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明宪宗朱见深皇后吴氏
Posted 皇后
篇首语: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明宪宗朱见深皇后吴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明宪宗朱见深皇后吴氏
宪宗朱见深皇后吴氏
吴皇后,是顺天(今北京)人,生于正统十三年(1448)。父亲吴俊是远近有名的一介儒生。母亲也是位能鼓琴、喜咏诗的才女。吴氏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从小便耳濡目染,加上她天资聪明,很小就识很多字,喜欢看书。父亲吴俊见她聪明伶俐,又喜爱学习,便系统地教她读书; 母亲闲暇之时也常常教她抚琴。吴氏学什么都是心领神会、过目不忘。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读的书越来越多,既有四书、五经类的经书,也有史学和文学类书籍; 不但能看懂弄通,而且还有自己独立的见地; 同时,也能偶尔写诗填词作赋,抒发胸臆。她的手也特别巧,随着她那纤纤笋指在琴弦上轻轻抚动,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弦音便舒缓地潺潺流出。当她成为一个袅袅娜娜、亭亭玉立、标致绝伦的大姑娘时,她已经琴棋书画,无所不晓、无所不能,“聪明知书,巧能鼓琴” 。①在她那眸如点漆的美丽眼睛里总是闪烁着聪慧、沉思的光芒。
这一年,明英宗朱祁镇下诏为皇太子朱见深选妃,他特别强调要选德行高贵、能够母仪天下的年轻女子入宫。英宗对为太子选妃特别重视,且尤其注重才德。英宗自从南宫复辟后,将长子朱见深复立为太子。大概是土木堡的惨痛教训和南宫的囚禁经历所产生的影响,英宗颇有意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君主,十分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帝位,因而他勤于政务,早出晚归,励精图治。怎奈他虽然年轻,却体质很弱,加之 “土木之变” 后一年的被俘和南宫七年的囚禁生活,使他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损害,病患频至。他深感力不从心,所以他把革除积弊、重振大明伟业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太子朱见深身上。他希望太子在将来不负嗣统之责的同时,要有一位慧达贤明的皇后辅佐才行。
选太子妃的诏令下来后,各地进行了层层筛选。吴氏通过初选,同上百个作为候选人的妙龄女子一起被送入宫中。英宗又命人从这上百名女子中再行挑选,通过严格的身体、德行、学识等诸方面的检查,又淘汰了大部分,剩下了12人。英宗又亲自对这12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比较,最后确定只留下3个人。吴氏才貌双全、娴淑高雅,当然在这三人之列,另外二人,一为王氏,一为柏氏。由于这三人都是雪肤花貌、端庄娴雅,一时难分高下,英宗觉得如此大事,先不忙于立即确定太子妃,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定夺,才更稳妥。
天顺八年(1464)元月初二,明英宗突然身体欠安,连起床的劲也没有。虽然他长期有病,但从未有过像这次一样虚脱无力,他预感到情况不妙,知道将不久于人世了。正月初六,他让皇太子朱见深登文华殿摄事。英宗原想在三个太子妃候选人确定一个,完成为皇太子纳妃这一大事,可天不由人,病情发展太快,他深感已无力完成这件事了。临终,他对皇后钱氏说,三人中吴氏好像更好一些,他让钱皇后再观察一下然后确定下来未来皇后的人选,并尽快举行大婚。又传来贴身太监牛玉,让他协助钱皇后,负责这些事的具体事宜。
正月十七日,明英宗朱祁镇病死于乾清宫。同日,16岁的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是为明宪宗。
朱见深登基时,虽然尚未完婚,却已经和从小就侍奉他的宫女万氏如胶似漆、恩爱缠绵了。万氏比宪宗要大19岁。正统十二年(1447),年仅2岁的朱见深被册立为皇太子时,万氏就被派往东宫照料、侍奉他。景泰三年(1452),朱见深被废为沂王逐出东宫,年仅5岁的他,父亲幽居南宫,母亲周氏也很少能见到,孤苦无依。幸而有万氏给他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体恤,成为他少年时代的精神支柱。他对万氏十分感激,更有一种依附、敬畏、爱恋等交织在一起的莫名的情感,这使他从感情上无法自拔。按宪宗的意愿,是要立万氏为皇后的,可是英宗已经给他确定了皇后的候选人,他不能违背先帝的遗愿; 况且他是一个具有宽厚仁柔性格的人,也不好把与万氏的私情立即提出来让内阁去廷议。再者,又因为一则万氏只是一般的宫女,二则万氏要比他大19岁,整整差了一代人,可以做他的母亲了,这在历代帝王的婚配中是没有先例的。对此,只能从长计议了。
皇太后钱氏因宪宗皇后的人选尚未确定,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英宗生前的嘱托,她几次想找宪宗生母周贵妃商量此事,却被周氏借故避开了。周氏对钱氏是充满了敌意的。本来宪宗即位后准备给生母周氏与钱氏上尊号,这本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周氏却怎么也不同意两宫并尊,意欲自己独尊以独揽大权。钱氏是英宗的元配,为人端淑恭谨。她几次都谢绝了英宗对她的家人的赐封。英宗被俘后,钱氏跪在地上日夜啼哭,哭瞎了一只眼并弄伤了一条腿,还拿出自己宫中所有积蓄以帮助营救英宗。英宗在幽居南宫期间心情郁郁不欢,亏得钱氏经常在旁劝解。英宗对她十分感激,临终曾遗命: “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 。但钱皇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被立为东宫。母以子贵,周贵妃因此颇有骄色,英宗对此极为不满,曾几次让她给钱氏道歉。周氏对此耿耿于怀,她坚持要独尊为皇太后,宪宗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却遭到了廷臣们的坚决反对。周氏派人以钱氏肢体损伤、无子不宜为太后为理由试图说服廷臣,内阁大学士彭时据理力争,坚辞不让,周氏无奈,加之宪宗百般劝解,方才俞允廷议。钱氏上尊号为慈懿皇太后,周氏为皇太后。两宫太后的徽号之争既已结束,皇后人选的确定和宪宗的大婚就该列入议事日程了。
太监牛玉按照两宫太后的旨意,又对三位皇后候选人进行了德才、身体等方面的检查和比较,觉得三人中吴氏端庄雍容、知书识礼、贤慧明达,是个能母仪天下的人。牛玉便把这些情况如实向两宫太后作了启奏,恭请定夺。钱太后本来也觉得吴氏更好一些,只是同时看到王氏娇小玲珑、弱眼横波,也颇有风韵和气质,舍弃哪一个都觉得可惜,而皇后又不能立两个,所以一直拿不定主意。牛玉的进一步观察,使钱太后心中便明朗了定吴氏。钱太后转头征询周太后的意见。周太后原也是认为吴氏是三人中的佼佼者,属意吴氏,但当听到钱太后同意吴氏的意见后,因过去对钱太后的成见,使她反而对立吴氏为皇后的意见产生了嫌恶,转而对王氏产生了好感。但由于英宗生前也有对吴氏有好感的言辞,她又不便提出这一闪而过的念头,便显得很不情愿的同意了确定吴氏为皇后。两宫太后决定后,命令便传下来了,择吉日为明宪宗举行大婚。
对于即将为自己举行的大婚,宪宗并不感到高兴。他无法想像他和这位即将被册封的皇后吴氏将如何相处,相比起他与万氏如胶似漆的爱恋肯定会是索然无味的,加上万氏对他时时的挑唆和诱使,使他已经对这个未来的皇后不屑一顾了。他看到册封皇后竟需要如此多的繁文缛礼,甚至对大婚产生了一种厌烦感。但他知道他的大婚暨册封皇后不光是他、更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两宫太后十分重视,作为一项任务也要完成它。
这年七月二十一日,是明宪宗举行大婚的日子。在这之前,已经按照礼仪进行了纳采、问名、纳吉、请期的步骤。大婚这一天,按明制皇帝贵为天子,不能屈尊去皇后家亲迎新娘,于是用发册奉迎代替亲迎: 明宪宗下诏令选派的正副使臣去皇后家迎娶新娘。临行前,宪宗按规定对正副使臣说: “兹册封都督同知吴俊之女吴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 在此之前,按惯例已经封吴氏的父亲吴俊为都督同知。正副使臣来到吴皇后家,皇后之父吴俊出门迎接。正副使臣先取出皇帝诏告和册文放在桌上,然后对吴俊说: “奉制册后,遣使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随从们便将雁和礼物送上。待吴皇后穿戴完毕,和家人告别时,已是泪流满面。此行骨肉分离,很少有机会再和家人见面,喜耶?忧耶?人生的吉凶祸福只能等待命运来回答。
当吴皇后随正副使臣来到宫中,只见紫禁城里到处张灯结彩,金碧辉煌,夺目耀人。一时间丹陛大乐齐奏,把隆重的气氛烘托了起来。吴皇后头戴凤冠,镶有龙凤翠珠; 身着霞帔,织有金云霞龙纹。她面如满月,微露羞色,仪态高雅,款款而行,夺人眼目。文武百官朝服迎候于坤宁宫正门外。大婚举行后,宪宗与吴皇后昭告于天地宗庙。完婚后宪宗在御正殿受百官庆贺时,大臣们发现宪宗脸上并无悦色。随后,吴皇后在坤宁宫接受妃嫔、命妇庆贺,吴皇后发现在庆贺的人群中,有一个约30岁左右、并不漂亮的女子站而不跪,并用一种挑衅的目光逼视着她。吴皇后听身旁的侍女介绍说,她就是宪宗宠爱的万氏。吴皇后联系起宪宗对自己的冷漠,一种不祥的感觉涌入她的全身。但初次与万氏见面,吴皇后觉得对宫里的情况还不了解,对万氏的举动她并没太在意。
万氏与吴皇后并无怨仇,只是吴皇后阻碍了她实现梦寐以求的目标。万氏从四岁就来到宫中做宫女,长大后就开始侍奉朱见深,她是看着他长大的。眼见着自己成为半老徐娘,却连个名号也没混上,竟让吴皇后这黄毛丫头后来居上,她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她多年来努力的目标就是要当皇后,吴皇后却打破了她的皇后梦,她要夺回应属于她的东西。多年来的不得志和情感的积聚与压抑,使她产生了一种少有的强烈嫉妒心,对阻碍她达到目标的人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千刀万剐。万氏十分清醒地知道吴皇后比她年轻、漂亮、有才识; 但她也有她的优势: 警敏、富有后宫经验、善于迎合宪宗的心意、有一套取媚于男人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凭着十多年对宪宗的侍奉,她对宪宗的性格、爱好等等了如指掌,她有办法控制住宪宗,并让宪宗完全听她的,这些都是吴皇后所远远不及的。因此,她相信她的目标能够达到。
吴皇后刚与宪宗举行完大婚,就受到了宪宗的冷落。她不能理解像万氏这样一个出身低贱,举止粗俗,年龄大宪宗19岁的宫女,怎么能使宪宗如此迷恋; 而自己才貌双全、知书识礼,竟遭如此冷遇。但她身为六宫之首的皇后,这种屈辱、这种苦恼对何人说?泪水只能往肚里咽。她恨万氏的骄宠,她恨万氏的阴险,却又不能流露于言表。
宪宗由于过早地同万氏在一起生活,他对万氏的爱恋、依附和敬畏的情感难以自拔,加上万氏的挑拨离间,使他一开始就对吴皇后存有偏见,在心理上难以容纳吴皇后。他觉得吴皇后虽然年轻漂亮,却是一个含而不露的冷美人,无法给他像万氏那样的热情、温柔、体贴、娇媚以及温馨之感,以致对吴皇后产生了厌倦。这也难怪,吴皇后从小接受的是儒教,“笑不露齿” ,“窥必藏形” ,更何况她是大家闺秀,感情内敛而矜持,当上了皇后,更要把自己的温柔蕴含在她那庄重、雍容华贵的风范之下,这是年仅16岁的宪宗所不能理解的。
万氏利用宪宗专宠她的有利条件,在宪宗面前千方百计地抵毁诬陷吴皇后; 同时,她利用中宫受朝的机会,对吴皇后公然不恭,甚至讥讽相加。吴皇后开始觉得万氏比自己大得多,在宫中呆的时间也长,而自己的地位却比她高,她表现出嫉妒、不服是可以理解的,况且自己初来乍到,对她宽容一些也是必要的。但万氏却变本加厉,竟致指桑骂槐,颐指气使,一次比一次厉害。吴皇后实在忍不住了,堂堂的六宫之主竟遭到一个宫女的污辱,长此以往,岂不威信扫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吴皇后愤怒的斥责了万氏的粗俗和无礼。万氏见吴皇后终于被她激怒,窃喜时机已到,便跳起来大骂吴皇后,不堪入耳。吴皇后从未遭受如此肮脏的辱骂,气得浑身发抖,愤怒至极,她命令身边的侍女,把万氏按到在地,杖打了一顿。
万氏虽然受了皮肉之苦,心中却暗笑吴皇后毕竟年轻,不是自己的对手。她借着刚刚被打的狼狈相,跑到明宪宗那里瘫坐在地哭天抢地,大声喊冤,借题发挥,说她十分尊重吴皇后,而吴皇后却因为她出身低贱而污辱她,她仅辩白了几句,便遭到了杖责,这纯粹是吴皇后嫉妒宪宗对她的宠爱等等。她一边说一边哭,越说越伤心,哭声一声比一声大,使宪宗手足无措,百般哄劝。宪宗以前听到万氏抵毁吴皇后的话,觉得不过是女人间的嫉妒罢了,虽然他也看着吴皇后别扭,却并没觉着她有什么大的过失。今天听着万氏的哭诉,他深信不疑,觉得吴皇后也太猖狂了,盛气凌人,竟欺负到他宠爱的万氏身上了。他年少气盛,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命人把吴皇后传来,不问青红皂白,就让人用杖打万氏的方式杖打吴皇后。他哪里听得进吴皇后的诉说,只想给万氏解气。谁知,万氏并不甘心,在宪宗面前哭得死去活来,说吴皇后不会轻易放过她,一定会因此事而加害于她,她的日子将是日夕以泪洗面的日子,还不如早死了痛快,说着就要寻死。宪宗可被吓坏了,他看到吴皇后把他心爱的万氏欺凌得如此悲怜,就向万氏发誓,一定要借这个机会废掉吴皇后,立万氏为皇后,万氏这才破涕为笑。
但废后毕竟是一件大事。明朝历史上自宣宗才开始有过废后,不过那是因为胡皇后无子,并且是以胡皇后主动辞让的形式废后的; 代宗时,汪皇后因为坚决反对易储,才被代宗废掉。而吴皇后又有什么大的过失呢?万氏和宪宗都明白,仅凭吴皇后杖责一个嫔妃的罪名是不足以废后的; 况且吴皇后是经过两宫太后长时间的观察选定的,刚刚册立仅一个月的时间,不仅两宫太后不会同意,就连廷臣们也通不过。除非从立后本身做文章,才可能达到废后的目的。
宫中经验丰富的万氏很快为宪宗想出了一个阴险毒辣的计谋。宪宗让人传来了当时负责选后具体事务的太监牛玉。牛玉是最了解选后全过程的人。宪宗想从牛玉那里了解明英宗当初对吴皇后的看法,牛玉据实说来,宪宗并未找到任何不利于吴皇后的证据。为达到目的,宪宗命人逮捕了牛玉,打入了锦衣卫大牢,对牛玉采取了刑讯逼供,到后来牛玉架不住酷刑的折磨,被迫在诱供下制造了一个假证据: 明英宗在世为朱见深选妃时,对三个候选人中的王氏印象最好,并已确定王氏为太子妃,但由于明英宗驾崩突然,未及正式诏示,而这些只有牛玉一人知道。在之后的选后过程中,吴氏的父亲吴俊,通过太监吴熹对牛玉进行了大量的贿赂。故此牛玉在对两宫太后启奏选后情况时,将先帝英宗选定的王氏改为吴氏,从而在册立皇后时错将吴氏取代了王氏。
在从牛玉那里逼取了假口供后,宪宗立即禀报两宫太后。他把牛玉的证词和吴皇后被册立一个月来的种种失职表现,尤其是骄蛮后宫、杖责无辜的万氏等和盘托出,并提出废掉吴皇后,请求两宫太后批准。钱太后听后心里便犯了嘀咕,她从没听英宗说过要册立王氏为太子妃,倒是有过对吴氏更有好感的说法,只是此事的经办人牛玉的供词摆在这里,又不能不信。但即使如此,吴氏在被册立为皇后的这一个月里庄重得体,人品端正,没听说有什么过失,而且,据她所知,吴皇后杖责万氏纯是万氏激怒了吴皇后造成的,最多也不过理解为后妃之间嫉妒、争宠之举罢了。况且,皇后刚刚册立一个月,就要废去,很不成体统。钱太后明确表示不同意易后。周太后倒也觉得吴皇后是个贤后,但对钱太后与她并尊不能容忍,她不想让钱太后主宰决断这些大事,什么事都说了算,她总想与钱太后对着干,况且先帝对册王氏已有言在先,不废掉吴皇后怎么能表示对这件作弊事件的惩戒呢?她便接口说: “照理说,吴皇后倒也不错,只是先帝临终的遗命,谁又敢不遵守呢?” 宪宗听到母亲为他帮腔,便趁热打铁,扬言两宫太后如果不同意废去吴皇后,他就要削发人山,出家为僧。钱太后看到宪宗态度坚决,周太后也同意,便不再坚持,也同意了废掉吴皇后的主张。
内阁大臣们在对废后进行廷议时,听说这是明英宗的遗愿,尽管半信半疑,却又不好多说,况且两宫太后已经同意,便草草过场。
万氏听到两宫太后同意废后的消息后,笑逐颜开,她和宪宗兴奋地彻夜未眠。万氏怕夜长梦多,急忙催促宪宗发布废后诏书,把生米做成熟饭。宪宗马上传谕礼部,立即颁布废后诏书,共发了三道。第一道诏书发至吴皇后,上面说道: “朕以为作为皇后,应该与朕共同承继祖宗传下来的千秋万代的基业,德行应该成为六宫之表率。不是德行贤慧明达、谙熟礼度的是不能够成为皇后的。而你被册为皇后以后,却行为放肆,言语轻佻,留心曲词,礼度率略,德不称位,怎么能与朕共承这天下大业,更谈不上德行成为六宫的表率。因此,特令你交还皇后册宝,移居别宫。”
第二道诏书发至前廷和后宫,诏书中说: “朕谨遵先帝之命,册立皇后。本来先帝已经确定王氏,知悉底细的太监牛玉却收贿作弊,蒙骗两宫太后,将王氏改为吴氏,以致错将吴氏立为皇后。吴氏举动轻佻,德不称位。朕承继祖宗千秋大业,册立皇后,以为辅佐帝业,表正六宫。怎乃吴氏有负社稷之重托、朕之重望。现已请命两宫太后,废吴氏别宫。望尽知朕的苦心。”
第三道诏书发至全国各地: “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以待婚期。太监牛玉却收受贿赂,蒙骗两宫太后,把已选掉的吴氏又重新推荐复选。吴氏被册立之后,朕见她举动轻佻,毫无礼度,德不称位,经过调查其实,才知道她并非先帝所选定的人。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经请命于两宫太后,决定废掉吴氏退居别宫。”
吴皇后接到自己被废的诏书后,如五雷轰顶,欲哭无泪,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她一直致力于做一个天下人称道的能母仪天下的好皇后,却做了仅一个月零一天便被废了。她的罪责就只因为她是皇后,万氏并不是恨她这个人,而是想得到她所处的位置罢了。诏书既然已下,一切都无法辩解、不能挽回,只有交还皇后册宝,迁居西宫,像一般的宫人一样冷冷清清地去打发自己的后半生了。
随着吴皇后的被废,为废掉吴皇后而制造的假证据里所涉及的一批人及其亲属,也遭受了不白之冤。一个月前,吴皇后的父亲吴俊因其女贵而贵,被封为都督同知。一个月后,则因其女被废而被革职下狱,后来又被贬谪到登州(今山东蓬莱)服役。太监牛玉被贬谪到孝陵(今江苏江宁东北)种菜。牛玉的侄子朱纶被革去太常寺少卿之职。牛玉的外甥吏部员外郎杨琮也被革职为民。此外,牛玉的姻亲怀宁侯孙镗也同时被勒令回家。
废后的诏书颁布后,文武大臣们沸沸扬扬,议论纷纷,在背地里猜测分析,越来越觉得牛玉的证词漏洞百出,吴皇后被废得冤枉,他们对于这次废后的目的也愈加怀疑,但是又不能在上疏中直抒其疑,便采取了曲笔的方式。南京给事中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等在给宪宗的联合上疏中说: “太监牛玉隐瞒先帝遗言,收受贿赂,蒙骗两宫太后和陛下,偷梁换柱,易换皇后,把国家大事视同儿戏,屡数牛玉的一系列罪行,实乃十恶不赦,不杀不足以平天下人之愤,其族人也该当治重罪,而今牛玉却仅仅被罚去种菜,族人也仅被免职,这岂不是罪重罚轻吗?此外,如果牛玉的罪名确实成立的话,不是也应该追究当时主管此事的大学士李贤的责任吗?” 明宪宗自知做了亏心事,本来就非常心虚,王徽等人的联名上疏一下子刺中了要害。他恼羞成怒,为挽回面子,压制大臣们对废后的猜疑,他下令将上疏的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等人都贬为边远州镇的判官。结果是欲盖弥彰,这件事反而更证明了牛玉易后的罪名是假的,吴皇后则成了万氏觊觎、夺取后位的牺牲品。
吴皇后被废、贬居西宫之后,过着十分冷清的生活,终日靠吟诗、摹画、抚琴来打发凄凉的日子。“曾经沧海难为水” ,她常常凝眸呆思,目光迟滞,泪水涟涟。她才只有16岁,便被打入冷宫,以后漫长的日子怎么打发。有时她对镜梳妆,免不得顾影自怜,叹息红颜薄命,只能靠回忆入宫前美好的生活来获得心理上暂时的平衡和些许的慰藉。因此,她恨透了万氏。
万氏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尽管宪宗极力想让她当皇后,却只因假造的废后证据中先帝是想让王氏当皇后的,以致让王氏捡了个皇后。被废了的吴皇后已不再成为万氏前进中的障碍,万氏还要腾出心思来对付新皇后王氏和其他嫔妃,也就不再找吴皇后的麻烦了,这倒使吴皇后不用再被那永不休止的争宠夺利所烦扰了,内心里清静舒心了许多。
吴皇后从宫中的侍女那里经常听到有关万氏的消息。万氏为宪宗生了皇长子后被封为贵妃,但皇长子不久夭折,万氏从此不再复娠。万贵妃为保住自己在六宫中的专宠地位,不让宪宗去召幸王皇后和其他嫔妃,对怀孕者使之堕胎,并毒杀了皇太子。吴皇后恨透了万贵妃的心狠手毒,她身居西宫,却为宪宗至今尚未有子嗣担忧,为大明没有国本担忧。不久,她又听说瑶族出身的纪女史遇幸怀胎,逃避了万贵妃的毒手,在距西宫不远的安乐堂偷偷生下一皇子。吴皇后正愁没有机会对付万贵妃、帮助纪氏,便让找她来商量此事的太监张敏把小皇子藏在安乐堂旁边的一间密室,并把自己积攒下来的一些粉饵饴蜜之类的食品让张敏拿去哺养小皇子,她也每天都亲自往来照料哺养皇儿,这些竟躲过了万贵妃所派的人的严密监视。有了吴皇后的帮助,皇子总算活过来了。这个皇子就是后来即皇帝位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一直念念不忘吴皇后曾给予他的保护、哺养的恩德,特别是孝宗幼时遭际了种种的苦难坎坷,更使他格外感激吴皇后对他的关怀。他令人把吴皇后迁出西宫,安居到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仁寿宫。同时,他命令要完全按皇太后的礼遇安排吴皇后的服饰、饮食、起居等,孝宗还封赐吴皇后的侄子任锦衣卫百户之职。
正德四年(1509)吴皇后病逝,享年61岁。当时,太监刘谨专权,他以吴皇后被废、没有名号为由,提出将吴皇后的遗体焚烧掉。内阁大学士王鏊坚决反对,他列举吴皇后被废的无辜和曾对先帝(孝宗)的恩德以及先帝对之施以太后礼的种种事实,认为应以妃礼葬之。明武宗朱厚照采纳了王鏊的意见。
注释
①《罪惟录》卷二。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朱见深的故事 明朝明宪宗朱见深怎么死的 明宪宗朱见深的皇后儿子死因
中文名:朱见深 国籍: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447年12月9日(正统十一年) 逝世日期:1487年9月9日(成化二十三年) 职业:明朝皇帝 主要成就:设立西厂
王氏明宪宗朱见深皇后□□档案:姓名:王氏生卒年:?~1518年籍贯:南直上元(今江苏南京)婚配:明宪宗朱见深封号:皇后谥号: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王氏,上元人,中军都督王镇的女儿,宪宗皇帝第二位皇
宪宗朱见深皇后王氏天顺七年(1463),明英宗朱祁镇为太子朱见深选太子妃。经过严格的层层筛选后,最后只留下三个年轻女子作为太子妃的候选人,等待进一步的观察,再确定何人为太子妃。在这三个女子中,属王氏的
历史人物 吴废后简介 吴废后结局怎么死的 吴废后为何一个月就被废 吴废后与明宪宗朱见深-
本名:吴氏 别称:吴皇后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顺天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1509年 丈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的结发妻、废后,顺天人。天顺
明朝人物中文名:邵氏国籍: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杭州昌化出生日期:15世纪逝世日期:嘉靖元年十一月(1522年)职业:宸妃、贵妃、皇太后谥号:孝惠皇后封号:宸妃、贵妃、皇太后尊号:寿安太后父亲:邵林夫
明朝人物本名:王氏别称:王皇后字号:孝贞纯皇后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西安清平乡楼峰去世时间:1518年谥号: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陵墓:明茂陵孝贞王皇后人物介绍宪宗为太子的时候,
历史人物 孝穆皇后简介 孝穆皇后结局怎么死的 孝穆皇后与朱见深-
国籍:明朝 民族:瑶族 出生地:贺县 逝世日期: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 职业:明宪宗朱见深妃 封号:女史 追封:淑妃 上谥号:恭恪庄僖 夫君:明宪宗朱见深www.cha138
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年在位)。母孝肃皇后周氏。初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1449年)立为皇太子。景泰三
万氏明宪宗朱见深贵妃□□档案:姓名:万氏生卒年:1430~1487年籍贯:青州诸城(今山东益都一带)婚配:明宪宗朱见深封号:贵妃谥号: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万氏,小名贞儿,本是宪宗的祖母孙太后宫中的一名宫
明朝万贵妃是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妃子,她没有如花似玉的年纪,比朱见深大了整整19岁,却得到了朱见深的专宠,并且专宠的时间长达20年,这是在中国古代很多妃子身上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万贵妃却可以,那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