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宧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宧的评价

Posted 川军

篇首语: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宧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宧的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宧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宧的评价

陈宧,名宽培,字养钿,号二庵,湖北省安陆县人,1870年3月(清同治九年二月)生。陈自幼聪明好学,勤奋机智,中清拔贡并考取中书。但他恃才好事,行为不检,引起乡人的厌弃,不能在家乡立足,乃离家到武汉另谋出路。

1897年,陈宧考入湖北省武备学堂,毕业后分发北京任武卫前军管带。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陈宧游说各方,乘机率领部队与清军右翼翼长姜桂题取得联系,奉命“拱卫京师”,受到清政府的重视。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调陈宧任帮统入川训练新军。1906年,陈宧练成常备军六个营、工程兵一个营后,出任四川新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领兼四川武备学堂会办。次年3月,锡良调任云贵总督,陈宧随同调任云南新军协统兼云南讲武堂堂长。1909年2月,锡良任东三省总督,陈宧任奉天督练公所总参议。次年初任东北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官,驻防奉天。他与吴禄贞、蓝天蔚同领兵关外,有“湖北三杰”之称。同年4月12日,清廷谕“陆军员外郎陈宧,着以四品京堂候补,仍回奉天充当统制差使”[1]。1911年他奉命赴德国考察军事,回国后因锡良已病辞东三省总督,由赵尔巽接任,他遂退而蛰居北京。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大总统,陈宧经锡良推荐,任总统府参议官。其时袁世凯派陶云鹤去解散驻烟台的蓝天蔚部队,耗费十万元无结果,乃改派陈宧前往。陈宧与蓝天蔚商定:不许假手各级长官,直接召集士兵谈话。后仅由烟台商会拨三万元,便将蓝部资遣完毕。袁世凯赞叹地对左右说:“北洋军中竟无此人才!”[2]自此陈宧受到袁世凯的重视。当时参谋总长一职由副总统黎元洪遥领,黎欲推荐一位次长代理部务,先后保荐哈汉章、万廷献、刘一清皆未获袁准许,直至黎会意保荐陈宧,袁世凯立即任命,这使鄂籍军人甚妒之。不几天,黎元洪忽又电保哈汉章任次长,袁世凯将黎之电报给陈宧看。陈不知所措地说:“我下去就准备交代!”袁世凯笑道:“为什么要交代?民国初创,不许无故更动大员!”[3]陈宧代黎元洪执行总长权,成为袁世凯心腹军事幕僚长,被授陆军中将衔。他利用历官川、滇等省的关系,拉拢云南都督蔡锷、广东都督龙济光、四川都督胡景伊等,因而更受袁世凯的器重。1914年5月,袁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陈宧以参谋部代理总长的身份任办事员,负责西南组,凡是云、贵、川等省的有关军事问题,都由陈负责研究并提出意见,供袁选择。他为袁世凯谋划甚多,颇得赏识。1915年初,袁世凯欲称帝,为取得西南的赞同,决定派陈入川,2月正式任命陈宧为毅威将军、会办四川军务,并拨三个旅随陈入川。袁面谕说:“二庵,西南半壁山河从今天起,我算托付给你了!”袁还让长子袁克定与陈宧拜为把兄弟,并给陈200万元[4]。5月21日,陈宧抵重庆才两天,袁世凯任命陈兼四川巡按使。6月22日,袁世凯又下令:特任陈宧署四川巡按使、成武将军兼行督理四川军务。至此,陈宧迅速掌握了四川的军政大权。

陈宧上任后,竭力排除异己,首先将四川财政厅长、代理巡按使刘莹泽拘押起来;继又下令逮捕了国民党人董修武、唐宗尧,共和党人黄云鸿、印焕门,进步党人彭兰村及林冰骨、邓孝可等。他对督署、川军的长官进行部分撤换,从而迅速控制了四川的军政大权。陈宧还宣布治川方针:一、整顿吏治;二、恢复交通;三、清乡剿匪;四、收回滥发的军用票。

1915年冬,陈宧在全川实行“大清乡”,名为剿匪,实际上是对二次革命失败后潜伏在川的革命队伍进行清剿。他将川军分发到川东、川南;将北洋军派到川北和下川东水路一线。他部署川军打头阵,北洋军当监军,借以分化、削弱川军。他为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效力,在四川成立筹安分会,并自兼四川国民会议选举监督。在11月16日全省146名代表投票决定国体之日,他派出大批军警进行警戒,并亲自到场监视,强迫代表们投票“一致赞成帝制”。31日,他上袁世凯劝进电,并发出拥袁称帝的通告,还宣布成都戒严令。袁世凯当上皇帝后,他于1916年1月12日发出拥袁称帝电,袁世凯特封他为一等侯。与此同时,陈宧又审时度势,暗中与蔡锷有密使密信往来。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声讨袁世凯,随即率护国军第一军入川。1916年1月,护国军攻克叙府,蔡锷连电陈宧,力劝采取一致行动反袁。陈宧派督军署顾问刘一清、副官长邓汉祥、旅长雷飙等暗中与蔡锷通气,“以血诚约滇军,不相侵犯”[5],还汇去60万元,以助护国军之军饷;同时,又派督军署参谋长张联棻与驻重庆的长江上游总司令曹锟联络,左右逢源,以求自保。

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还竭力想要保留大总统宝座,多次通过陈宧致电蔡锷,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均遭到蔡锷严词拒绝。3月底,陈宧一面与蔡锷签订局部停战协议,一面静观事态的发展。4月16日,冯国璋发出劝袁世凯退位的铣电,四川省议会70名议员5月1日联名上书陈宧促其表态。陈宧身边的刘一清、邓汉祥等人都主张独立;随陈入川的冯玉祥率全旅表示不愿作战。同时,号称“十八路诸侯”的温江、郫县、崇庆、灌县等地的民军已向成都附近发起攻势。在这种情势下,陈宧于5月3日、12日连电劝袁世凯退位;5月22日发出宣布四川独立电,改称都督,成为宣布独立的第六个省。

袁世凯视陈宧为心腹,当接到四川独立的通电后,大为意外。5月24日,袁世凯下令陈宧开缺入京筹商善后,同时特任川军第一师师长周骏为益武将军署理四川军务,周骏立即率部向成都进攻。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忧愤中死去,7日黎元洪接任大总统职。8日陈宧电黎元洪表示拥护,并通电取消四川独立。24日,北京政府宣布蔡锷督理四川军务兼署民政长,命陈宧、周骏来京另候任用。陈宧26日退出成都,经重庆到达武汉。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陈宧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由于湖南人民强烈反对,陈宧不敢入湘,躲进汉口租界,嗣后回到北京被黎元洪授予将军府将军闲职。1925年4月任北京政府军事善后委员会委员。

此后,陈宧闲居北京、天津,以读书自遣。著有《念园文钞》、《念园诗钞》十余册[6]。他常参加燕京大学教授洪煨莲等组织的藤花会,赏花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不久即告沦陷,陈宧拒绝日伪的拉拢,保持了晚节。1939年10月24日在北平病逝。

注释:

[1]彭惠中:《回忆陈宧》,原件藏全国政协文史办。[2]吕建之:《陈宧入川》,原件藏全国政协文史办。[3]吕建之:《陈宧入川》,原件藏全国政协文史办。[4]吕建之:《陈宧入川》,原件藏全国政协文史办。[5]转引自任一民主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6]田子渝等主编:《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页。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陈策生平故事简介,对陈策的评价

陈策,原名陈明唐,字筹硕,国民党海军上将,生于1893年,海南文昌县白延区沙港村人[1]。陈策自幼聪慧,三岁随父至新加坡,八岁回国。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广州“广东海军学校”[2],1911年加入同盟会,

知名人物 陈明仁生平故事简介,对陈明仁的评价

陈明仁,字子良,湖南醴陵人。1903年4月7日(清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十)生于地主家庭。幼读私塾,1914年读高中一年级,1920年入长沙兑泽中学,毕业后回家乡小学教书。在长沙时曾受讲武学校友人的影响,

知名人物 陈公博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公博的评价

陈公博,原籍广东乳源,寄籍南海。生于1892年10月19日(清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从六岁起,即开始阅读《水浒传》、《封神榜》等旧小说,并涉猎《唐诗三百首》,到九岁时开始读四书;家中雇有拳师教习棍

知名人物 陈箓生平故事简介,对陈箓的评价

陈箓,字任先,号止室,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二日(1877年5月5日)出生于福建闽侯一望族之家。十五岁时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法语。十七岁考入武昌自强方言学堂学习,于二十三岁毕业后,留校任法文教习。19

知名人物 陈去病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去病的评价

陈去病,原名庆林,字佩忍,又字巢南、病倩,别号垂虹亭长,笔名有季子、醒狮、大哀、南史氏、有妫血胤、东阳令史子孙等。江苏吴江县同里镇人。1874年8月12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初一日)生。祖上世代经营榨油业

知名人物 陈树人生平故事简介,对陈树人的评价

陈树人,原名政,又名韶,字树人,以字行。别号二山山樵、葭外渔子、得安老人等。广东番禺人,生于1884年2月9日(清光绪十年正月十三日),出身于较富裕的书香门第。早年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十七岁师从广东著

知名人物 陈布雷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布雷的评价

陈布雷,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浙江慈溪西乡宫桥(今属余姚)人,1890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生。先世务农,祖父陈克介以经营茶业往来于赣浙间,置有田产。父亲陈依仁继承祖业,生有子

知名人物 陈友仁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友仁的评价

陈友仁,英文名EugeneChen,1878年(清光绪四年)出生于中美洲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兴梅地区。父亲陈阿金[1]早年曾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流亡海外,辗转到英属西印度群岛,先是

知名人物 陈诚生平故事简介,对陈诚的评价

陈诚,字辞修,号石叟,1898年1月4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生,浙江青田县人。父陈希文,清末诸生,任青田县立高等小学校长。陈诚九岁入小学,1912年赴丽水入省立第十一中学,后转读第十一师范。

知名人物 陈鹤琴生平故事简介,对陈鹤琴的评价

陈鹤琴,浙江上虞县人,1892年3月5日(清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七)生。父亲陈松年,在本县百官镇开小杂货店为生。陈鹤琴六岁丧父后,家境困顿,帮助母亲张氏替人洗衣补助生活。七岁起入塾六载,攻读四书五经。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