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王熙生平简介?王熙历史评价?

Posted 康熙

篇首语:知识是有学问的人的第二个太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王熙生平简介?王熙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王熙生平简介?王熙历史评价?

王熙


康熙四十二年(1703)正月,已休致的宰辅王熙在家中病逝,正在南巡途中的康熙帝闻讯后派直郡王胤禔(皇长子)、大学士马齐、侍卫海青、马武前往吊丧。临行前,胤禔接到康熙的谕示: “此前大臣病逝时,间或曾命皇子临丧,但皇子从未行拜奠之礼。王熙是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时期的旧臣,你此去应行礼致奠。”胤禔遵命而为,临丧行三叩礼。王熙的家人受宠若惊,连连向胤禔拜谢。朝中的大学士、九卿等官员也为此合词具札代王熙向康熙谢恩。王熙死后所享受的礼遇反映了康熙帝对他生前业绩的肯定与重视。


王熙,字子雍, 又字胥庭, 号幕斋, 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顺天宛平县(今属北京)人。他的先世原来居住在河间任丘,后来迁至宛平。曾祖王镗是一介布衣,以开馆执教为生。祖父王爱出仕,官至明中大夫、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父亲王崇简在崇祯十六年(1643)考中进士,仕清后累迁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他的一些建议,如请求赐恤明末殉难的范景文、蔡懋德等28人; 北岳恒山应移祀浑源; 宋朝大臣潘美、张浚不应从祀帝王等等,都得到了清朝廷的采纳。死后,他被朝廷赐谥号为“文贞”。王熙的母亲梁氏也是位有学识的人,通达经史,能作诗文。
王熙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读书识字。而王熙禀性十分聪颖,识字一年后已能阅读《孝经》等书。他读书时很注意开动脑筋,有疑必问。6岁时,父亲给他讲解《大学》、《中庸》两部书,他时常就书中内容提出疑问,屡有惊人之语。后来,父母请顺天知名学者王鼐担任他的老师,引导他研习经史文章。15岁时,王熙考取了秀才,名扬乡里。
明清鼎革之际,王熙品味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64)三月,李自成部大顺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统治。王氏父子出逃未果,遂暂时归附了大顺政权。当时的形势变化很快。四月下旬,清军开入山海关,击溃了李自成亲率的20万大顺军,乘胜进逼北京。惨败后的李自成匆匆在北京举行了登基称帝典礼,随后领军西撤。五月一日,即清军开进北京前一天,王熙随父亲和庶母也离开了北京。离京后不久,他们得知福王朱由崧已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弘光政权,遂直奔南京而去。十月,他们抵达南京。然而,弘光政权使他们极感失望和沮丧。朱由崧苟且偷安,秉持“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度月当头”的信条,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马士英、阮大铖得到朱由崧的信任,身居高位,把持朝政,大肆排斥异己,植党营私。在众多的文武官员中,并无多少真心忧国忧民之人。诚如百姓所言: “都督多如狗,职方满街走。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这样一个腐烂透顶的政权自然经不住清军铁马金戈的冲击。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建立了仅一年的弘光政权被清军灭亡。南京城中的王崇简、王熙父子如残絮败叶,生活艰难。几经思量,他们于当年十一月返回了北京,决计作大清的顺民。而急于在中原站稳脚跟的清政权正在通过官员推荐、恢复科举等方式积极网罗人才,收取人心。顺治三年(1646)正月,因顺天学政曹溶的荐举,王崇简被选授为内翰林院庶吉士。二月里,他举家迁至宣武门外绳匠胡同,开始了安居生活。第二年,王熙也踏上了仕清的道路。这年二月,他参加了清入关后举行了第二次会试,得中进士,随后因文行兼优被选为庶吉士,学习满文、翻译、汉文经史、诗词。
清初任职于中央各机构的汉族官员都被要求兼习满文,这是清政权强化自身统治的一个措施。较其他部门的官员而言,负责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纂修书史、备皇帝顾问的内翰林院官员自当对满文更为熟练一些。但令顺治感到失望的是,许多内翰林院官员对满文并不深谙。王熙则不然。他以聪颖的禀悟和好学的精神,仅用一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了满文。顺治六年(1649)四月,他授任内翰林国史院检讨。顺治十年(1653)三月一日,顺治帝到内院御试曾学习过满文的翰林官员,王熙列于二等。他所翻译的经书,得到了众人的好评。第二天,顺治召见包括王熙在内的在御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一班翰林官员。顺治问起王熙的家世履历,命他以满语奏对。王熙以比较熟练的满语侃侃而谈,大受顺治的褒奖。顺治就此对大学士范文程等人说: “汉官读满书,学习满语,必须不畏困难,方能取得进步。朕见王熙奏对明爽,虽不是完全妥贴,但他以后肯定会很快通晓满语。”通过这次御试和召见,王熙给顺治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不久,他被擢升为国子监司业。一次,顺治在内院召见了王熙,关切地问他: “近来对满文学习得如何?”随后,顺治又谕示内阁诸臣: 朕恐怕王熙担任司业后会荒于满文,你们可传谕国子监祭酒姑尔马吽,让他用满语与王熙问答,使王熙对满文的学习不至于间断。同时,顺治又将满文《洪武宝训》、《三国志》两部书赐与王熙,勉励他坚持学习。
后来,王熙转任左春坊左中允兼内翰林国史院编修,并担任了《顺治圣训》纂修官。顺治十一年(1654)春,他又奉旨翻译《书经》,为满族学士讲解本章。这年秋,他升任司经局洗马兼内翰林弘文院修撰。十月,他被召入南苑,校译《劝善书》和《大学衍义》。一天,王熙正在埋头译书,顺治悄悄来到了他的身旁,待王熙发现,已来不及收拾译稿,慌忙跪下叩首。顺治看了一下他的译稿,将他唤到跟前,命他照旧译完刚才的数行满文。待王熙译完,顺治看着译稿,不禁喜上心头。他传谕大学士等臣员: “朕以前有过谕示,说王熙必定会很快通晓满文,现在看来,他对满文果然晓畅贯通,十分可嘉。”本来,内院官员入值南苑是要分班次的。顺治特地吩咐下来:王熙此后不必拘于班次,可长期入值南苑。
顺治十二年(1655)四月,王熙充任日讲官。在封建时代,为了让帝王学习修身治国之术,皇宫中设有名为“经筵”的御前讲席,由一班儒臣为帝王讲解经史要籍。经筵讲读分为经筵和日讲,前者是帝王表示自己崇尚“圣学”的一种仪式,后者则是真正的课堂。顺治是位仰慕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君主。自顺治八年亲政后,他在处理军政大事之余勤奋读书,阅读了大量汉文书籍,对历代兴亡盛衰的历史尤为留意。他接受了一些汉族官员的建议,决定早日恢复前代的经筵讲读。顺治十二年(1655),他谕令三院官员: “自古以来,勤学图治的帝王必定举行经筵日讲来得到启发。如今经筵已定于文华殿告成之日举行,而日讲深有裨益,刻不容缓。你们马上选拔出八名学问渊博的满、汉词臣,让他们以原品衔充任日讲官,侍从于朕左右以备咨询,同时让礼部速速选定开讲吉日。”于是,王熙和学士麻勒吉、胡兆龙等人成为清朝廷任命的首批日讲官,于当年四月二十五日开始进讲。自此,王熙频繁与顺治在一起探论经史,讲求治道,很得顺治的欢心。一次,顺治对王熙的讲解夸奖了一番,谕令以后日讲官们不必站立进讲,可以侍坐。
充任日讲官后不久,王熙升任右春坊右谕德兼内翰林国史院修撰,出任《孝经衍义》的纂修官。顺治十三年(1656)三月,顺治又一次御试翰林官员们的满文程度,王熙成绩最佳,得到了御服、貂裘等赏赐。四月,他升为左春坊左庶子兼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后来,随着顺治与王熙关系的日益密切,顺治又发下谕旨,让王熙以后驾出即随,不必请旨。顺治还给王熙的两个儿子赐名: 长子名曰克善,次子名曰克勤。
在顺治的青睐之下,王熙在仕途上继续得到晋升。顺治十四年(1657)三月,他升为内翰林弘文院侍讲学士。七月里,他以“奉职勤慎,满、汉学问优通”被擢升为内弘文院学士。这时,王崇简担任内国史院学士,王熙与父亲官职相同。顺治表示: “父子同官是古今少有的事。因为你们父子为官诚直谨慎,所以朕特此加恩。”其后,王熙充任了经筵讲官,又奉命教习庶吉士,还担任了武会试主考官。顺治十五年(1658)十一月,他改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经考满(清初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他又荣加礼部尚书衔。而在此时,王崇简正任礼部尚书,与王熙再次同官。王氏父子在朝同官的际遇为许多人所仰慕,在朝野上下一时传为佳话。
既受到顺治的优眷,王熙对其是感激不尽的。不料顺治却英年早逝。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最得顺治宠爱的董鄂妃病故。这使得顺治哀痛至极,终日郁郁寡欢,身体也愈来愈弱。第二年正月初二日,他前往悯忠寺观看亲信太监吴良辅的削发出家仪式,回宫后即卧病不起。太医们诊断后发现: 皇上已染上了可怕的天花。天花病在当时被视为不治之症,顿时,皇上患天花的消息在宫内外引起了震动。顺治心中却是平静。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着手安排身后之事。第二天,身为宠臣的王熙被召入养心殿,在顺治病榻前聆听了顺治的一番谕示,了解了顺治对立嗣等重大问题的安排。初六日夜半,顺治感到自己生命垂危,急忙命太监传唤王熙、麻勒吉两人入殿。三更时分,王熙、麻勒吉匆忙赶到养心殿。顺治表示自己势将不起,让王熙按照吩咐速撰遗诏。王熙泣不成声,无法下笔。顺治见状安慰道: “事已至此,皆是定数,君臣遇合要看缘份,缘尽则离,你不必如此悲痛。”他又说道: “你看现在是什么时候?! 再迁延下去就要误了大事。”王熙强忍悲痛,在榻前草拟了遗诏的第一段。这时,虚弱的顺治已疲惫不堪。王熙连忙奏请: 为了不使圣体过劳,可否待诏书全部拟就再行进呈?顺治点头同意。于是,王熙与麻勒吉在乾清宫西朝房连夜起草了皇上的遗诏,又赶回养心殿请皇上过目。顺治在病榻上就诏书提出了一些有待修改之处,王熙、麻勒吉又将遗诏先后作了三次修改,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最后定稿。初七日夜里,顺治驾崩于养心殿,年仅24岁。
顺治死后,王熙同一些大臣共同拟定了顺治的谥号及顺治第三子玄烨的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索尼等人撰写了誓文。正月初九日,玄烨登上皇位,改明年为康熙元年(1662)。玄烨便是为后人称道的康熙皇帝。从此,清朝的历史和王熙的政治生涯都同时掀开了新的一页。


康熙即位的当年,清政府改内阁仍为内三院,罢翰林院,王熙为内弘文院学士,以礼部尚书衔管左侍郎事。康熙三年(1664),因失察欠粮举人入科场,他被削去尚书衔,降一级留任。康熙五年(1666)十一月,他又被调往都察院,担任执掌院务的左都御史。都察院是全国的最高监察机构,有纠弹官吏,建言政务及会同刑部、大理寺处理重辟大案等职责。在左都御史任上,王熙尽心任事,知无不言,两年里前后上疏20多道,内容涉及惩贪污、废捐助、裁冗员、复旧典等多个方面。
到任后不久,他就提出: “藩、臬两司总掌钱谷刑名,守、巡各道分莅各府州县,都可算是职任极重。其中的贪秽暴酷者固然害民不浅,即便是那些衰庸、病废的亦足以贻误地方。但是,近来有些督抚大员却因其地近情亲,循庇容隐,不作举劾。请敕部严定循庇处分。”这条提议随即得到了朝廷的采纳。此后王熙不断上书,为朝廷出谋划策。
王熙认为,镇守云南、广东、福建的三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各拥重兵,势成尾大,甚非国家之利。他特别指出: 在三藩中实力最强的吴三桂心存异志,最需防范。吴擅自委署官吏,骄纵不法。吴的儿子吴应熊以驸马身份居住京师,举止叵测。吴应熊广散金钱,交结四方,拉拢了不少奸恶之徒。为了遏制三藩势力的膨胀及缓解国家财政开支的困难,王熙建议朝廷裁兵减饷。他讲: “目前,国家钱粮大半为云、贵、闽、广兵饷所耗。就云、贵而言,藩下官兵年需俸饷300余万,本省的赋税不足供应此额的十分之一,难以长久支撑。臣以为既然云、贵已平,那里的绿营兵则亟宜汰减,藩下余丁亦宜遣散屯种。这样一来,朝廷不但分散了藩王势力,而且容易筹划兵饷。”
王熙又指出: “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广等省,不少官员自置货物经营出售。其所属兵民中,有人指称藩下,挟势横行,放债取利。在省会要区,官商遍置,占据盘剥,致使以贸易为生的小民颠连失业。请敕部详议王、公、将军、督、抚、提、镇大小官员,如有持己资与民争利,及奸商借藩王声势横行者,严加治罪。”
康熙七年(1668)三月,王熙疏请朝廷停止地方官员捐纳银两的做法。他说: “各地绅衿富户捐助银两,可称之为取诸私家蓄积。而地方官员每每捐千金、数百金、米千石、数百石,则不知从何得之。官员总是称自己设法捐输。实际上,携私囊而充国用者并不多见,大多是辗转相寻,出自百姓身上而已。况且,其中存在着夸张铺叙、捏少为多的现象,徒具捐助虚名,更属无益。因此,祈敕部详议,一概停止地方现任文武官的捐助。”
当时,凡招民百家者,可以被送至盛京(沈阳)优叙为知县。时人称其为“招民知县”。王熙提出: 此例宜改为授予散秩官员。否则,难保不出现不肖之人借机售奸、贻害地方的情况。
这年九月,王熙升任工部尚书。工部执掌土木兴建、器物制作等事务。王熙在职期间,监修了太和、中和、保和、乾清、坤宁等宫殿。他亲临施工现场,认真筹划,使各项工程都顺利得以完成。他本人也多次受到康熙的称赞与赏赐。
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王熙调任兵部尚书。在此之前,平南王尚可喜于三月里上疏要求归老辽东,早已有撤藩打算的康熙趁机下令撤掉尚藩,将藩下官兵撤回辽东。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受到触动,于七月间分别上疏请求撤藩,试探朝廷的意向。康熙让群臣讨论是否应该撤藩。在多数人顾虑三藩势强、反对撤藩的情况下,王熙坚决主张撤藩。最后,康熙断然颁下了撤藩令。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发动了叛乱。消息传来,京师气氛紧张,而吴应熊则加紧奔走,蠢蠢欲动。第二年三月,王熙向康熙密奏,请求将吴应熊正法,“以寒逆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康熙接受王熙的意见,处死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表达了不求妥协、坚决平叛的决心。此举大出吴三桂所料。他本以为朝廷不敢处死吴应熊,以便留下回旋余地。据说,当吴应熊被处死的消息传至吴军,正在进食的吴三桂大吃一惊,推案而起,说: “皇上年纪轻轻,竟能有如此作为?! 大事不好了。”
王熙以自己的勤勉和才干赢得了康熙的信赖。康熙十五年(1676),王熙受命专管密本奏章。这项工作因事关军机,汉族官员此前一直不得参与。所以,王熙专管密本被称为汉官参与军机的发端。在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十七年(1678),王熙还先后向朝廷荐举了原御史郝浴、候补司道郑端、周体观、推官尤侗、中书汪懋麟等人。这些人都先后得到了录用。理政之暇,王熙对学问文章颇下功夫。平时,他与一些名士文人多有往来,相互唱和诗文。
王熙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经常对京师的义学、育婴堂提供财物资助。另外,他一直恪守孝道。在顺治十八年(1661),王崇简因病从礼部解任。步入晚年的王崇简喜欢游玩,足迹曾遍及西山诸风景名胜。王熙担心父亲登陟过于劳顿,特地在家宅西边构建了“怡哈园”,又在丰台别墅栽上了许多芍药,使得父亲十分开心。康熙十七年(1678)年底,王崇简病故,王熙悲痛异常,并将书屋取名为“慕斋”,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当时,官员死了父母叫作丁忧,是件重大的事情。官员为尽孝道,需要解职回家丧居三年。于是,王熙暂时离开了朝廷。三年之后,王熙一举登上了宰辅之位。康熙二十一年(1628)五月,他受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进入内阁办事。拜相后的王熙一如既往,对朝廷政务多有建议,直陈无隐,主张为政和平宽大,与民休息。康熙对他的意见是比较重视的。王熙还奉命担任了重修和编撰《太祖实录》、《三朝圣训》、《明史》、《一统志》、《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等典籍的总裁官。在撰修《平定三逆方略》时,康熙有一天忽然传谕阁臣: “当初吴三桂造反时,汉官有言不必发兵,可行安抚者,那时汉官又多移送妻子儿女回家,这是为什么?”他吩咐学士韩菼: “你为朕把这两件事情记载下来。”韩菼心中惶恐,随即把康熙所言告诉了王熙。王熙在内阁中讲: 皇上提及的是当初群臣会商时魏象枢说过的话,禀告皇上的人截去话的首尾,就失去了魏的本意。若果真象现在所说的样子,那岂不是误国?当初有汉官迁移了家口,但也有很多汉官没有迁移。时至今日,从何可以分别?那些迁移家口的汉官岂不是背弃主上?汉官背上这两大罪名,将有何脸面立于朝廷?”第二天,他入见康熙,奏禀了自己的意见。康熙略一琢磨,微笑而言: “朕知道这两件事是载不得的。”一场小的风波至此得到平息。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重修的《太祖实录》告成,王熙被授以太子太傅。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月,他奉命充任会试正考官。本来,因康熙痛恨汉人师生交通的习气,王熙对担任科场考官十分慎重。遇到乡、会试,他每每注假回避,不使自己留下什么把柄。他这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乃是受康熙特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过花甲的王熙因病疏请解任。康熙对他在顺、康两朝的表现作了赞许,表示: “如今先帝旧臣俱已凋谢,只有卿独在朝班。虽然卿精力渐衰,但老成练达,常侍从于朕的左右会对朝政大有裨益。卿可勉自调养,照旧供职,不必求罢。”此后,王熙久病不愈,又曾数次要求休致。到了康熙四十年(1701),王熙的病情加重,康熙终于批准他以原官休致,特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第二年上元节,康熙对王熙赐宴于家。四月里,他派侍卫携手敕前去慰问病中的王熙,传谕: “自卿去年告病归家,朕无日不在思念。”侍卫还带去了御赐匾、联等物。康熙四十二年(1703)上元节,康熙又向居家的王熙赐宴。正月二十七日,王熙在家中病故,享年76岁。朝廷对他赐以祭葬, 加谥号为“文靖”。到了雍正八年(1730),王熙的牌位又入祀京师的贤良祠。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贾家女霸”王熙凤简介 王熙凤是怎么死的

  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中的凤姐王熙凤,在后世人留下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对于她的出场,作者可谓是重笔描写。使得王熙凤如鲜艳的色彩,直刺入眼,留下强烈的感觉。“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

历史秘闻 王熙凤一生亲历的三大典型婚姻案是哪三个

若论《红楼梦》中人物形象骨肉的刻画,丰足程度大概无出王熙凤之右者。有学者评价曹操说,“骂曹操,恨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由此,也有学者评价王熙凤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而笔者身为法

王熙凤一生亲历的三大典型婚姻案是哪三个

若论《红楼梦》中人物形象骨肉的刻画,丰足程度大概无出王熙凤之右者。有学者评价曹操说,“骂曹操,恨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由此,也有学者评价王熙凤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而笔者身为法

“贾家女霸”王熙凤简介 王熙凤是怎么死的?

  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中的凤姐王熙凤,在后世人留下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对于她的出场,作者可谓是重笔描写。使得王熙凤如鲜艳的色彩,直刺入眼,留下强烈的感觉。“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

历史人物 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王熙凤的判词是什么

  《红楼梦》本就是一本结构宏大,背景恢宏,人物关系极为复杂的小说。在小说结构背景本就复杂的同时,众多人物自身也有其丰富的血肉性,内心的矛盾性。因此在这双重复杂性的加持下,便也使得人们对书中的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 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王熙凤的判词是什么

  《红楼梦》本就是一本结构宏大,背景恢宏,人物关系极为复杂的小说。在小说结构背景本就复杂的同时,众多人物自身也有其丰富的血肉性,内心的矛盾性。因此在这双重复杂性的加持下,便也使得人们对书中的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 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王熙凤的判词是什么历史名人

  《红楼梦》本就是一本结构宏大,背景恢宏,人物关系极为复杂的小说。在小说结构背景本就复杂的同时,众多人物自身也有其丰富的血肉性,内心的矛盾性。因此在这双重复杂性的加持下,便也使得人们对书中的人物评价

知名人物 王希天生平故事简介,王希天历史评价,王希天怎么死的?

王希天,原名王熙敬。吉林长春人。1896年9月11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五)出生于长春金钱堡一个民族工业者家庭。王希天的祖籍为山东登州蓬莱县,清康熙年间,其祖辈迁居辽宁金州,以农耕为业。1847年(

历史人物 “凤姐”王熙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红楼梦》本就是一本结构宏大,背景恢宏,人物关系极为复杂的小说。在小说结构背景本就复杂的同时,众多人物自身也有其丰富的血肉性,内心的矛盾性。因此在这双重复杂性的加持下,便也使得人们对书中的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 贾琏简介 贾琏是谁的儿子 贾琏和王熙凤平儿 贾琏为什么是二爷-

  中文名:贾琏  别名:琏二爷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贾府  职业:贾府的二爷  毕业院校:贾府  妻妾:王熙凤、尤二姐、平儿、秋桐www.cha138.com  父亲::贾赦  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