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杨廷和生平简介?杨廷和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杨廷和生平简介?杨廷和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杨廷和生平简介?杨廷和历史评价?
杨廷和
明天顺二年(1458)五月初三日,在天府之国四川新都县城东关,有一官宦人家在这天喜得贵子,全家人欢天喜地,邻居及亲朋好友闻讯后都前来道贺。这家主人是谁呢?是湖广提学签事杨春,这位贵子就是后来历官四朝、当过两朝宰相的杨廷和。
一
新都县位于四川中部,离省会成都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杨廷和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美丽富饶。杨廷和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出生并成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影响,4岁时父亲就为他请了最好的老师进行早期教育,这使杨廷和聪慧的天资得到了充分的开拓,从小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吸取着丰富的营养,逐步养成了善思好问,善于钻研的好习惯。到了10岁左右时在新都县城就已是颇有名气的小才子了。
成化五年(1470),年仅12岁的杨廷和就参加了乡试,并一举成功,高榜得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小举人。揭榜这天杨府上下一片喜庆气氛,新都知县为本县出了这样一位少年奇才,而感到骄傲,特意亲自到杨府祝贺,杨家的亲朋好友闻讯纷纷前来贺喜,杨春看到自己的儿子少年得中,前途无量,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而杨廷和这天穿起崭新的衣服,像个大人一样站在父亲的身旁,彬彬有礼地迎接着前来贺喜的人们,显得很成熟。
从此之后,杨春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小廷和的学习教育,努力使其茁壮成长,而小廷和也没有辜负父辈的希望,学习更加认真刻苦。他凭着自己聪明好学的天资,将老师要求学的他都能熟练地掌握,而且能提出一些较深奥的问题,使老师也难以回答。另外,杨廷和还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凡老师要求背诵的东西,他都能很快背诵如流。由于杨廷和勤奋善思,虽是十几岁的少年,已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他的文章简明精练、流畅,很有特色,常常被人们称道。
杨廷和自中举之后,又刻苦学习了7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秋,19岁的杨廷和进京参加会试,又一次高榜得中,先其父成为进士,并且成为成化年间最年轻的一位进士,开始授庶吉士,继授检讨,弘治二年(1489)晋翰林院修撰,从此进入仕途,开始施展自己的才能与宏大抱负。
弘治初年, 杨廷和协助撰修《宪宗实录》,书成进侍读,改左春坊左中允,因其天资聪明,被孝宗帝选中,在宫中陪伴皇太子朱厚照读书,两人在宫中一起学习,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其后,杨廷和又参与《会典》一书的撰写,书成,超拜左春坊大学士,并任日讲官,成了皇帝的老师,他在担任日讲官期间,讲授认真,内容生动,并能联系现实,评说时政得失,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 明孝宗病逝, 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武宗因与杨廷和有较深的感情,因而对其颇信任。武宗即位次年就将杨廷和由詹事擢入东阁,专门负责典礼、诰命、敕谕等重要工作,并仍负责日讲经筵之事,后来杨廷和在讲授中批评朝内奸佞之人,并点名批评了武宗的亲信、阉党首领刘瑾,被刘瑾矫旨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次年三月,武宗得知后下诏将其召回,擢升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参与国家重大事情的决策。正德四年(1509),杨廷和又被赏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其地位迅速得到升迁。
在杨廷和未入阁之前,以刘健为首的内阁大臣及九卿大僚曾伏阙谏诤,敦促武宗杀掉以刘瑾为首的阉党,结果失败。刘瑾将刘健、谢迁等阁臣赶回了家,只留下李东阳主持阁务。由此刘瑾最恨朝臣,对依附他的人大力提拔,对不肯依附的人,则滥施淫威,进行打击迫害。杨廷和因与武宗的特殊关系,得到武宗的赏识与信任,刘瑾不敢对其大施淫威,但对杨廷和也是又打又拉,杨廷和不肯依附于他,于是,刘瑾就给点眼色瞧瞧,他抓住《会典》中的一点小纰漏,大作文章,削夺杨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人两级俸禄,以示惩诫。后来修成《孝宗实录》,以此功相抵,归还了俸禄。正德五年(1510), 杨廷和又连续得到升迁, 加光禄大夫、柱国、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中央最高机构内阁中的重要一员,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杨廷和进入内阁之日,正是刘瑾等阉党擅权乱政之时,刘瑾等人诱导武宗沉迷于各种游戏,荒废了朝政,刘瑾却乘机大权独揽,培植私党,宫内外遍布亲信。如焦芳、张彩等人就是刘瑾的得力帮凶。焦芳,天顺时进士,在翰林院混迹多年,为人阴险狡诈,在廷臣中声名狼藉,于是,卖身投靠刘瑾等人,无耻地自称是刘瑾的门生,对刘瑾言必称千岁,由此当上了大学士。张彩是刘瑾的同乡,此人生得体貌白皙修伟,是个美男子,很受刘瑾的宠信和喜爱,被提拔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任免大权,而实际上朝内外官吏的任免则完全听命于刘瑾。在这种形势下,杨廷和与李东阳等正直大臣只能在阁中委曲行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一些补救工作。他们接受了刘健等人的教训,不锋芒毕露,盲目行事,耐心等待着除掉刘瑾的机会。
后来机会终于来了,其前奏乃安化王朱置鐇的叛乱。朱置鐇是庆靖王的曾孙,弘治五年(1492)嗣王位,此人相貌魁梧,算命的人说他乃帝王之相,命当大贵,他信以为真,蓄谋反叛。正德四年(1509)八月,刘瑾派人赴边清理屯田,大理寺少卿周东为了取悦刘瑾,在查实屯田后,虚报数百顷,悉令交租,从而激化了矛盾,关中地区民怨沸腾,朱置鐇趁机以诛刘瑾为名发动叛乱,传檄边镇,联合起兵。
消失传到北京,武宗慌了手脚,急忙命杨廷和草拟大赦天下的诏书,宣布减轻刑罚,召回各地清理屯田的差官,免除历年拖欠的租税,同时命令各地官员立即赈恤流民。杨廷和向武宗建议提拔宁夏游击将军仇钺率兵平叛,武宗因对此人不了解,不肯委以重任,于是,命自己的心腹宦官张永总督军务,仇钺副之,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三人负责率兵讨伐朱置鐇,但在张永、杨一清未到关中之前,仇钺已经率军将朱置鐇擒获,而杨一清却遵照杨廷和的嘱托与张永深相结纳,杨一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言官,曾多次遭到刘瑾的打击迫害,有几次多亏杨廷和、李东阳等人为之救援才得免。杨一清返京后,将窥探到的张永与刘瑾之间的矛盾,禀报杨廷和,杨廷和决定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除掉刘瑾,于是召张永到府中,以让张永取代刘瑾为诱饵,敦促张永与杨廷和一起在武宗面前揭发刘瑾的罪行,张永应允。第二天张永将刘瑾的耳目从武宗身边引开,两人将刘瑾的种种罪恶合盘向武宗托出,开始武宗还有些犹豫,不太相信,但看到一个朝臣一个内侍两个心腹以脑袋担保发誓,他也不能不信了。于是下诏降刘瑾为奉御,让他到朱氏的老家安徽凤阳闲住。后来杨廷和坚持除恶务尽,多次督促武宗对其严惩,武宗又下诏将刘瑾抄家,结果抄出大量金银财宝,并搜得衮袍、伪玺,武宗方才大吃一惊,以谋反罪论处,将刘瑾凌迟三日,这位不可一世的阉党首领,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清除了刘瑾,武宗论功行赏, 杨廷和以功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杨廷和的长子被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正德六年(1511)正月,河北霸州(今霸县)人刘六、刘七、杨虎在京畿地区发动流民起义,京城大震。武宗急忙调集京城军队进行镇压,杨一清向武宗推荐右都御史马中锡提督军务,率军前去镇压。事后杨廷和得悉,反对说: “马中锡是一个文人,不能担当此任。”结果事实正如杨廷和所言,马中锡对军事一窍不通,不知如何指挥作战,所率军队既无良好的训练,更无实战经验,因而多次受挫,损兵折将。杨廷和力主严肃军纪,以失职罪逮马中锡下狱,以兵部侍郎陆完代之。武宗并听从杨廷和及兵部尚书何鉴的建议,调遣宣府、延绥二镇边军入援京师,归陆完指挥,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军。但是,起义军避免与官军正面交手,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来往奔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攻州掠县,犹入无人之境。正德六年(1511)十二月一日还几乎将出郊省牲的武宗劫持。明朝政府经过了两年反复征讨,才将明中叶这场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这场农民大起义被镇压后,武宗论功行赏,任命杨廷和一个儿子为锦衣卫千户,特加杨廷和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职衔。这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因年老多病请求退休,武宗允其所请。东阳去职后,廷和接替东阳为内阁首辅。
宦官张永自从除掉刘瑾后,日益骄傲,他逮到几个手臂上刺有龙纹的人向上邀功,援引以前太监刘永诚的例子,要求封侯。杨廷和对其规劝道: “刘永诚的次子曾以战功封伯爵,但并不是刘永诚自身所享受的。”经杨廷和耐心劝说,张永终于放弃了自己不正当的要求。
正德六年(1511),兵部侍郎彭泽奉命率军征讨四川农民起义军鄢本恕部,行前请教于杨廷和,廷和说: “凭你的才能,平贼不在话下,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早班师。”彭泽率军出征,并调集了湖广、陕西、河南等处兵马,对义军围追堵截,并采用招抚手段,瓦解义军,后来彭泽设计将义军领袖鄢本恕等人骗至军营逮捕杀害,这股起义军被迅速镇压下去。彭泽高兴地立即率师回朝,向武宗报喜,将杨廷和的忠告早已忘在了脑后。彭泽率部刚离开四川,又传来了鄢本恕余部方四、曹甫等人在川南再次起义的消息,彭泽受到了武宗的严厉斥责,他不得不回军前去镇压。直到此时,彭泽才想起了杨廷和的忠告,乃感叹道: “杨公有先见之明,我不如他。”
正德十年(1515)六月,紫禁城乾清宫遭雷电击毁,迷信的武宗以为是他得罪了上天,急忙下罪己诏,要求大臣上书,直言其得失。杨廷和与阁僚共同研究撰写了一道奏疏,主要内容是: 劝武宗按时上早朝,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恢复日讲,恢复大臣直接面奏的朝仪,开言路,达下情,将调入京城的边军遣返,革除宫中设立的集市、皇店,将从西域召来的佛僧遣出,减省土木工程,减少织造等等十几条,都是非常切中时弊的。但武宗并不采纳,仍然没有省悟。
这年秋天,杨廷和的父亲不幸辞世,他上奏请求回籍奔丧,起先没有获准,他连续三次上疏,才得以获准。丧事毕,武宗要求他立即返朝,廷和三疏奏上,请求在籍服丧,武宗再次允其所请。由此,明代阁臣可以为父母服丧守制,从杨廷和开始成为一种制度。
守制完毕,杨廷和立即返京上任,当时武宗正在宣府等地游玩狩猎,并得意地派使者赐给杨廷和羊酒和银币,廷和上疏谢恩。随之请求皇帝回宫,但武宗不予理睬,仍在宣府等地尽情游玩,乐不思蜀。不得已杨廷和与大学士蒋冕长途跋涉跑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劝武宗回銮,无奈武宗派他的心腹太监谷大用扼守关门,阻挡大臣们出关劝驾,杨廷和与蒋冕喊了一天也没叫开关门,只得悻悻地返回。
杨廷和不能向武宗当面劝驾, 回京后只得一天一个奏疏,规劝武宗赶快回銮,但武宗对这些一概不理,在宣府、应州、大同、延绥一直玩了三个多月,才恋恋不舍地下令回銮,临到北京时,他命群臣制旗帐迎接,杨廷和上奏说:“这不过是民间用于亲友的风俗罢了,天子至尊,不敢奉献,以免亵渎圣上。”武宗又派人传达旨意,杨廷和坚决不从,武宗不得已才作罢。
明武宗当时虽然春秋鼎盛,却还没有子嗣,于是他广纳义儿养子,宠信内侍太监,如太监谷大用、魏彬、张雄等,还有他的义子钱宁、江彬、许泰等,都是武宗宠信的人。他们引诱武宗进行各种游戏,以博取武宗的欢心。这伙人倚仗武宗的宠信,拉大旗作虎皮,动不动就以皇上的旨意作幌子,恣意妄行,非常骄横,搞得朝廷上下一片昏暗,杨廷和虽然不甘居其下,不会受制于他们,但也不能对他们有所制裁,因此稍稍得以自安。
武宗巡游西北得到了极大的乐趣,为他的生活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此后他又几次到大同、榆林、太原等地游玩,所过之地民不堪扰,怨声四起。过了一年武宗又欲南巡,杨廷和认为朝廷赋税主要依靠东南各省,武宗出巡已虐害西北,若再流毒东南,将会引起全国的动荡不安,往日宗藩之乱的悲剧将会发生。于是极力进行谏止,并发动群臣一起来反对武宗南巡。因此武宗的南巡计划在遭到朝臣的强烈反对后,被暂时搁下。
到了正德十四年(1519),杨廷和等人预料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宁王朱宸濠以入朝监国为名,举兵叛乱。
在宁王朱宸濠未公开反叛之前,御史萧淮发现宁王图谋不轨,于是连忙报告朝廷,杨廷和立即禀报武宗,提出了处理意见,这样武宗派遣贵戚大臣中官赖义、驸马都尉崔元等人前往宣谕,依照明宣宗谕赵王的故事,收回宁王的护卫屯田,但人还未到,朱宸濠便举兵反叛了。叛军先后攻占了九江、南康(今江西赣州),然后又扑向安庆,准备攻占南京后宣布即位。但这时提督南赣军务的都御史王守仁却率军袭取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朱宸濠急忙回师救援,在江西新建县樵舍镇兵败被俘。
当时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武宗竟然宣布要率军亲征,其目的是想借机实现他南巡的愿望。杨廷和上奏极力阻止,但武宗不听,因武宗这次自称是御驾亲征,理由充足,名正言顺,再加上南方叛军发展迅速,形势危急,对武宗的南下,杨廷和很难阻止得了,只得同意他南下。武宗为了不让杨廷和在身边妨碍他的行动,于是,命杨廷和与大学士毛纪在京留守,只让大学士梁储、蒋冕随行。于是,杨廷和向二人面授机宜,让其时时规劝武宗,不要骚扰百姓,叛乱平息后要及早劝武宗回銮。
武宗在京中准备了几天, 带着大批随从人员浩浩荡荡出京南下,但走不多远,就得到了王守仁的捷报。武宗却命令不许声张,继续南行,一路上游山玩水,迫令各地官员百姓迎驾,勒索供应。十二月到达南京,他只顾到处游玩,把军国大事都抛在了一边。随行的大学士蒋冕、梁储等人不时地规劝武宗,劝其早日回銮,但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武宗却仍没有回銮的意思。这期间杨廷和一面妥善处理国家大事,一面不断上疏请求武宗赶快回銮,杨廷和先后上奏几十疏,武宗却都没有答复,廷和在京中执政镇静持重, 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颇为朝廷内外的人士推崇信服。武宗在南方一直玩了两年有余,正德十五年(1520)十二月,在众臣的劝说下,武宗才从南京返回,他自南方归来, 车驾停留在通州(今北京通县), 杨廷和等人依据旧例,请求武宗回大内御殿行受俘礼,然后将叛匪朱宸濠等人治以死罪。但是武宗在通州已患病,不得已杨廷和只好带领朝中文武官员,或乘马或坐轿,浩浩荡荡赶到通州接驾,并在通州举行了受俘仪式,事毕,武宗下令赐朱宸濠自尽,并焚尸扬灰,然后才驾还京城。
正德十六年(1521)一月,武宗在南郊祭祀时,突然呕血不止,返宫后医治多日不见起色,从此卧床不起,病情越来越严重。三月初,司礼太监魏彬等人到内阁说: “皇上病情严重,国医已经竭尽全力了。请拿万金到民间寻求良医。”杨廷和心里明白武宗的病情已不可救药,没有正面回答是否到民间寻求良医的事,而是含蓄地用伦序之说加以劝告,并让魏彬将话传给武宗。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武宗驾崩于豹房,时年31岁。奉皇太后的谕旨,移殡大内,准备入殓。
武宗无嗣,到底由谁来继承皇位,成了一个首要的非常急迫的问题。杨廷和举着《皇明祖训》对阁臣们说: “兄终弟继,已有左训,谁能轻慢,兴献王的长子、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当今皇帝的堂弟,按顺序应当继承皇位。”杨廷和提出的这一正确意见,得到了梁储、蒋冕、毛纪等人的赞同,于是命太监入宫启奏孝康张太后,杨廷和率群臣在左顺门等候。过了一会魏彬持武宗遗诏和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内容同杨廷和的请求相同,事情便确定下来了。于是,杨廷和与张太后议定派遣太监谷大用、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等人前往湖北安陆迎接新皇帝入京。
二
在新皇帝未继位之前,作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为国家社稷的利益着想,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根据遗诏命令总管太监张永选派营兵分布皇城四门防守,命令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挑选各营兵分布京城九门及南北要害,解散武营团练诸军,入卫京师的边军全部遣散归镇,革除武宗时设立的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等; 哈密、土鲁番、佛郎机等国贡使皆给资遣返回国; 原在武宗豹房的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等全部遣返,释放无故扣押在南京的部份狱囚,遣返武宗时各地进献的女子,停止京师中非急需的工务,将宣府行宫的金银财宝收归内库。杨廷和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朝内外人士的普遍欢迎。
这时平虏伯江彬在京城拥兵自重,因他诱导武宗多行不义,引起天下人的共愤,武宗驾崩后,他自知已失去靠山,心中慌恐不安。江彬的死党都督签事李琮劝江彬乘机拥兵反叛,不胜则北走塞外,但江彬还犹豫不决。杨廷和已感到江彬可能拥兵反叛的巨大威胁,欲以皇太后懿旨捕杀江彬。便与阁臣蒋冕、毛纪及司礼太监温祥秘密策划。总管太监张永得知杨廷和诛江彬的意图,也暗中进行协助。司礼太监魏彬过去与江彬有联系,杨廷和认为他比较软弱,能够加以胁迫,就题写先皇帝的铭旌,对魏彬、温祥及张锐、陈严等太监详细说明江彬谋反的情况,用危言威吓他们,魏彬心有所动。只有张锐极力为江彬申辩,杨廷和当面对其驳斥。蒋冕说: “今天必须了结此事,才能为先皇凭吊”。陈严也在一旁协助,于是派温祥、魏彬等人入宫先告知皇太后,但很长时间没有回音,杨廷和感到时间一长,若走漏了消息,后果不堪设想,心中不免焦躁不安,急忙又派人入宫询问。过了一会儿,陈严到内阁讲道: “江彬已被擒获。”杨廷和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皇太后得到禀报后,立即下懿旨召江彬进宫,同时命总管太监张永做好逮捕江彬的准备,待江彬一进宫门一举将其擒获。江彬伏诛,朝内外人士都弹冠相庆。
杨廷和总理朝政40余日之后,远在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兴献王长子朱厚熜才到北京即皇帝位,年号嘉靖,庙号世宗。新皇登极,廷和立即草拟了登极诏书呈上,并排除干扰,将正德年间的弊政进行了革除。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148700余人,减少漕粮532000余石,一些贵戚、义子、传升、乞升等一切恩幸得官者大部被罢除。登极诏书颁布后,朝野人士为之振奋,都称颂新天子为圣人,并且称赞杨廷和的功绩。而许多失掉官职的人却衔恨杨廷和,廷和入朝时曾有人挟白刃图谋行刺,世宗听说后,下令派百名士兵侍卫杨廷和出入。世宗来到经筵听讲,杨廷和主持经筵之事。之后杨廷和任总裁,组织编修《武宗实录》。原先杨廷和已特进加官,任一品官满9年,兼支大学士俸禄,世宗赐敕书加以表彰。这时又加封他左柱国。世宗连续召见他三次,对其慰劳备至。这样杨廷和更加用心理政,努力引荐正直的人,在重要岗位上任职。
杨廷和一心辅助新皇帝,事事都认真负责,不免引来个别人的嫉妒和责难,然而杨廷和认为皇帝正在冲年,自信自己可以辅助新皇帝使天下太平,所以遇到不正确的事,就坚决诤谏,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当时危害朝政的奸臣钱宁、江彬虽然已伏诛,但张忠、于经、许泰等奸臣仍关押狱中,没有作出裁决。杨廷和对世宗皇帝说: “不诛这些人,则国法不公,公道不明,九庙之灵不安,天下百姓之心不服,祸乱的隐患没有清除,太平之治就不能实现。”世宗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令籍没了他们的财产,并按律惩处。杨廷和又上奏世宗提出一系列施政建议: 重视天意,遵守祖训,表彰孝道,保重身体,办符合百姓心愿的事,勤于学问,谨慎命令,严明赏罚,专事委任,接纳谏诤,亲近善人,节省财用。这些建议都切中事理,世宗帝都优诏准奏。等到议论“大礼”时,杨廷和更加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违背皇帝的意见。
当初,武宗驾崩后,遗诏中说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伦序应当继承皇位。遵奉《祖训》兄终弟及的说法,告于宗庙,并经慈寿皇太后批准,迎其承嗣帝位。不久,杨廷和命礼官呈上举行礼仪的奏疏,请兴献王之子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第二天,百官三次上书劝进,但是,世宗帝个性很强,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少年天子。百官的奏疏都是遵循皇子嗣位的旧例,明世宗看了礼部的上奏,说: “遗诏让我承嗣帝位,而不是让我做皇子。”世宗到京后,便停在城外,杨廷和坚持请皇帝按礼部安排的礼仪行事,世宗不听,他仍然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世宗到行殿接受劝进书,由大明门直接入宫,告知大行皇帝灵前,当日中午即位。诏草中有“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的话,对这句话世宗迟疑很久,才回话说可以。过了三天,世宗派官员前往安陆迎接他的母亲兴献王妃。接着又命礼官商定兴献王主祀称号。杨廷和拿汉定陶王、宋濮王的故例,对礼部尚书毛澄说: “这些足以为据,应当遵孝宗为皇考,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为侄皇帝,另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 继承献王之祀, 持有异议者就是奸邪之人, 应当斩首。”毛澄在杨廷和的支持下,会集文武群臣60余人呈上奏议。但是,这种变易父母称谓的作法,世宗根本不接受。他召杨廷和入宫,从容赐荣慰谕,想对“大礼”有所更定,但廷和不肯顺从世宗的意见,于是,世宗将此事交廷臣议定,杨廷和率群臣联合上奏说: “前代入继之君,追崇所生父母,皆不合典礼。唯宋儒程颐的《濮议》最得义理之正,可作为万世效法的准则。至于兴献王祀,虽崇仁王主之,待他日皇嗣繁衍,仍以第二子为兴献王,而改封崇仁王为亲王,则天理人情,两全无失。”但世宗看后仍不高兴。命考证古代所有典礼,务求备至恰当。杨廷和与蒋冕、毛纪再上奏说: “三代以前,圣明莫如舜帝,未听说追崇其生父瞽瞍什么称号。三代以后,贤莫如汉光武帝,未闻追崇其生父南顿君什么称号,皇上唯有效法二位君主,圣德才能不受到损害,圣考才能有光彩。”礼部尚书毛澄等人接连上书,坚持初议,世宗将奏本都留中不发,扣押在宫中。
是年七月三日,观政进士张璁上奏世宗帝,提出了符合明世宗想法的主张,世宗立即派司礼太监手持张璁的奏本去找杨廷和, 讲到: “此议遵祖训, 据古礼, 可以按此实行。”杨廷和则以“秀才那里知道国家事体”,进行反驳,他担心张璁干扰廷议,将其调任南京。不久,世宗在文华殿召见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授以手敕,欲尊其父母为帝后,廷和退朝后上奏说: “议礼认为皇上的正统为父母,而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只不过是降低一下服饰,改变一下名称,并没有什么损害。臣不敢阿顺帝意,违背祖制。”同时将世宗的手诏封还,朝中群臣也上奏坚持前议,但世宗仍然不听。
是年九月,世宗的生母蒋氏抵京,她停在通州,以尊称未定不入国门。世宗则以避位奉母归藩相威胁,这样杨廷和与群臣被迫让步,同意尊兴献王为帝,兴献王妃为兴献后,蒋氏看到这个决定后才同意入京。而入京时,明世宗自己定议让其母由中门入宫,并谒太庙,完全是皇太后的礼遇。十二月十一日,明世宗又提出兴献帝后宜加称“皇”字,廷和上奏说: “汉宣帝继孝昭后,谥史皇孙,其生母王夫人则称‘悼考’、‘悼后’,光武上继元帝,钜鹿、南顿君以上只立庙章陵,都未追封称号。今若加‘皇’字,与孝庙、慈寿并列,是忘所后而重本生,重私恩而弃大义,臣等将难辞其咎。”朝内大臣上书诤谏者百余人,明世宗不得已,在嘉靖元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加“皇”字。
在大议礼这场斗争中,杨廷和先后封还御批四次,连章上奏三十余疏,为此世宗感到很气恼,但又无可奈何。而左右的人乘机说杨廷和的坏话,说他太放纵,没有人臣礼仪。朝内言官曹嘉、史道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也连章上奏弹劾杨廷和。但是,世宗虽然在大议礼中生杨廷和的气,但杨廷和对他登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况且世宗刚登极,国家大事还要靠他去处理,还有利用的价值,所以世宗轻责两位言官,以安慰杨廷和。不久议论定策之功,杨廷和是定策的头等功臣,但杨廷和四次辞谢皇帝的封赏。
明世宗迷信道教,酷信方术,一心修玄,幻想长生,在宫中建立道场,请了各地的道士来作法,斋醮无虚日,杨廷和上奏极力规劝,并援引梁武帝和宋徽宗崇奉道教的教训加以劝诫,世宗看后表面接受,实际上依然故我。
明世宗即位后需要置办宫廷用品,其中绫罗绸缎就数目巨大,因而苏杭地区的贡品一再追加,根本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进言要世宗派官员下江南监督织造,杨廷和则上奏说民困财竭,国库空虚,反对往江南遣官督织造。但明世宗却不管这些情况,仍坚持派官督织造,杨廷和又再次上奏说: “臣等与举朝大臣讲的话陛下不听,而只听两三个奸佞之人的话,陛下能独与两三个奸佞之人共治祖宗天下吗?遣官督织造为前朝旧例,洪武以来并无此例,它创自成化、弘治朝,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的美政很多,陛下不去学习效法,而独去效法不美者,是何道理? 陛下即位诏书颁布后,天下士人传颂圣德,今忽然有这种举措,何以取信于民?”并请求世宗允许查究是谁向其提出这一错误主张,怀疑有人假借督织造之名,而谋私利之实。但明世宗对杨廷和等朝臣的规劝根本不理会,只是告诫南下官员不要肆意行事而已。
杨廷和因年老体弱曾多次上书要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迫切。又因为在大议礼中与世宗意见不合,奏疏中常常露出不平之意,更引起世宗的不满。嘉靖三年(1524)正月,世宗同意杨廷和辞职,并批评他借辞职归过于人,不是为臣之道。但还是按旧例赐玺书,给车轿盘费,由驿站护送还乡,并重申过去荫其子为锦衣卫指挥使的命令。朝中经事、御史上奏请求让杨廷和留任,世宗没有同意。
杨廷和去职后,明世宗去掉了一块大绊脚石,于是又重新提起“大议礼”的事,改称孝宗帝为皇伯考,追尊其生父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为本生皇母章圣太后。杨廷和的长子翰林院修撰杨慎率群臣伏阙哭诤,并鼓动说:“国家养士150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哭声震动阙廷,明世宗怒不可遏,将跪伏官员193人下诏狱,杨慎被廷杖后,流放云南。
嘉靖七年(1528)六月,明世宗颁布《明伦大典》,对原护礼派官员进一步追夺,他在敕令中说: “杨廷和为罪之魁,怀贪天之功,胁制君父,以定策国老自居,诡称门生天子,按法应当戮市,特从宽处理,削职为民。”原阁臣蒋冕、毛纪,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全部革职。次年六月,杨廷和病逝,享年71岁。到明隆庆初年,杨廷和才被恢复名誉,赠太保,谥文忠。
相关参考
杨廷和传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历仕过四个皇帝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后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杨廷和传》出自明史,讲述了杨廷和的个人简介和相关事迹。杨
杨廷和传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历仕过四个皇帝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后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杨廷和传》出自明史,讲述了杨廷和的个人简介和相关事迹。杨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历仕过四个皇帝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后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杨廷和传》出自明史,讲述了杨廷和的个人简介和相关事迹。杨廷和中举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历仕过四个皇帝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后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杨廷和传》出自明史,讲述了杨廷和的个人简介和相关事迹。杨廷和中举
导读: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四朝,为明武宗、明世宗两朝宰辅,因「大礼议」与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后削职为民,卒于乡。> ,生于1459年10月15日
杨廷和,字介夫,也称石斋,汉人,家乡四川新都,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杨慎。杨廷和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
杨廷和,字介夫,也称石斋,汉人,家乡四川新都,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杨慎。杨廷和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这首诗名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是杨慎死前20多天写下的,语极凄伤,可
本名:杨一清别称:杨文襄字号: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广东化州主要作品:《杨文襄公集》《关中奏议》《石淙诗稿》主要成就:计除刘瑾,出将入相官职:内阁首辅、左柱国、华盖
杨廷和哈尔滨市人,1931年8月19日生于上海。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毕业,公务人员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与兵役行政人员及格,预备军官第三期、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党政班十五期、战地政务班十五期与政治大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