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英国为什么要颁行《威斯敏斯特法案》?
Posted 自治领
篇首语:最聪明的处世之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世界历史 英国为什么要颁行《威斯敏斯特法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世界历史 英国为什么要颁行《威斯敏斯特法案》?
英国为什么要颁行《威斯敏斯特法案》?
《威斯敏斯特法案》是英国国会1931年制定的关于大不列颠和各自治领平等之法案。因英国国会所在地是威斯敏斯特宫,人们习惯称之为“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兴起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英国的殖民体系走向瓦解。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属下的一些自治领,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等要求明确规定自治领的地位。为解决英国本土与自治领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英国于1926年10月召开了帝国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但由于当时各自治领在防务上需要英国军队,特别是英国海军的保护,以及这些自治领和英国在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仍然承认自己与英帝国的隶属关系,并继续效忠于英王。1931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了1926年帝国会议的决议。该法案规定:白种人统治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及纽芬兰,与联合王国组成英联邦;各自治领均为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戴英王为国家元首;主权国议会与英国议会平等,不受英国法律约束,未经主权国请求或同意,英国议会对主权国无立法权;主权国有独立管理本国内政外交、组织外交使团并在国际联盟中派遣自己的代表(除纽芬兰外)的权利。由于英联邦内部良好的磋商机制及各自治领的忍让精神,这一法案得到成功的贯彻实施。
《威斯敏斯特法》的颁行是英国殖民统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方式从直接统治过渡到间接统治的转变,开启了英国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英联邦时期,英帝国制度由此转变为英联邦制。
相关参考
一战后实力衰退的英国对自治领的统治已经力不从心,所以只能通过放松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以自保,这才有了所谓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威斯敏斯特法案》颁布的最大意义就是标志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 威斯敏斯
世界近代史··《权利法案》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件。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利,英国议会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内容规定: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和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1931年12月11日《威斯敏斯特法》颁布该法是英国国会1931年制定的确认各自治领地位的法律。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国力,英国统治自治领感到力不从心。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自治领要求明确规定自治
1931年加拿大成为主权国家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白种人统治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及纽芬兰与联合王国组成英联邦;自治领为“独立和平等”的主
1918年《1918年教育法案》通过19世纪初,英国在义务教育和公费教育方面比美国及欧洲其它先进国家落后一大步。为推进义务教育和公费教育,英国议会于1918年通过一项新的教育法案。该法案规定;接受义务
1911年《失业保险法案》实施20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为进一步缓和国内社会矛盾,确保自身利益,逐渐将社会保障提上议事日程。1911年,议会通过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失业保险法案》,保险金来源于雇员、雇
1919年《英国教会议会权限法案》通过根据法律,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最高统治者。国王在首相同意之下任命大主教和主教,但实际上这种任命通常是由政府同教会磋商之后作出的。国会与教会在宗教事务上的权限不甚明确
历史百科 殖民主义者的阴险目的——英国炮制“莫里—明托法案”
殖民主义者的阴险目的——英国炮制“莫里—明托法案”英国派往印度的殖民总督寇松执行各种反动政策,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英国政府不得不将他调回,另派明托伯爵为印度总督。明托到任后,面对印度人民斗争的高涨
南北爱尔兰的分离——英国通过第四个爱尔兰自治法案1920年12月,历经磨难的第四个爱尔兰自治法案终于获得通过。“我们不是反对英国的治理不当,而是反对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爱尔兰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致美国总
田柴科颁行公元976年,高丽王朝将全国可耕地和山林进行登记,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官吏和府兵。文武百官按“人品”(身份)分为79品,最高者得田柴110结(田为耕地,柴指烧柴林,结为高丽丈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