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黎烈文生平故事简介,黎烈文历史评价,黎烈文怎么死的?
Posted 自由
篇首语:等不到的晚安就别等了,挤不进的世界就别挤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黎烈文生平故事简介,黎烈文历史评价,黎烈文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黎烈文生平故事简介,黎烈文历史评价,黎烈文怎么死的?
黎烈文,1904年5月18日(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初四)生,湖南湘潭人。小名六曾,曾用笔名维克、林取、达伍、达六等。祖父曾任台湾知府,父亲也在福建做过官,是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家庭。
黎烈文小时在家乡读书。十八岁时到上海,报考录取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助理编辑,旋参加文学研究会,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26年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又转道法国,进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四年,得文学硕士学位。黎在法半工半读,课余为上海《申报》特约撰稿,并为商务印书馆翻译法国文学名著。
1932年,黎烈文偕妻子严冰之(蕖影)回国,到达上海。先在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上海分社翻译法文新闻稿兼编辑,因个性耿直矜持,与主持者意见不合,且对翻译新闻稿缺乏兴趣,乃拂袖而去。
其时,黎烈文的叔母黄渔仙为《申报》馆主持人史量才教授古琴[1]。经黄介绍,史获知黎曾留学法国,擅长文学,遂邀请他担任《申报》副刊《自由谈》助理编辑。
《自由谈》原系周瘦鹃主编了十多年的副刊,内容陈旧,与时代潮流大相径庭,而史量才当时意气豪迈,锐意革新《申报》,对《自由谈》确定“务以不违时代潮流与大众化为原则”的编辑方针[2]。黎烈文参与《自由谈》编辑工作一开始,就在1932年12月1日发表一篇《幕前致辞》,认定“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进步中,都在近代化”,“我们对于进步和近代化的立足点,却是要牢牢站定的”。“我们只认定生活的要素,文艺,是应该而又需进步的,近代化;同时却也不愿离观众太远。”[3]当天的《自由谈》还发表了叶圣陶道破“自由谈”本质的杂文和冰莹祝贺《自由谈》新生的文章,以及严冰之翻译的法国梅里美的小说《托勒得的珍珠》等,面目为之一新。
黎烈文与周瘦鹃之间在编辑方针上立刻产生了矛盾。史量才支持黎烈文的革新行动,改任黎烈文为《自由谈》主编。为照顾老同事起见,史在《申报》上另辟一副刊,名曰《春秋》,由周任主编。
黎烈文主持《自由谈》伊始,即进一步表示:务使《自由谈》的内容“更为充实,成为一种站在时代前面的副刊,绝不敢以‘茶余酒后消遣之资’的‘报屁股’自限”[4]。基于这一立场,黎在选稿上,往往偏重于描写现实生活而寓意深长的杂文。当时,许多左翼和进步作家欢迎《自由谈》的革新,都纷纷投稿。鲁迅、瞿秋白、茅盾、郑振铎等许多进步作家,都是《自由谈》的撰稿人。
《自由谈》得到进步力量的赞助,在当时白色恐怖弥漫、文化“围剿”猖獗的上海,给广大读者打开了一个呼吸清新空气的窗口。特别是鲁迅(笔名何家干等)、茅盾(笔名玄)等人的文章,像匕首和投枪,针砭时弊,切中国民党反动派的要害,帮助读者认识到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于万马齐喑中一新耳目,深受爱国人士及进步青年的欢迎。
另一方面,《自由谈》的革新,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特务机关刊物《社会新闻》的竭力反对。他们不惜恶意诽谤,造谣破坏。在黑暗势力的重重压迫下,主持《自由谈》编辑工作半年多之后,黎烈文在报上刊登了一则《编辑室启事》,说:“这年头,说话难,摇笔杆尤难”,“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若必论长议短,妄谈大事,则塞之字簏既有所不忍,布之报端又有所不能,陷编者于两难之境,未免有失恕道。”[5]字里行间,表达了编者难言的苦衷。此后,《自由谈》在选稿方面,游记、随笔等散文小品较前多了些。但格调不变,左翼和进步作家仍源源投寄稿件,不过斗争策略有所改变,在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刻的内容。
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加紧推行其文化“围剿”政策,对《自由谈》视为眼中钉,一再向《申报》当局施加压力。5月9日,《自由谈》上登出了《黎烈文启事》:“烈文现因事忙,对于本刊编辑事务无暇兼顾,自即日起,关于本刊一切事项由张梓生先生主持。”黎主编《自由谈》共一年五个月零八天。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他全力贯注于《自由谈》的编辑工作,连他夫人临蓐也无暇照管,以致她独自死在医院里[6]。继他之后主编《自由谈》的张梓生,萧规曹随,风格依然,到1935年10月31日也被迫去职。
1935年,黎烈文与鲁迅、茅盾、黄源等组织“译文社”,出版《译文丛刊》,介绍外国文艺作品。
1936年9月,黎烈文在上海创刊并主编《中流》文艺半月刊,着重刊登短篇作品,及反映当时政治斗争的文章。撰稿人大都是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鲁迅逝世后,1936年11月5日的《中流》第1卷第5期刊出纪念专号,选登了许多人的纪念文章,黎以《一个不倦的工作者》为题,追忆鲁迅的忘我劳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时,《中流》出了抗敌专号。8月《中流》停刊,共出22期。
其间,1936年在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动中,巴金和黎烈文起草过由鲁迅等签名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10月,黎又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了名。
抗战开始后,黎烈文到了福州。由福建省教育厅长郑贞文推荐,于1938年担任福建省教育厅中等学校国文科视导员。1939年到永安,抱着“推重车上峻坡的雄心”,创办“改进出版社”,自任社长,并由杜俊东、陈范予、陈占元、许天虹等协助,编刊了《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现代儿童》等刊物和《改进文库》,出版了适应抗战需要的青少年学生通俗读物。
抗战胜利后,黎烈文于1946年初到了台湾,应台北《新生报》社长李万居(留法同学)之邀,一度担任台北《新生报》社的副社长,仅20天即去职。“二二八”事变发生后,黎烈文到台湾大学文学院任外文系教授。50年代初,黎应《中华日报》台南部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于吉之约,撰写文艺专栏文章,题为《艺文谈片》,每周一篇,内容大抵为欧陆文坛掌故,如《名著的代价》、《华格纳访贝多芬》、《文豪的归宿》等。黎对外国文学研究有素,此时信手拈来,写得逸趣横生,颇为读者爱好[7]。
1972年10月31日,黎烈文在台湾病逝,身后萧条。
黎烈文逝世后,巴金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怀念黎烈文》一文说:“我不能不想起那位在遥远地方死去的亡友,我没有向他的遗体告别,但是他的言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埋头写作,不求闻达。不多取一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应当是他的遗言吧。”
黎烈文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小说集《舟中》、散文集《崇高的女性》、《西洋文学史》、《法国文学史》;标点《大唐三藏取经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译著有《冰岛渔夫》、《红与黑》、《脂肪球》等。
注释
[1]黄渔仙,名松,福建泉州人。与黎烈文叔父结婚,婚后到湘潭,生二女(曾昭、琼昭),丈夫逝世后携女到上海,为其同乡人中南银行总经理黄浴沂聘为家庭教师。史量才因黄浴沂之介绍,请黄渔仙教授操古琴。解放后,黄渔仙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擅绘画、弈棋,通昆曲。晚年归故里,1982年5月30日病逝。黎烈文原为黄渔仙之侄,因其叔无子,遂为黄之嗣子。(以上据原《申报》总经理马荫良口述)
[2]《今后本报努力的工作——纪念本报六十周年》,《申报》1932年11月30日。
[3]《申报·自由谈》1932年12月1日。
[4]《编辑室启事》(一),《申报·自由谈》1932年12月12日。
[5]《编辑室启事》,《申报·自由谈》1933年5月25日。
[6]鲁迅:《伪自由书·前记》,《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曹聚仁:《我与黎烈文》,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相关参考
说到赵烈文应该还是有不少人知道他的,他是清朝这个时期非常著名的预言家,当然了这是后世的人给的一个封号了,预言家这个东西有的时候真的只是说说而已了,但是赵烈文这个人还是真的是挺强的,话说他被称为是预
王尔烈别名仲方,生于辽阳县贾家堡子,是清朝才子。16岁因诗文书法声名远扬,担任翰林院编修、侍读等职。王尔烈因才扬名,民间流传着他文压三江的故事!王尔烈>王尔烈文压三江的故事>三江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导读:近日,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出版。曾国藩炙手可热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劝他起兵自立,把皇帝宝座抢过来。与曾国藩无话不谈的赵烈文,却始终不提这件事。一个狂妄书生的死,让赵烈文确信曾国藩
撰文|赵立波作为曾国藩最重要的幕僚之一赵烈文,在其身后留下的二百多万字《能静居日记》,从咸丰八年(1858)到光绪十五年(1889),跨度长达三十二年,记录了赵烈文从二十七岁到五十八岁的人生重要历程和
历史人物 木华黎主要事迹 木华黎人物生平 木华黎人物成就简介
本名:木华黎别称:木合里、摩和赉、穆呼哩所处时代:大蒙古国民族族群:蒙古族出生地:阿难水东出生时间:1170年www.cha138.com去世时间:1223年主要成就:元朝开国功臣,大蒙古国四杰之一官
木华黎,又有木合里、摩和赉、穆呼哩等称呼,是成吉思汗手下著名大将,是蒙古帝国开国功臣。 木华黎公元1170年在阿难水东出生,去世于公元1223年,孔温窟洼第五子。史料记载,木华黎长的这么一副相貌
木华黎,又有木合里、摩和赉、穆呼哩等称呼,是成吉思汗手下著名大将,是蒙古帝国开国功臣。 木华黎公元1170年在阿难水东出生,去世于公元1223年,孔温窟洼第五子。史料记载,木华黎长的这么一副相貌
木华黎木华黎跟随铁木真四十多年,参与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被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等,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木华黎的主要成就>蒙金战争初期,木华黎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
文/小冷为了打击太平军,清政府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力量,而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湘军成立以后,曾国藩为了打造一支与众不同的军事力量,就开始大肆网络人才为其所用。 曾
木华黎木华黎跟随铁木真四十多年,参与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被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等,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木华黎的主要成就>蒙金战争初期,木华黎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