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孙承宗生平简介?孙承宗历史评价?

Posted 兵部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孙承宗生平简介?孙承宗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孙承宗生平简介?孙承宗历史评价?

孙承宗


万历四十六年(1618)春天,腐败的万历朝的宫廷中与往年没有什么两样,照旧歌舞升平,庸懒倦怠的万历皇帝昏昏然不知大祸将至。当时,处于明朝东北部的努尔哈赤在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以后,在长白山脉东麓的龙岗山区中,以赫图阿拉为中心这块不大的盆地里,建立了大金政权,历史上称为后金。从此,后金便挣脱了臣属于明朝的隶属关系,公开与明为敌。这年四月,努尔哈赤以杀祖杀父之仇等“七大恨”告天,誓师伐明。仅用3年的时间,集中使用兵力,以摧枯拉朽之势,便把明王朝在辽东经营多年的各个据点或计取、或强攻而夺得,不给明朝以喘息整顿之机,从而使明朝对东北的统治,从危局至败局,一直发展到难以收拾的“残局”。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孙承宗挺身而出,迎赴难关。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高阳)的孙姓人家,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便是后来对明代的边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家庭颇为富裕,他便与当时一般的富家子弟一样,走上了读书做官的道路。孙承宗的相貌颇为奇特,铁面剑眉,鬚髯戟张,与人说话,声音宏亮,震撼墙壁。与他的相貌相协调的是他性格也颇为豪爽,且一生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孙承宗做秀才的时候,曾在大同一带教书,仗剑游历于长城等边塞要地,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以及戍将老卒,与他们讨论边地情形。这一经历,使得年少的孙承宗已经开始对军事有了浓厚的兴趣,对边境的防守等事务也比较了解。有一年,大同的士兵为了要军饷起而闹事,众多的士兵团团围住了巡抚衙门。衙门内的大小官吏乱作一团,无计可施。眼看事情就要闹大了,恰巧这一天孙承宗在衙门内,他献计于房守士,要他出榜示说明到何处可以领饷,若有人再传谣言,当即斩首。闹事的士兵从门阖中看到了榜示,轰然散去。这一小事惊出了房守士的一身冷汗。事情平定以后,房守士拉着孙承宗的手称赞他: “你的才能了不得,我是比不上的!”通过对这件事的处理已初步显示出孙承宗的才能。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在翰林院任职的十多年间,朝廷大事交付廷议时,孙承宗总是侃侃而谈,是非分明,不畏权势。那时万历朝有关立储的事已争议多年,终无结果。万历四十三年(1615)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五月初四夜,天未黑尽,一名汉子手持棍棒,轻手轻脚地闯入了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这一天正是端午节的前夜,宫中的人都在为节日做准备,慈庆宫守卫很少,只有内侍李鉴一人。那汉子先是将李鉴击倒,又迅速向皇太子扑去。李鉴看出此人对皇太子有行凶的企图,急忙大喊起来,众役赶来七手八脚将那人擒获,交送给当时驻守东华门的守卫指挥朱雄等人那里。这就是明末震动朝野、波及后世的三案之一—— “梃击案”。梃击案发生后,经过审讯,犯人张差供出还有5个同伙,即同乡马三道、李守才、他的姐夫孔道、还有内侍庞保和刘成。并说: “他们已养了我三年,又给了我金壶和银壶各一个,令我打上宫门,说打了皇太子,吃穿都不用愁了。”这庞保、刘成乃是郑贵妃的内侍,而郑贵妃为了让其子常洵代替皇太子的地位已有许多小动作,所以此案一出,举朝上下,议论蜂起,无不震惊。
事情发生以后,大学士吴道南与孙承宗议论此事,吴道南问孙承宗对此事的看法。承宗回答说: “此事关系到东宫,不可不问; 此事又关系到贵妃,不可深问。案件中涉及到的人物,庞保、刘成以下不可不问; 庞保、刘成以上,不可深问。”这是较为妥善的处理办法,被吴道南所接受。梃击案的最后结果,张差、庞保、刘成等先后被处死; 其他涉及到的人物如孔道、李守才等,因罪行较轻,流放边地。这件案子就这样很快地处理完了。在这件案子的处理中,孙承宗的见解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这时,他已成为有名望的东林党人。
熹宗继位初年,孙承宗升左庶子充当日讲官,甚得熹宗的信任,对熹宗颇有积极的影响。熹宗听孙承宗讲学很频繁,有空便听他传授学问,每次听完,熹宗就情不自禁地说: “心开!”因此对他特别看重。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守,朝廷上下惶惶不安,御史方震孺上疏请求罢免当时兵部尚书崔景荣,以孙承宗出任。熹宗舍不得孙承宗离开,故廷臣一再上疏,熹宗都不答应。天启二年(1622)孙承宗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这说明了熹宗对承宗的信任和器重。
这一年,后金兵猛攻广宁,王化贞一败涂地,弃广宁等40余城于不顾,溃退到山海关,失去了辽河以西大片土地。形势非常危急。熹宗对后金的进逼也很着急,遂拜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以阁臣暂时掌管兵部事务,分值于内阁和兵部。朝廷上下皆认为任人得当。
孙承宗于天启二年二月就任枢辅以后,看到国家积重难返的局面,心急如焚。他一再上疏给皇帝,说: “当今天下最要紧的事是收拢人心,而收拢人心的关键,又在于重振天下的民族精神。”有明以来,历代皇帝重文轻武,逐渐形成了“以文统武”的传统,即所谓武将用兵,而文官负责招练; 武将临阵,而以文官指挥。孙承宗上疏给皇帝,痛切地说: “这是一大弊端,当今天下应重将权,选择一个沉着、冷静、有气度、有谋略的人,授之以权柄,不要让文官以眼光短浅的见识去指挥他。边疆战役的小胜小败可不必过问,要使守关的人慢慢地为恢复边关进行谋划。”这一奏疏,清晰而深刻地表达了他的军事思想。他提出的“重将权”,改革明朝军事制度,在当时都有重要意义。孙承宗从这一思想出发,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如在天津、北平、京东等地实行屯田,安定流入关内的辽民,积蓄复辽力量; 针对当时朝廷大臣皆以旦暮无事而庆幸的状况,建议朝廷官吏自己应先以法行事,然后才可以为朝廷正法; 力请处罚失守封疆的重臣,处治失职的官员。孙承宗的建议提出以后,熹宗表示赞赏并采纳了部分建议,失职官员大多获谴,于是举朝耸然,好像这才知道有国法。由于孙承宗的鼎力相助,加上熹宗对承宗的信任,天启初年的朝政有所整肃,与万历晚年政治的荒怠相比,一度政治比较清明。


辽西弃守以后,关外5城72堡,悉为蒙古所占据。当时兵部尚书王在晋代熊廷弼经略辽东。王在晋就任以后,深倚蓟辽总督王象乾。这二人皆是庸碌之辈。王在晋根据王象乾的建议,请筑重关于山海关外的八里堡,并因循对蒙古议和,想每年用120万两银子收买蒙古去对付后金。这种因循苟安、坐以待毙的政策,遭到山海关监军袁崇焕、沈綮、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袁崇焕两次写信给首辅叶向高,申诉了自己的意见。叶向高对阁臣们说: “此事不可臆断!”一时也分不清谁是谁非。叶向高决定亲往裁决。作为枢辅的孙承宗,感到责无旁贷,自请亲赴山海关实地考察,然后再定大计。叶向高很满意,熹宗也很高兴,特加太子太保的头衔,赐给蟒玉、银币等,以示隆礼。
天启二年(1622)六月十五日,孙承宗着便衣启程前往山海关。一路上他看到蒙古诸部名为助防,实为乘机抢掠,深感蒙古诸部是靠不住的,王在晋的抚蒙防守策略不可取。他也看到,山海关以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以西,原有5城72堡,现仅存1城1堡; 前哨的将领,名为驻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实则不出八里铺一步,于是明白守关者无意于关外,筑重关主张的要害就在于此。在中前所,他又认真地观察了宁远和觉华(今辽宁兴城东南)的地势,认为宁远是山海关的天然重关,最利于防守。孙承宗与王在晋促膝深谈了7昼夜,就各种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辩论。他认为要守住关门非保住辽西不可,而要保住辽西必须进图恢复辽东。而王在晋的主张无疑是画地为牢、坐以待毙的。通过实地考察,孙承宗形成了以守为战,筑守宁远,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思想。为他后来敢于自请督师创造了条件。
但是孙承宗最终也没能说服王在晋。王在晋虽理亏也不服气,仍然坚持修重关的主张。回到北京后,孙承宗提出一份上疏,阐述他的见解,明确提出,不尽破庸人之论,辽事不可为。几天后,他借给熹宗侍讲的机会,当面提出王在晋不能担此重任,应予撤换。熹宗朱由校根据孙承宗的建议,否定了八里铺筑重关的主张,并罢免了逃臣张应吾等人的职务,把王在晋调离辽东,充任留都南京的兵部尚书。然而代替王在晋的人选却一直难以产生。吏部等衙门会推了4个人选,均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孙承宗考虑再三,觉得与其将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交给不了解情况的人,不如自己去做,于是勇挑重担,自荐督师辽东。熹宗非常满意,这一年八月任命孙承宗以原官督理关城及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按当时的情形,若是存一点私念,权衡个人利害的话,年近花甲的孙承宗断然不会自请督师的。所以当时人称赞他“忠肝义胆,急公忘私”。
八月十九日,熹宗亲自主持为孙承宗送行,并赐尚方宝剑及坐蟒等物,假以便宜行事之权,显示出熹宗对承宗此行所寄予的厚望。孙承宗表示要竭尽全力整顿边务,遂登途赴山海关。九月初二即到山海关视事。在整个督师期间,孙承宗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守关和复辽事务上,积极整顿关门防务。
孙承宗在巡视辽东时,看到当时关兵虽名为7万,但残冗漫漶,兵少将多,而那些手握大权的将官们个个是趋炎附势之徒,主守主退皆迎合王在晋等人的旨意。因此督师以后,他坚决主张练精兵、任良将,果断地裁汰副总兵以下逃将数百名,遣还河南等地疲兵万余,使兵将一新。又严明文武将吏职守,使兵不离将,将不离帅。他更置大将,把那些有胆有识有为的将领,提拔到重要岗位上。他的选才标准是: 十分精敏兼几分痴呆。他所说的痴呆者,是指那些不徇人情、不受贿赂、勤勤恳恳、劳怨不避、毁誉不闻的忠君爱国之人。他在上明熹宗的奏疏中表达了他的用人原则: “我愿用袁崇焕、刘绍等竭尽全力报效国家的人,不愿用虽腰缠万贯、口若悬河却胆小如鼠的逃兵; 我愿用博大刚毅的马世龙,少年英锐的龙世禄、王世钦,而不愿用奸猾之徒。”孙承宗慧眼识将才,所提拔重用的袁崇唤、马世龙、赵率教、满桂、王楹、何可纲、鲁之甲等人都不愧为辽东防务的中流砥柱。
当初,王在晋经略辽东时,他与王象乾都主张以西人(蒙古人)守辽土,把辽东防务引入歧途。孙承宗在阅视辽东时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主张,反对某些人对涌入关内的大批辽民持敌视的态度。他下令要迎护十三山的抗金辽民,把涌入关内的辽民招募为兵,由都司丘磊、徐敷奏等分募辽民数千人,由鲁之甲率3千人守中后所,参将王楹章3千人守中右所,祖大寿也率辽兵守宁远。又命部将不断派人潜入后金占领区进行策反,招抚辽民出逃,号召辽民起来反抗后金的统治。孙承宗督师辽东的4年,正是后金占领区辽民不断反抗和大量逃亡的时期。由此可知孙承宗在辽东的功绩。
天启三年(1623),孙承宗已值花甲之年。早春正月,他同辽东巡抚阎鸣泰、山石道袁崇焕出关视察。到了宁远的登首山,站在山顶上,只见宁远一带,重山叠海,众山逶迤,地势相当险要,正是天设地造的拱卫中华之要地。因此,孙承宗决计立即修筑宁远城。他在物色修复宁远的得力人才时看中了袁崇焕,他写信给袁崇焕表示: “此项重担,非你无人能担。”袁崇焕接受孙承宗的命令,于这年九月与孙承宗的另一爱将、中军满桂一同前往宁远筑城。两人同心协力,又有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监督施工,使原计划以3万班兵用3年时间才可筑完的宁远城,于第二年秋天便完工告竣,成为明清辽东战争的前哨军事重镇。袁崇焕等人在宁远的建树,证明孙承宗是知人的伯乐。
由于宁远城守日见巩固,守关防线不断延伸,又有军队护屯,使当时的宁远城成为附近集中的贸易地,商贩们大都前往宁远做买卖,把宁远视为乐土。孙承宗又倚重袁崇焕在宁远屯田制盐。天启四年(1624),辽东地区的制盐收入年达7万两,是当地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归各地军政负责人开支。屯田制盐为辽东边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而宁远作为控制辽西以恢复辽东的据点,基础也更加巩固。
孙承宗督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卫山海关和收复辽西弃地,而且要恢复全辽。所以他到任后,即与朝鲜结同仇之谊,使他与皮岛的毛文龙遥倚互为声援。经过孙承宗的苦心经营,到天启四年秋,收复辽河以西失地470里,完全控制了辽西。九月十八日,孙承宗派遣马世龙、袁崇焕等人东巡广宁。一心收复失地的袁崇焕乘机请求说: “此次东巡,何不乘势恢复锦州、右屯等地!”孙承宗回答: “此次时机尚未成熟,不可急躁。”并因此赠诗给袁崇焕: “与尔筹边再阅年,东西烽火尚依然; 知君定发黄公略,自昔王师贵万金。”袁崇焕等人按孙承宗的布置率水陆马步军1. 2万人,大队军马浩浩荡荡,东巡至广宁,经十三山,到右屯,又由水道三岔河而下,探盖州,观察后金军队的活动情况,了解敌人的虚实。十月十三日,各路军队凯旋会师于中右所。这种带领大部队巡视的作法,是在向后金显示明军的实力,同时也起到召集辽人返回故地和安定人心的作用。当时,明朝的文武将吏个个踌躇满志。
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缮城郭居住。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2百里,而宁远则成为内地,再加上宁远至山海关2百里,共为4百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孙承宗的积极进取,使努尔哈赤大伤脑筋。努尔哈赤攻占广宁以后,曾以重兵据守,随着孙承宗到关后的致力经营和后金的内顾之忧,不久便焚烧广宁而东撤。在此以前,后金虽迁都辽阳,但并不敢以辽阳旧城为都,而是在离城10里以北的地方居住。随着毛文龙对辽南的不断袭击,加上孙承宗部的东巡,使努尔哈赤惶惶不安,遂迁至沈阳,不久又北退。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后金望宁远而却步,望山海而兴叹。当时的形势对明军是很有利的。
就在孙承宗竭尽全力复辽之际,明朝廷却日见腐败。即位于神宗、光宗荒怠之后的熹宗,年少不学,恣意嬉戏,一门心思用在玩上,追逐声色之乐,不务政事。他喜好走马、水戏,喜欢自己盖房屋……每遇大臣奏事,熹宗总是不耐烦地说:“我都知道,你们去办吧!”熹宗的爱玩,使明朝的政治渐渐废驰下来。而熹宗时发达起来的阉党魏忠贤之流却充分地利用了他的昏庸。明代内阁对国家政务的处理意见上报皇帝以后,皇帝要用朱笔批阅,写上意见,叫“批红”。昏庸的皇帝多不亲自批红,而是由秉笔太监代劳。魏忠贤利用了这个机会,不利于己的事以皇上的名义批驳,谋私害政的事也以皇上的名义传旨执行,搞得国家乌烟瘴气,一片混乱。天启朝仅历7年,是明代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在魏忠贤的把持下,无端的迫害,迫使在朝各官或敢怒而不敢言,或投靠阉党。但刚直不阿的孙承宗根本不买阉党的账。有一次,魏忠贤派其党羽刘朝、胡良辅、红用等45人携带一批军用物资与金银前往山海关犒军。孙承宗刚出关巡宁远,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给皇帝上疏,表示反对。当刘朝一行到来时,孙承宗仅备茶水招待。
孙承宗在朝廷中,功高权重,资历也深,威望誉朝野。魏忠贤为了长久把持权柄,一心想把他拉到自己一边。一次,他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以帑金10万两犒军,又给承宗不少金银及用品,向孙承宗表示拉拢之意。但孙承宗气宇昂然,根本不与他说一句话。孙承宗的傲然正气,为阉党所忌惧。
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到蓟、昌,想到他给朝廷的奏疏皇帝未必能够亲自批阅,决定趁十一月十四日庆贺熹宗生日的机会回京面奏机宜。他先给熹宗发了一份请示奏文,写道: “我离开皇帝已有三年,当此普天高呼万岁之日,不胜瞻恋。现在我巡历蓟辽,离京都只有数千里,我打算十二日进京,十三日随班早朝,十四日与百官同贺万寿节,另外择日面奏机宜,与文武百官商榷。不知可否?事情办完后我即刻返回山海关!”
孙承宗打算回京的事,被阉党魏广微探知,奔告魏忠贤,故意夸大事实,造谣说: “承宗拥关兵数万,将回京清君侧,兵部侍郎李帮华为内应。”魏忠贤吓得不知所措,跑到熹宗面前,绕御床痛哭,恳求保护。熹宗一向宠爱他,被他一哭,顿生恻隐之心,当即命内阁拟旨,先对孙承宗督师关外安慰一番,然后严令孙承宗急回关门。当天夜里,魏忠贤命开宫门,召兵部尚书入宫,发三道飞骑前去阻止孙承宗进京。又假传旨意,令九门阉党: “孙阁老若入齐化门,即锁绑进来。”这时,孙承宗不带兵将,单骑到了通州,连续接到飞骑传来的三道命令,被迫返回关门。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诬陷他拥兵谋反,叛逆之心显然。对此,孙承宗进行了理正言直的争辩。但当时的形势已对孙承宗很不利,阉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等人连续上书诋毁孙承宗,诬蔑承宗像王敦和李怀光,必欲去之而后快。孙承宗因此上疏乞罢解职。时人议论说: “承宗的才力足以胜敌人,而不能防小人。”
实际上,自辽东防务渐振,敌警稍息,明廷内外对承宗的猜忌、怨谤就开始增加起来,使孙承宗在辽东的障碍重重,诸事难如愿以行,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欲罢不甘,期成不能。如修筑宁远及巩固辽西边防时,所请30万经费虽经朝廷批准,并立即发帑金10万,但其余20万,命户、工二部筹措时,二部仅答应下来并不真正落实,拖延刁难。而对于承宗重用的大将,廷臣无理连文弹劾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督师初期,形势有所扭转,但明廷内部难以克服的阻力,使得孙承宗纵使有过人的识力抱负,也很难尽数施展出来。
天启五年(1625)八月,发生柳河之役,最终导致孙承宗被排挤下台。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是孙承宗手下的一员大将,误信从后金逃归的刘伯漒的话,派遣前锋副将鲁之甲领兵渡柳河,攻耀州。因为用渔船往返,不能多载,渡河凡4昼夜,被后金哨兵发现,布下伏兵。当半夜明兵发动偷袭时,后金伏兵四起,把明军杀得大败。此役死4百余人,鲁之甲也战死阵中。按当时的情形,此役不过是小规模的接触,胜败不影响全局。但是朝廷内外,大张其事,几十人争相弹劾大将马世龙,抨击孙承宗。孙承宗气急,连上二疏,自请罢官。至此,4年督师,一片心血,危关虽有所巩固,但关门已不容他置身了。十月十五日,熹宗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行前,熹宗给他特进光禄大夫,赐银、彩缎等物,十分丰厚,又派专人送他回归故里,显示出熹宗对孙承宗的眷顾。阉党慑于孙承宗的威望,顾忌熹宗对孙承宗还没有完全割断情谊,故不敢加害,仅把他排挤下台了事。这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一个体面的结局。


天启五年(1625)十月,孙承宗去职后,兵部尚书高第经略辽东。高第是一个读书人,对军事一窍不通。当初魏忠贤推荐他作兵部尚书时,他曾叩头乞免,但魏忠贤不同意,高第只好非心所愿地接受了这个非常危险的职务。由于高第贪生怕死,一入关,便又重弹弃关外,守山海关的老调,以高卧坚固的山海关作为生命的保障。他下令撤销锦州、右屯、宁远等地防守,迫使军民入关。经战乱之后刚返回家园的百姓又被驱赶进关,结果沿途尸体遍野,哭声震天,孙承宗苦心经营4年的辽东防务也毁于一旦。在这危急时刻,袁崇焕带领满桂、祖大寿等将领集结2万兵力死守宁远。天启六年(1626)、天启七年(1627),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取得两次宁远的胜利,挫败了后金进攻的锐气。明廷提拔袁崇焕为辽东巡抚。在袁崇焕的大力修复下,辽东又恢复了孙承宗督师时的局面。但不久,袁崇焕被魏忠贤指使其党羽攻击去职。
崇祯元年(1628)七月,明思宗朱由检不顾东林党人的反对,果断地重新起用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实际上是把整个对后金的防务交给了他。
明崇祯二年(1629),后金国境内旱灾严重,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皇太极为摆脱困境,便扩大对明朝的战争。鉴于前几次攻宁远失利的教训,决定避开袁崇焕,改变进攻方略。十日,皇太极亲率八旗兵,冒险由蒙古喀喇沁都绕过袁崇焕防守的宁远、山海关,自喜峰口入关,连下马兰峪、汉尔庄、潘家口攻占遵化。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回师救援,全军覆没。后金军队如入无人之境进逼北京,朝野震动。这就是著名的“己巳之变”。袁崇焕得到消息后,当即率1. 5万名骑兵进关,抢先赶到蓟州防守。但后金兵却避开蓟州不攻,直逼北京。十月初一,京师戒严。
当京师震动,人心惶惶之际,明思宗接受了一些大臣的建议,十一月七日重新起用孙承宗,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驻守通州,督理兵马,以卫京师。明思宗召见孙承宗,征求他对保卫京师调度军队的意见,孙承宗回答说: “我听说袁崇焕帅所部驻蓟州,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镇总兵侯世禄驻三河,这是很恰当的,就像一堵墙,坚实而不可破。”思宗表示赞赏,他见孙承宗熟悉用兵方略,遂改变主意,把他留在京城,以调度京城防务。孙承宗受命之后,当即登城阅视,拟定防务上奏,并乘夜出巡壕堑、险阻。可是,第三天午夜,朱由检突然下令孙承宗立即赶赴通州。
当时,后金兵已至通州近郊三日。孙承宗连夜率27名骑兵冒着生命危险急抵通州,并立即与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共同商量固守之策。他命出通仓粮,使兵士得温饱; 布骑兵于城下,以备缓急; 设游兵数百,负大炮以策应; 创悬帘束苇加土,以牢固城墩。布防完毕,孙承宗上疏明思宗,建议命袁崇焕移驻通州近郊,当其东南; 满桂、侯世禄、尤世威当其西北,以遏后金逼京之路。只责其坚守,不责其出战。否则,一战失利,则畿辅惊溃,而天下危。这个作战方略老谋深算,可以稳操胜券。可惜明思宗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慌乱之中派官出城督战,结果满桂军战败,损失很大。袁崇焕部在北京广渠门外与后金血战三个时辰,力挫敌军。这时袁崇焕心急如焚,过多的从局部看问题,率兵与敌军拼死搏战,十一月底,东便门之战,袁崇焕又一次大破金兵。但自己的兵力也损失过半。袁崇焕因此而请求入城稍作休整。
后金在军事上失利以后,对袁崇焕又忌又恨。后金汗皇太极因此部署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反间计,以陷害袁崇焕。皇太极在北京城下曾俘获了两名太监,皇太极让营中广泛宣传与袁崇焕有约在先,是袁崇焕让路让我们来攻打北京的等等,故意让两个太监听到,然后又故意放跑他们。太监回到北京后便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朱由检。早在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廷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 在通州时,崇焕又没有和后金兵交战,后金兵因此得以直趋京师。所以京城里早已谣言四起,都传说袁崇焕召来了后金兵。中国古代所谓“三夫成市虎”,竟落到了袁崇焕身上。思宗听了太监的报告,越想越有可能:“崇焕曾倡言五年复辽,现在后金兵却到了京城门下; 而崇焕又要求带兵进城。难道他真与后金有勾结?”思宗中计,逮捕袁崇焕,自毁长城,铸成大错。
袁崇焕被逮下狱后,偕同袁崇焕入卫的辽东前锋总兵官祖大寿与副将何可纲率1. 5万人东溃山海关外,使形势更加恶化。山海关人心浮动,闭门罢肆,以待崩溃。孙承宗在这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他一面上疏请思宗大开生路,以收拢人心;一面又派马世龙前往山海关安抚祖大寿。袁崇焕也从狱中寄书祖大寿,令其以国事为重,加上祖大寿的妻子以大义责备其夫,祖大寿这才敛兵待命。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崇祯三年(1630)二月,后金留兵据守遵化、永平、滦州、迂安,大军班师回沈。后金驻兵关内4城,使4城既可成为它再度入关的基地,又时时威胁明京都的安全。三月,皇太极命大贝勒阿敏、贝勒硕托率兵往代守遵化4城的阿巴泰等人。孙承宗决定乘后金兵换防之际,发兵攻打四城。马世龙请求先复遵化,承宗说: “不行,遵化在北,易取但难守,不如先攻滦州,而多造声势,造成要攻遵化的假象来牵制敌人。”根据孙承宗的这一布署,五月十日,祖大寿、张春和丘禾嘉率军先抵滦州城下,谢尚政率军攻遵化以牵制敌方兵力。随后,孙承宗率马世龙、龙世禄、吴自勉、杨麒、王承恩诸军也集中于滦州。攻滦之役相当艰苦,后以大炮助攻,士兵才得以从间登城。十三日,攻克滦州。城内的后金兵冒雨突围,也被祖大寿伏击歼灭。当时阿敏坐镇永平,得知滦州被围,遂擅自将迂安守兵与县民撤出,并入永平府。明军破滦州,阿敏大惊,急忙下令屠城,尽屠城中百姓,收拾金银缎帛,于当天夜里弃永平,自冷口逃归沈阳。明军王维城、靳国臣等入迂安。十四日何可纲入永平,十六日,谢尚政攻克遵化。至此,4城全部收复。从而把后金势力重新赶回到辽河以东。这次复城的胜利,使后金在以后的4次掠夺中不敢再轻易的驻兵于关内。思宗大喜,告谢郊庙,大行赏赐。孙承宗加太傅,赐蟒服、白金等物。承宗不接受,又上疏称病告休,思宗坚决不允。
崇祯三年四月,代领东江镇西协军务的刘兴治杀死了副总兵陈继盛等21名官员,发动兵变,独据东江。这个刘兴治,是辽东平原人,兄弟几人原在后金为官。天启年间,在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的招抚下与明发生联系。崇祯元年九月、十月间被后金发现,刘兴治与其兄刘兴祚、其弟刘兴贤等人分3批逃离后金,归附东江镇。崇祯三年正月,孙承宗再镇关城时,命刘兴祚守永平。刘兴祚不幸于两灰口与后金兵血战而死。刘兴治因东江镇内部权力之争和明朝某些官员对刘氏兄弟归明的怀疑,发动兵变。刘兴治兵变以后,皇太极立即频繁派人招降。此时刘兴治的去向,将对辽东局势有重大影响。孙承宗选派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周文郁前往东江镇进行安抚。经过周文郁一个月的说服,刘兴治暂时被稳定住了。
崇祯四年(1631)正月八日,孙承宗以病弱之躯出关阅视。自前屯、宁远抵松山、锦州,从三道关、一片石,历石门、燕河,遍阅3协12路,又从石塘过平谷,经盘山入蓟州而返。阅边问塞3千里,深感防务之坏。马兵无马,士兵无武器; 兵数万而无用,将一问三不知。他急忙上疏要求加强边政。当时,右屯、大淩二城,在孙承宗第一次督师期间已设兵戍守。高第任兵部尚书以后撤兵,二城防务因此而遭毁坏。丘禾嘉任辽东巡抚以后,力主修复广宁、义州、右屯3城。明廷密议与孙承宗。孙承宗认为3城并复不可。广宁易复但不易守; 义州地偏西,距广宁160里。3城中应复右屯,右屯近海而城小与锦州较近,可以互相声援,且为宁远之扼要,要复右屯,必光复大小凌河。至此,孙承宗的以守为战,筑守宁远,以右屯扼宁远,以凌城通松锦的作战方略已完整地形成。
七月,根据孙承宗的建议,明廷调祖大寿、何可纲督修大凌河城,以班军1. 4万人兴筑,又以万兵保护。动工不久,兵部易人,认为屯凌荒远不当筑,命撤兵,班师赴蓟州。皇太极闻讯,八月派大军围困大凌河城。孙承宗欲调兵赴援,丘禾嘉处处牵制并屡易军期。最后,丘禾嘉虽率兵救援,但又战败于长山。十月,大凌河城粮尽援绝,守将祖大寿力尽出降后金。大凌河败北,使廷臣们又有了弹劾孙承宗的口实,他们避而不谈兵部的朝今夕改和丘禾嘉的贻误军机,却连连弹劾孙承宗复城致敌,追究其筑城非策。孙承宗二次督师的结局仍旧是罢官归里。


崇祯十一年(1638),清太宗皇太极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豪格、阿巴泰统左翼,岳托、杜度统右翼,分两路进攻明朝。九月,清军先后由墙子岭、青山关毁边墙而入,然后分四路趋沧露、济南、临清、彰德。在清兵未至高阳前,孙承宗的好友、闽人蔡鼎对他说,清兵将至,高阳已不可守,应去保定。孙承宗并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守城不去。十一月,清兵已至高阳,孙承宗派亲丁袭击高阳郊外的清兵哨骑,组织家人和高阳百姓一起做好迎战的准备。初九日,清军数万围攻高阳城。孙承宗指挥高阳军进行顽强的抵抗。清兵填壕堑、竖云梯攻城,城内则以火炮击之; 清兵持门扉如木墙掩护进攻,孙承宗则令以秫秸乾草为束,蘸硫磺投掷城下,门扉尽焚。十日,城中火药弹石皆尽,清军力攻高阳城的西北角,当时恰逢窝铺起火,清兵乘机登城。高阳城被攻破。高阳军民与清兵展开了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失败。
城破的时候,孙承宗正坐镇北城楼,他令家人快些离开高阳,他自己则准备以身献国。正当孙承宗准备以簪刺喉的时候,被两个清兵看到,忙抓住了孙承宗,不让他得逞。孙承宗被清兵绑至高阳城南圈头桥清兵大营。清军将领拥孙承宗上座,称他为孙宰相进行劝降。一个会汉语的清兵说: “北朝(清朝)最识好人,以厚礼待有才之人,你为什么不归降北朝,辅佐大业,反而为南朝(明朝)白白送掉性命?”孙承宗正气凛然地回答: “我是天朝大臣,城亡与亡,无须多言!”清军进奉美酒佳肴,孙承宗全部倒在地上。清军见劝降不成,便说:“你不归顺北朝也可以,只要交出你所有的金银布帛,便可以放你回去!”孙承宗哈哈大笑,骂道: “狗奴才,你们没有耳朵吗?竟然没有听说天朝有一个没有金银的孙阁老?我孙阁老家世清白,哪来的金银布帛。即使有,也不会交给你们。你们可以抢掠嘛!”清兵恼怒成羞,抓住孙承宗的孙子对他进行威胁。没想到,孙承宗的孙子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说道: “狗贼,快来杀我!”孙承宗亲眼看到自己孙子的气节,含着眼泪点头称赞: “这才是我的子孙!”清兵无计可施,怒杀其孙。又命孙承宗缢死。孙承宗面不改色,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76岁。孙承宗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的信条: “能以怕死之心怕生,便是豪杰!”
在这次高阳守城战斗中,孙承宗一家百余口,或英勇战死,或被清兵所杀。孙承宗共有七子,第三子早亡,长子、长孙做官在外此次未遇难,其余次子孙鉁、四子孙鋡、五子孙钥、六子孙钸、七子孙镐和侄子孙錬、孙锵以及孙辈孙之源、孙之滂、孙之澋、孙之浩、孙之浣、孙之沏、孙之渼、孙之泳、孙之泽、孙之涣、孙之瀚均皆战死,只有六儿媳及六岁的幼孙因躲于草丛中而得免遭灾难。应该说,不仅孙承宗死得英勇,而且也可谓满门壮烈。
思宗听说以后,想起孙承宗的贡献,心里掠过一丝悲哀,遂下令多加安慰,抚恤。但当时掌权者乃杨嗣昌、薛国观等人,他们暗中阻止,所以只是恢复故官,予以祭葬罢了。直到南明福王时,才赠太师,谥号文忠。

相关参考

孙承宗简介 崇祯为什么不用孙承宗

  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末著名军事家、学者、诗人,明末的文坛领袖人物,官拜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在他死后六年明朝灭亡,有人不禁要问,崇祯帝为什么不中用孙承宗?  孙承宗简介  孙承宗(1563年

历史人物 孙承宗主要事迹 孙承宗人物生平 孙承宗人物成就简介 孙承宗的死因

中文名:孙承宗别名:孙稚绳,孙恺阳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出生日期:1563年www.cha138.com逝世日期:1638年职业:军事战略家信仰:儒学主要成就:

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明朝重臣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

明朝历史 明朝最强第一人---孙承宗

 明朝最强第一人---孙承宗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如累卵的情况下,他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明朝孙承宗

明朝孙承宗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

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明朝孙承宗

明朝孙承宗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

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明朝重臣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

明朝孙承宗参加过什么战役?他是怎么死的

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

明朝孙承宗参加过什么战役?他是怎么死的

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

抗清名臣孙承宗遭灭门明朝丢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同巡抚房守士随行赴任,得以一窥边疆形势。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