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张璁生平简介?张璁历史评价?
Posted 陛下
篇首语: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张璁生平简介?张璁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张璁生平简介?张璁历史评价?
张璁
明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初五日,京城会试揭榜,有一位四十余岁的浙江学子,看到榜上自己再次名落孙山,一时气血攻心,昏倒在皇榜之下。当他醒来时,已躺在了一户官宦人家的房中,这户人家就是御史萧鸣凤的府第,萧御史了解到这位学子已是第七次参加会试了,仍未考中,心情沉痛,无法言状,因无颜面对家乡父老,准备就此了结生命。萧御史对其进行了一番开导,并自称善于占星问卜,于是命人拿来了占卜用具,一番装模作样的动作后,对其讲道: “从现在起三年成进士,又三年当骤贵。”这位学子听后为之动容,怀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返回原籍继续苦读。6年后萧御史的话真的言中了。那么这位学子是谁呢?他就是在明嘉靖年间迅速升任内阁首辅的张璁。
一
张璁出生在浙江永嘉县(今温州),字秉用,他自幼虽在学习上下过一番功夫,但无奈朝中无人,加上智商偏低,所写文章平淡无奇,因而七试不第,仕途屡遭挫折。正德十六年(1512)第八次才考中进士,这时他已47岁了。
张璁考中之后,原以为能授个知县、知府一类的官职,没想到只授给他个职位最低的观政进士,这使他大失所望,但也无可奈何,只怨自己的仕途坎坷,命运不好。但是,他却并不死心,时刻寻找着改变这种命运的机会,不久机会终于来了。
张璁考中进士的这年三月十二日,明武宗驾崩,因无嗣,伦序当立者,是远在湖北安陆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在大臣们的拥立下朱厚熜顺利地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明世宗。地方藩王入继大统,首先就面临一个以什么样的礼仪对待生身父母的问题,所以明世宗一继位就要追崇生父兴献王为帝,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九卿大僚持反对态度,奏章三上三下,久议不决。在这场大议礼斗争中,张璁当时仅是一个观政进士,位卑言轻,无足轻重。开始他也赞同九卿大僚的意见,因为朝中群臣的意见是符合明朝祖制的,是正确的。但是,不久张璁就改变了态度,他想如果依附杨廷和一派,循序渐升,恐怕不会有多大进展,他洞察到明世宗的意向,企图通过议礼骤贵,所以毅然改变观点,于是年七月三日上疏,提出了附合明世宗想法的主张。他说: “孝子最大的莫大于尊崇父母,尊崇父母最大的莫大于赡养天下。陛下初登大宝,就立即商议追尊圣考以正其号,奉迎圣母以致其养,这就是最大的孝。廷臣援引汉定陶、宋濮王故事,改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王妃为皇叔母,不顾私亲,以卫大义。天下岂有无父母的国家吗? 《礼记》讲:‘礼不是天降,不是地出,人情而已’。汉哀帝、宋英宗皆预养宫中,立为储嗣,其为人后之义甚明。今武宗无嗣,廷臣遵祖训,以陛下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说: ‘兴献王长子’,并未写明人后之义。则陛下之兴,是承祖宗之统,与预立为嗣,并养之宫中者截然不同。廷议者以孝庙德泽不可无后为由,加以阻拦,假如武宗尚在,嗣位今日,恐怕弟亦无后兄之议。陛下迎接并赡养圣母,是表示尊亲之意,若称皇叔母,则应以君臣礼相见,难道子可以称母臣乎? 《礼记》讲: ‘长子不得为人后。’圣考只生陛下一人,若为便利天下而为人后,岂不是儿子自绝其父母吗?所以陛下在入继大统后,以不废其尊亲则可,若如廷臣之议自绝其亲则不可。继统为续嗣不同,不是父死子立。汉文帝承惠帝后,是以弟继; 汉宣帝承昭帝后,是以兄孙继。若是必须剥夺此父子之情,而建彼父子之号,才称之谓继统,则古代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难道皆不得称之谓继统吗?臣观察今日之礼,应另立圣考庙于京师,使尊亲之孝更隆重,并使母以子贵,尊崇与父同,这样圣考才能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
明世宗看了张璁的奏疏后心中大喜,说: “此议一出,我父子获全矣”。当即下诏,要尊其父为兴献皇帝,其母为兴献皇后,礼部尚书毛澄坚持初议,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封还手诏,拒不受命。并指使言官弹劾张璁。
九月二十五日,世宗生母兴献王妃蒋氏从安陆州到达通州(今属北京),听到尊称礼未定,拒绝入京,明世宗闻此则涕泣不止,以避位归藩相威胁。张璁这时又写了《大礼或问》的奏章呈上,提出: “只有天子才能议礼,其他人没有权力议礼,陛下应朝纲独断,揭父子大伦,明告中外。”张璁的这个建议无疑是对护礼派一记当头棒喝,更进一步增强了世宗进行议礼的决心,于是他连续驳回礼官的上奏,坚持再议,廷臣不得已只好让步,同意尊孝宗为皇考,尊兴献王为“本生父兴献帝”,兴献王妃为“本生母兴献皇后。”蒋氏看到这个决定后才同意入京。因张璁在大议礼中站到了廷臣们的对立面,群臣起而攻之,内阁首辅杨廷和授意吏部改任张璁为南京刑部主事,并且让人捎话给张璁: “你本来是不应该到南京去任职的,这次调你到南京去,就是因为你以什么‘大礼之说’给我等出难题,而对你小示惩戒,若仍不思改悔,必将严惩。”张璁虽然被贬到了南京,但他在朝内外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得到了明世宗的赏识,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璁的观点也得到了朝内外少数官员的支持,主要是下层官员,如兵部侍郎席书、员外郎方献夫、刑部主事桂萼等人都支持议礼,这些人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议礼飞黄腾达。
嘉靖三年(1524)正月,桂萼在南京首先发难,他上书请改明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世宗看后为之心动,下诏进行廷议,张璁抓住机会再次上奏讲道: “陛下遵照兄终弟继之训,伦序当立。礼官不考虑陛下实际是入继大统之君,而牵强附会地勉强比较为人后之例,断绝与兴献帝的天性之恩,蔑视武宗相传之统,导致陛下父子、伯侄、兄弟名份紊乱。他们宁负天子,而不敢违反朝中权臣的意见,是何居心?我看到圣谕上讲: ‘兴献王独生朕一人,既不得承绪,又不得徽称,养育之恩何以得报?’朝中大臣窥测皇上的心思,对推尊议礼之事很重视,所以今日争一帝字,明日争一皇字,而陛下之心,却整日以不帝不皇为歉。他们同意加称兴献王为帝,使陛下之心暂时得到安慰,留一皇字以试探陛下将来未尽之心,遂敢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帝为本生父。父子之名份既已改变,推崇之意还在哪里?他们竟然诏告天下,乘陛下还未觉察,陷以不孝。《礼记》说: ‘君子不夺别人的亲情,亦不可断绝自己的亲情。’陛下身为万乘之尊,父子之亲,人人可以得到,而不被剥夺,怎么能容忍别人将其夺去呢?所以今日之礼不在皇与不皇,惟在正确考证礼仪,若徒争一个皇字,则朝臣必定暂且搪塞今日之议,陛下亦姑且以满足今日之心为是,臣恐怕天下熟知礼仪的人,对此将耻笑。”张璁的这道奏折与桂萼的奏折几乎同时送到世宗手中,世宗看后大喜,立即召两人赴京。
但是,兴献帝改称本生皇考后,阁臣以尊称既确定,请求收回召二人进京的命令,但二人已在途中,张璁和桂萼得悉这一情况,再次驰疏世宗,讲道: “礼官惧怕臣等当面质问,所以才阻止我等进京,以遂其私。假若不去掉本生之称,天下后世始终认为陛下是孝宗之子,坠入礼官的蒙骗之中。”世宗看后为之心动,继续召二人进京。二人抵京后又联合上奏,对护礼派官员进行攻击。朝臣得知二人提出要去掉世宗生母尊称中“本生”二字,群情激愤,准备效仿景泰时朝臣打死马顺的故事,将二人在朝堂上击毙。桂萼闻讯非常害怕,吓得不敢外出。张璁心中也很害怕,他躲了几日,在得到武定侯郭勋的庇护后,才敢外出。给事中张羽中、御史郑本公等人连章对二人进行批驳。世宗很不高兴,就针锋相对特意授予二人翰林学士之职,对世宗的这一决定朝臣更为不满,给事中李学会等人上书说: “张璁、桂萼以邪说骗人,圣明之君必定会将其诛杀,而现在却将二人晋升为翰林学士,这种做法是有损圣德的。”接着御史段续、陈相又上书论二人罪状,并涉及席书等人。明世宗对朝臣们上书非常生气,下令将上书者逮入大狱,以此来打击护礼派官员。张璁、桂萼又再次上奏列举出朝臣所谓欺蒙皇上的十三条罪状,反驳朝臣的护礼言论。这时,皇室勋贵中开始分化,部份人先后附合议礼,明世宗获得支持的人增加,愈加理直气壮,无所顾忌。七月十二日,他在左顺门召见群臣,宣布生母章圣皇太后称号中去掉“本生”二字,退朝后,六部诸司相继上疏反对,明世宗将奏折全部扣下,使朝臣群情更加激愤。第二天,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羽中在金水桥南把上朝的文武群臣留住,说道: “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有不力争者击之!”杨廷和之子修撰杨慎也鼓动说: “国家养士150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于是,六部九卿共计229人跪伏左顺门前,高呼: “高皇帝! 孝宗皇帝!”声震宫阙,明世宗听到如雷的喊声,急命内官探听,得悉群臣跪请事由,多次令内官宣谕,命群臣退出,但百官跪伏不起,不达目的不肯罢休。于是,世宗进一步向护礼派开刀,下令锦衣卫将为首的张羽中、丰熙、王元正、相世芳等8人下狱。然而并未制止群臣伏谏。百官仍跪伏左顺门外,大哭不止。明世宗怒不可遏,命内官将伏谏官员的名字全部记下,并调来大批锦衣卫对伏谏的五品以下官员进行毒打,结果有180多人被廷杖,17人被毒打致死,193人被逮捕下狱。从而血腥镇压了左顺门跪伏事件。
是年九月,明世宗依照张璁的建议,决定称孝宗帝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兴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并诏示天下。从此之后,明世宗日益倚重张璁等人,而这些人由于得到皇帝的赏识,恃宠骄横,陷害廷臣,于是,举朝士人对张璁等人切齿痛恨。
嘉靖四年(1525)冬,张璁奉命负责撰写了《大礼考议》,因功进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明世宗对张璁更加器重了。
二
张璁虽然通过议礼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官位接连升迁,但此人野心很大,他不满足于既得权力,他急于谋取高位,抓到权力。但张璁等人的夺权野心受到大学士费宏的阻拦,他遂与桂萼连章攻击费宏,费宏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嘉靖五年(1526)八月,张璁升任兵部右侍郎,仍兼詹事及翰林学士,张璁的升迁遭到朝臣的反对,费宏指使给事中杜桐、杨言、赵廷瑞等人交章抵制,明世宗对此很生气,对他们当面进行了斥责,又提升张璁为兵部左侍郎,这无疑进一步给张璁等人撑了腰。张璁和桂萼再次联章上奏诬陷费宏等人。次年二月世宗对护礼派官员进一步查究追夺,原内阁首辅杨廷和被削职为民,内阁大臣费宏、石珤在张璁的诬陷下被罢官。张璁终于除掉了自己仕途上的障碍,开始谋取更高的权位。他上奏讲道: “臣与举朝百官对抗四五年,朝中官员攻击臣一百多疏,今修撰《大礼全书》,元恶闻之心寒,群奸侧目,而我所写要略刚刚呈上,对我的谗言与诽谤立即蜂涌而来,我想待《大礼全书》完成后,对我的诬陷将会更多。”最后张璁还以引疾求退这样的话来要挟明世宗,他知道世宗对他非常宠信倚重,故意做出这种姿态,世宗立即优诏加以安慰,还极力将其挽留。却不明白这是张璁以退为进向他伸手要官的手段。
因议礼之争张璁心中怨恨廷臣日久,图谋报复。恰在这时山西巡按马禄将反贼李福达下狱,供词中牵连到武定侯郭勋,但郭勋曾保护过张璁,支持他议礼,是张璁的同党,于是张璁就极力为郭勋开脱,他在世宗面前进谗言说: 是因郭勋支持议礼,廷臣故而以此诬陷郭勋,世宗果然相信了,于是命张璁署理都察院,桂萼署理刑部,方献夫署理大理寺。来审理廷臣诬陷郭勋一案,议礼派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司法大权,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异己者全部捏造罪名逮入大狱,对他们或流放、或抄家、或杀头,对反对派进行了血腥报复。对此,昏庸的明世宗却以为他们有能力,会办事,对他们还奖劳便殿,赏赐二品官服、三代封诰。是年冬,张璁升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了内阁,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时内阁中杨一清为首辅,翟銮也在内阁。但明世宗对待这些老臣却不如对张璁好。他曾对张璁说: “朕有密谕不要泄露,朕给卿以亲书。”给什么样的亲书呢?张璁援引仁宗赐内阁首辅杨士奇银章的故事,向世宗建议,世宗欣然采纳,赐给张璁两枚银章,一枚曰“忠良贞一”,一枚曰“绳愆弼违”,由此可见明世宗对张璁的宠信程度。
张璁初拜翰林学士时,学士们耻于与他为伍,对他很蔑视,从不正眼看他,张璁对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一次,侍读汪佃奉命讲解《洪范》一书不称旨,世宗将汪佃降为外补,张璁趁机在世宗面前诋毁翰林学士,要求自讲读以下量才外补,由此罢黜和改任或降职者有22人。例如对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官阶的人竟全部免除在各部的任职,对他们进行了降职或罢官处理,这一举动使翰林院为之一空。
嘉靖七年(1528)正月,有一次上早朝时,世宗突然发现张璁和桂萼班列在兵部尚书、大学士李承勋之下,对此很不满意,就质问内阁首辅杨一清,杨一清知道这二人是皇帝的宠臣,只好请求为二人加散官职衔,世宗立即下达手敕,加二人太子太保衔,桂萼立即跪倒谢恩,很高兴地接受了。而张璁却故做姿态,以“未建青宫”相辞,即以自己未在东宫太子身边当过老师,不应担任此职衔。实际上是嫌给的官位太低了,而明世宗却听不出这弦外之音,认为他这样推辞是太谦虚了。于是,更改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其后,张璁负责撰写的《明伦大典》一书完成,又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成为掌握朝廷重权的实力派人物。
起初,杨一清能当上宰相,颇得张璁、桂萼二人帮助,因而杨一清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是在二人的晋升上偏向于他们。但是,张璁其人野心很大,杨一清所做的不能尽合其意,张璁开始由不满进而厌恶杨一清,两人遂公开决裂。杨一清不甘示弱,指使聂能迁弹劾张璁,张璁则欲置杨一清于死地,指责杨一清为奸人鄙夫,捏造了许多罪名,对其进行诬陷。杨一清看到自己已无法再干下去了,遂上书世宗请求引退,并在上奏中揭露了张璁的部份罪行。世宗下手敕安慰并挽留杨一清,并严厉地批评了张璁自恃有能力,恃宠不让,有违朕意等错误行为。张璁看到世宗突然揭他的短处,心里感到恐慌,立即收敛了许多。
嘉靖八年(1529)秋,给事中王准上书弹劾张璁擅自越权提升参将陈潘的错误,张璁因而遭到世宗的训斥。于是,张璁假惺惺地上书请求退休,而且在奏折中还诋毁内阁首辅杨一清,恰在这时又一个给事中陆杰又上书揭露张璁作威作福、泄私愤、图报复等等不法行为,明世宗看后非常生气,立即下令罢免张璁的官职,并遣回原籍。张璁这个红极一时的风流人物,灰溜溜如丧家之犬,打点行装返回原籍。
但是,过了几天,张璁的党羽霍韬上书皇帝,极力攻击杨一清,为张璁辩解。结果张璁刚行抵天津,昏庸的明世宗又改变主意,命人将其召回,接着罢免了杨一清,任命张璁为内阁首辅,这真是祸福旦夕之间,张璁摇身一变又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三
明世宗是一个喜欢自作主张的人,别人的建议不管正确与否,他一般是听不进去的。他力排众议亲定“大礼”,从此他专门以制作礼乐为己任,当时的礼部尚书夏言,协助世宗议定皇后到北郊行亲蚕礼,世宗南郊行亲耕礼,又议定在朝日、夕月两地分别建立祭天的郊庙,以及祀配社稷、分祭天地、罢除太宗配祀、议祈谷、议大噘等等众多礼仪活动,所有这些上奏议礼的折子明世宗都让张璁提出意见,但是张璁的意见,他却很少采纳。
嘉靖十年(1531)二月,张璁因为自己的名字与世宗的名字有一字同音,有违御讳,请求更改,于是,世宗赐名孚敬,字茂恭,明世宗并亲书四个大字,赐给张璁,张璁从此改了名字。
当时夏言依仗世宗的信任,几次上书揭露张孚敬的丑行,孚敬心中衔恨,寻机报复,于是采纳其党羽彭泽的建议,诬陷夏言的一位至亲行人司正薛侃,妄图以此达到陷害夏言的目的。但是,此事不料在明世宗的亲自审问下孚敬劣行败露,世宗下旨严厉斥责其恶劣行径,御史谭缵、端廷赦、唐愈贤三人交章弹劾孚敬,最后世宗颁旨令其退休。这样张孚敬像过街老鼠一般在人们的喊打声中离职而去。
但是,明世宗这个人是一个变化无常的人,张孚敬走后,他又像顽童做游戏一般,再次派人持敕令将其召回来了。嘉靖十一年(1532)三月,张孚敬还朝,仍任原职,这时夏言已擢升礼部尚书,李时、翟銮在内阁,方献夫又进入成为新阁员,这些人都是皇帝宠信的红人,张孚敬虽官复原职,仍任内阁首辅,但却不能和从前那样专权骄横了,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夹着尾巴做人。
是年八月, 有天晚上在银河之东的“井宿”上出现彗星,即所谓彗星落东井。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天文现象,但迷信的世宗帝心中却感到很恐惧,疑心大臣擅政篡位,而怀疑的第一个对象首先就是手握重权的内阁首辅张孚敬了,孚敬得悉后心中感到慌恐不安,他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为避祸上书请求退休。这时恰好有给事中魏良弼上书揭露孚敬作奸,张孚敬辩白说: “魏良弼以滥举荐京官被夺俸,由臣拟写的圣旨,他故而挟私报复”。但给事中秦鳌却弹劾张孚敬强词辩解,掩饰奸情,许多言官也纷纷上书列举张孚敬的错误,说他拟旨不密,引以自归,什么天子之权任其掌握等,明世宗认为言官们讲的有道理,命令张孚敬退休,阁臣李时按惯例请求给予他廪隶、敕书等待遇,世宗不批准,李时再次为他请求,世宗生气地命人立即将他遣回原籍,这样张孚敬又一次灰溜溜地回到了老家。
到了嘉靖十二年(1533)正月,明世宗又突然思念起对他忠心耿耿的张孚敬来,立即派遣鸿胪寺卿拿敕令召回,孚敬四月还朝,到了六月,彗星又一次在东南出现,吓得张孚敬急忙请求避位,但这次世宗没有批准。因为他已认识到在朝中大臣擅政的问题并不存在,所以他不但没有赶走张孚敬,而且还晋升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在嘉靖十年(1531)时,潞州(今山西长治)陈卿叛乱,张孚敬力主用兵,很快将叛乱平息,后来大同地区再次发生叛乱,张孚敬又主张用兵,推荐刘源清为总督,率军前去平叛,但这次却师久无功,夏言上书批评用兵的错误,指责他用人有误,孚敬对此很恼怒,两人结怨更深。世宗得悉两人结怨,谕令张孚敬与夏言和好,并采纳了夏言的建议,派遣阁臣黄绾去大同,命其相机行事,这一举动显然是对张孚敬所推荐的人不信任。
张孚敬看到皇帝对自己并不信任,所提出的建议又不采纳,感到很难过,心想只有撂挑子才能触动世宗,所以他谎称身体有病,要求退休,连续递上三道奏折,世宗都没有答应。恰在这时其子病故,孚敬又借口再次要求退休,但明世宗已看透了他的心思,仍然未批准,并当面对他说: “卿并没有病,是对朕有怀疑而已。”
后来张孚敬又上奏世宗,他不是引咎自责,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像疯狗一样乱咬一通,诬陷曾与他一起议礼的桂萼、方献夫、霍韬、黄绾等人,结果遭到了世宗的严厉斥责。
明世宗继位后不久,就崇奉道教,酷信方术,一心修玄,幻想长生。他在宫中文华殿后修建了九五斋、恭默室作为他的斋居所,命辅臣赋诗。当时张孚敬与李时各写了四首诗呈上,世宗看后很满意,于是几次召见二人于便殿,商讨时政或长生之术,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使二人受宠若惊。
嘉靖十四年(1535)春,年过花甲的张孚敬身染疾患,明世宗遣官问疾,并命御医将自己服用的药剂赐给张孚敬,而且写手敕曰: “古代皇帝有剪胡须治疗大臣疾患的,朕今日以所服汤药赐卿。”张孚敬得到皇帝的慰问和赏赐,感激涕零,表示要为皇上尽忠效力,无奈病情加重,只好要求病退归里,这次世宗批准了他的要求,让御医护送他回籍,并命人按例给以廪隶、敕书等一切应享受的待遇。次年五月,明世宗又派遣锦衣官拿着所书手敕前去看望张孚敬,不过锦衣官行至浙江金华,就染重病,不得不中途返回。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 张孚敬在原籍病故,终年65岁。当时世宗在湖北承天府(今钟祥)闻之,伤悼不已,礼官请示赐谥,世宗取其危身奉上之义,特谥“文忠”,赠太师。
相关参考
张璁又叫张孚敬,“孚敬”这个名是因为与嘉靖帝朱厚同名,为避圣讳,嘉靖帝为其改名“孚敬”,又赐字茂恭。他是明世宗嘉靖帝时期的首辅,曾经前后三次在朝为相,对明朝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璁
张璁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宰相,对明朝嘉靖时期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是他本人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的评价都不高。 在当时的评价不高,是因为得罪了好大一批人,对其多有批判
张璁又叫张孚敬,“孚敬”这个名是因为与嘉靖帝朱厚熜同名,为避圣讳,嘉靖帝为其改名“孚敬”,又赐字茂恭。他是明世宗嘉靖帝时期的首辅,曾经前后三次在朝为
张璁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宰相,对明朝嘉靖时期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是他本人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的评价都不高。 在当时的评价不高,是因为得罪了好大一批人,对其多有批判
张璁是明朝嘉靖帝时期的内阁首辅,曾经三次为相,晚年病弱辞职之时,受到嘉靖帝的一再挽留。问张璁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就是问他是忠臣还是奸臣。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疑问,是因为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张璁实在不
张璁是明朝嘉靖帝时期的首辅,深受嘉靖皇帝的信任,升迁迅速,平步青云。张璁一生三次担任宰相,年迈之时请辞还受到皇帝挽留,在张璁归家之后,还多次下旨召他官复原职。张璁四十多岁的时候才高中进士,他凭什么
张璁是明朝嘉靖帝时期的内阁首辅,曾经三次为相,晚年病弱辞职之时,受到嘉靖帝的一再挽留。问张璁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就是问他是忠臣还是奸臣。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疑问,是因为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张璁实在不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璁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张璁的早年轨迹和著名举子范进有点像,只不过范进是考举人考不上,而他是先后考了七次进士都没考中,直到第八次才中了进士,这时候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在
张璁是明朝嘉靖帝时期的首辅,深受嘉靖皇帝的信任,升迁迅速,平步青云。张璁一生三次担任宰相,年迈之时请辞还受到皇帝挽留,在张璁归家之后,还多次下旨召他官复原职。张璁四十多岁的时候才高中进士,他凭什么
张璁是明朝嘉靖帝时期的内阁首辅,曾经三次为相,晚年病弱辞职之时,受到嘉靖帝的一再挽留。问张璁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就是问他是忠臣还是奸臣。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疑问,是因为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张璁实在不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