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被后世神话的凡人 蜀汉丞相诸葛亮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过是被后世神话的凡人 蜀汉丞相诸葛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过是被后世神话的凡人 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一度以来,在罗贯中《三国演义》里,诸葛孔明是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人物。
甚至千百年来,诸葛孔明成为了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
散文、书法、发明我们不作考究。孔明的政治、军事始终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也正因为如此,那个真正的诸葛孔明倒是渐渐地模糊起来。
“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一件件纷呈多彩的故事,把一代武侯诸葛孔明塑造成了一个近乎神的形象。
在笔者看来,诸葛孔明终究不过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博学多才如他,但也并非无所不能,即便谋略也通也时常失算。可以说诸葛孔明有他高尚的人格,却也有他难以磨灭的性格上致命弱点。
深刻的了解甚至是读懂诸葛孔明,笔者认为需要从社会大背景、正史、演义小说一起来看。
正史《三国志》里对诸葛孔明未见刘备之前,是这样记载的:“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后来的事儿,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出山,于是有了那个著名的《隆中对》。
既然讲《隆中对》那不得不提在《隆中对》之前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这个东西,与诸葛孔明的《隆中对》相仿,即便不足以说明诸葛孔明抄袭鲁肃。但诸葛亮在三顾茅庐出的《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
笔者记得毛泽东润之公曾评价诸葛孔明:“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按《隆中对》的思想,那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看似没有任何瑕疵,诸葛孔明是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似乎很合理。
但,荆州,西川两地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那是由多么不容易,千里之遥分兵败亡是必然。日后不是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导致了第一次衰落吗?
很明显,这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但我们知道,人非圣贤,又非神仙,不可能事事算到。诸葛孔明在那个诸侯并起,四处动乱的时代,能够拟定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他的高明之处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你要说,凭隆中对就认为诸葛孔明很厉害,那显然是不客观的。
演义里,诸葛孔明那是被刘备奉为至宝。但实际上,自三顾茅庐隆中对之后,诸葛孔明出山10多年的时间里,他所干的事情就相当于现在税务局、粮食局局长,10年以来是没有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
诸葛孔明第一次在军事上被刘备用上,便是曹操下江南时。
做了什么事情呢,就是让诸葛孔明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联手共抗曹操,也仅仅是去游说。
像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虚构。
诸葛孔明真正成为军师,便是曹操赤壁大败之后。
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说到军师,不得不说在荆州拜的庞统庞士元。这个与卧龙齐名的凤雏先生。除献了个连环计外,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跟张鲁打,为了和诸葛孔明争功劳,落得“落凤坡”的下场。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孔明这才离开荆州,由关羽主持荆州事务,他呢也真正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
关羽攻克成都,《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样记载的:“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平定成都之后的10年,建安26年,诸葛亮孔明拥刘备为帝,建立了西蜀王朝。
也就在那时,诸葛孔明才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
蜀汉政权建立了,不得不说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
诸葛孔明虽然是蜀汉相国,但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
而这两个人之间是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以诸葛孔明的谨慎,关羽北征,荆州一直空虚。而关羽兵出荆州有半年之久,诸葛孔明没有为荆州增添一兵一卒。
从这件事来看,不合情理。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孔明不发兵将相助关羽守荆州,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但我们又知道,诸葛孔明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羽甚至有可能是诸葛孔明借助东吴之手杀害。
众所周知,罗贯中先生写三国是美化西蜀美化诸葛孔明,但熟读《三国演义》原文的都知道,笔锋里也处处暗示。
回到诸葛孔明。刘备去世之后,诸葛孔明继刘备遗志,把统一华夏作为毕生最大目标。
要北上伐曹操,必先平定南方。于是就又有了那个虚构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为什么说虚构呢。因为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按照诸葛孔明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有史为证:“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那么“七擒孟获”又是怎么流传,被罗先生写进去呢。很有可能是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但不可考究。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孔明确实是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的,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之后的事情,就是诸葛孔明北伐了。
第一次北伐,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因失街亭而告终。
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诸葛孔明的用人一般。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孔明还是重用了马谡。北伐第一次收复了姜维,但没给姜维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到了最后让姜维成了一个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的境地。
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因粮尽而还。
第三次北伐,诸葛孔明渐渐疏远魏延,又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第四次北伐,凭借木牛运粮,尽退军,射杀了张邰。
第五次北伐,兵出斜谷,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仲达对阵渭南。也正是这一次司马仲达最终熬死了诸葛孔明。
说到这,必须要强调的是,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六出祁山。诸葛孔明北伐也只有五次。也是这五次北伐,让蜀汉内耗了很多,成为自刘备彝陵之败后,蜀汉的第二大衰亡之路。
纵观诸葛孔明一生,充其量不过是少有谋略,长于散文书法内政的卧龙先生。
而他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又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
毫不夸张的讲,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都是不争的事实。
即便后世推崇的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而他诸葛孔明一生成败也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从某种程度上讲,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着追求,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推崇。也就难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也是情理之中。
相关参考
曹魏有五谋士流传后世,能与曹魏三分天下的蜀汉,也有四个杰出的谋士,称为蜀汉四相他们是谁呢?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蜀汉最高的官职是什么?诸葛亮的丞相一职有什么权力?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备在成都称帝后,诸葛亮直接升为丞相,负责主持朝政。蜀汉的官职也是承袭汉朝,不过东汉为了加强皇权不设丞相,只有西汉才有丞相
三国蜀汉宰相诸葛亮,一生替蜀汉鞠躬尽瘁,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多次北伐,可惜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他在白帝城接受刘备托孤,因此除了祭祀以外的事情,他一个人全包,不过这却引起嫉妒他的大臣不满,认为诸葛亮这
从蜀汉出来的人物,绝对都是三国当中的名人,刘备册封的五虎将更是名人当中的名人,世世代代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这五虎将中有三位、或者说三位半都有被封神,唯独常胜将军赵云还是凡人一位,难道后人并不喜
三国蜀汉宰相诸葛亮,一生替蜀汉鞠躬尽瘁,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多次北伐,可惜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他在白帝城接受刘备托孤,因此除了祭祀以外的事情,他一个人全包,不过这却引起嫉妒他的大臣不满,认为诸葛亮这
司马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几乎家喻户晓,此君曾是曹操幕僚,后来辅佐曹丕、曹睿,是曹魏三朝元老。在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对决中,司马懿稳定西部,同时凭借战功逐步走进魏国权力核心。最终,司马懿废曹氏最后
蜀汉丞相诸葛亮,他一生丰功伟绩,为蜀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自先帝三顾茅庐以来,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匡扶汉室而努力!并且在刘备集团担任至关重要的机要军师,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巧取荆州,谋取益州,无不在诸
> 后世之人,包括一些历史学者都认为,死后,他的高足继承了诸葛亮的权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志·后主传》载:“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诸葛)亮卒于渭滨……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东吴权臣,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东吴权臣,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