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 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知识虽宝贵,但更可贵的却在于运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历史 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历史 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寇准是一个让皇帝又爱又恨的人物,他才学很大,见识也非凡,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有办法。但牛脾气也很厉害,常常是梗着脖子与皇帝对着干。把他几次贬出京城,又几次召回,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耿直之性不改。也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一代名臣的风采。
一、诚实正直,性情刚烈
寇准从小就是个有为少年,学习刻苦,不浪费时光,通晓《左传》、《春秋》等名著,对儒家的经典《论语》等更是精通。勤奋学习的结果,不仅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培养了他诚实正直的良好品质。
公元980年,寇准十九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宋太宗选拔人才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年龄大一些的,大概他是觉得年龄大的人稳重会办事。既然皇帝喜欢,那些考生也就纷纷投其所好,一些人总是故意把自己的年龄说大一点,反正当时的户口登记也不怎么完备。寇准是真有才学,但十九岁就考进士实在是有些小了点。早在唐朝时就有句话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五十岁的人能中进士已经不错了,十九岁的黄口小儿就要考进士,听着都让人觉得玄乎。有人就出主意了:把年龄改大一点吧,改大些中选的机会就多一些了。可是,寇准脖子一梗:我正是积极追求进步的时候,怎么能做欺骗君王的事呢?考得中就中,考不中接着再考,做假的事是万万不行的。好在太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年轻就将他归入另类,而是很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他顺顺当当的考中了进士。
中进士之后,他先当了一段时间的京官,接着就外放去做地方官,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又回到了朝廷。到了989年,在一次单独对太宗皇帝的工作汇报中,因为说的话过于坦率,提的意见尖锐,话刚说到一半就惹得太宗皇帝很不高兴,生气站了起来,要转身回内宫。可是,寇准没把皇帝老子的发怒当回事,而是用手拉住太宗的袖子说:您请坐下,别急着走,我的话还没说完呢。坚持把该说的都说完,该提的意见都讲透,并得到太宗肯定的回答后才退下。
寇准的这一手,让太宗感到很意外、很震惊,也很高兴,他毕竟是一个明事理的皇帝,知道寇准是出于一片忠心,是为了大宋的江山。所以,不仅没怪罪他,还对众人夸奖说:我得到寇准这个贤臣,好比是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太宗的夸奖使寇准受到了鼓舞,也使他坚定了凭着一腔忠直的信念、为大宋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决心。此后,寇准的直言相谏、直言抗争伴随了他的一生,与皇帝吵,跟同僚吵,常常是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搞得有人恨、有人怕,有人让着他、有人使绊子害他。他也因此多次被贬出朝廷(当然,贬了之后再召回,在眼前时烦他,不在身边时想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但他毫不后悔,更不收敛和改变。以至后来太宗皇帝都很有些伤感地对他说:耗子麻雀都能知道人的好意,你就不明白我对你的栽培与器重么?就不能改改你的臭脾气么?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寇准依然故我,不管是让他当宰相还是降他的官,都决不去曲意逢迎,真宗皇帝也只好无奈地说:寇准的刚烈个性,一点也没有改变啊。
二、虚怀若谷,光明磊落
对皇帝,对同僚,寇准决不肯妥协,是因为他认定自己没错。而对下属,寇准却绝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而是大度虚心。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了一则趣事,说寇准刚当上宰相时,消息传到全国,担任益州(今成都)刺史的张咏对下属说:寇准是个了不起的奇才,只是学问水平还有些欠缺。不想这话被一个惯会溜须拍马的小人记住了,正愁巴结新任宰相没有门路,拿着这个小报告岂不是很好的敲门砖?于是,很快的就把张咏的议论报到了寇准那里。不曾想寇准不但没有对张咏产生忌恨,反而对敢于大胆指出自己不足的张咏很是佩服。那位打小报告者自然是事与愿违,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后来,寇准被贬官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正好碰上张咏从益州调回京师路过陕州,寇准得知后,在任所设盛宴款待张咏。吃饱喝足,张咏要走时,寇准又亲自把他送到城外,并拉着张咏的手十分真诚地问:张兄是一个对人对事有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的人,有什么对我教诲的吗?张泳对寇准的这种胸怀很是感动,觉得不能不说可又不能明说,就慢慢悠悠地说:你读一读《汉书》的霍光传吧。寇准当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回去后找到《霍光传》一字字从头读到尾。当看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突然明白过来,说:这就是张老兄准备对我说的道理了,是希望我多读些书啊。寇准也顺便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虽然在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可是,毕竟步入官场的时间太早,公务忙碌,竟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好在张咏及时提醒和点化,此后,寇准果真踏踏实实地读了许多书,使自己的学问水平有了一个飞跃,对人对事也看得更加透彻,治理国政的才能更高了。
面对批评,寇准这种闻过则喜,努力改正的态度,不仅在当时传为佳话,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对待那些阿语奉承之徒,却一点也不给面子。
真宗皇帝执政的后期,很宠信大臣丁谓。这丁谓是一个很会看人下菜碟的人,他把真宗皇帝哄得高兴,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为了自己利益的需要,丁谓又猛拍寇准的马屁。极力想把寇准拉到自己一边。在一次宴会上,寇准酒喝的高兴,不小心在胡须上沾了些菜汤,丁谓看到后,马上起身过来用自己的衣服替寇准把胡须擦干净。对这种明显拍马的举动,如果是放在别人身上也就过去了,甚至还会觉得很高兴,很有面子,因为丁谓可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啊。但寇准就是寇准,斜着眼对丁谓说:你的官也不小了,也算国家的重臣了,顾忌一下白己的身份吧,不要做这些溜须拍马的事好不好?说的丁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下不来台。
被人骂了没关系,只要你骂的对,就虚心改正,这一点,能做到的人虽然不多。但总还是有的。而在别人拍马屁时抬起腿来踹上一脚,况且这拍马屁的人还是一个副宰相级别的皇帝宠臣,能够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但这正是寇准刚烈个性的最好体现,也是他嫉恶如仇、诚实正直、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写照。
相关参考
【点击英雄】杨业是北宋时候抗击辽朝的著名将领,他善于用兵,带领宋军取得了许多次抗击辽军的胜利。他的后代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抗辽,满门忠烈,被誉为忠勇的杨家将。> 【事迹微缩】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
宋朝人物中文名:杨业别名:杨继业、杨重贵、杨令公、刘继业国籍:北汉→宋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公元986年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外号:杨无敌官职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时代当中,人的平均寿命都是很低的,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室,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安排,毕竟封建时期,医学发展都很落后,再一个就是环境影响,原因有很多,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说的,是清朝的惇亲王奕誴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宋真宗说:“听说寇准这个人好强任性,怎么办?”这个大臣说:“现在辽朝进犯中原,
历史人物 花解语简介 花解语怎么死的 花解语与杨延平 花解语抗辽的故事-
中文名:花解语 国籍:中国性别:女 民族:汉族朝代:宋朝 性别:女www.lishixinzhi.com 配偶:杨延平 花解语——一代杨门女将 花解语为杨继业和佘赛花的长子杨延平(杨大
历史人物 花解语简介 花解语怎么死的 花解语与杨延平 花解语抗辽的故事-
中文名:花解语 国籍:中国性别:女 民族:汉族朝代:宋朝 性别:女www.cha138.com 配偶:杨延平 花解语——一代杨门女将 花解语为杨继业和佘赛花的长子杨延平(杨大郎)之妻。
南北朝的混乱总让人唏嘘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在这人不如狗的年代里,偏偏出了个菩萨皇帝――萧衍。萧衍是南兰郡武进人,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大汉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也是兰陵萧家建立的,但是后来萧
本站网上御驾亲征的皇帝不少,但被臣子逼着亲征的不多,这其中,宋真宗(998~1022年)大概算个典型。 1004年,辽国再次对宋发难,20万大军气势汹汹挥戈南下,前锋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
历史人物 北宋抗辽名将、应州观察使张昭远简介,张昭远武艺有多高强
因武艺高强敌军无人敢于他交锋,以功授左班殿直寄班祗侯。他每次出使回来,都要向皇帝奏报利害,大多符合皇帝心意,后调任忻州都巡建,经多次升迁转至内殿崇班。1017年宋真宗亲自提名让他担任西上阁门副使,不久
历史典故:寇准坚决抗辽 十一世纪初,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人心惶惶,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这时,一位大臣竭力主张抵抗,并竭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位大臣就是宰相寇准。 寇准从小聪明好学。十九岁那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