪明好学,胸怀大志,深受父亲宠爱。六岁那年的一天,他和皇兄们一道去给父亲请安。碰巧顺治闲着没事,心里高兴,便搂着玄烨问这问那。问到志向时,他说:“我长大了要像父皇一样,做一个英明的天子!”

顺治听了,十分高兴。他想:这孩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志向,长大了一定很有作为。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春,顺治弥留之际,把帝位传给了玄烨。次年,改年号为康熙。这一年,小皇帝才满九岁。秉承父亲的遗命,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协助管理国家大事。这四人中,索尼年老多病,不甚管事;遏必隆为人圆滑,从不发表意见;稍具棱角的苏克萨哈,早年立过战功,但毕竟资历较浅,遇事常与鳌拜冲突,终于被鳌拜借故处死。

鳌拜秉性暴戾,喜欢弄权,不仅凌驾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之上,就连康熙皇帝他也不放在眼里。在朝廷的七部中,都安插有他的亲信。大臣们上的奏章,他也带回家去,和私党们商量好后方宣布施行,不让康熙过问。一次,小皇帝想任命一名大臣担任户部尚书,谁知鳌拜心里早有人选,碍于皇帝的旨意,便下了一道圣谕,让他们两个同时当上了户部尚书。这种公开的忤逆行为,在封建时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那时,康熙虽然年纪小,但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清廷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他攻读五经四书一样,“必字字成诵”,喜欢穷究事物的道理,决不自欺欺人。这就使他和当时独揽朝廷大权的鳌拜,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有属于施政方面的,有属于政策方面的。前者,康熙主张通过改革,使入关后的满洲统治者进一步封建化;鳌拜则坚持“率祖制,复旧章”,一切按太祖、太宗时订下的老规矩办。后者,牵涉的面就更加广泛,如“抑制‘三藩’势力”、“统一宝岛台湾”、“优容汉族知识分子”等问题,君臣的意见截然相反。

最令康熙恼火的是有关“圈地”和“互换旗地”的事情。“圈地”本是顺治初年实行的一种虐民政策,康熙主张禁止。鳌拜等人为了自身利益,却拼命反对,还恢复了明末加征的练饷,给各族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鳌拜为了他所属镶黄旗的利益,一手制造了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换”旗地的严重事件。还说,在互换的过程中如果土地不够,可以“别圈民地补之”。鳌拜是想通过“互换”旗地加强镶黄旗的实力,重新掀起圈地高潮。这一举措自然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也引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

户部尚书苏纳海冒死上疏,其中有“民地曾奉谕不许再圈”的话。鳌拜一见“奉谕”二字,火冒三丈,竟不顾康熙和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反对,假传圣旨,将苏纳海以及上疏反对互换旗地的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处死。

在这次强行互换旗地的过程中,共迁移两旗壮丁6万余人,圈换土地31万余垧,使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这年,康熙年满14岁。听说鳌拜假传圣旨,擅杀苏纳海等三位大臣,愤怒到了极点,恨不得将他立即处死,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转念一想,自己虽然亲政,但大权仍在鳌拜手中,惩治他的时机还不成熟。

苏克萨哈见康熙亲政,自己又长期受到鳌拜挟制,心里很不愉快,便写了一道辞呈,想摆脱是非之地。鳌拜以他反对皇帝亲政为借口,给他罗织了24条罪状,胁迫康熙给他定了死罪。苏克萨哈一死,鳌拜的权力更加膨胀起来,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也更加激化。

两年后,年满16岁的康熙突然一反常态,似乎再也不关心朝廷的大事了,整天和一些满洲贵族子弟以及贴身侍卫混在一起,废寝忘食地玩起“布库戏”(摔跤)来。他们大多十五六岁,和皇帝的年龄相仿,常常搂作一团,也不讲君臣规矩,我给你一个“恶虎穿心”,你给我一个“倒拔垂柳”,玩得十分开心。鳌拜见了,觉得很有意思,心想:皇帝毕竟是个孩子,就算他已经亲政,又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更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鳌拜哪里知道,康熙为了铲除他,正在暗中进行部署。

康熙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太皇太后,征求她的意见。太皇太后说:“鳌拜恶贯满盈,死有余辜,只要不多杀人,定会得到群臣的拥护。”于是,一个智擒鳌拜的计划制订了。他将那些虎虎生气的少年跤手叫到面前,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大家都表示“愿意为皇上效命”。

第二天,康熙帝以下棋为名,将亲信大臣索额图召进宫,秘密商议处置鳌拜。随后突然传出口谕,宣鳌拜单独进宫陛见。鳌拜不知是计,便和往日一样,大摇大摆地进宫。刚刚进入前殿,只见康熙帝一反常态,突然摆出皇帝架子,历数他结党营私、欺君罔上、图谋不轨等罪行,喝令左右将他拿下问罪。

埋伏在两厢的“布库”少年,听到皇帝诏令,立即一拥而上,将鳌拜团团围住,有的扭胳膊,有的拧大腿。常言道,好汉难敌四只手。鳌拜虽是武将出身,有一身过硬本领,但这些少年都是摔跤能手,他哪敌得过他们?挣扎了一阵子,就被牢牢实实地捆绑起来,送进了天牢。康熙又传令各门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安插在朝廷各部的党羽和亲信一网打尽。

审讯结果,鳌拜犯有三十多条罪行,最初被处死刑。他在牢中上书,请求最后一次陛见康熙。小皇帝降恩召见时,他不顾礼节,大哭大闹,一把拉下上衣,露出身上营救清太宗时留下的伤疤。康熙心里一阵难过,赦免了他的死罪,改为终身监禁。几年以后,鳌拜死在狱中。

少年康熙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剪除了把持朝政达八年之久、党羽遍及朝野的权臣鳌拜之后,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渐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此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身于治国安民的伟大事业中,为清朝的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相关参考

为何不杀 康熙智擒鳌拜之后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后世称康熙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康熙帝是清朝第二位少年天子,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平三藩、收

为何不杀 康熙智擒鳌拜之后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后世称康熙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康熙帝是清朝第二位少年天子,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平三藩、收

智擒鳌拜成首功之臣,却又为何,晚年成为清朝第一罪人

康熙8岁登基,年幼的他当时还不具备掌管朝廷的能力,在顺治皇帝去世时就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人为康熙的辅佐大臣,帮助8岁的小康熙执管朝廷。索尼为首辅大臣,他的儿子索额图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主人公

鳌拜巅峰对决之康熙智擒鳌拜

【鳌拜】巅峰对决之康熙智擒鳌拜  康熙是中国历史非常有名的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的一生中,做过许多雷厉风行的大事,对巩固皇

是如何智擒老辣勇猛的鳌拜的? 年轻的康熙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病故,庙号世祖。遗诏由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次年改元康熙(和平之意),即大清圣祖仁皇帝。但因其年幼,故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1

是如何智擒老辣勇猛的鳌拜的? 年轻的康熙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病故,庙号世祖。遗诏由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次年改元康熙(和平之意),即大清圣祖仁皇帝。但因其年幼,故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1

权臣鳌拜是怎么死的?康熙帝是如何智擒鳌拜

权臣,是皇权时代的特有品种。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权臣这种人物,因为个人的政治权力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随时可以被收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持续膨胀地长期掌握政治权力。权臣

康熙皇帝智擒鳌拜之后为什么不杀而是囚禁?

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描写,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先皇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关于传教士白晋的说法,有记载。但是,他一法国人真不一定

康熙皇帝智擒鳌拜之后为什么不杀而是囚禁?

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描写,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先皇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关于传教士白晋的说法,有记载。但是,他一法国人真不一定

历史人物 少年康熙帝如何智擒鳌拜之详解

  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