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阿兰泰生平简介?阿兰泰历史评价?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战胜一人;富有知识的人却所向无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阿兰泰生平简介?阿兰泰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阿兰泰生平简介?阿兰泰历史评价?
阿兰泰
阿兰泰是满州镶黄旗人,姓富察氏,康熙时人。阿兰泰刚入仕途时在兵部担任笔帖式职务(相当于现在政府中的文书)。他一生以勤奋、公正、廉洁、忠心而知名。康熙十九年(1681),议政王大臣等上疏皇帝举荐阿兰泰,赞扬其“熟悉兵部事务,自吴三桂叛乱以来,专门负责军机文檄,日夕操劳,详慎无误,因此提请给予讨论提拔”。议政王等人的奏疏一方面迎合了康熙帝对阿兰泰的赏识,另一方面也确实显示了阿兰泰工作的态度和成绩。阿兰泰被授予三品官衔。康熙三十年(1691),阿兰泰提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主持日常事务。在这期间, 阿兰泰曾于兵部(1684)、工部(1688)、吏部(1694)主持工作,也曾参与户部事务。乾隆三十五年(1770)九月,阿兰泰因病去世。谥“文清”,并追赠以少保兼太子太保的荣誉称号。
阿兰泰一生勤奋不止,内外操劳,其功绩及失误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整顿经济秩序。清朝在顺治和康熙的前期,镇压抗清斗争和平定三藩叛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一直在进行,还不能全面认真地进行财政经济方面的调整改革。平定三藩之后,清朝开始有时间而且也必须进行经济整顿。1685年,康熙着手解决户部历年来遗留的弊端,整顿货币秩序,起草新的货币铸造章程。这是有关国家财政秩序最关键的所在。因此合适的人选是成败的关键。挑来挑去,最后决定由阿兰泰、吏部侍郎陈廷敬、刑部侍郎佛伦和副都御史马世济管理钱法,这四个人当时都有清正之名,而且他们也不使皇上失望,清朝的财政秩序很快便井井有条、畅通无阻了。
清初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是地多人少。荒地特别多,因此很多地方都是军队垦荒,以促进地方经济收入同时也就近解决军队给养。康熙二十九年(1690)闰三月,这一年雨季来得较晚,错过农业耕种的时令,乡村农民人心惶惶,家家户户急着播种,一些没劳力的农户空着急,没办法。当时于吏部任职的阿兰泰向地方官吏寻问农业生产情况,了解到这种情况时,他立即上书康熙帝: “今年地方上因雨季不调,误了耕种季节,现在上天保佑我朝各地普降瑞雨,农村急缺人力物力组织耕种。臣以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解决这种困境,那就是奏请皇上赦免部分罪行较轻的囚犯,发回原籍,促进生产。”善于体察民情的康熙自然见奏即准,命令阿兰泰协同尚书徐元文,反复审问刑部在押的囚犯,酌情减轻他们的刑罚,重则减等,轻则无罪释放,最后他们上书皇帝谕准45名罪犯减刑释放。同时阿兰泰也命令地方官吏照此法办理,大批囚犯被释放回家园,极大地帮助了农业生产,地方百姓一片感激之声。康熙三十一年(1692),陕西连续几年干旱,发生了空前的粮食大饥荒。陕西是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地方,民心不稳。这两个因素使得陕西地区人心思反,为了安定民心,阿兰泰遵照皇帝的令谕会同河道总督靳辅一起商讨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反复研究河道路线,同时考虑到各地的粮食储备量,最后快刀斩乱麻,因为时局已不容他们再浪费大量的时间。阿兰泰决定: 调江淮地区的粮食,从黄河逆流用大船运到西安,然后再运到各地方赈急,余下的粮食贮存起来以备应急。阿兰泰及时解决了陕西总督的燃眉之急,也解除了皇上的忧虑。
阿兰泰虽然工作勤奋、有魄力,做事果断,但也有事不顺心的时候。康熙二十七年(1688),阿兰泰任工部尚书。这年10月,例行征调山区楠木进京。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阿兰泰本以为这件事很轻松就能完成,因此派手下官员去办理。上头掉以轻心,下头自然吊儿郎当,再加上山区的运输相当困难,本来一个月完成的任务到期才仅仅完成一半,以致征调的任务一再延期。阿兰泰空着急,没办法,只有严厉督促手下官员及监工人员。这一过失被御史大夫上奏弹劾,工部从尚书阿兰泰本人到小吏全部降职或者调迁。后来,康熙帝考虑到阿兰泰一直于兵部任职,这次任工部尚书时间很短,不熟悉工部内部事务,出现失误有情可谅,因此决定予以宽恕,并重新调到兵部任尚书。
康熙二十二年(1683),阿兰泰担任《平定三逆方略》编写的副总裁官,兼任《明史》编写的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11月,《平定三逆方略》编写完成。康熙帝阅览《平定三逆方略》时发现其基本上是以阿谀的笔调写成的,而且其中也有不少错误混乱之处。康熙一向认为,历史就是历史,谁也不能改变,编写史书自然应该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于是对编写这《方略》的大学士说: “阿兰泰对于平定吴三桂叛乱的始末,知道得很详细,你们可以和他共同协商修改一下,务必使《方略》接近历史真相。”当时阿兰泰忙于编写《明史》,没有过问《方略》的编写。皇上谕令既下,阿兰泰放下手头工作,亲自执笔,用春秋笔法简洁准确地将《方略》修改了一遍。康熙重阅后,大加赞赏: “阿兰泰不愧为镶黄旗人!”
康熙三十六年元月,阿兰泰又担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
阿兰泰还参与和策划了平定噶尔丹的军事行动。在清初,噶尔丹一直在表面上服从清朝中央统治,但暗地里励兵秣马,扩大势力,觊觎富饶的喀尔喀蒙古。康熙三十二年(1693),噶尔丹部侵犯哈密地区,扰乱了边疆的安定秩序,同时也暴露出噶尔丹的野心。为了对可能扩大的事变,康熙命令兵部调遣军队,加强边疆防戍力量,熟悉兵部事务的阿兰泰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后,和侍卫头领、内大臣索额图等商议抽调精锐京兵1000人,调陕西的督标兵3000人,共4000人赶赴甘肃,交由甘肃提督孙恩克指挥,命令他相机而动,平息边疆的战火。但这并不足以震慑噶尔丹,相反,其越来越猖狂。同年,噶尔丹军队逼近图拉,大有吞并喀尔喀蒙古之势。面对这种危险局势,阿兰泰等又奏请皇上派遣右卫驻守大臣费扬古、郎坦等去甘肃,加强边疆势力,围剿噶尔丹。噶尔丹面对清朝大军,暂时收敛其野心,带兵退回部落驻地。不久,清朝撤销了一些新增的驿站,费扬古也接到皇帝命令还军归化,郎坦军随即退回原驻地,征讨噶尔丹一事遂告一段落。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帝命阿兰泰代理国家日常章奏事务,自己从北京出发,率三旗(正白、正黄和镶黄旗)官兵,出古北口,试图招抚噶尔丹,调解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但噶尔丹拒不从命,反而勾结沙皇,叛离清朝。清军想要用兵,条件是很困难的,因对塞外情形,知之甚少,而且是不毛之地,缺水少粮。但噶尔丹气焰嚣张,屡屡燃起战火,不服从清朝的招抚。康熙下定决心,不顾大臣们的阻拦于康熙二十五年(1696),御驾亲征。他命令阿兰泰和尚书马齐、佛伦留守共同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并特别嘱托阿兰泰: “朕巡行去后,关于蒙古的一切章奏你可以先行处理,重要的事情上报给朕。”之后,他命令清军分三路大举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队,沿克鲁伦河进剿; 大将军费扬古、将军孙思克率陕甘兵出宁夏西路; 康熙亲率禁旅,由独石出中路,分进合击,长驱直入。之后,两军会战于昭莫多。这期间,阿兰泰负责军队的后勤事务。9月份,他又随皇帝从归化城出发,驻扎在黄河西边。康熙见其跟随自己出征,鞍马劳顿,加以年龄较大,却仍日夕操劳,因此有心赏赐他,派他到右卫去抚恤随从远征的官兵,以示皇恩,与军同乐,并赐给他一匹内廐良马。这一年,阿兰泰上书康熙建议免除大同以及满州、蒙古所借的银两,目的是用怀柔政策切断这些民族同噶尔丹的军事合作,以便为彻底肃清噶尔丹打好基础。这一苦心经营之计自然被英明的康熙所赏识,奏请获准。康熙三十六年(1697)元月,阿兰泰任命为《平定朔漠方略》编写的总裁官。8月,噶尔丹手下的封建主丹济拉来投降,当时康熙帝的车驾驻扎在真特穆尔领,康熙在毡子围成的帐幄里下榻,皇帝的安全成为大臣和侍卫们保护的中心。这天,他屏退左右侍卫,召丹济拉入见。阿兰泰看到这种局面很着急,他对丹济拉的投降是否有诚意虽无太大的怀疑,因为凡是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看见了噶尔丹必败的结局。丹济拉的处境决定了他只有投诚,以保存自己的势力,此外无路可去。但是万一有个意外呢?为御驾安全计,又因为自己的责任所在(担任了《平定朔漠方略》的总裁官)阿兰泰拉着郎中阿尔法一起随丹济拉入见皇帝,康熙一见阿兰泰便明白了他的来意。他想,为了从气势上心理上镇住丹济拉,有护驾反而显示自己的软弱和胆怯,考虑之下,心刚气傲的康熙就命令他们俩出去,自己单独接见丹济拉。康熙说了一些欢迎夸奖的话,鼓励丹济拉好好管理所辖牧民,批评噶尔丹不识时务,死到临头还负隅顽抗,真乃大胆逆臣,最后又告诫丹济拉不必为噶尔丹一事担忧,朕不会让他再存留多长时间了。丹济拉谢皇恩浩荡退下后,康熙立即召见阿兰泰说: “你陪同丹济拉一齐入见,以防不测,你的心意是很好的,朕让你出去,并不是对你的忠心有什么怀疑,只是为了推诚布公,显示皇朝的力量,让丹济拉不敢再起反心,老老实实作他的奴隶主,这样一劳永逸,以后就不必为他们操劳了,你当然明白朕的意思。”阿兰泰很佩服皇上的胸怀,说: “皇上英明,雄才大略,臣万万不及。”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兰泰深感事务繁重,自己体力不支,因此想上疏请求退职养老。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和大学士伊桑阿一起上书康熙: “臣下年老,记忆力也有所不及,因此呈请皇上再选派得力大臣来办理内阁事务。”康熙考虑到阿兰泰一向身兼重任,内阁事务一时离不开他,因此没有准奏。第二年5月,伊桑阿又上书乞请退休,康熙便对阿兰泰说:“自从你和伊桑阿入内阁以来,凡事推诚布公,毫不藏私,这一点我知道的很清楚,天下人也很清楚。虽然你们年龄大了想退休,但朕实在不忍心你们走啊。”本来阿兰泰准备伊桑阿退后自己紧跟着就退,现在皇上这么说,自己又无法再启口了,只好回答说: “谢皇上恩,臣等定效犬马之劳。”这年九月,他身染重病,而且迅速恶化,昏迷不醒。这一天,家人看到阿兰泰突然醒了过来,满脸生气,有经验的老仆知道这是回光反照,立即禀告老夫人和公子,同时快马到皇宫报讯。康熙闻报,立即命令皇子先行探视,自己随后就去,然而未等皇子驾到,阿兰泰已告别了妻子儿女,撒手而去了。皇子回驾,禀告父皇,康熙大为痛心,长吁短叹: “阿兰泰是为我而死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遂下令停朝一天,以示皇上的痛心和悼念,并且赐给白银二千两,并吩咐皇子和内宫大臣去阿兰泰府上以茶酒祭奠亡灵。
阿兰泰去世后,康熙常为这件事谴责自己,勉励大臣,“阿兰泰一生勤苦操劳,功绩显赫。他为人作事都端正诚实,为公为私,持身清正。唉,上苍何时再给我一个阿兰泰啊!”下令赐予阿兰泰少保兼太子太保的荣誉称号,让满汉大臣向阿兰泰学习。直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月,康熙仍忆起阿兰泰,称赞他“能强记,且善于办事”。1732年,即雍正十年,阿兰泰牌位移入贤良祠祭奠。
阿兰泰有一个儿子叫富宁安, 武将。康熙五十四年(1715),率军平定噶尔丹侄子策妄阿喇布坦的叛乱。后来也做到了大学士,在清廷“清声著闻”。
相关参考
富宁安是清朝初期大臣,为大学士安兰泰之子,他本人后来也坐到了大学士的位置,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人物档案 姓名:富宁安 国家:中国 民族:满族 旗籍:满洲镶蓝旗 所处时代:清朝
富宁安是清朝初期大臣,为大学士安兰泰之子,他本人后来也坐到了大学士的位置,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人物档案 姓名:富宁安 国家:中国 民族:满族 旗籍:满洲镶蓝旗 所处时代:清朝
王泰,又名学聚,字会文。河南省临汝县人。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生。家贫,只有五亩薄地,父亲出外谋生时,客死外乡,母亲领着他兄妹二人经常以乞讨为生。十六岁时,王泰离家出走,跟着“杆首”、“膛将”打家
知名人物 王荫泰生平故事简介,王荫泰历史评价,王荫泰怎么死的?
王荫泰,字孟群。祖籍浙江绍兴。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于山西临汾。父亲王式通(字书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京师大学堂提调兼办学务处,以文辞名当世。民国初年,王式通担任司法部次长,因
历史人物 齐泰简介 齐泰生平轶事 齐泰和黄子澄 齐泰怎么死的
本名:齐泰 别称:齐德 字号:字尚礼 别号:南塘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明朝江南溧水(现江苏高淳区)www.cha138.com 出生时间:不详 去世时间:140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
宇文泰(507—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
(507—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追尊
梁师泰,汉族,作为隋唐英雄中的第十五名好汉,隋唐好汉梁师泰是小说《说唐全传》、《兴唐传》里面虚构的人物,出生时间不详,逝世时间也不详,关于他的事迹小说里描写的内容也比较少,但是也相对的刻画了一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