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王允是怎样的人?王允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宦官
篇首语:知识的领域是无限的,我们的学习也是无限期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王允是怎样的人?王允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王允是怎样的人?王允人物历史评价?
王允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永和二年(137)出生在一个世代的官宦之家。他在小时候就与其他孩童不一样,格外崇尚气节,做事说话如同大人一般。稍长后,立志谋取功名,为国尽力,每日习诵经传,练习骑射。太原有一位隐士郭泰,名高天下,士大夫以能与之交游为荣。一天,他见到王允,对王允说: “你就像一匹千里马,是个难得的奇人,将来一定会成为辅佐帝王的相才。”桓帝永寿二年(156),年仅19岁的王允被太原(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太守刘踬征辟为郡吏,从此踏上了他一生坎坷不平的官宦之路。
东汉自和帝以来,外戚与宦官便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而且愈演愈烈。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败坏了当时政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使东汉王朝日益走向衰败,到了桓帝时期,更是江河日下。王允出仕郡吏时,正值东汉历史上为害最烈、掌权最久的外戚梁冀当权。当时许多官吏畏惧梁冀淫威,不得不依附于他。但年轻气盛的王允对梁冀在太原的爪牙从不屈膝,时人都知王允清高刚直。梁冀被灭以后,宦官集团又开始独霸政权,桓帝时期的宦官权势发展到了顶峰,此时宦官不仅把持朝政,而且通过他们的宗族兄弟和亲信走狗操纵地方政权,猖狂暴虐,无恶不作。在这种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清高自守、敢于抨击宦官势力的正直官员。当时小黄门赵津家住晋阳,此人贪婪残暴,祸害百姓,他的亲戚也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成为当地大害。延熹九年(166),太原太守刘踬派王允将住在家中的赵津逮捕入狱。当时正遇上桓帝宣布大赦,刘踬为了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毅然命王允将赵津杀掉,为民除害。后来赵津的兄弟与宫中宦官勾结,共同陷害刘踬,桓帝偏听偏信,不分辩是非曲直,降旨将刘踬收入牢中,责令其自杀。王允虽然没有被降罪,但刘踬的死对他这样一个刚刚出仕为吏的年青人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平时他敬重刘踬正直无私,刘踬也很喜爱这个有敏锐头脑的年青人。他们还常在一起忧国忧民,一同抨击宦官干政,刘踬蒙冤而死,王允深为不平。在东汉,二千石以上官吏有推荐官吏之权,他们充当被征辟者的“荐主”,被推荐者则成为荐主的“故吏”。故吏要忠于荐主,往往要随荐主出征、调转、流徙。荐主死去,故吏要服丧,甚至荐主犯罪,故吏竟有声言替死者。如果荐主因罪被斩,故吏要冒生命危险,前往收尸。这些都被视为合于名教的气节行为。王允是刘踬的故吏,他将刘踬灵柩送还平原(今属山东)入葬,然后为刘踬守丧,终日闭门不出,整整三年。
王允回到太原后,继续做郡吏。这时王允老练了许多,但正直的品行依然不改。一次,太守王球要召路佛为吏,而路佛从小就无名无德,王允犯颜相争,认为不可。王球恼怒,欲将王允杀掉。刺史邓盛听说后,立刻派人与王球交涉,将王允收在自己府中,辟为别驾从事。通过这件事,王允名声更高了,王球不得不放弃征召路佛的念头。王允虽然有了名气,但身做小吏,不能为国家尽大责,他一直没忘记郭泰说他将来为相的话,于是他更加注意自己的德行,耐心地等待机会。不久,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征辟官员,王允被辟入杨赐的司徒府中,以司徒高第出任侍御史。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在东汉统治愈益走向腐朽的时候,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全国各地人民的反抗力量逐渐聚集,终于爆发了由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黄巾军主力集中在冀州(今冀中、冀南)、豫州(今豫东、皖北)两大地区,威胁着京师洛阳。灵帝大为惊恐,慌忙派人镇压。因王允名望过人,文武兼备,被特旨选拜为豫州刺史。为了防止党人与黄巾军联合起来,灵帝下诏宣布赦免党人,起用他们去镇压农民军,这样王允便征辟了名儒荀爽、孔融等为从事,并与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等共同进攻黄巾军。由于黄巾军缺乏作战经验,豫州黄巾军主力失败。王允在黄巾军的营中搜到一些文件书信,他意外地发现有中常侍张让宾客及其他宦官与黄巾军往来的私信。张让是十常侍之首,极受灵帝宠爱和信任,被封为列侯,荣耀显贵一时。他以善于搜刮聚敛而深得灵帝宠信。灵帝常对人说: “张常侍是我父。”皇帝竟将宦官比作自己的父亲,足可窥见张让在当时的影响了。王允痛感时政黑暗,他心想: 如此奸诈之人依然在皇帝身边,不除权阉,不能罢休。于是他将原信呈给灵帝,灵帝仔细查阅后,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大为愤慨,自己身边的人与张角私下串通,竟不知晓。灵帝怒气冲冲,找来张让当面问罪。早有小宦官通报张让,张让一见皇帝,马上双膝跪下,叩头请罪,然后使出蒙骗皇帝的花招,一面痛哭流涕,一面说: “这些书信都是从外地奏来,陛下怎能辨别真伪,又怎么可以作为罪证呢? 许多人嫉恨陛下厚爱我,什么办法都可以使出来。”张让的花言巧语说得灵帝怀疑书信有诈,加上平时的信任,竟然不再追问。张让见灵帝不加罪,索性诬告王允欺君罔上,应该治罪,昏庸糊涂的灵帝准许,将王允逮捕入狱。后来皇甫嵩、朱儁镇压了黄巾军,灵帝大喜,宣布大赦天下,王允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张让怀恨在心,在王允出狱不到一个月,又以其它罪名逮捕王允。王允临上槛车时,他的荐主杨赐见他一向清高,注重名节,不愿让王允受宦官凌辱和折磨,就派人对王允说: “你因为得罪了张让,所以一个月内接连两次入狱,恐怕权阉不会放过你,与其受阉人污辱,不如自尽,保全气节。”有几个从事将一杯毒药捧到王允面前,流着泪劝王允喝下。王允厉声对那些人说道:“皇上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我为人臣,如果真有罪,理应伏诛,以谢天下,现在权阉诬告我,岂有以乳药自尽的道理!”说罢,他将杯子摔在地上,从容地登上了押送囚犯的槛车。
槛车到了廷尉,左右的人也劝他自尽,一旁的大臣没有不叹息的,王允依然拒绝。大将军何进、太尉杨赐、司徒袁隗见王允无辜受害,就一同上书给灵帝请求说: “王允以特选为豫州刺史,击败黄巾军,清除州内黄巾军余部,立下大功。我等正要上奏皇上为他进爵加赏。王允如有罪,应该杀戮。然而文帝(西汉文帝)采纳了臣下建议,减轻刑罚,得到臣民爱戴,如今皇上赏轻而罚重,实在令众臣寒心,恳请皇上减轻责罚,给王允一个机会,以明他对皇上忠贞之心。”灵帝看了奏章,不免感动,下诏免去王允死罪。这年冬天,朝廷宣布大赦,唯独王允不在赦免之列。三公又上书,由于张让干扰,未能获准。直到第二年,灵帝才下诏将王允释放。那时宦官更加贪横放肆,为了躲避张让的迫害,王允出狱后改名换姓,隐于民间,先辗转到了河内(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后来又到陈留(治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直到中平六年(189),灵帝死时,到洛阳奔丧,这时王允才露面。
灵帝死后,其子刘辩即位,是为少帝,朝廷大权落到何太后和大将军何进手中,外戚势力重新抬头。何进蓄谋除掉握有中央军事实权和左右朝政的宦官势力,便拉拢官僚世家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等人,又密召并州刺史董卓入京,同时又在社会上广聚名士。何进知道王允一向嫉恨宦官,当他听说王允在洛阳露面后,便将王允接到府中,与王允共谋铲除宦官大计,并请其出任从事中郎。不几天,又转为河南尹,与司隶校尉袁绍共同掌管京师要害部门。不料,何太后出面阻挠,使何进长时间举棋不定。张让、段珪等宦官头目决定先发制人,将何进诱骗至内廷杀掉。接着,他们又私拟诏书,罢免王允、袁绍,企图重新夺回要害部门的权力。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出后,袁绍当晚派兵入宫捕杀宦官,张让、段珪等人乘乱挟持少帝及陈留王刘协逃出皇宫,宫中其余宦官全被杀掉。王允得知首恶逃跑,连夜派兵追赶,追至黄河边时,发现了慌不择路的张让、段珪,二人深知无法逃脱,便投河自尽。至此,祸乱朝政的宦官势力被消灭殆尽。这时,王允才松了口气。经过这场激烈的争夺,长期以来在东汉王朝轮流专政、相互倾轧的外戚、宦官两大集团势力同归于尽。可是东汉政权在遭受黄巾军打击和统治阶级内讧后,已病入膏肓。与此同时,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势力迅速膨胀,东汉皇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此时此刻的王允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更加坎坷,历史赋予他这位东汉末年朝臣的使命更加艰巨。
宦官的势力不复存在,但率领三千兵马进入洛阳的关西军阀董卓控制了京师。董卓收编了何进部下,一时势力大增,他逼着少帝免去司空刘弘职务,自己取而代之,又废掉少帝,立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则自封为相国,将朝廷大权完全揽入自己手中。并且董卓酖杀了何太后,又杀掉少帝刘辩,在朝中残暴横行,无恶不作。王允本以为铲除了宦官,清除了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朝政会好转起来,并且准备为重振朝纲尽忠臣之力,没想到董卓专权甚于宦官,王允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使汉室转危为安。
献帝即位后,王允被拜为太仆,时隔不久迁为尚书令,管理国家机要事务。也许是由于曲折坎坷的经历而使王允学会了“屈伸”之术,变得极富有政治头脑。因而在董卓的眼里,王允不像其他大臣对他阳奉阴违、暗中捣乱,而是个踏实能干的人物。初平元年(190),董卓的专权导致关东军阀不满,他们云集在袁绍旗下,要进军洛阳,征讨董卓。与此同时,十万黄巾军余部活动在太原、河东(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一带,为了避免腹背受敌,董卓决定迁都长安。王允虽然心里反对,但他知道董卓残暴、毫无人性可言,又是以军阀当政,如果从正面反对、抵抗,无疑是以卵击石,而且还会暴露自己忠于汉室、不附权奸的性格,他决定先委曲求全,再伺机行事。因而王允没有像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去拒理力争,而是默不作声。董卓在罢免了杨彪后,任命王允出任司徒,兼任尚书令,并负责迁都具体事宜,王允无言地接受了。离开洛阳之前,王允派人尽可能地收敛兰台、石室收藏的重要书籍、典章,共装了满满七十车,带往长安。由于路途遥远艰难,道路又拥挤不堪,到长安只剩下一半了。王允将它们一一列出,上奏给献帝,自己没有私存一册。后来董卓焚烧了洛阳皇宫、府衙、民宅,历代帝陵及王公大臣墓地全被董卓派兵洗劫一空,无数古籍、文物被付之一炬,只有王允带走的那些幸免于难。
董卓让献帝、朝廷文武百官及全城百姓一同迁往长安,他自己则留驻洛阳的毕圭苑,长安的一切事务都委托给王允。为了求得在长安的中央政权的一时安定,王允忍辱负重,对董卓表现出非常尊重的姿态,煞费苦心地内外周旋,协调各方面关系,深得献帝赞赏和朝中大臣们的拥护。为了让远在洛阳但手握重兵的董卓信任自己,表面上,王允对董卓确实十分忠诚,他经办的事让董卓无可挑剔,他还将许多大事都禀告董卓,甚至屈意奉承,按董卓提出的要求给他送去一个“太师”的称号,位在诸侯王之上,因而董卓对王允深信不疑,有时董卓还要让王允为他推荐官吏。但是在暗地里,王允却无时不在寻找机会除掉董卓。
永平二年(191),董卓领兵返回长安,长安那种暂时稳定的局面被打破了。董卓如同一只恶虎,残暴横行,到处伤人。为了排除异己、威慑朝廷,他对下属、百姓、甚至朝中大臣肆意杀戮,朝野上下对董卓暴行个个义愤填膺,许多人都暗中盘算如何除掉这个祸患,王允也下定决心在近期内为国除害。
王允首先找到被董卓罢免的前太尉、现任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泰密谋,三人决定设下圈套让董卓自己钻进去,他们以讨伐袁绍为名,建议董卓让护羌校尉杨瓒担任左将军,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出兵武关(今陕西丹凤),去征讨袁绍,而实际上是要这两个人出去后掉头分路攻打董卓,然后逼董卓还都洛阳。计谋虽已想出,但董卓这回多了个心眼,没有答应王允他们的请求,而且下令不准任何军队离开长安一步。此计未成,王允只好荐举杨瓒为尚书,士孙瑞为仆射,当做左膀右臂,先控制了朝廷诏令的拟定机构,再图计谋。时隔不久,河南尹朱儁汇合附近诸郡兵马征讨董卓,王允连忙推举杨瓒出兵抵御。董卓对杨瓒不放心,只派了自己的亲信李傕、郭汜出征,王允无奈,只有寄希望于朱儁,希望他能打败李傕、郭汜,以便乘胜攻入长安,自己可以做内应,消灭董卓的势力。然而事情偏偏不像王允想象的那样,李傕、郭汜竟然得胜而归,董卓大喜,宴请朝臣庆贺,王允只得勉强应酬,笑虽露在脸上,泪却流在心里。
不久,尚书郑泰、长史何颙共同谋刺董卓,王允知道一些。董卓听到了风声,将何颙逮捕入狱,郑泰只身逃出长安。董卓本来疑心很大,现在更是加强防卫,并怀疑许多朝中大臣参与其活动,弄得人心惶惶。但董卓一直没有怀疑到王允头上。王允日思除奸,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禁愁苦交加,憔悴不堪。一天,董卓见王允面色不好,以为是协助自己劳累过多所致,于是格外体恤,请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再三推辞,不愿接受,士孙瑞劝他: “我知道你心向汉室,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然而现在你不仅要执谦守约,还要按机行事,如果你独崇高节,拒绝领封,不是让董卓产生怀疑吗?”王允这才答应受封两千户,并亲自到董卓府中致谢。
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了,王允依旧没有找到除董卓的良策。初平三年春天,长安阴雨连绵,持续了两个月,天气仍不见好转。王允率朝中文武百官登台举行祈求苍天停雨仪式,王允乘机与杨瓒、士孙瑞聚到一起,再次谋议。他们决定趁着天怨人怨的机会,立即动手。考虑到董卓在长安重兵云集,身边戒备森严,无法从正面下手,最后决定利用董卓身边的人来完成除奸重任。王允回到府中,冥思苦想,踌躇多时,他觉得有一个与董卓形影不离的人可行,这人就是吕布。
吕布本是执金吾丁原部下,在董卓诱使下,他杀了丁原,投靠董卓,被任命为中郎将。由于吕布武艺高强,十分勇猛,董卓便将他收为义子,当作贴身保镖,这样吕布得到了特殊宠信,成为董卓手下得力干将。吕布是个武将,王允平时和他接触不多,当他决定要争取吕布后,就想方设法多接近吕布,而且时常送给吕布一些礼物,显得十分关心。吕布能得到王允这样一位文人宰相的垂青,受宠若惊,将王允当成一个忠厚长者,时常请王允为他排忧解难,还常向王允倾吐心事。原来吕布在董府过的并不安逸,董卓性格暴烈,喜怒不定,对下属随意责罚,即使吕布也不例外。吕布深知董卓的脾气,一直小心翼翼。一天,吕布因为一桩小事没有顺从董卓,董卓便大发雷霆,拔出手戟向吕布投去,幸亏吕布眼明手快,将手戟挡在一边。吕布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连连向董卓俯身请罪,董卓才消了怒气。事后,吕布便将此事告诉王允,并诉说了对董卓的不满,言语激动时,恨得咬牙切齿。王允见吕布与董卓有了隔阂,便趁热打铁,对吕布说: “董卓祸乱国家,危害百姓,普天之下,哪一个不恨?将军如果能斩此贼,为国除害,于人于己都是功德无量啊!”吕布一向注重义气,开始有些顾虑,对王允说: “我们是父子关系,儿杀父,有悖于人伦,怎好下手?”王允说: “将军姓吕,他姓董,怎能说是父子?你们本不是骨肉相连,更谈不上骨肉之情,当初他向你投戟,哪儿有一点儿父子情意?”吕布想了想,最后还是答应了。
初平三年四月,长安城久雨初睛,自上个月就被疾病缠身的献帝也有所好转,朝中上下无不庆喜。献帝下诏,决定在未央殿大会群臣,王允与吕布约定就在这一天动手。动手的头一天晚上,王允布置好了一切,他让士孙瑞拟了一道诛杀董卓的圣旨,盖上尚书台的印,秘密交给了吕布,又挑选了十多名可靠的勇士,与骑都尉李肃一起,假穿卫士服装,预先埋伏在董卓进宫需经过的北掖门门旁。第二天,内穿铁甲、外罩朝服的董卓乘车进入宫门,吕布率领步兵、骑兵护卫左右,有如天子气派,董卓很是惬意。等董卓的车进入北掖门时,李肃上前用戟猛刺,由于董卓身穿铠甲,刺不进去,只刺伤了他的臂膀。董卓大惊,喊道: “吕布! 吕布在哪儿?”吕布掏出诏书大声回答: “奉皇上旨意,讨伐贼臣!”说罢用戟猛刺董卓喉咙,董卓当场毙命。正焦急等待消息的王允欣喜万分,总算处决了这个威胁汉室的逆臣。
关于王允谋诛董卓,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王允为离间董卓、吕布二人,收养一貌美歌妓貂蝉,认作义女,先许与吕布,乘吕布不在时,又将貂蝉送入董卓府中。吕布听说貂蝉做了董卓的侍妾,怒气冲冲到董府探明,在凤仪亭与貂蝉相遇,二人互明心迹,正好被董卓瞧见,以为吕布调戏貂蝉,用戟来刺吕布,吕布逃走,于是与王允合谋杀董卓。关于这段故事正史没有记载,只见于野史。
谋诛董卓成功的消息传到司徒府的时候,王允正与一代名士、左中郎将蔡邕坐在一起。蔡邕事先不知道此事,因为觉得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不仅惊叹了一声,王允勃然怒喝道: “董卓是国家大逆,几乎使汉室倾亡,现在伏诛,普天同庆,你身为汉臣,怎么能为他的死叹息? 是不是你怀念董卓私恩?莫非你与董卓同党?”蔡邕连忙分辩,王允还是将他拿下问罪,蔡邕请求戴罪著完《汉史》,王允没有答应。对于蔡邕被捕,众朝臣都很惋惜,许多人出面讲情。太尉马日劝谏王允: “蔡邕是旷世奇才,对汉代史事颇有研究,应该让他续成汉史,以成一代典籍,况且他的罪又很轻,现在急于杀他,恐怕会失人心。”王允摇头说: “以前汉武帝没杀掉司马迁,使谤书留传于后世,现在国力衰败,战乱四起,不能再让这些研究历史的人执笔舞文,否则会使我们这些人遭他诽谤,我不能宽恕他。”等到王允醒悟过来,蔡邕已被逼死在狱中。
董卓之乱消除以后,朝野上下莫不称颂王允、吕布,一时二人成了中兴汉室的英雄。王允觉得再不会有什么大患了,外戚、宦官势力不复存在,董卓这个奸贼已除,从此汉室兴旺指日可待,他这个力挽狂澜的宰臣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王允无论在谁面前,都是以功臣自居,脸上也不免露出骄傲之色。吕布则被任命为奋威将军,与王允共同主持朝政。对此,王允有些不快,他认为吕布是一介武夫,领兵打仗可以,怎么能用来治理国家呢? 因而朝中大事,王允往往不与吕布商量,一人做主。吕布自恃是杀死董卓的首要功臣,不肯相让,二人逐渐产生了矛盾。董卓虽死,但他的部将和财产尚在,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王允与吕布发生争执。吕布准备将董卓财物颁赐给公卿将校,王允不同意。王允想赦免董卓部将、正在抵御关东军阀的李傕、郭汜等人,吕布则认为不能留有后患,建议杀掉。王允反驳吕布说: “他们只是跟从其主子而已,不能算有罪,怎么能全杀掉呢?”于是王允和士孙瑞商议准备由献帝颁诏予以赦免,可是他又担心李傕、郭汜会起疑心,反而不利,因此一直犹豫不决。最后王允打算将所有的董卓军队凉州兵全部解散,有的大臣劝王允不要这么做说: “凉州兵向来畏惧袁氏的关东军,现在将他们在前线解散,必定人人自危,恐怕要出大乱,不如先让皇甫嵩统帅凉州各部,安抚他们,然后再作打算。”王允不从,究竟该如何对待董卓旧部,他始终游移不定。本来朝臣们很敬重王允,依仗他复兴汉室,可是他们发现王允渐渐变得气量狭小,不能容人,丝毫没有了先前的作风和精神,尤其是蔡邕的死,使许多朝臣对王允转变了态度,现在见王允又不循权宜之计,而是与吕布争权,他们感到失望,不再像以前那么支持他,一时朝臣人心离散。
就在这时,关中百姓讹传王允要杀掉所有跟随董卓的凉州人,凉州军诸将人心惶惶,他们认为蔡邕尚且遭杀戮,王允更不会放过他们这些跟随董卓多年的旧部了。于是各自拥兵防守,准备对付朝廷派来的军队。不久,董卓的女婿大将牛辅营中发生内讧,牛辅在乱中被杀,李傕、郭汜十分惊恐,便主动派人到长安请求赦免,王允当时还没有下决心如何处置董卓部将,就对李傕、郭汜说: “一年之中不能有两次赦免,你们还是先回去等候处置吧。”李傕、郭汜听了这话,以为王允是故意推托,便谋议反叛,率军西进长安。二人沿途收编了牛辅残部,汇集10万大军,逼至长安城下。王允这才意识到自己当断不断带来的危害,他急忙派兵抵御,但兵败而归。接着又从长安城内物色了两位有影响的凉州人胡文才、杨整修,派他们去劝说李傕、郭汜退兵。临行前,王允对胡、杨二人说了一些严厉的话,表示对反叛朝廷的逆贼不会宽容,让二人将李傕、郭汜招来,听候发落。结果胡、杨二人到了李傕营中,不但不劝阻,反而催促凉州兵赶快进军。
初平三年(192)六月,凉州兵围攻长安,在城下大战八日之后,破城而入。吕布在仓促中迎战,见城不可守,便率几百骑兵向城外突围,在青琐门外,吕布见到了王允,停下马招呼他一同出城,王允摇头拒绝说: “江山社稷能安定,这是我最大心愿,现在国家遭乱,我愿以身先死。皇帝幼小,需要我辅佐,畏难而逃,我实在不忍心。请将军代我转告关东诸公,尽力效忠国家,如果朝廷能转危为安,我死也瞑目了!”吕布只好率数百骑兵逃走,东出武关,投奔袁术去了。城内众卫士出宫力战,但寡不敌众,凉州兵很快突入南掖门,杀害了许多大臣。王允搀扶着献帝登上宣平门城楼,李傕拥兵而至,声称不敢反叛朝廷,只为董卓报仇,并要求王允出来答话,王允不顾献帝及众人阻拦,毫无惧色走下城楼,大声说道: “王允在这儿,你们太放纵了,有何可问?”李傕指着王允问: “董卓犯了什么罪,被你害死?”王允怒目瞪视李傕说道: “董卓祸国殃民,罪不胜诛,长安百姓听说董卓已死,没有不庆贺的,难道你没听说?”李傕争辩: “董卓有罪,与我无关,为什么不肯赦免我?”王允大声喝斥道: “你们同样祸乱百姓,怎么能说无罪?现在拥兵犯上,更是大逆不道,你还有何话可说?”李傕无话可答,就让手下兵士将王允逮走,然后逼献帝大赦董卓部下。
李傕虽然将王允逮入狱中,但一时还不敢加害他,因为当时在长安附近的冯翊(治高陵,今陕西高陵)、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两地尚有支持王允的力量。冯翊太守宋翼、扶风太守王弘都是太原人,与王允同乡,王允将二人视为心腹,派他们镇守冯翊、扶风两郡,保卫长安。李傕将宋翼、王弘诱骗至长安后,便对王允下了毒手。李傕最恨王允,人死了他还不解恨,又将王允陈尸街头,王允的妻子、正任侍中的儿子以及家族十余人同时遇害, 时年王允56岁。献帝闻讯,大为悲痛,长安城百姓也都垂头示哀,但由于畏惧李傕淫威,没有人敢收尸,好多天以后,王允故吏平陵(今属陕西)县令赵戬听说荐主惨死,弃官不做,特地赶赴长安将王允草草埋葬。几年以后,献帝随曹操迁都许昌,念及王允忠节,为了慰藉死者,献帝派人重新为王允厚葬,亲赐东园秘器,赠司徒印绶,并派虎贲中郎将奉祭文,将王允遗骨送还故乡太原安葬。
相关参考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根据《后汉书》记载,他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汉献帝初年任司徒、尚书令。当时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董卓大权在握。王允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但是没有逃过董卓余党的
是怎么的:,生卒于公元137年—公元192年,出生于山西祁县,出身于官宦世家。王允是山西的名门望族王氏家族的子弟,时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深大,威望颇高。许攸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介绍一下王允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根据《后汉书》记载,他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汉献帝初年任司徒、尚书令。当时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董卓大权在握。王允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但是没有逃过董卓余党的
董卓在东汉朝堂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实施暴政,倒行逆施,导致官员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忠于东汉的大臣王允非常想除去董卓,奈何这不是容易实现的。因此,王允假意归顺董卓,表面上对他非常忠心,实际上他一直在寻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拥兵自重的董卓趁机进入京师,控制了朝廷。他骄横跋扈,随意废帝,专擅朝纲。在这种形势下,有王佐之才的王允开始韬光养晦,与董卓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那么,王允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拥兵自重的董卓趁机进入京师,控制了朝廷。他骄横跋扈,随意废帝,专擅朝纲。在这种形势下,有王佐之才的王允开始韬光养晦,与董卓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那么,王允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拥兵自重的董卓趁机进入京师,控制了朝廷。他骄横跋扈,随意废帝,专擅朝纲。在这种形势下,有王佐之才的王允开始韬光养晦,与董卓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那么,王允
王允是东汉末年很优秀的司徒,所以董卓也想拉拢王允,而王允借着董卓的信任步步为营,设了一个连环计诛杀了董卓,那么王允是如何使的连环计呢?王允是世人心目中的忠臣,因为他的最后的君臣之礼告别汉献帝,王允在《
导读:从小就被王允选入府中,被教以歌舞,后来渐渐出落成为一个绝色美女。面对有着“闭月”之貌的美色,再正经的男人也不会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的,即使是有着强烈“正义感”的王允,也不会放过她。王允是自己的恩人
貂蝉从小就被王允选入府中,被教以歌舞,后来渐渐出落成为一个绝色美女。面对有着“闭月”之貌的美色,再正经的男人也不会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的,即使是有着强烈“正义感”的王允,也不会放过她。王允是自己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