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史嵩之生平简介?史嵩之历史评价?

Posted 丞相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史嵩之生平简介?史嵩之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史嵩之生平简介?史嵩之历史评价?

史嵩之

史嵩之,字子由,一作子申,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史嵩之出身于官僚家庭,是权相史弥远的侄子。嘉定十三年(1220),史嵩之中进士后,先任光化军(今属湖北)司户参军。嘉定十七年(1224)迁襄阳府通判。年轻时的史嵩之很想出人头地,加之初入仕途,很少沾染上官僚习气,所以在任职初期有过一些作为。在襄阳府期间,史嵩之的突出政绩就是主持、经理屯田。

南宋由于战争频繁,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军队的粮食来源十分贫乏。为了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南宋王朝及地方政府也采用了历代政府的屯田之举,以期解决燃眉之急。襄阳地处南宋西北边境,是与蒙军作战的前沿阵地,驻扎着大量的宋军,屯田便是解决巨额粮草需求的好办法。史嵩之在主持屯田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勘测可耕之地,分给各支军队; 其次规定各支军队需开垦荒地的数目。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军队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屯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年下来,宋军不但达到了自给自足,还积谷68万石。由于史嵩之屯田有功,被调任权知枣阳军。在枣阳,史嵩之亦大力推行屯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因此名声远扬,升迁刑部侍郎。

史嵩之入朝时,正值蒙军大举攻金之时。蒙古军在大汗窝阔台的亲自指挥下,分三路攻入河南,大败金军主力,包围了金朝的都城汴京。蒙古派使者到临安与南宋商议夹攻金朝,许诺灭金后,将金朝占领的河南之地归还宋朝。宋理宗和多数朝臣都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报仇机会,答应出兵。绍定六年(1233)八月,蒙古又派使者到襄阳,相约攻打蔡州,理宗大为高兴,当即下令出兵。这年十月,按照协议,理宗命孟珙、江海率领2万军队,运米30万石,前去支援进攻蔡州受阻的蒙军。两军会合,共同围困蔡州,几个月后,城中粮草断绝。端平元年(1234)正月,孟珙率领宋军首先攻入蔡州城,蒙宋联军蜂涌而入,金哀宗在绝望中自杀,金朝灭亡了。四月,史嵩之派人将孟珙获得的金哀宗遣骨和金朝传国玺送到京城。宋理宗忘乎所以起来。

由于金朝灭亡后,蒙古的诺言并没有全部兑现,只把陈州、蔡州以南的一半领土归还南宋,理宗便在一帮大臣的鼓噪下,决定趁蒙古退兵之际,出兵收复河南,命令赵范将帅府迁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准备进攻。命令史嵩之筹划粮草,与赵范互为犄角。史嵩之认为朝廷此时收复河南,时机不到。他上书说: “荆襄地区连年水灾,又受螟蝗之害,饥民成群,实为朝廷内患。就是以全力救助饥民,尚不能使他们聊以自生。如果频繁征调、拉佚拉丁,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逃亡之民会聚集为盗,饥馑之卒不战即溃。在此关键时刻,应注重安民,加强军队力量,而不应草率出兵。希望皇上仔细考虑,方能成其大计。”史嵩之的一番话颇有道理,其他的大臣也提出了一些类似的看法。但是当朝宰相郑清之不同意史嵩之的意见,在事先无认真准备的情况下,仓猝出兵,结果遭到了惨重的失败。之后,蒙古分兵三路,大举侵宋,攻城掠地,襄汉、两淮、四川形势危急。理宗十分后悔没有听史嵩之的劝告。自此之后,理宗对史嵩之日益器重,渐渐引为心腹。

战事危急,理宗任命史嵩之为淮西制置使,统一指挥淮西一带的军事。史嵩之到任后,进行了积极的防御。这时,蒙古军已经攻陷随州、郢州、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向江陵府进攻。史嵩之急忙命令孟珙火速救援江陵,孟珙乃一勇将,他率军到来,很快击败了长驱直入的蒙军,襄汉一线战局出现了转机。嘉熙元年(1237)史嵩之进华文阁学士,担任京西、荆湖安抚制置使一职,兼节光、黄、蕲、舒州,指挥部将抗击蒙军的入侵。当庐州被蒙古军围攻时,史嵩之急忙派兵,救援庐州,与庐州守军内外夹击,打退了蒙古兵的进攻。当汉阳受到蒙军进攻时,史嵩之亲率宋军从江陵出发援救汉阳。一路打退蒙军,收复了光州、滁州等地,解除了黄州之围。在广大将士的英勇抵抗下,在两淮战场上,蒙军被迫后撤。史嵩之又推荐孟珙任京湖制置大使。孟珙在上任后,连续出兵,三战三捷,收复了信阳、樊城、光化和襄阳等州郡,宋蒙在襄汉一线呈现胶着状态。嘉熙二年(1238),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表示愿意讲和。理宗很想答应。史嵩之揣摸到了理宗的心态,也积极主张议和,迎合理宗,不惜和大臣李宗勉争议于朝上。虽然这次宋蒙议和由于窝阔台汗病死而宣告中断。虽然和议不成,但史嵩之却博得了理宗的进一步信任。

嘉熙三年(1239),理宗任命史嵩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史嵩之同时执掌国政的还有平章军国重事乔行简,左丞相李宗勉。刚一上任,为了笼络人心,史嵩之采取了一些与民便利的政策。同时面对强大的蒙军进攻,史嵩之也感到国家需要栋梁之材,就公开张榜招贤纳材。他确实也荐拔了一些有为之士,象董槐、吴潜等贤相就出自他的门下。经过一番整治,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景象,尤其是边境捷报渐多,广大将士英勇苦战,收复了一些失地和战略重镇。

但登上宰相宝座的时间一长,史嵩之的野心就渐渐暴露出来,权力欲越来越膨胀,而理宗昏庸也为他专权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当时三位宰相中乔行简年届80,遇事模棱两可,无好无恶,是位“伴食宰相”; 李宗勉清谨守法,还能秉公处理政事; 史嵩之受其叔父史弥远的影响,逢迎皇帝极有手腕,理宗渐渐依赖史嵩之。等乔行简告老,李宗勉去世后,史嵩之一人独揽大权,排斥异己,一些正直的大臣如杜范、游似、刘应起等人因看不惯他的做法而被罢免。这时的史嵩之已经与早年判若两人了。

史嵩之独揽朝廷大权后,他的双亲已经年老,他担心双亲突然病故,自己需要回家守丧,便预为起复之计。官员马光祖父死,其服丧期未到,史嵩之即起用他为淮东总领; 许堪服丧未完,史嵩之起用他镇守镇江。这些都是为他自己作铺垫。人们议论纷纷,民间有人作诗讽刺说: “光祖作总领,许堪为节制。丞相要起复,援例。”

淳祐四年(1245)九月,史嵩之父死,他因奔丧不得不去职。丧服未除,理宗即下诏重新任用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内外无人敢反对。只有太学生不惧权贵,揭榜太学: “丞相朝入,诸生夕出,丞相夕入,诸生朝出。”反对史嵩之起复,认为朝廷起用史嵩之,是把“松枝作栋梁”。太学生黄恺伯等144人还伏阙上书说: “史嵩之心术不正,行踪诡秘。从前作都督时,力主和议,瓦解将士斗志。以后窃据宰相之位,网罗天下小人作为自己的私党,攘夺天下之利归于私家,其居心阴险叵测。史嵩之在朝廷一天,朝廷就受害一天,在朝廷一年就会受害一年,众口一词,恨不能将他立刻赶出朝廷。史嵩之因父病死,使他不得不卸任回家,朝内外都以为大快人心,可是陛下却要重新任用他。堂堂宋朝,岂无君子?天欲去之,而陛下留之,恐怕太祖三百年天下会毁在史嵩之手里。希陛下明察民情,收回成命。”但理宗毫不为其所动,对上书也不做批答。武学生翁日善等67人,京学生刘时举等94人又接连上书,理宗对此很不满,还说: “学生所言,虽是正论,但未免过甚。”将作监徐元杰反复劝谏,理宗才平息怒气。史嵩之见众怒难犯,只好决定以退为进,上疏请求继续回家守丧。理宗这才下旨,同意史嵩之的请求,另任命了范钟、杜范为左右丞相兼枢密使。

但史嵩之并没有因此而罢休,他的官瘾还没有过够。新丞相上任后,史嵩之寻找机会,把范钟拉入了自己的怀抱。在这之后杜范很快去世了,史嵩之又主使范钟,对杜范的两位得力助手徐元杰、刘汉弼饭中下毒,两位相继暴死,朝野哗然。左丞相范钟因涉嫌谋杀杜范等人,被迫辞职。继相乏人,理宗便想重新启用史嵩之,又遭到了朝野的强烈反对。殿中侍御史章琰、右正言李昂英、监察御史黄师雍一起上书,弹劾史嵩之无君无父,罪行恶劣,虽死难赎。三人的上书言辞激烈,惹恼了理宗,一起被罢免。翰林学士李韶抗疏力阻,理宗才改变主意,命史嵩之致仕,以示不复进用。

淳祐十一年(1251)宰相郑清之去世。理宗对史嵩之仍念念不忘,这时又想起用他为宰相,诏书都已经起草好了,左思右想还是留下来未发。另拜谢方叔和吴潜为左、右宰相。淳祐年间的这场任相风波总算结束了。

宝祐五年(1257),史嵩之死,谥庄肃。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徐霖个人资料,徐霖个人资料

  徐霖个人资料  徐霖(1214—1261),字景说,西安(今衢县)人。南宋淳v四年(1244)会元,授沅州(今分属湖南、贵州省)教授,未赴任。时宰相史嵩之恃边功胁理宗,植私党,专朝政。上疏言嵩之奸

南宋宰相史崇之简介 史崇之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史嵩之  别称:史庄肃  字号:子由、子申  谥号:忠简→庄肃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南宋  籍贯:鄞县  出生时间:1189年  去世时间:1257

历史人物 南宋宰相史崇之简介 史崇之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史嵩之  别称:史庄肃  字号:子由、子申  谥号:忠简→庄肃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南宋  籍贯:鄞县  出生时间:1189年  去世时间:1257年  官职

陶谦为何莫名其妙的背了曹嵩之死这个黑锅?

《三国演义》之中曾经提到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名夏侯嵩,后来因为被大太监曹腾收为养子,才改姓为曹的。书中还提到曹操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姓夏侯的大将都是关系非常的密切的,《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它的历

陶谦为何莫名其妙的背了曹嵩之死这个黑锅?

《三国演义》之中曾经提到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名夏侯嵩,后来因为被大太监曹腾收为养子,才改姓为曹的。书中还提到曹操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姓夏侯的大将都是关系非常的密切的,《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它的历

解析曹嵩之死为何陶谦莫名的背了这个锅?

《三国演义》之中曾经提到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名夏侯嵩,后来因为被大太监曹腾收为养子,才改姓为曹的。书中还提到曹操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姓夏侯的大将都是关系非常的密切的,《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它的历

解析曹嵩之死为何陶谦莫名的背了这个锅?

《三国演义》之中曾经提到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名夏侯嵩,后来因为被大太监曹腾收为养子,才改姓为曹的。书中还提到曹操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姓夏侯的大将都是关系非常的密切的,《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它的历

曹操的父亲曹嵩之死为何陶谦莫名的背了这个锅?

《三国演义》之中曾经提到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名夏侯嵩,后来因为被大太监曹腾收为养子,才改姓为曹的。书中还提到曹操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姓夏侯的大将都是关系非常的密切的,《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它的历

曹操的父亲曹嵩之死为何陶谦莫名的背了这个锅?

《三国演义》之中曾经提到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名夏侯嵩,后来因为被大太监曹腾收为养子,才改姓为曹的。书中还提到曹操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姓夏侯的大将都是关系非常的密切的,《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它的历...

明朝 严嵩生平简介?严嵩历史评价?

严嵩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出了个大奸臣,此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内阁首辅严嵩。他由于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宠信,贪鄙骄横,专权擅政,残害忠良,为害国家20余年,制造了大量的冤案。一严嵩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