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北方发展“区田法”
Posted 清朝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北方发展“区田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北方发展“区田法”
北方发展“区田法”
“区田法” 也叫 “区种法”。是把作物种在低畦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的一种农作方法。它是东汉氾胜之在赵过的 “代田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方法易于保墒,在区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适当密植,保证全苗,提高产量。
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山西蒲县知县朱蕴叔根据当地山区的特点,采用 “区田法”,大体上是: 长80尺,宽75尺为一亩。行距为一尺五寸,每亩得2650区。种植的方法是: 空一行,种一行; 隔一区,种一区。这样的方法,可以留出空地浇灌通风,而且余土可以培苗根部,苗的根扎得深,不会产生倒秧现象,旱涝保收。
朱蕴叔发展了的 “区田法”,区田一亩,可供5口人一年的口粮,一亩收谷可达30石。
后来,大通桥监督 (管理漕运改转陆运事物的官吏) 詹文焕,在北京郊区的通州,于官舍间的空地试用 “区田法”,一亩之收,是普通土地产量的5倍。邓钟音于雍正末年在山东聊城采用此法,每亩产量超过普通田地20斛。雍正四年 (1726年),直隶巡抚李维钧在保定试行,尽管方法尚不完善,但是一亩地收谷亦达16石。
在南方的苏州受到北方 “区田法” 的推动,试行以后也大见成效。
总之,在清政府的鼓励之下,经过劳动人民的创造、总结,得出 “区田法” 的要点是: 深耕、早种、稀种、多收8个字。
雍正皇帝看到 “区田法” 的成效,“谕令广行劝导”,“区田法” 在北方普遍实行起来。
相关参考
汉代人物中文名:氾胜之外文名:FanShengZh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汜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职业:古代有名农学家主要造诣:制造精耕细作的区田法代表作品:《氾胜之书》生涯时期:西汉末期氾
历史人物 氾胜之的主要事迹 氾胜之的人物生平 氾胜之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氾胜之 年代:西汉末期 民族:汉 出生地:汜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 职业:古代著名农学家 作品:《氾胜之书》 主要成就:创造精耕细作的区田法www.cha138.com氾胜
自古以来北方民族发展不如中原快,为何近几代王朝都由北方民族掌权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何近几代王朝都由北方民族掌权?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中国古代中原国家,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创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且中原国家的历史从来没有断过,一直延续到近代。反而,北方少数民族的历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改革,北魏也由此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但是也难免有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孝文帝改革的正面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
水稻移植北方清朝以前,水稻只在江南种植。北方天气寒冷来得早,按南方办法种植是不能有收成的。康熙三十年(1691年),人们改变种植方法,在北京的玉泉山栽种水稻,一亩收稻一石,成绩虽小,但意义很大,以后逐
明万历年间中国人温和有礼,生活富足,穿着华美漂亮,城市整齐干净,充满生气,海内外贸易蓬勃发展引自-《大中国志》作者:(葡萄牙)曾德昭清乾隆年间“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
蕃薯在北方推广蕃薯(甘薯)是一种既可作菜又可当粮的农产品,种植方便,产量高,每亩可产数千斤,超过种五谷的好几倍。这一作物原产在吕宋(今菲律宾)、安南(今越南),大约在明朝初年传入中国,但当时仅限于南方
明万历年间中国人温和有礼,生活富足,穿着华美漂亮,城市整齐干净,充满生气,海内外贸易蓬勃发展引自-《大中国志》作者:(葡萄牙)曾德昭清乾隆年间“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
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时不时的侵扰始终是困扰着统一中原王朝的一个大问题。哪怕强如汉唐,也面临着来自北方草原的匈奴与突厥的侵袭。游牧民族有着与中原截然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因此哪怕中原王朝通过战争暂时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大部分的王朝都是由汉人建立,但是大一统王朝中,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朱元璋建立大明,元朝灭亡后,元朝皇族都直接逃回老家,在蒙古继续做皇帝,但是,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