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平定噶尔丹之乱

Posted 康熙

篇首语:我走在逃离命运的路上,却与命运不期而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平定噶尔丹之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平定噶尔丹之乱

平定噶尔丹之乱

噶尔丹是准噶尔的封建领主。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他为实现割据一方的野心,在沙俄的支持下率骑兵3万越杭爱山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喀尔喀活佛哲卜尊丹巴大喇嘛率数十万民众逃向漠南,求救于清朝。清政府一方面在科尔沁牧地安置他们,一方面责令噶尔丹退兵,归还喀尔喀牧地。噶尔丹不予理睬,却于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与俄方订立军事同盟,率兵攻到距北京仅900余里的内蒙乌珠穆沁部,清廷震动。

为此,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秋,在乌兰布通 (今克什克腾境),清军摧毁了噶尔丹的 “驼城”(将骆驼缚足偃卧,背加箱垛,蒙以湿毡,列为城墙)。二次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率骑兵3万进逼,清军分三路出征,康熙皇帝亲率中路直追至拖诺山,西路军在昭莫多打败了噶尔丹。三次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渡河至宁夏,噶尔丹之子被哈密回族擒献清廷。噶尔丹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投奔沙俄,但沙俄不受,想西归伊犁,又得知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在阿尔泰山准备伏击他,想南去西藏,清兵又堵截着,在日暮途穷情况下,饮药自尽。康熙皇帝勒铭狼居胥山而旋。喀尔喀三部(札萨克图、土谢图、车臣)回归原地。清政府将其分成数十旗,除保留封建主原汗号外,一律去掉旧称,分级授以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衔号。另外设将军和参赞大臣驻兵科布多和乌里雅苏台等重镇。

噶尔丹死,其侄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零、外孙阿睦尔撒纳又先后叛乱,均被清军击败。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清政府才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设伊犁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都统等分驻伊犁、塔城。

相关参考

叱咤风云的噶尔丹之死为何史书寥寥几笔

噶尔丹在兄长被杀死之后很快就夺得了政权,作为准噶尔地区的领导人他一直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经过多次战争之后在西域地区几乎达到了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地步。这时候他开始通过攻打乌兰布通地区威胁北京,这也

叱咤风云的噶尔丹之死为何史书只有寥寥几笔

噶尔丹在兄长被杀死之后很快就夺得了政权,作为准噶尔地区的领导人他一直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经过多次战争之后在西域地区几乎达到了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地步。这时候他开始通过攻打乌兰布通地区威胁北京,这也

叱咤风云的噶尔丹之死为何史书只有寥寥几笔

噶尔丹在兄长被杀死之后很快就夺得了政权,作为准噶尔地区的领导人他一直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经过多次战争之后在西域地区几乎达到了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地步。这时候他开始通过攻打乌兰布通地区威胁北京,这也

清朝用68年平定准噶尔无能

清朝用68年平定准噶尔无能?不,这是国内第一场有国际干预的战争清朝立国近300年实际上有三次立国之战(入关、太平天国),这三次战争只要有一次打不好清朝就会分崩离析。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平定准噶尔。有

为何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那么艰难

终康熙61年在位期间,康熙皇帝就从未彻底击败过准噶尔汗国,他击败的只是已经众叛亲离的噶尔丹而已。从康熙初年准噶尔汗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崛起之后,清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战争就从未停歇,这场战争一直持续

哪位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 三代皇帝百年时间平定准噶尔

  平定准噶尔  清朝历经、、三位皇帝,耗时近百年终叛乱。清军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准部贵族分裂叛乱的正义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  哪位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  准噶尔叛乱总共有五个首领,康熙皇帝在位期间,

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如何巩固中亚各国的宗藩体系

在清朝乾隆皇帝在位的中前期,大清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国力,都处于最高层。由于平定了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清朝的势力范围开始向中亚地区延伸。藩属国的数量增加到了20多个,例如哈萨克汗国、布鲁特

清朝 大小和卓木之乱

大小和卓木之乱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时,原来被准部俘虏的维吾尔族各城首领大、小和卓木(博罗尼都与霍集占)乘机逃回老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们为恢复往日的统治,纠集维族各城上层分子发动叛乱。次年清

历史军事 三代皇帝百年之间终平定准噶尔部

在今新疆境内,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在此聚居,清朝时的准噶尔部就是其中之一。17世纪,准噶尔贵族逐步统一卫拉特各部,雄踞天山南北,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一势力与清代的康、雍、乾三朝相持长达近百年,其中发生了很

历史人物 乾隆是是怎么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平定的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乾隆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清朝初年,准噶尔部不断扩充势力,严重威胁大清安全。康熙曾三征准噶尔,暂时平息边界纷争;雍正曾因准噶尔串通罗卜藏丹津而再起战端,结果铩羽而归,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