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宗仰生平故事简介,黄宗仰历史评价,黄宗仰怎么死的?

Posted 章太炎

篇首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宗仰生平故事简介,黄宗仰历史评价,黄宗仰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宗仰生平故事简介,黄宗仰历史评价,黄宗仰怎么死的?

黄宗仰,一名中央,字宗仰,别字楞伽小隐,自署乌目山僧,晚年又称印楞禅师。出家前原名黄浩舜,又名同仁,江苏常熟梅李乡人。生于1861年11月12日(清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

黄宗仰的父亲黄长先有子女各三人,宗仰排行第二。宗仰自幼聪明颖悟,曾受业于常熟翁同龢门下,他勤奋攻读,文章写得辞茂义幽,不同凡响,深得翁的赞赏。黄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女,他受母亲的影响较深。十六岁时,其父兄曾逼他学掌店事,而他对此毫无兴趣,因此愤然离家出走,到当地三峰清凉寺削发为僧。1881年去镇江江天禅寺(俗称金山寺),受戒于显谛法师,赐名宗仰。宗仰开始为知客僧,后游方遍历北方各省,也曾循海到过越南。他每到一处,便把当地山川景色写入诗篇,绘成画幅。由于他见多识广,学识渊博,加之办事干练,不久被升为江天寺监院。

1892年,上海犹太富商哈同夫妇到镇江游金山寺,哈同妻罗迦陵见到这位年轻监院一表人才,谈吐不俗,精通佛学经典又工诗擅画,很是赏识,乃礼聘黄宗仰去沪在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主持讲授佛经,宗仰应邀前往。

在爱俪园,宗仰对外自称“乌目山僧”(因他家乡有座山名乌目山)。他给罗迦陵等讲经,宣扬佛法并当上总管,深得哈同夫妇的信任。他还主持了爱俪园的营建设计,园中各处胜迹,如挹翠亭、大好湖山、梅园、文海阁等匾额题字多出自宗仰的手笔。

1899年,时仅十九岁的李叔同慕名到上海拜黄宗仰为师,从他学习金石书画。翌年黄宗仰与李叔同及上海名画家任伯年、书法家高邕之等组织上海书画公会,每周出版一张书画报,精印古今名画书法,颇有声誉。

黄宗仰虽是出家人,却时刻关注国事,怀献身济世之志。1901年秋,《辛丑条约》订立,黄以为国耻,曾手绘“只记颓京城下盟”的《庚子纪念图》并广征友朋诗文,汇编成册,付梓流传,以期国民能“激奋忠爱,克臻强盛”[1]。次年春,他与章太炎、蔡元培、吴敬恒、蒋维乔等爱国志士结成好友,时相过从,认为挽救危亡,应从改造教育入手。4月,与蔡元培、邹容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2],会址设在上海泥城桥福源里,公推蔡元培任会长与评议长,拟编订教科书,改良教育,以挽救危亡。中国教育会在蔡元培领导下,创办了不少的文化教育机构。由于黄宗仰出力甚多,中国教育会特在常熟设支部,并办有塔后小学。

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五班学生贝寿同等五十余人,因校方禁止谈论时政,以退学表示抗议,并要求中国教育会办学。黄宗仰遂向中国教育会建议集资自设学校,以收容南洋公学的进步学生。在他的劝说下,罗迦陵捐助了500两纹银。11月16日,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以蔡元培任总理,章太炎、黄炎培、蒋维乔等任义务教员。黄每周到爱国学社讲授一次佛学,他结合阐述平等大同等哲理,宣讲革命思想,每次讲学大教室都挤得水泄不通,从此“革命和尚”的雅号便传播学社内外[3]。

爱国学社还经常在张园举行演讲会,宣传革命。章太炎、吴稚晖等都来参加,黄宗仰每会必到,有时也发表演说,多慷慨激昂。同年,黄由于接受反清革命思想,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

1903年春,因沙俄觊觎我国东北三省,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拒俄义勇队,不久被日本政府强行解散,黄兴、陈天华、蔡锷等又在东京成立军国民教育会。爱国学社也在国内组织义勇队,并成立军国民教育会,增设军训课,以备将来军事行动之需,黄宗仰毅然加入,脱掉袈裟换上戎装,在集训操场上还练枪法和投弹,其爱国热忱有力地鼓舞了师生斗志。

爱国学社的爱国革命活动,在中国教育会内部引起争议。蔡元培支持这些活动,主张听由爱国学社脱离中国教育会,时中国教育会改选,黄宗仰被大家推为会长,他以中国教育会会长名义支持蔡元培的主张,并在《苏报》上撰文《贺爱国学社独立》[4]。

那一段时间,黄宗仰不断以“黄中央”署名,为《苏报》撰写稿件,大力宣传革命思想,还冒着危险将邹容的《革命军》小册子亲自出资出版,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于1903年5月在上海问世。它是上海最早出版宣传革命的单行本书籍。6月末发生了《苏报》案,《苏报》被封,黄宗仰也被缉捕,在罗迦陵资助下,避走日本。

当时适逢孙中山于安南、暹罗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抵达日本横滨,黄宗仰谒见化名“高野长雄”的孙中山,表达了自己十分仰慕的心情。两人倾心交谈,相见恨晚,结为知己,黄长孙中山五岁,遂以兄弟相称。在孙中山教育影响下,黄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他在日本撰文、演说,大力进行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宣传,同时尽力支持革命活动。同年9月,孙中山为了扫除保皇邪说、规复革命机关,离日本赴檀香山,黄慷慨资助旅费200元,留日学生在东京出版的宣传革命的刊物《江苏》杂志,因经费不继,一度中辍,黄宗仰募资助其复刊。

1908年,清帝光绪与太后慈禧相继去世,国内党禁稍弛,黄即由日本返沪,重返爱俪园。这年他接到孙中山从美国来函[5]。翌年,由黄宗仰主编的《商务日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政策,深受读者欢迎。

1911年10月,辛亥武昌起义爆发,上海响应,黄宗仰也出力不少。后来,陈其美和李燮和在上海光复后争夺沪军都督一职,他从中调停,代筹饷糈,消除各方阻力,使上海的革命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返回上海,黄宗仰首先得讯,特雇一小汽船出吴淞口外相迎,并热情邀请孙中山去爱俪园。孙中山在爱俪园接见了议和代表伍廷芳及其他来客三十多人[6]。

中华民国成立后,黄宗仰与章太炎设想对佛教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民国的精神支柱,1912年3月成立了佛教会,并参与编辑《佛学丛报》。稍后,黄在爱俪园中组设和主持华严大学。由罗迦陵资助刊印的《频伽大藏经》也于1913年春全部印出,计经凡一千九百一○余种,分为八千四百一○余卷,历经五年耗资二十万两,黄宗仰为之付出无数心血,章太炎特为之作序,称赞黄“绍隆一乘,救兹来世,为晚明旭大师后三百年发扬胜义之第一人”[7]。

在热衷弘扬佛教的同时,黄宗仰并未减少他对民初政治局势的关注。针对当时革命党人分裂涣散状况,他曾发表《告同胞销除意见书》一文,呼吁“当以时局为念,泯私见,顾公益”,“万众一心”,拥戴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黄清醒地看到了“革命成功”的背后潜伏着危机:内有“袁贼之奸”,外有列强环伺,如“萧墙自讧,与人可乘之机,迨事已糜烂,悔嗟莫及”。果然,袁窃取大总统后,又于1913年3月派人刺杀宋教仁,黄乃作《宋案愤言》和《讨袁篇》坚决主张讨袁[8]。

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黄即由失望而陷入颓唐;加之在爱俪园也渐遭冷遇,大总管姬觉弥的排斥打击,使他看破红尘,决心廓然归山。

1914年,黄宗仰回到镇江江天禅寺,因资历深、才华卓著,被推为首座和尚。1916年黄宗仰开始闭关静修,遍览十二部经。至1919年6月出关,与扬州两位高僧同游南京栖霞寺。这座曾繁荣一时的六朝古刹,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仅剩下头道山门和断壁残垣,黄宗仰感慨万分。当时仅有一个法意和尚在此结茅侍奉香火。法意和尚恳请黄宗仰留此担任住持,重振山门,黄当即允诺。此举曾获江天寺方丈青权法师的大力支持,将江天禅寺的部分佛像、用具迁往栖霞寺,因黄宗仰为金山法派,栖霞道场自此改为金山分宗,这就是金山寺分灯的由来。

1919年7月,黄宗仰就任栖霞寺方丈,众称印楞法师。他为复兴古寺含辛茹苦,煞费苦心,但重建资金不易解决,孙中山先生得知后亦曾捐赠万元资助。当栖霞寺部分修复后,举行方丈升座仪式,这一天各名山古刹的长老、僧人及居士们云集古寺庆祝,由于来宾众多,当天沪宁铁路局特地在栖霞山麓增设一个支站——后来称栖霞山火车站。由于黄宗仰的到来,栖霞镇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而变得日益繁荣起来。

黄宗仰为修复栖霞寺殚精竭虑,终因积劳成疾,未能等到古寺全面修复,即在1921年7月圆寂于僧舍,被誉为:复兴栖霞古寺第一祖。

注释

[1]乌目山僧编:《庚子纪念图》,辛亥上海刻本。
[2]《中国教育会章程》,《选报》第21期,1902年7月5日。
[3]俞子夷:《蔡元培和光复会草创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学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七),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508页。
[4]冯自由:《黄宗仰传》,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委会编《革命先烈先进传》,(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年版,第532页。
[5]原件藏栖霞古寺。
[6]《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报告二》,《历史档案》1981年第4期,第46页。
[7]冯自由:《黄宗仰传》,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委会编《革命先烈先进传》,(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年版,第533页。
[8]袁鸿林:《黄宗仰》,《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3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相关参考

黄宗羲为何坚持裸葬自己 黄宗羲的生平简介

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伟人大多出生于动荡的时代,黄宗羲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成长为一代思想大家。晚年的黄宗羲提出裸葬自己引起了家人的不解,但黄宗羲最后还是以裸葬入土,那黄宗羲为何坚持要裸葬自己呢?

历史人物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疏请召还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通政丁启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

历史人物 黄宗羲简介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黄宗羲生平

  (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

历史人物 黄宗羲简介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黄宗羲生平

  (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

历史人物 黄宗羲的黄宗羲的生平介绍_黄宗羲定律_黄宗羲怎么读

本名:黄宗羲别称:梨洲先生字号: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主要作品:《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

历史人物 黄宗汉简介

黄宗汉  中文名称:黄宗汉  又  名:寿臣  性  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  民  族:汉族  生卒年:?~1864www.cha138.com  生平简介  黄宗汉(?~1864)字寿臣。清福建

知名人物 黄宗英是怎样的人?黄宗英人物历史评价?

黄宗英在我写作间的书柜里,陈放着小手掌那么大小、高宽不过十厘米、长不过二十厘米的椭圆形草编,中间放着一枚鸡蛋大小、深褐色、褶皱重重叠叠的干果。来访的朋友总问我那是什么宝贝,可是谁也没有猜对过那是什么。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五大家之一黄宗羲简介,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人物生平为父鸣冤,庭锥奸党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