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联合国海湾战争
Posted 部队
篇首语: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世界历史 联合国海湾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世界历史 联合国海湾战争
联合国海湾战争
海湾爆发当代最高水平战争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反对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对伊拉克实施了大规模的空袭,轰炸袭击持续38天。2月24日,地面部队开始攻击,伊拉克被迫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2月28日,地面战争停火。至此,打了42天的海湾战争基本结束。
海湾,又称波斯湾或阿拉伯湾,位于西亚中部。东西长984公里,南北最窄处为56公里,最宽处为336公里。海湾地区也称波斯湾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等8个国家,以盛产石油而著称,其蕴藏占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目前,美国的石油供应有30%,西欧各国的75%,日本85%的用油都是由海湾各国提供的。海湾地区矛盾错综复杂,民族纠纷、教派冲突和边界争端交织在一起。长期以来这个地区一直动荡不安。这次海湾战争就是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的。
科威特是个盛产石油的富国,人均收入超过1.4万美元,但面积只有1.8万平方公里,190万人口,军队2万人。1990年8月2日,处于海湾顶端的伊拉克,出动10万大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科威特。科国家元首贾比尔乘直升机飞往巴林,随后又到沙特阿拉伯的达曼。科威特在沙特建立了临时政府。8月4日,伊拉克宣布与科威特合并,又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使世界大为震惊,牵动了世界各大国的利益,因而形成了海湾危机。
历史上伊拉克和科威特曾是一个国家,同属奥斯曼帝国的王朝。1923年,英国同奥斯曼帝国签订的“洛桑条约”,分别建立了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国。1958年,伊拉克革命成功,推翻费萨尔王朝,建立了共和国。1961年,科威特独立后,两国边界一直没有划定。1963年,伊拉克承认科威特的独立和主权,一度放弃对科的领土要求,两国边界问题虽经多次谈判,均无结果。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科威特支持伊拉克并向其提供大量的援助,达180亿美元之多。两伊战争结束后,伊、科矛盾又趋尖锐化,以至伊对科实行武装占领。其直接的和深层的原因:(1)伊拉克转嫁经济危机。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的国库空虚,债台高筑,外债达700多亿美元,其中欠海湾国家350多亿美元,仅欠科威特就有120亿美元。伊为巩固和发展它地区强国的需要,实施称雄中东的军备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科威特是世界首富之一,国家总储备金有800亿美元,海外资产1000多亿美元,石油出口年收入100亿美元。伊侵占科威特,可用科的财富缓解国内经济危机,同时又可威胁其他海湾国家减免伊所欠债务。(2)改善伊在海湾的战略地位。伊虽为海湾强国,却仅有50公里的海岸线,在海湾活动受到严重限制。吞并科后,其出海口不再受制于科,而且取得科威特的国际良港,海岸可延伸300多公里。(3)提高伊的国际地位。伊占领科后,伊科两国的石油蕴藏量可达1900多亿桶,约占世界石油蕴藏量的19%,可在国际石油生产和石油价格问题上操主动权。并以石油吸引第三世界国家,提高他的国际地位。(4)为逐步实现阿拉伯“统一大业”奠定基础,以期称霸中东。
伊拉克公然鲸吞一个主权国家,破坏了基本的国际法准则,受到众多国家的谴责,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联合国对伊侵科事件,反应异常迅速,五大常任理事国态度惊人的一致。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安理会连续通过9项决议: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当天,安理会以14票对零票通过了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8月6日,安理会通过661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8月9日,安理会通过662号决议,决定“采取与具体情况相称的措施”,阻止出入伊拉克的船只,并对其货物和目的地进行检查;9月13日,通过666号决议,规定了向伊拉克提供食品的有关原则;9月16日,通过667号决议,强烈谴责伊拉克侵犯外国驻科威特使馆,并要求伊拉克立即释放其扣押的外交官和所有外国人员;9月24日,通过了669号决议,委托制裁伊拉市委员会审议一些国家提出的经济援助的要求;9月25日,通过670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实行空中封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安理会做出这样多的决议,是前所未有的。
这期间许多国家领导人频繁交换意见,从中调解,甚至提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方案,一致要求伊从科撤军。美国的反应异常强烈,坚决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声称“决心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保卫我们在海湾的长期而重要的利益”。8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沙漠盾牌”计划,下令向沙特出兵。从8月17日至9月中旬的20多天内,美空军调派了400余架各型战斗机、轰炸机,分别进驻沙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和土耳其等地,B-52战略轰炸机也从太平洋和本国基地转场至波斯湾地区的空军基地。3个航母舰编队也驶入阿曼湾、红海、地中海水域,形成海上封锁态势。到11月10日,到达海湾地区的美军陆海军三军共23万人。为了全力对付伊拉克,美国把最新式武器运往海湾地区,在距沙特边界50公里处布设了以M1、M60坦克为主要装备的第一道防线;在距沙特边界100~250公里处布设有“阿帕奇”攻击直升飞机、M1坦克和“爱国者”防空导弹的第二道防线;在沙特中部地区部署了A-10攻击机及其他飞机的第三道防线。“沙漠盾牌”行动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最大的军事行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集结。8月10日以来,先后参加旨在保护科威特的多国部队的国家有: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意大利、苏联、孟加拉国、埃及、摩洛哥、叙利亚等28个。德国明确宣布,不向海湾地区派出军事力量,但同意美国使用德国的基地,并派出6艘扫雷艇和1艘供应舰前往地中海,接替从那里调往海湾地区的美国海军的任务。日本要求派兵遭国会否决,只派100人的医疗队,并提供90亿美元的经费。
面对多国部队的大兵压境,各方力量的调解,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以及联合国的一系列决议,伊拉克毫不松动。萨达姆总统拒不执行安理会的决议,而且还出人意料地树起“人质盾牌”,来对付美国的“沙漠盾牌”和联合国布置的经济制裁。8月18日,伊拉克议长萨利赫宣布,所有敌视伊拉克国家的外国公民,都不准离开伊拉克和科威特。还把美、英、法、日、德、澳等国的数千名外交人员、侨民和旅游者,集中到几家旅馆,后又转移到重要军事设施和经济目标内,把这些人作为多国部队进攻的第一批牺牲品。伊拉克利用人质作条件,一方面迫使美国放弃进攻和撤军,争取时间从容布置防御;另一方面根据各国所持态度不同,分批释放一批人质,以分化瓦解多国部队。
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通过678号决议,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1991年1月15日以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这是对伊拉克的最后通牒。为了抢救和平,许多国家和组织加紧磋商和斡旋,力求避免海湾局势进一步恶化。1月9日,美国国务卿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会谈,伊拉克拒不接受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兵的安理会决议,和谈破裂。1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抵伊拉克,进行最后的和平努力,仍告失败。海湾战争不可避免。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终于爆发了。
开始的前几天,美国以每天5000人的速度,向海湾急速增兵。到1月17日,美军在海湾的总兵力达到45万人,多国部队70万人。多国部队约有坦克3500辆,作战飞机1400架,武装直升机1400架,各类舰艇245艘,其中6艘航空母舰。伊拉克驻科威特战区54万人,约有坦克4000辆,飞机750架,舰艇70艘。伊拉克沿科威特与沙特、伊拉克与沙特边界筑起一条240公里长的“萨达姆防线”,其中包括人工沙墙、铁丝网、雷区、反坦克壕等障碍。沙墙高达4米,反坦克壕中可灌注石油,点火后形成火墙。雷区中埋设了50万枚各种型号和用途的地雷。
这次海湾战中美国吸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采用避实就虚、扬长避短和首先从空中发动进攻的战略。美军拥有高技术的侦察、导航、通信等卫星,导弹和飞机在数量上也占优势。伊拉克有很强的坦克部队。美国害怕兵员伤亡太大引起国内反战情绪,于是力图避免展开地面战斗,而采取用猛烈轰炸来摧毁伊拉克飞机、坦克、精锐部队、地堡、防御要塞、指挥通信等,造成伊军瘫痪,然后展开地面进攻。为了确保摧毁伊军实力的目的,美军采用高精度的激光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准确命中目标;用密集的地毯式轰炸,使要摧毁的目标无法漏网;多次重复轮番轰炸地面以下的目标,一层层地剥除掩体,然后摧毁掩体内的武器和设施。
开战前5小时,美军进行强烈电子干扰,使伊军的通信联络濒于中断,雷达屏幕上一片白花花或出现假目标。零时40分,多国部队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开始了。第一阶段重点打击防空雷达阵地、机场、指挥和通信设施,核反应堆、导弹发射架、生物和化学武器工厂。最初几天,平均每天出动飞机2187架次,前一批和后一批的间隔时间只有15分钟。伊拉克采取了伪装、坚壁、躲藏等措施,顶住了多国部队大规模轰击的“三板斧”。他们多年来修建了一系列地下或半地下兵营,每座兵营可容纳1200人,储备1个月用的生活物资。还有300多个地下或半地下飞机掩体和机库。他们设立的假目标,如假导弹、假飞机、假坦克,还能反射无线电信号,使对方真假难辨。经过两个星期的轰炸,多国部队基本上取得了制空权。但伊拉克仍保存有30多个导弹发射架,飞机、坦克在掩体内,被摧毁的并不多。伊拉克利用剩下的导弹开始零星的反击,向沙特首都和以色列首都发射“飞毛腿”导弹,以证明自己还有实力。同时,也是为了激怒以色列,把其拖入战争,把这场战争变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而拆散美国的反伊联盟。以色列在美国的控制下,采取了克制态度。伊拉克的计划没能实现。伊拉克设想在空袭中保存实力,然后在地面战争中重创美军,促使美国舆论掀起反战浪潮,迫使美国撤军。这一打算又落空了。后来,在多国部队的空袭下,伊军遭受严重损失,所发射的“飞毛腿”导弹,90%都被美军“爱国者”导弹拦截摧毁。为了保存实力,伊拉克飞机成批飞往伊朗,被伊朗扣留。为了阻止美海军登陆,1月25日,伊拉克向海湾倾泻了1100万桶原油,污染了50公里长、11公里宽的水域,倾入海湾的原油被着火燃烧。同时,伊拉克还炸毁了科威特境内的部分石油设施,以制造烟云,给多国部队的空袭带来困难。多国部队轰炸的第二阶段,重点由轰炸战略目标转向战场目标,即重点空袭伊军的补给线、仓库、部队集结地、生物武器仓库及道路桥梁等,摧毁伊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的阵地,为地面进攻开辟道路。
2月24日,多国部队陆海空地面进攻开始了。在科威特全境和伊拉克南部5万平方公里的战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有11个国家15个师又8个旅,总兵力30多万人,坦克3000多辆,分兵4路向伊拉克部队发起进攻。一路是美军两栖部队,从海上向科威特东部实施两栖登陆。二是由沙特两支特遣部队组成,越过沙、科边界向伊军进攻。三路是由美1、2师和第二装甲师一部组成,在沙、科边界中部突破伊军防线、直指科威特市。3路部队进展顺利,2小时就推进伊境内30公里,突破伊军第二道防线。四路由美、英、法三国10个师组成,在整个战线的西段,由西向东沿沙伊边界一线展开。突破伊军防线后,由南往北向伊军南部纵深快速挺进,并迅速迂回到伊军防线的后方,直逼伊军共和国警卫师等精锐部队。同时,美101空中突击师在伊沙边境以北80公里处实施空降活动,建立了后勤补给基地,转而向幼发拉底河谷推进。25日,东线3路军经过2天激战,已进抵科威特城郊,伊军约10个师被歼灭。西线,伊军11个师被多国部队围歼或丧失战斗能力。多国部队深入伊拉克境内150公里。27日,西线多国部队在巴士拉以南到科威特城以北数十英里长的战线上,对伊军5个共和国警卫师等精锐部队实施围歼作战,展开了一场海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多国部队集中800多辆坦克包围了伊军250至300辆坦克,伊军全线崩溃,除少数逃跑外,大部都成了多国部队的俘虏。这一天,东线的多国部队也解放了科威特城。鉴于科威特已经解放,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东部时间27日午夜(当时时间28日8时,北京时间28日13时)多国部队终止战斗。这个决定很快得到伊拉克的响应,伊拉克方面宣布放弃对科威特领土要求,同意考虑向科威特偿付战争赔款,接受安理会12项决议。至此,海湾战争地面作战经过100小时的交战,终于实现停火。海湾战争结束。
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中东问题的338号决议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中东问题的338号决议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的突然爆发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联合国安理会就这一事件举行了紧急磋商。10月22日,
世界历史 萨达姆入侵伊朗美国不管,为何入侵科威特,美国立刻发兵
在80、90年代的中东,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一是伊拉克入侵伊朗,一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两场战争都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挑起,而且都是入侵战争,但是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却大不同。萨达姆入侵伊朗,美国和联合国
世界近代史··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和瑞典进行的战争。为了向波罗的海方面进行扩张,沙俄联合波兰、丹麦于1700年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战争一开始,瑞军首先迫使丹麦签和,退出战争,继而进攻围攻瑞
人类历史走到了二十世纪,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分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诞生了两大国际组织,一战后是国际联盟,二战后是联合国。这两大国际组织的诞生,其实也是人类对战争的自我反思和重
日俄战争的战场为何在中国?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俄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矛盾日益尖锐。沙俄联合德、法,迫使日本放弃割占辽东半岛,日本认为这是“千古未有之大辱”。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日本制定了十
世界历史 萨达姆主审法官,只因说了句多余的话,立刻就被辞退了
在2003年,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为借口,直接在联合国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行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不到1个月就打到了巴格达。并且很快击毙乌代和库赛,活捉萨达姆。而萨达姆被推翻后,美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近代欧洲国家似乎有个默契,就是哪个国家企图当欧洲霸主,其它欧洲国家就会联合起来殴打这个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兰西王国、拿破仑一世统治
在战时,珍贵的历史遗迹往往陷入交火。例如,去年,叙利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6处世界遗产中,包括一座罗马圆形剧场、一座十字军城堡和一座2,据《洛杉矶时报》(LosAngelesTime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为何先胜后败?1941年12月7日早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对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占有优势。在确信美军无法对其南进战略构成
日军以逸待劳的对马海战 亦称“日本海海战”,发生于1905年5月。它是日俄战争后期由日本联合舰队与俄国太平洋第2、第3分舰队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