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杜生平故事简介,李杜历史评价,李杜怎么死的?
Posted 伪军
篇首语:做好自己,不为别人的欣赏而存在,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杜生平故事简介,李杜历史评价,李杜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杜生平故事简介,李杜历史评价,李杜怎么死的?
李杜,原名荫培,字植初,奉天(今辽宁)义县人,1880年8月4日(清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九日)生。父亲李万钟,半农半商。李杜在四个兄弟中居长,六岁入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童子试名列前茅。十九岁时家道中落,辍学至烧酒作坊当学徒。
其时清政府窳败,国势日衰,李杜决心从军救国,于1901年告别双亲和新婚的妻子,投入清军第二十镇,充任司书。1905年李杜得以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不久担任连长、奉军左路教练官。他仍好学习,与革命党人多有接触。武昌起义爆发后,李杜所部驻锦州,一切尚听命于清廷,但他倡议所部剪发辫,并保护革命党人不受损害。1912年李杜任奉天后路巡防管带。1918年任陆军第二十九师步兵十四团第三营营长,不久转任奉军总司令部第四输送大队长。翌年李至北京,任步军统领衙门谘议、将校研究所所长、军事科科长。
1920年,李杜被任命为黑龙江山林警察局局长,负责清剿林区匪患。1921年8月,李署吉长镇守使署参谋长。越年,兼吉林陆军补充队队长,后改任东三省陆军步兵第五十六团团长。其时“蒙匪”骚扰祸害民众,虽屡加清剿,其首领巴布扎布被击毙,但余部仍扰民不止。李杜单骑直赴“匪巢”,劝其归顺,不避危险,谈判二十余日,终获成功,深获同僚称颂。1923年起,李杜出任吉林警备队统领,翌年兼长春戒严司令,多次率部征剿土匪。
1925年,李杜任东北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十旅少将旅长。是年11月,奉军第三军团第十军军长郭松龄与国民军首领冯玉祥签订密约联袂倒奉,将所部改编为东北国民军,要求张作霖下野。12月5日郭部占领锦州,进兵巨流河。李杜奉命率部在山海关一带狙击。万家屯一役,李力主双方息战,减少无谓牺牲。接着郭军抄袭奉军左翼,兵撤锦西连山的李杜所部处境危急,但他不忍焚毁连山,下令所部严明军纪,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嗣后张作霖得日本出兵援助,郭松龄兵败被杀。
1926年初,李杜转任东北陆军第九旅旅长,兼吉林依兰镇守使。由于李治军严明,爱民有加,甚受吉林督军兼省长张作霖之器重,乃以自兼之东北边防军第十五师师长一职委之。其时奉军与直军联手,以“讨赤”为名攻击国民军,但李杜不愿入关与国民军作战,认为国人自战,祸国害民。
李杜所兼依兰镇守使一职,管辖松花江下游十三个县。李杜力主地方宽柔于民,惩治邪恶;各级官吏各要奉公守法,对贪赃枉法分子严惩不贷,受到当地人民称颂。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李杜任松花江沿岸防俄军总指挥,率部开赴三江口防地抗击敌军,但力不敌众,连连失利。李深感国力贫弱,部队素质亦差,乃于战后着力训练整顿,设军官轮训班亲自讲授兵法,分析战例。1931年5月东北边防军改编为全国统一番号,李杜任陆军独立第二十四旅长,下辖第六六七、第六六八、第六六九共三个团。
“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李杜深受刺激。他向全旅军官说:“日本人用武力侵占我国领土,我们也必须以武力将他们赶出去。守土抗战,保国卫民,是军人的天职。”并表示:我李杜决不当汉奸叫国人唾骂,更不做亡国奴任人宰割。部属亦纷纷表示,要在李将军率领下抗击日军。
其时,东北三省即将沦于日军铁蹄之下,一些汉奸粉墨登场,原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宣布成立伪吉林省长官公署。李杜下令所属十三县:拒不附遵,坚决抗日。并立即封存永衡官银号、农业银行及财政、税收部门的款项,不再向省缴纳。召集各县官员、绅商和民众团体代表,商议保境安民对策,请各界协助第二十四旅维持地方治安,并积蓄粮草和军用物资,以备抗日之需。熙洽等汉奸一再派员来游说,均为李杜竣拒,并及时处置投降分子。
为增强抗日力量,李杜在依兰成立自卫团督办处,派所部军官分赴各县,组织训练地方民团,并将地方武装团体编入战斗序列,以便与二十四旅协同作战。李杜还欢迎不愿附遵的富锦无线电台移来依兰,同时与抗日将领马占山、冯占海等取得联系,相约共同抗日。
1932年1月16日,附遵投敌的原吉军骑兵师师长于琛徵,督率五个旅人马向驻榆树的张作舟第二十五旅进犯;23日又在拉林击败邢占海部,前锋直逼宝县,兵临哈尔滨城下。李杜获悉后,于1月25日率主力部队出发,26日抵达哈尔滨市郊,与冯占海部协力对伪军实施突击奏捷。伪军在日机掩护下反扑,李部与冯部协同作战,将日伪军包围,并击落日机一架,击毙日军一大尉。日伪军迅即溃退。28日,李、冯两军进驻哈尔滨市区,在哈之外籍人士惊异抗日军队之用兵神速,称誉李、冯是飞将军。
哈尔滨为抗日军队克复,一时声威远播。日本侵略军派遣飞机到哈市上空来散发传单恐吓市民,还说要以武力保护侨民。伪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下令全市悬挂日本太阳旗,李杜则通令各部队和全市商民:为有撤换中国国旗者,以军法论处。1月31日,李杜在哈召集吉林省警务处长王之佑、第二十八旅旅长丁超、第二十二旅旅长赵毅等军政要员,共商抗日卫土对策,会上决定成立“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抗日部队,公推李杜为总司令,王之佐为前敌总指挥。
日本侵略军必欲占哈尔滨而后快,乃派关东军多门第二师团长谷部第三步兵旅团协同五个旅的伪军以及满铁的四五百名武装人员向哈尔滨进犯;同时派混成第四旅团从齐齐哈尔东进,派第八旅团从长春北上,飞机、坦克、装甲部队亦齐上阵。面对敌人猖狂进攻之势,有的将领主张让出哈城,但李杜认为哈尔滨为“北满”的政治、经济中心,守住哈城是守住“北满”的重要屏障,发动军民齐心协力保卫哈尔滨。
1932年2月1日,哈尔滨西南的双城阻击战打响。李杜指挥守卫双城。自卫军赵毅第二十二旅于拂晓突击伪军刘宝林旅,迅速将其歼灭;当晚,赵指挥全旅展开阵势,阻击由长春北上的日军天野第十五旅团。夜晚,赵指挥所部用机枪、步枪突然发起猛烈射击,进驻双城车站的天野部队正架枪取暖用餐,猝不及防,在抗日官兵密集火力下死伤六七百人。翌日拂晓,敌第二师团主力田岛旅团由长春赶来增援,20架敌机在赵旅阵地轮番轰炸,困守车站的天野部队也伺机反扑,第二十二旅陷于苦战,团长、营长相继阵亡,余部不得不从双城退往哈市。日军在第二师团长多门指挥下,乘势进至哈市东郊,伪军五个旅也从哈市东南的阿城攻来。
2月3日,哈尔滨保卫战拉开帷幕,邢占海第二十六旅、赵毅第二十二旅、李杜第二十四旅、丁超第二十八旅共四个旅布防于哈市外围各据点;督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率本部五个营和张作舟第二十五旅余部担任敌后迂回。李杜亲赴前线布置防线,号召爱国官兵严阵以待,保城卫国。4日晨,日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分三路向哈尔滨市区进犯。抗日自卫军不顾敌人的疯狂和炮火的猛烈,以鲜血和生命奋勇抵御,歼击日军第二十九联队第七中队,击毙敌中队长以下百余人,打退了敌军的进攻。但时值隆冬,地冻三尺,无法构筑工事,只能利用民房和围墙作掩体与敌搏杀。自卫军在两天两夜的激战中,伤亡逾千,弹药几尽,又无增援,在5日日军总攻之下,各道防线均告危急。其时少数将领或临阵逃跑或阵前倒戈,使自卫军腹背受敌。李杜亲赴前线督战,激励抗日将士英勇杀敌。然而毕竟敌众我寡,几处防地相继失守,李率自卫军苦战至夜,不得不挥泪撤出哈尔滨退至宾县。嗣后,李、丁、邢三旅退往依兰,冯占海团退方正,赵旅退延寿。
李杜率第二十四旅经过一段休整后,与冯占海等部全力反攻哈尔滨。他在方正、珠河(今尚志)一线,指挥自卫军血战二十余役,全歼伪军一个旅,突破日伪军防线,进抵哈尔滨外围。日本侵略军施展缓兵之计,虚言“和议”;同时调遣大量兵力向延寿、方正、珠沙反扑,形势骤转。李杜乃率部撤回依兰。他苦心经营,整训队伍,并收编大刀会、红枪会等地方武装,在依兰及下江十三县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2年4月,黑龙江将领马占山重举抗日大旗,倡议吉林、黑龙江两省抗日部队合力作战,反攻哈尔滨。4月3日在拜泉会商,李杜欣然赞成。他回到依兰,即主持召开自卫军总部会议,决定组织三路大军分别沿绥哈线、经方正、延寿和沿松花江向哈尔滨推进,相机夺取哈市。4月下旬,三路大军相继报捷,次第进抵哈尔滨郊外。日本侵略军急从日本本土调来重兵守城;同时由第十师团主力组成中村支队,在伪江防舰队协同下,沿松花江直下依兰。李杜指挥自卫军留守部队顽强抗御,终因寡不敌众,前方部队又回师不及,不得不于5月17日撤出依兰,经勃川退至梨树镇重整旧部。嗣后前方各部也难以抵御日军之凶猛攻势,先后失利。汉奸熙洽乘机四次派员劝降,均为李杜严正拒绝。李并电北平救国会表示:“只有杀敌李杜,以光我中华民族;决无降敌李杜,以污我中华战史。”
7月1日,李杜被国民政府委为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张学良正)。李备受鼓舞,即召集吉、黑各地的抗日武装力量首领,筹建抗日联合军。吉林各地民间抗日武装经过一番整顿和扩充,迅速发展到四五万人,近十个旅。抗日联合军实际控制了勃利、林口、绥芬河、穆棱、密山、虎林、饶河、宁安、敦伦等广大地区。
日军在重兵击溃了马占山、苏炳文的“黑龙江救国军”后,于1932年11月下旬调集三个师团向吉东抗日联合军猛攻过来。李杜指挥联合军各部在穆棱下城子、磨刀石、勃利等地奋勇抵抗。时已入冬,天寒地冻,抗日勇士虽浴血奋战,但终不能扭转敌强我弱之阵势。穆棱河东岸的李杜总司令部所在地梨树镇亦难以固守,李杜率总司令部北撤,在往密山途中遭到敌军截击,经过一场激战,部队溃散。李将余部留交团长陈东山,委其为代总司令,于1933年1月9日由虎林渡乌苏里江退入苏联境域。4月抵莫斯科,5月由柏林赴罗马晤正在意大利治疗的张学良。
1933年7月初,李杜归国抵上海,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授予上将军衔。8月,李杜写出收复东北的意见书交国民政府,并登庐山谒见蒋介石。但蒋正倾力部署“剿共”内战,对于李杜请求援助东北义勇军的建言敷衍搪塞。李杜抗日之志不泯,通过多种渠道与在东北坚持抗日的爱国义士取得联系,积极支持他们的抗日斗争。
此后,李杜在上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4月20日,他与宋庆龄、胡汉民等1779人签名于《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他参加宋庆龄、何香凝等倡议成立的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任武装部长。他办事认真负责,连日走访机关团体宣传抗日。
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妥协退让,多方遏制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对武装自卫委员会也横加干涉和破坏。李杜深受刺激,破灭了期盼国民政府出兵收复东北的幻想,决心回到东北去重集旧部,训练民众,以抗击日寇,收复河山。张学良支持李杜之义举,派出亲信给予协助。1936年初,北平组建了东北人民抗日救亡总会,并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李杜被举为总司令。李杜准备以出洋赴法考察的名义,借道苏联转回东北。中共地下党闻讯,即谋委托李把流亡在上海的毛泽东、杨开慧之子毛岸英、毛岸青带去苏联。李欣然允诺,即以亲属名义为他们领得了出国护照,4月登上法国邮轮离沪。但日本当局侦悉后即向苏联政府提出抗议。李杜一行在巴黎羁留了两个多月,他对毛岸英兄弟细微照料,陪同下象棋、看电影、逛公园、参观展览、下中国餐馆,并让懂俄语的秘书教给俄语单词。后来苏联驻法使馆只签发了毛岸英兄弟的入苏护照,李杜等人被迫返回上海。翌年,他北上隐居天津租界,秘密与东北抗日将领取得联系。日本军方买通汉奸派出凶手夜闯李宅企图行刺,结果错杀了他的侄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杜亟谋回到东北抗日。他去新疆准备假道苏联进入东北受阻后,又化装乘法轮抵巴黎再入苏境。但在莫斯科等了四十三天后又被国民政府召回。1938年春,李杜在重庆设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派员去香港、天津等地架设电台,沟通与东北抗日义士的联络。1939年3月,国民政府成立战地党政委员会,由蒋介石、李济深分任正副主任委员,李杜列名为十六位委员之一,但有职无权。1941年又被委任为军事委员会参议官。在重庆,他与中共人士频频交往,增加了对中国前途和未来的信心。1942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被诬为共党机关而遭查封,李杜的行踪亦受到特务监控。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沦丧十四年的东北亦告光复。阔别故乡十余年的李杜兴奋不已,准备回到东北重建家乡。但蒋介石筹谋内战正急,竟然下令军政要员欲返东北必须公开发表反苏反共声明。李杜愤怒至极,昂然表示:“竹梅育精神,松柏知劲节;我怀全风心,岂为一官折。”甘愿留在重庆清贫度日。他不时撰文歌颂抗日将士在东北奋战的光辉业绩。
1946年4月,解放了的吉林省人民举行首届临时参政会,一致推举李杜为参议会议长。李杜不能去吉林解放区,只能在重庆投身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7月他被提举为三民主义促进会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合组的联席会议委员。他还参加红十字会从事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李杜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只因他曾任过的军政职务,于1951年3月被重庆市公安局拘留了三个月。后得到妥善安置,先后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等职。
1956年8月23日李杜因病逝世于重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东北抗日爱国将领李杜简介 李杜生平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李杜(1880—1956),字植初,辽宁省义县人,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历任奉军连长,团长,师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任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二十四旅旅长,1932年1月,日寇指使熙洽派吉林省“剿
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是谁?许多人并不清楚,他是由周恩来举荐、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的东北爱国名将——李杜。>>从军为官清>1880年出生在辽宁省义县西关半农半商家庭的李杜,6岁入私塾,他学习刻苦,名列前茅。1
李杜字植初,原名荫培,又名玄存、黎苏,辽宁义县人。1881年9月26日生于义县西关。1900年加入清军,后任第二十镇司书。1908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学堂。后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第二十镇连长,左路随
李白是不是败家子李白是哪一朝代那一带皇帝对他好不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生平:早年李白的祖籍是陇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可是大家都不知道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网络配图唐人郑处晦曾说杜甫晚年漂泊到湘潭间,住在衡州耒阳县时。他当时为县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人郑处晦曾说杜甫晚年漂泊到湘潭间,住在衡州耒阳县时。他当时为县令写诗,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人郑处晦曾说杜甫晚年漂泊到湘潭间,住在衡州耒阳县时。他当时为县令写诗,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人郑处晦曾说杜甫晚年漂泊到湘潭间,住在衡州耒阳县时。他当时为县令写诗,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人郑处晦曾说杜甫晚年漂泊到湘潭间,住在衡州耒阳县时。他当时为县令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