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刘鸿训生平简介?刘鸿训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刘鸿训生平简介?刘鸿训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刘鸿训生平简介?刘鸿训历史评价?
刘鸿训
明崇祯二年(1629)正月的一天,京城还处于新岁的欢乐之中,沉睡的大地尚未复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了京都的城门。他停住了脚步,回头看了看京城最后一眼,长叹一声,毅然转身,像丢掉了沉重的包袱,挺了挺已经有些微驼的腰背,向着那千里之外的代州方向迈开了脚步。他就是内阁阁臣刘鸿训。刘鸿训入阁未久,便遭落职谪戍之悲惨下场。究其原因,除了与时势有关外,更为重要的是他入阁后的行为严重威胁了魏忠贤阉党余孽的存在,使他空有救国抱负,然而壮志难酬。面对漫漫长路,回顾自己的一生,自觉无悔,哪能无怨。迎面吹来的风,透过那忧国忧民的身躯,带着凄凉撞击着那颗赤诚的心。戍途的磨难,犹如人生的艰辛。故园明月将犹在,自古戍边几人回。此时的戍人不禁低声自问: 今日以戍,尚有还期?
刘鸿训,字默成,号青岳,长山(今山东邹平东)人。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他的父亲刘一相,是明朝的一位官员,曾担任过南京吏科给事中,后因追论故相张居正之事,累及于他,遭到执政者的排斥,明升暗降,谪于京外任职,出任陇右佥事,最后做到陕西副使一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刘鸿训和他父亲相比较,既幸运,又精明。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四十四年五月授为编修。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皇帝朱翊钧无可奈何地卸下承担多年的重担,舍下了那舍不得的皇帝宝座,长眠于德陵,把一个千孔百疮的烂摊子交给了太子朱常洛。朱常洛于八月初一即位,改元泰昌。朝臣们于万历年间唇枪舌战争吵了15年之久才册立为太子的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可怜这位风流帝王,在“红丸案”中于九月初一,为他在人世间的旅行划上了句号。朱常洛死后被追谥为光宗。皇位落到了其子朱由校的手里,是为熹宗。
朱由校继位伊始,为了巩固政权,颁诏朝鲜。十月二十八日,诏命翰林编修刘鸿训与给事中张国祥一同出使朝鲜。刘鸿训带着圣旨,一行数十人取道辽阳,就在他们刚刚进入朝鲜边境时,就传来了辽阳失陷的消息。原来,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在萨尔浒大败明军后,又攻取开原、铁岭,冲入明朝边墙。此时(天启元年),又攻破军事重镇沈阳和辽阳,刘鸿训等回京道路受阻。朝鲜就打造了两艘船,让刘鸿训等从水路返回大明。在回明的路上,又遇到很多因战乱出逃的难民,刘鸿训将他们救到船上。由于所载超重,再加上仓促间打造的船也不坚固,在风浪的拍击下,两船相继毁坏。刘鸿训只好下令弃船于浅滩,又在附近找了一些小船,再度入海。小船速度较慢,加上海浪滔天,他们一直在海上飘泊了3天3夜,才在登州登陆。一只脚踏上陆地的刘鸿训,一直高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因为这3天3夜中,他们随时都有葬身海底的可能。此次遭遇对刘鸿训来说,可谓是死里逃生。
谁料祸不单行,刚刚脱离险境的刘鸿训又听到了母亲亡故的消息。刘鸿训极为孝顺,在他的家乡,他是闻名乡里的大孝子。闻此噩耗,刘鸿训不由地涕泪横流失声痛哭,急急忙忙回家奔丧。天启三年(1623)十一月,服丧期满的刘鸿训回到任上,皇帝也被刘鸿训的孝行所感动,由编修进为右中允。四年三月进左谕德,负责撰写诰敕。这时,刘鸿训的父亲刘一相亡故,刘鸿训又一次回家奔丧守制。天启六年(1626)五月,刘鸿训被起用为少詹事,充《实录》纂修副总裁。
熹宗初即位时,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熹宗身上,希望他能大振乾坤,再复明朝安定全盛之天下。然而朱由校却令人大失所望,他重用了阉党魏忠贤,使本来昏暗的明王朝更是血雨腥风、暗无天日。
魏忠贤,直隶肃宁(今河北保定南)人,因赌博输了钱,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自施宫刑,改名换姓混入宫中充当太监,后来和客氏搭上关系,逐渐得到熹宗的宠信。这客氏,是熹宗朱由校的奶妈。朱由校幼年丧母,由客氏抚养长大。即位后,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魏忠贤是依靠客氏的关系被皇上宠信,让他恢复魏姓、赐名忠贤。魏忠贤受宠后,就乘机从中弄权,勾结廷臣,大肆植党,把持朝政。此时朝中许多忠良之士,不与魏忠贤狼狈为奸的,都被魏忠贤以各种罪名削职、下狱。刘鸿训也不买魏忠贤的账,不倚不靠,有时还与魏忠贤作对,这大大激怒了魏忠贤,以刘鸿训是“东林死党”的罪名,于天启六年十一月间削职为民。
天启七年(1627)八月,年仅23岁的熹宗朱由校驾崩,无子嗣,遗命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嗣位,定次年为崇祯元年。这位自称不是亡国之君的明末代皇帝,17岁即在封建王朝危机四伏的时候坐上帝王之座。即位之初,他极愿力挽狂澜,重振江山。从即位至崇祯元年仅四个月内,就做出了两件大事,一是铲除了为害已久的魏阉势力,另一件事则是反映了他愚昧而好自用的“枚卜”阁臣。
十一月十六日,崇祯帝召九卿科道官吏聚于奉天门内。时候尚早,众臣有的在议论昨夜月食的情景,而更多的僚臣在猜测今天皇上用“枚卜”的办法被选阁臣,谁能入阁的问题。中午时分,皇帝在4位阁臣及贴身侍卫的拥簇下,进入奉天殿。
奉天殿,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皇极殿,清朝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中最堂皇、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等重大典礼在这里举行。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帝在这里受百官朝贺并赐宴群臣。奉天殿的正中摆设着金光灿烂、雕刻精美的“宝座”。这奉天殿和宝座是皇权的象征,今天皇帝要在奉天殿内采用“枚卜”典制,以增补阁臣,可见皇帝对此次阁臣的增选多么重视。
香案摆好,崇祯帝率内阁及六部科道之臣,焚香肃拜,祈求“上苍”保佑大明江山永固,为兴盛百业,安邦治国赐选良才。随后,将前日廷臣推举堪任阁臣的孟绍虞、钱龙锡、刘鸿训等12人的名字分别写出,各叠成一团,放入金瓶之中,然后用筷子挟出。先夹出的是李标、钱龙锡、来宗道、杨景辰4人,原内阁阁臣认为此时政务繁忙,时局动荡,灾情不断,请求增加人数,接着又夹出周道登、刘鸿训,共6人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派人召刘鸿训等进京。
阁臣的人选由皇帝拈阄选定,这算是崇祯皇帝时内阁制度的创造。他之所以选用“枚卜”典制是有其原因的。在他任居信王府时,已明知魏忠贤辈的危害,即位后,虽然清除了危及社稷、动摇皇权的魏忠贤及其阉党,销毁了《三朝要典》,钦定了逆案,但生性多疑的崇祯帝考虑到原来的阁臣黄立极、施凤来、李国、张瑞图都是魏忠贤时所选用的,不可相信(在后修的《明史》里,这四位阁臣除李国普外,其余三位均列入《阉党传》)。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江山, 他只信奉“天命”,乞求“上苍”给他点化。刘鸿训就是在这种“天”赐良机的情况下进入内阁的。
另一方面,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于天启六年正月率军进攻宁远,负伤败退病死后,四大贝勒之一、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夺得汗位,于天启七年改元为天聪元年,五月率兵进攻宁锦防线。在三月间,陕西灾荒严重,为了与后金满洲贵族战争,完成饷赋任务,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百姓死活,勒逼租赋,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农民与朝廷斗争的烽火点燃了。内乱外患对明朝廷的冲击日愈猛烈。
刘鸿训接到诏书,思虑许久,决定辞官不出,于是连章上疏请求辞去。崇祯帝不同意。刘鸿训遂于崇祯元年(1628)二月到任。此时魏忠贤已自杀殒命,然而其阉党残余仍然暗地猖獗。有与他们不同观点和政见的人,他们就采取群起而攻之的手段,排斥异己,而且许多大臣因为曾经与魏忠贤共事多年,也不敢公开站出来抨击阉党残余。刘鸿训入阁后,毅然主持正义,先后痛斥杨维垣、李恒茂、杨所修、田景新、孙元獬、阮大铖、徐绍吉、张讷、李蕃、贾继春、霍维华等阉党残余,当时朝内朝外,人心大快,许多人都长舒一口气,压抑已久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刘鸿训得到廷臣的称赞,但也为阉党余孽恨之入骨。御史袁弘勋、史范、高捷本由杨维垣推荐为官,现如今刘鸿训首斥杨维垣,这几人便聚集在一起,商议如何攻击和排除刘鸿训,否则的话,这几人也为官不长,刘鸿训也会把他们揪出来,魏氏集团成员永无安宁之日。崇祯元年五月,御史袁弘勋上疏弹劾刘鸿训,说: “刘鸿训自从进入内阁,就自命不凡,眉宇间时时呈现严厉凶锋。同辈僚臣们见了他没有敢不拱手躬身的,否则的话,他对人家就要打击。入阁任事旬日之间,因与他不合而被他革职闲住,或惧怯于他而自辞退职的,几乎天天不断。这真是皇上身边最大的祸害,也更是其他辅臣难以办理的事。更有甚者,杨所修、贾继春、杨维垣等敢于直言疏奉,揭露那些狼狈为奸的人,可谓是只有功劳而没有过错,刘鸿训却在极力排挤他们,这并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辅臣所做的。现在,天下用兵大事接连不断,他不去考虑,却执意要毁《三朝要典》,说天下贼乱及灾难均是《要典》在作祟,现在焚了《要典》,那些灾难也没有减轻,乱贼也没有消失啊! 刘鸿训仅仅是借此来诛杀忠良之士。长此以往,国家还能安宁吗?先朝时,刘鸿训奉诏出使朝鲜,满载貂皮人参而归。他却说仅以身还,这又怎能叫人相信呢?”既然有人开了头阵,就有人擂鼓助威,锦衣卫南镇抚司佥书张道濬也极力诋毁刘鸿训。工科给事中颜继祖见此事而不平,上疏替刘鸿训申辩并且向皇上提出了建议: “大学士刘鸿训,在先朝为魏忠贤所陷而被削官罢职,及奉诏出使朝鲜、为救难民压坏船只,仅免身死以归,怎么会有貂皮人参之说?圣上诚心乞求上苍而得者,诏谕刘鸿训快速入阁,一同筹划安邦平乱之良策。袁弘勋却借题发挥攻击刘鸿训,这不是诬陷吗?作为锦衣卫南镇抚司佥书的张道濬也像言官那样劾奏阁臣,这不是越权生事,扰乱朝政吗?看来不大治不行了。”崇祯皇帝对颜继祖的话连连点头,认为很有道理。对袁弘勋的所作所为,早就有人恨之入骨,给事中邓英慷慨陈辞,弹劾袁弘勋假公济私,并把袁弘勋以重金贿赂杨维垣得御史之事也揭露出来。崇祯帝听罢大怒,立即诏令将袁弘勋撤职待审。御史高捷却没看清时务,上疏弹劾刘鸿训斥击奸人杨维垣、杨所修、贾继春、阮大铖等,却不接受孙之獬的流涕忠言。背着皇帝焚毁《三朝要典》,以便为其私党孙慎行进用。此时孙慎行官拜礼部尚书,皇帝有意让他以礼部尚书之职协理詹事府,孙慎行上疏力辞,这个人操行峻洁,成为当时仕官的楷模。由此可知,高捷的话能让皇上相信吗?崇祯帝训斥了他一番,对他这种胡言乱语的行为,以停其俸禄为惩罚。御史史范也站出来替高捷帮腔,对刘鸿训说七道八。当时有其他几位官宦同时弹劾高捷和史范。崇祯帝对他俩也无好印象,见有言官劾奏,顺水推舟,将两人罢职。
刘鸿训聪颖机敏,政务处理方面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给皇帝的奏疏中说: “现在我朝的官员更换调动太频繁了,如果不实行久居长任之法,终究不会有很好的实效。现行的差役和赋税也是比较重的,不能再轻易地增加了。”崇祯帝对其极为称赞,第二天就传谕吏、户、兵三部拟定相应对策。在论及其他国策时,刘鸿训对答如流,如关于铸钱和富民方面的建议,都是比较现实而又具有实效意义的。因而很受崇祯帝的赏识。他所举荐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善于理财治赋,兵部尚书王在晋善于用兵多谋,他们也都受到了崇祯皇帝的特别信任。七月初一这天,四川“流寇”被平的消息传来,刘鸿训因此加太子太保,进为文渊阁大学士。可是后来,崇祯皇帝对他渐渐地不那么信任了。事情是这样的。辽东宁远守关军因缺粮饷引起骚动,巡抚右佥都御史毕自肃上奏朝廷。但户部却没有下发粮饷,几个凶悍的兵卒将毕自肃及总兵官朱梅等几人绑缚,吊于谯楼。此事报于皇帝,崇祯帝非常生气,想责罚户部失职,而刘鸿训则奏请拨银30万两,且一再坚持。崇祯帝认为刘鸿训非与自己作对不可,刘鸿训因此而失宠。
最终导致刘鸿训罢官从戍的是因为私自修改敕书之事。按照旧例,督管京营的,不再管辖巡捕军,巡捕军由提督管辖。惠安伯张庆臻总督京营,敕内有“兼辖捕营”这么一句话,提督郑其心,于九月初上疏皇上,以惠安伯张庆臻违例侵职上告。崇祯帝就诏令核对,结果是因为受贿由内阁中书私自改敕而为,于是下令将中书舍人田佳璧下狱。给事中李觉斯说:“关于张庆臻的职辖,是由兵部起草的原文,送交内阁辅臣讨论裁定以后,再交中书缮写,其后还要将缮写好的诏令再一次呈交辅臣审查。按照这个程序来说,兵部和辅臣都应当查问。”至十月,崇祯帝于便殿就此事追问阁臣,阁臣都说不知。此时崇祯帝龙颜大变,拍惊殿堂,即刻令廷臣劾奏。户部尚书毕自严等也声称不知,致使崇祯帝更为恼怒,暗自咬牙:待我查出,定斩不饶。既而兵科给事中张鼎延、御史王道直都说张庆臻有行贿的迹象,只是不知是何人在主使。御史刘玉说: “惠安伯张庆臻贿赂阁臣刘鸿训、兵部尚书王在晋。主使的一定是刘鸿训。”为了弄清事实,于是将张庆臻召来审问。张庆臻说道: “私改敕书原本是中书的事情,臣实在不知道。说到贿赂之事,就是增辖捕营,我又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值得我去行重贿?”这些话,连皇帝听了都觉得很在理,只好将他训斥几句。再查阅兵部的草敕存根,上面有刘鸿训的批语。又将中书舍人田佳璧传来审问,田佳璧也说是刘鸿训指使的。于是这件事对刘鸿训来说无可辩解。中书侍郎张凤翔上疏皇帝,特别提出,这样的事要从重从严处理,以杜绝今后再有发生。阁臣李标、钱龙锡等都上疏皇上说: “刘鸿训不应该有这方面的事,请求圣上重新审问。”崇祯皇帝却不加思索地说:“这件事已经真象大白了,还有什么要重新查访的必要?阁臣不必多言。”于是就诏令阁臣拟旨治罪。李标、钱龙锡觉得这样做未免太轻断,于是拖拖拉拉,久未拟旨。礼部尚书何如宠也竭力为刘鸿训辩解,认为此事还必须认真查访。此时崇祯皇帝主意已定,不论谁的救疏,都一一驳回,拟旨将刘鸿训、张庆臻革取候勘。没过多久,御史田时震弹劾刘鸿训曾经收了田仰2000两银的贿赂,刘鸿训派田仰巡抚四川。给事中阎可陛弹劾副都御史贾毓祥因为贿赂刘鸿训而被连续提升任用。对于言官对自己的弹劾,刘鸿训每次都连疏申辩。说道: “京都之中姓狄的,设计骗取了张庆臻的1000两银,我是无辜受祸的。”此时皇上根本不再听刘鸿训的申辩,责令廷臣给刘鸿训定罪。
第二年即崇祯二年(1629)正月,吏部尚书王永光及其他几位大臣一同上章: “刘鸿训、张庆臻有罪是推脱不掉的。但按大明的律条中有关于重臣议罪的内容,宜采用宽大处理的办法。兵部尚书王在晋、职方郎中苗思顺的赃证尚未定,难以定罪。”崇祯帝至此时还是不同意更改。结果刘鸿训被落职、谪戍代州。王在晋、苗思顺削职回籍。田佳璧下狱囚禁。张庆臻因为是累世功臣而停禄三年。李觉斯、张鼎延、王道直、刘玉、田时震因为直言弹劾而增秩一级。
刘鸿训被廷推入阁,本意是锐意进取,重振帝业。他曾经奏请崇祯帝赐给抗后金著名将领袁崇焕尚方宝剑,使其具有无可比拟的军事指挥权。事实证明,刘鸿训所推荐的人是可以信任而且是极有能力的。在他居内阁时,还多次向皇帝疏奏很多治国方案,但多没被崇祯帝采纳。改敕事发之后,刘鸿训慨叹一声: “唉,圣上毕竟是太年轻了!”谁知这话被崇祯帝知道了,非常恼怒,想把刘鸿训置于死地,多亏了其他大臣们的全力疏救,方才保住这条性命,遂于乍暖还寒时,谪守戍边。
崇祯七年(1634)五月, 刘鸿训卒于代州戍所,终年74岁。报于皇上,特许回籍安葬。直到南明福王时,才恢复原来的官号。
相关参考
刘鸿生 刘鸿生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定海,是当时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的大企业家,国民党政府实行金圆券政策后,刘氏企业全部瘫痪。 刘鸿生的故事 刘鸿生首先选择火柴工业,是经过认真
刘鸿生刘鸿生曾是中国仅次于荣氏家族最富有的民族企业家,靠经营煤炭发家,后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行业,成为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 刘鸿生子女刘鸿生后代刘鸿生有10个儿子3个女儿,他对子女的教育安排无一例
历史人物 柴宗训简介 柴宗训怎么死的 柴宗训的子女和妻子 柴宗训的评价-
中文名:柴宗训 别名:恭皇帝 国籍:后周→北宋 民族:汉族www.cha138.com 出生地:澶州 职业:皇帝 谥号:恭皇帝柴宗训——五代十国后周皇帝 后周恭帝柴宗训(953年9月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内阁大学士刘鸿训因为得罪了朱由检,朱由检毫不客气地罢了他的官,让他收拾包袱滚回长山老家去了。朱由检大明政府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出现了职务空缺。朱由检可不像朱翊钧当政期间那
提起民国时期的风流人物,商业巨子刘鸿生的名号那是异常的响亮。刘鸿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早些年他是靠着经营煤炭生意发的家,慢慢地,他在商业方面的非凡天赋就逐渐的显现出来了,从投资火柴,水泥到进军毛织
刘鸿生(1888~1956),中国近代实业家。祖籍浙江定海(今宁波)。1888年6月14日生于上海,1956年10月1日卒于同地。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清末为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第一次世
李训年轻时考中进士,补任太学助教,后被辟为河阳节度使幕僚。他形貌魁梧,善于辩论,但好说大话,自以为是,因阴险善谋深受叔父李逢吉信任,与张又新﹑李续等人并称“八关十六子”。>宝历元年(825年),石州刺
求2007当代学生高中古诗文55篇中的“武训兴义学”翻译武训,山东堂邑人,他本来没有名字,人们根据他在家中的排行称他为武七。武训自幼便是个乞丐,随母亲在街市上乞讨为生,母亲去世后,他在乞讨的同时也给人
邓训邓训出生河南新野一个名门之家,父亲邓禹是东汉开国功臣,女儿邓绥是汉和帝的和熹皇后,可以说他位高权重。公元92年,邓训病逝,汉和帝追封他为平寿侯,谥号“敬侯”,邓绥亲自哭祭,可以说生死皆荣。邓训简介
求2007当代学生高中古诗文55篇中的“武训兴义学”翻译武训,山东堂邑人,他本来没有名字,人们根据他在家中的排行称他为武七。武训自幼便是个乞丐,随母亲在街市上乞讨为生,母亲去世后,他在乞讨的同时也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