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雅尔哈善生平简介?雅尔哈善历史评价?
Posted 清朝
篇首语:习惯使我们双手机巧,使头脑笨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雅尔哈善生平简介?雅尔哈善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雅尔哈善生平简介?雅尔哈善历史评价?
雅尔哈善
觉罗雅尔哈善, 字蔚文, 满洲正红旗人。雍正三年(1725),由举人授内阁中书,以后累迁侍读、御史、内阁侍读学士。
乾隆三年(1738)五月,雅尔哈善擢通政使。刚刚上任两个月,雅尔哈善就上疏提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 “现在各省的奏折、上疏,如果不符合规定,照例都由内阁转交通政司予以驳回,不再向皇上汇奏。这种做法有失偏颇,致使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臣认为应该把这些应驳回的奏折汇集起来,每月上奏一次,就能避免一些失误。”同时,雅尔哈善还认为,上疏言事,贵详明而没有遗漏,但也不必堆砌辞藻,虚张声势。尤其是谢恩、陈情之折,更应该只期求能表达情愫即可,而不必矫情造作。雅尔哈善的上疏反映了乾隆初年的实际情况。乾隆继位以后,鉴于他的父皇雍正帝为政苛刻,自己就颇为宽大。他将被圈禁的宗室人员一律放出,被迫害致死的叔伯也都收入了玉牒,以表示抚慰。雍正时因屡兴文字狱,罪人的家属大都被发往边地为奴,现在也放回原籍。另外他还下诏开博学鸿词科,意在收罗有才能的文士。这些开明、宽厚的措施颇得人心,一时间,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朝,乾隆帝也不禁“龙颜大悦”了。可是,乾隆帝也颇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守成之君,古人云: 创业难,守业更难,他决不能让祖先打下的江山败坏在自己手里。所以,对于雅尔哈善的建议,乾隆也能采纳,让大学士等筹议实施。
同年八月,雅尔哈善又上书弹劾御史邱玖华,认为邱玖华奏请录用入贤良祠大臣的子孙,实是为了让皇上起用励宗万。因为励宗万原任侍郎,其祖父就入了贤良祠,而邱玖华又是励宗万的门生。另外,据传闻邱玖华的奏折交给大学士密议以后,尚未有结果,他就私下向别人透露奏请之事。是故,雅尔哈善认为邱玖华违反律例,应该革职查办。
雅尔哈善的弹劾确是厉害,尤其是关于邱玖华私泄奏折一项,更是犯了大忌。然而,雅尔哈善的弹劾上奏以后,乾隆发现了问题,认为励宗万是做过官的人,当然知道入贤良祠只是一种表彰,并不恩及子孙,自然不会再鼓动邱玖华以此为理由让他重新起复。邱玖华为新任命的御史,根本不会知悉奏折尚未复奏。相反,雅尔哈善在办理军机处行走,倒是明了这一切,是雅尔哈善沽名钓誉还是受人指使? 于是乾隆派大臣严察。结果是雅尔哈善诬劾邱玖华属实,被革职。
乾隆四年(1739),雅尔哈善又被起用,特授为四川龙安府知府。以后历任江南松江府(今上海)知府、苏州府知府、福建汀漳道、福建按察使。十三年(1748),署江苏巡抚。次年,雅尔哈善上奏上元县(治所即在今江苏南京)陈彦章私毁制钱一事,认为虽按例须处以斩决,但因为仅烧毁制钱两次,有情可原,请予以从轻发落。这一来又触怒了乾隆帝,认为制钱是民用所必需,一切私毁、私销制钱的行为均应严惩,如今雅尔哈善竟以仅毁钱二次予以开脱,纯属沽名钓誉,乖谬至极。下旨革职,后又从宽发落予以留任。
雅尔哈善再遭斥责,一度有所收敛,躬身反省,闭门思过,对于政事的处理也不再是马马虎虎了,上疏言事更是谨慎小心,反复斟酌以免再出现漏洞。同年他又上疏,认为表彰奇节忠孝之人,是为了维护纲常伦理,端正社会风化。但是这种表彰应有所区别,对于忠孝、奇节卓著,影响特别大的,应为他们建立牌坊,修祠祭祀; 对于一般守节而老的,只要在忠孝祠里记名即可。雅尔哈善的这一奏折,颇合乾隆心意。因为满清入关以来,许多汉人以民族相区分,不承认清王朝,公开或隐蔽的斗争从清初就没有停息过。尤其是对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文人,更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雍正时曾提出不应以地域、民族来区分王朝,宣扬“德”是主要的标准,但他最终还是发动了大规模的“文字狱”,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乾隆即位以后,转而采取宽大政策,以收笼人心,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表扬忠孝的做法自然也为他所用。雅尔哈善的建议既然能够造成更大的影响,有利于清的统治,为何不用呢? 于是乾隆降旨,让九卿讨论之后,予以实施。
清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镇压各地的反抗,采取了八旗兵驻防全国各省要地的措施,同时派绿营兵配合驻防。这些军队的供给则由国家统一调拨。在雅尔哈善的辖区中的京口(今江苏镇江)亦驻有八旗兵,其供给由丹徒(今江苏丹徒)通过运河漕运,主要是大米。雍正二年(1724)规定,这些漕米按每石折银1两2钱。由国家拨给费用。到了乾隆年间,米价逐渐上涨,可国家拨给的费用并没有随之增加,这无疑给八旗兵的生活造成了相当的困难。雅尔哈善认为,为了维持军队的稳定,对于八旗的供给漕米,仍按旧例折算。这项建议得到军机大臣们的赞同。同年十月,雅尔哈善以征收税赋无力为理由,欲将知县许惟枚等11人尽参革职,并就此事与总督黄廷桂商量。黄廷桂认为,许惟枚等人按例应受停止升迁、扣罚薪俸的处罚,而且参党官员还有初参、二参的区别。而现在雅尔哈善却不按惯例,想把他们全部奏请革职,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这是奉皇上旨意所办,而非出自巡抚本意。这种居心实属敲诈。于是,黄廷桂上书弹劾雅尔哈善,雅尔哈善又受到本应革职、从宽留任的处罚。十一月,被征调入京,署户部右侍郎。
乾隆十六年(1751),雅尔哈善被授为浙江巡抚。十八年(1753),在审理江南提塘陈公绶传送伪稿给浙江提督吴进义一案中,雅尔哈善因为事不躬亲,致使牵合附会失实,受到留职察看的处分。次年五月,仍署户部右侍郎、军机处行走; 十月,补兵部右侍郎,兼副都统。二十年(1755)七月,充经筵讲官,不久又充《平定准噶尔方略》副总裁。
乾隆中期,清朝统治达到鼎盛阶段,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这当然与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有很大关系,而其中又以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叛乱最有影响。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派兵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和雍正两朝曾多次对准噶尔部用兵,但未根本解决问题。以后准噶尔部时服时叛,成为清廷一块很大的心病。以阿睦尔撒纳为首的厄鲁特蒙古内附后,乾隆帝感到形势有利,遂兵分北、西两路,进攻准噶尔。同年九月,雅尔哈善被派往北路军营,授为参赞大臣。次年三月,转赴西路军营。五月,为驻巴里坤办事大臣。
清军兵不血刃进入伊犁后,自恃有功的阿睦尔撒纳遂恶欲膨胀,起兵叛乱。乾隆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认为叛乱诸众反复狡诈,不可轻信,决心严厉处置。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清军的镇压手段开始变得极其残酷。当以前归降的辉特人酋长巴雅尔等人相继叛乱后,乾隆命巴里坤大臣将军雅尔哈善前往镇压。雅尔哈善于哈密擒其同党色梯巴勒氏。而后,他又对没有参加叛乱的沙克都尔曼济部,以传闻与叛党私通为借口,派兵夜袭其营,尽歼全部4000余人,雅尔哈善因此而被授予内大臣衔。然而,20多年以后,乾隆在诗中回想起这件“耄耋龆龇不一留,水为之赤地为瘁”的惨剧,自悔用人不当,罪及无辜,叹息说: “用人之先吾岂辞,吁嗟用兵诚可畏。”
乾隆二十二年(1657)正月,雅尔哈善被调往京城,授户部侍郎职,兼镶蓝旗满洲都统。四月,复赴平准前线,授参赞大臣,驻济尔哈朗,总办军务。九月,提升为兵部尚书。两个月后,命负责总理屯田,移驻鲁克察克。
在清政府平定准噶尔战争的后期,如何处置天山南路的回疆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回疆指天山南路塔里木盆地的周围,今之新疆南部,该地为维吾尔族聚居地,居民均信奉伊斯兰教,故名“回部”。乾隆二十二年(1657)三月,大小和卓木即霍集占兄弟杀死清朝使者,正式举起反清的叛旗。此时,清廷因忙于北疆的战事,无暇顾及南疆,等到北疆大局已定,立即调兵南下。
乾隆二十三年(1658)正月,清廷以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额敏和卓、哈宁阿为参赞大臣,顺德讷、爱隆阿、玉素布为领队大臣,率满汉官兵1万余人,进剿霍集占。五月,清军围攻从吐鲁番进入南疆的要隘——库车。霍集占忙率数千人前来救援。这支队伍是临时征调来的,未经训练,仓促上阵,与清军一交手,随即溃败,霍集占只率领800人进入库车城内。此时对清军来说是极好的战机,霍集占坐困围城,外无奥援,正可严密围困,一举聚歼,擒获霍集占,则南疆可不战而定。
但是,身为清军统帅的雅尔哈善却是个不知用兵之道的书生,颟顸无能,措施失当。库车城极其坚固,清军用大炮轰击数天,未能攻克,遂采用挖地道之法攻城。雅尔哈善急于事功,严令士兵昼夜挖掘,叛军瞥见灯光,掘一横沟,用火攻反击,把挖地道的数百名清兵活活烧死。可是雅尔哈善不引咎自责,却把责任全部推到主持挖地道的提督马德胜的身上,奏参革职。已归降的阿克苏伯克鄂进言,霍集占困守孤城,粮尽援绝,必将突围,如果在库车城西鄂根河水浅之处和通向戈壁的北山口各设伏兵1000,那么就可以抓住霍集占,雅尔哈善毫不理会。果然,在一个夜黑风急之夜,霍集占率兵400名向西突围,由于清军未做防备,同时防守西门的领队大臣、副都统顺德讷认为黑夜难以辨认,不能作战,不敢发兵,听任霍集占等徒涉鄂根河,向阿克苏逃去。同月,清军攻克库车,仅获得一些老兵弱卒,无异于一座空城。
乾隆帝得知雅尔哈善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怒,命定边将军兆惠、副将军富德进军南疆,以取代雅尔哈善,并将雅尔哈善押解来京治罪。乾隆帝又一次在诗中悔恨自己用人不当,嗟叹自责: “咄哉堪扼腕,选将吾未慎。失机有如此,是岂疏防反……自责不知人,遑敢驰国宪。”
乾隆二十四年(1659),雅尔哈善被押解至京,经王公大臣们会审,认为雅尔哈善劳师糜饷,失机误事,应予以正法。乾隆准其议; 同时问罪正法的还有顺德讷、马德胜。参赞大臣哈宁阿责令自尽。
相关参考
1945年2月11日《雅尔塔协定》签署《雅尔塔协定》,全称为《苏美英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1945年2月11日,由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代表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秘密签署。协
雅尔塔协定内容对苏联:所有被俘的苏联公民被遣返苏联,不论他们愿不愿意。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後二至三个月之内,苏联依据以下条件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
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召开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反法西斯盟国所举行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过长期的影响。因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亦称克里米亚会
雅尔塔会议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时,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海岸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
亦称“克里米亚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及战后占领德国和德
1945年,一个新的世界出现了。因为这一年实现了从战争到某种形式的和平过渡,这一年出现了新的雅尔塔格局和两个超级大国对立主导下的新的国际秩序。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几
1945年,一个新的世界出现了。因为这一年实现了从战争到某种形式的和平过渡,这一年出现了新的雅尔塔格局和两个超级大国对立主导下的新的国际秩序。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几
世界三巨头第二次会晤——雅尔塔会议举行丘吉尔(前左)、罗斯福(前中)和斯大林在雅尔塔合影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他们的外长、参谋长和顾问的陪同下,在苏联克里米亚
1964年9月《雅尔塔遗书》发表《雅尔塔遗书》是前意共总书记陶里亚蒂为准备同苏共领导人会谈于1964年8月12日在雅尔塔写下的谈话备忘录。陶里亚蒂于8月21日逝世后。9月5日,《团结报》、《再生》月刊
1913年4月21日达雅尔创建卡德尔党哈尔·达雅尔(1884-1939),印度革命民主主义政党卡德尔党的缔造者,印度小资产阶级革命家。1884年生于德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03年毕业于国立拉合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