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想从酸民晋升成功人士
Posted 知
篇首语:我允许别人比我强,但我不允许我没有别人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知识 想从酸民晋升成功人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学知识 想从酸民晋升成功人士
有段时间网路上都在讨论这则竞选广告:「如果很有钱,你想做什么?」。今天不是来谈政治,事实上,每次连胜文上电视我都只会看蔡依珊在不在,况且我可是新北市民,旧北市市长选举与我无关(我倒是常去偷骑他们的免费U-Bike)。主要是这个主题让我联想起以前听过的一则小故事。
对于欠缺眼界的人,就算给他国王的王冠,他最多也只知道烤蕃薯;对于有眼界的人,一只老鼠也会让他建构出世界最大的娱乐王国(我说的是米老鼠与华特·迪斯尼)。
话说有三位流浪汉靠拾荒为生,偶尔聚在一起不免幻想一下,如果当上国王,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流浪汉甲:「如果有天我当上国王,我一定下达命令,让整条街的垃圾都归我捡,谁都不能跟我抢!」流浪汉乙:「哈!当上国王谁还去捡垃圾?我要打造一柄黄金斧头,每天用它来砍柴劈柴!」丙听了也哈哈大笑:「你们两个笨蛋,当了国王整个国家都是你的,哪里还要辛苦工作。要是我当上国王,我这辈子什么都不做,就整天围着柴火烤蕃薯吃!」
这三位老兄真是天真的可爱!这也难怪,对于从未接触过的王室生活,只知道比现下的日子要奢华,但详细情形如何?也仅能以自身的经验来想像,站在流浪汉的角度,不必为生活终日庸碌,整天围着火烤地瓜,极致的幸福也不过如此吧!
最近在读艾伦·狄波顿的《我爱身份地位》一书,他提到在过往的时代,不论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欧洲的贵族阶级,都可说是一种平民百姓的「疗愈药方」。此话怎讲?在这种阶级思想下,多数的平民百姓会把自身的贫贱归诸于先天因素:反正阶级是出生前就决定的,所以今天我的贫困既非我自己造成,也非我此生能够扭转,不如就接受现况,取得基本的温饱就好。阶级制度固然不公平,是既得利益者用来让人民安守本分的伎俩,但至少当时的人们,苦虽苦,却没有现代人对于功成名就、累积财富的极度焦虑。
多年前两岸刚开放探亲,我陪父亲回家乡探视,在街上遇到一位骑单车载货的阿婆,父亲就与她闲聊了起来,顺口问起改革开放后生活有何不同。这位阿婆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她一开口就皱着眉头说:「不好不好!以前大家一起穷,日子是苦,但心里平静。现在有人富了,有人没富,心里倒生了疙瘩!」依照狄波顿的看法,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宣言虽然带来了「人皆生而平等」的伟大观念,也催生了现代经济与民主制度,但在我们的心灵层面,却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虽然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说所有人都生而平等,但至少和旧时代相比,现代人的成就会被视为其才华能力与勤奋的展现,而非继承自父母的阶级。在数百年前,一位出生于贫寒的年轻人基本上不用思考太多,直接承袭上一代的社会地位即可,没人会把问题怪罪于他本人。但在今天,我们多数人都得努力去证明自己的成就。如果有人声称自己的失败落魄是因为继承自父母或家族姓氏,恐怕难以得到多数人的同情。
有时候想想,活在这个时代还挺累人的,我们必须想得更深更广,才能让生活达到基本的平衡。就像那位阿婆讲的,当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人比我们成功,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能力,这是以前阶级制度下的人民不会有的心理反射。前人有个制度面的原因可以归咎,我们却只能寂寞地怪自己,这是现代人焦虑的主要原因。这恐怕也是「网络酸民」的背后心态:锁定名人(比自己成功的人)狂谯一通,并将他们的成功归于不公不义,确实可以让沉重的自责喘口气!
但是,往积极面想,既然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心中却总想倣傚前人,把个人发展问题推给大环境,也没什么意思!我相信,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辛苦之处,也必有其优势所在,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优势,就是「机会」。科技、教育、与信息的普及,让我们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有更高的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刚刚那三位拾荒的流浪汉相比,我们或许也当不了国王,但要摆脱流浪汉的命运,我们绝对要比旧时代的人们拥有更多机会。这个时代有太多机会像夜空的星斗散布天际,就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眼界」来发掘这些机会。
那到底什么是眼界?我认为就是「不同波段的接收能力」。就好像手机一样,有的只能接收2G信号,有的可以3G+wifi,甚至4G LTE。在这个信息爆量的世界,大脑的「频谱」越宽越能接收到对我们个人发展有用的讯息,并捕获「机会」。
有人说「老」的定义不仅是身体年龄,更是一种心理状态。我自己的定义是,当一个人的「接收波段」无法扩增,甚至开始缩限时,就是老态!以下四件事情便是我私藏的抗衰老配方,对于拓展自己的「眼界」也能带来实质的帮助。
■开放的思想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当我们知道自己隶属于某个群体时,会让我们获得方向,也比较有安全感,但往往也代表被贴上标签,限制了其他可能性。在学校我们隶属于某个班级、科系,在职场我们又隶属于某个部门,某项专业。但事实上,从来没人规定身为工程师就要穿着像工程师、讲话像工程师、思考像工程师。我和Joe都受过工程师的训练,做过工程师的工作,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寻找自认擅长且有意义的事。从学校毕业近15年的时间,你可以说我们是顾问、是讲师、是创业者、是作家、当然,也包括工程师,但现在看来,头衔标签唯一好处只是方便称呼,别让它们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
■多元的尝试
把自己感兴趣的念头写下来,拟定阶段步骤,试着做个小规模尝试,看看会有什么火花,再决定要不要把规模扩大。梦想当甜点师傅,先别冲动去申请法国蓝带学院,更别急着「撩」下去开咖啡店。先试着在家研发出自己的拿手糕点,成功的话拿到咖啡店寄卖,上网贩卖,或请朋友拿到办公室团购,确认自己真有热情,客户真有兴趣,再进一步投资不迟。多数情况(90%以上),你会在烤了两个Cheese Cake和10个失败马卡龙后发现自己不想玩了,那没关系,下星期再来试试另个有趣念头。重点只有一个字「做」,Just do it!
■广泛的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实在懒得多谈。简单地说,科幻片里演过,未来世界人类可以透过一台机器,将一个人脑子里的知识经验传输到另一个人脑中。事实上,这样的机器根本不用等到2060年,现在花个百来块就可买到,这玩意就叫做「书」!我自己生产过两本我知道,写书时作者基本上很难做到「留一手」(明星写真辑例外),他们都是把当下脑子里最好的想法写进书里。当个读者未必要认同作者所有的观点,但读书最有趣之处就是可以发现,原来这世上居然有人对这样的问题如此认真地探讨过!(例如:我曾读过一本专门研究尸体处理的书,还有一本探讨希特勒到底有没有染上梅毒的著作)。以上两本书对我的职涯发展或许不会有直接的贡献,但对于眼界的拓展绝对有帮助!
■人脉的交流
我对料理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除非真有健康的疑虑,否则只要是某个民族的日常饮食,我都有兴趣尝尝看。既然某个国家的人都在吃这样的东西,必有其道理,尝尝无妨。其实对待人用这样的态度也不错,会带来很多新奇的发现。我以前对一位同事非常感冒,在我的眼中,他常常讲些尖酸刻薄的话,而且常说些自认有趣,却话中带刺的笑话。我心想,这样的人一定人缘很差,铁定是被大家唾弃的烂人。后来我刚好遇到一位共同的朋友,朋友却对此人评价不错,而且周围其他同事也很少人有我这样的反感!很显然,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不过是我跟这位同事彼此频率相斥而已。世上的人形形色色,他们未必与你有类似的价值观,但只要能好好生活着,就必有其安身立命之道。坚持自己不代表就要否定别人,这是拓展眼界很重要的心态。
写在后面:
最后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如果很有钱,我想做什么?」现在的我,最想做的就是办一所「大人的学校」,这所学校专门帮助大家「成功转大人」。许多重要的事,像人际沟通、生涯发展、两性关系、独立思考、个人创作……这些现在学校没怎么教,却对我们生活影响甚巨的主题,应该获得大家的重视。我会继续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来达成这项目标,希望你也可以达成你的!(资料来源:《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掌握关键职能,迎向工匠、总管与行脚商人的时代!》;姚诗豪、张国洋著)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
相关参考
每一个人的社交风格、思考和反应别人的方式都不一样,这往往是产生差异、误解和意见分歧的主因。而我们习惯按照自己的社交风格去看别人,导致我们无法理解他人,并容易失去耐心和信任。个人成败与性格习惯形成性格,
从爱因斯坦到欧巴马:单面人容易产生影响力爱因斯坦不修边幅的、随意自然的伟人形象,几十年如一日,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视觉感受。而他的这种视觉形象所包含的要素有:伟大的创见者,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不拘小节的人
这里并不是谈什么职业病致“死”,而是要讨论“人”在职场里常常遇到的尴尬处境。之所以说“死”这么严重,是因为客观上许多人面对晋升或加薪方面的冷遇却常常不自知,甚至最后被辞退了也不明白是为什么。本期,
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承认,混蛋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能获得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有很多其他的人为此付出代价。过去几年来的心理研究揭示了原因所在。研究结果显示,像混蛋那样行事并非成功的秘诀,真正的秘诀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大龄女青年早已不是新鲜事情了。但是大龄女青年们心里还是想把自己嫁出去的。可一些现实的条件和自身因素,这个愿望迟迟不能实现!以下是柯正云老师与一个读者信件的回复,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
一位女性来咨询,问题是丈夫总是打她。“为什么他打你?”我接着问。“因为他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像男人。”“你知道他最不喜欢别人这样说他,你还这样说他!?”我更好奇了。“他就是不像男人吗!”她非常委屈地说。
尽管手头无要事可做,尽管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约会,尽管对频繁加班家人已经怨声载道……因为信奉职场有这样的潜规则:唯上司马首是瞻是最佳的选择,部分职场人士依然选择留下来,进而成了一群“无奈加班族”。对你你
经常有人问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何要把事业取名为‘维珍’?”第二个问题是:“成功创立事业的秘诀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得思考一下。其实,并没有单一要素可解释维珍集团诸多成功的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树立做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简单方便,容易操作,适合于每一位孩子家长。在孩子
>你相信吗?天天洗头可以增强自信——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王垒教授通过对几百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士进行心理特征研究和洗发习惯调查,再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洗发频率高的被访者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