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

Posted 谋士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

2、历史人物 此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强盛世,若早死十年,成就不输秦皇汉武

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纷纷三国豪杰无数,但是当我们谈论起三国豪杰,有一颗璀璨将星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

孙策早逝(175―200年)无疑是个遗憾,使其“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的战略没能来得及实施就撒手人寰,可是假若孙策可以来实行这个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呢?

官渡之战在建安五年(200年)八月以后进入相持阶段,而且曹操处于粮尽兵少的不利局面,甚至一度想回兵,此时也正是孙策打算“袭许”的时候。

当时孙策身在丹徒(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虽然距离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道路遥远,不过以曹操的统兵思想,他是决不会先退救许 昌的,因为两军对峙,谁先退谁就要在大局吃亏,这是旬的主张“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曹操肯定了他的建议,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孙策兵临许昌,恐怕曹操也不会大举回师的,只能在官渡同袁绍力战,那么孙策就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孙策在徐州碰上了陈登这块硬骨头。

《陈登传》引先贤行状曰:”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贼初到,旌甲覆水,群下咸以今贼众十倍於郡兵,恐不能抗。

乃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登乘城望形势,知其可击。乃申令将士,宿整兵器,昧爽,开南门,引军诣贼营,步骑钞其后。贼周章,方结陈,不得还船。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迸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

这里记了孙策第一次讨陈登以失败告终。事情并没有完,之后孙策又再次伐徐州,不过却在这时遇刺身亡(《江表传》载,许贡上表汉帝,说孙策骁勇,是项羽一类人物,应放在朝廷以便于控制,以免养虎遗患。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怀恨在心,最终将许贡致死。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民间,在孙策出猎时将其射伤,不久病重而死),一代英雄带着难以达成的心愿英年早逝,使人嗟叹。

对于孙策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谋士虞翻就曾劝谏他不要轻易外出打猎,要注意安全,孙策不听,结果造成了无以弥补的后果。其实作为敌人的曹操的顶级谋士郭嘉在曹军上下因孙策意图袭击许昌而惶惶不安的时候就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郭嘉一语成谶,孙策不久后真的被刺客所杀,可见最了解自己的正是敌人。

然而别忘记我们研究的是假若孙策不死的,那么我们不妨假设,孙策攻克徐州,挥师北上,加上汉献帝也会支持孙策,因为就在这一年董承诸人谋操失败,曹操同献帝的矛盾已经计划,如此一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是孙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人物 此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强盛世,若早死十年,成就不输秦皇汉武

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前期的开元年间,和后期的天宝年间,前明而后昏,前后判若两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执政时间太久,眼见国家强盛,威加四海,万邦来朝,同时又再无任何能威胁他统治的政敌,无论太子、诸王、后宫都被牢牢压制,自然是志得意满,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精力和体力衰退,对政事也心生懈怠,逐渐贪图享乐。>李隆基(685年~762年)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在开元年间,固然是以出色政治手腕去励精求治,但和勤于纳谏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比,已经潜藏了许多”骄侈“之气,对臣下的忤逆常常不快,对贤良臣子常加贬抑,同时也重用聚敛之臣积蓄财帛,又让擅开边功的武将出镇四方,好战用武,轻易言兵。比起经常以“守成难”、“慎终如始”警戒自己,汲取隋亡教训,主张“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唐太宗,政治操守实有不如。>等到天宝年间,国势强盛后,开创了一片锦绣盛世后,李隆基更是自以为建立了彪炳千秋的政绩,将唐太宗「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的遗训抛诸脑后。他大权独揽、乾纲独断二十五年,便觉得应当凭着自己喜好,好好犒劳自己了。而他的业余爱好,便是自己精通的音律。即使剥离帝王身份,他也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开一代先河的伟大戏剧家和音乐家,著有作有《霓裳羽衣曲》等百余首乐曲,以及多首羯鼓独奏曲,至今仍然被梨园戏曲行当拜为祖师爷。>杨玉环原为寿王妃,不但姿质天挺,有倾国色,更重要是擅长琵琶歌舞,投李隆基所好,因此他才宁可强夺自己儿子的王妃,也要将杨玉环收纳宫中,立为贵妃,与她沉湎于编排乐曲、玩赏享乐,于是上行下效,朝堂奢靡之风大兴。>唐朝自武则天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量选拔低品官员进入政事堂,使资历不足的低级官员,若得君主信用,亦能一步登天荣登宰相之位。宰相之势因此大为削弱,皇权则极大加强。此制也为李隆基所沿袭。他在位前期,纵然是姚崇、宋璟、张说等政绩卓著的贤明宰相,也不过是拜相数年即遭调换,就是防止他们久居要职,形成政治势力,对皇权形成阻碍。>而等到李隆基自满怠政,沉溺到音乐艺术后,便将帝国大权交给李林甫这个行政能力极强的代理人,让他连续担任首席宰相整整十九年,完全放弃开元年间对宰相的种种制衡和调换措施。> >而李林甫也同样摸透了李隆基的骄侈心理,让他纵情声色,享尽奢靡,自己得以杜绝言路,扶植私党,专断朝政。李林甫虽有杰出的行政能力,在天宝年间依旧保持了帝国军政机制延续运转,但他个人私念远大于政治操守,为了保证自己是皇帝唯一代理人的地位,更是妒贤嫉能,屡起大狱,对那些能力强的重臣能臣能诛则诛,不能诛杀则想尽办法流放。>不是此时的李隆基当真被蒙蔽,不知道李林甫的各种打压异己的劣迹,人品不佳的弊端,而是因为他身为皇帝已经懒得做事了,所以自然就只能依靠李林甫,才会对李林甫的种种跋扈行径,各种优容。甚至是他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进谏”身为君主,不可权柄下移“,都遭到他的斥责。>李林甫在位时,凭其出色个人能力尚可勉强维持内外平衡,却已经为帝国埋下诸多崩溃隐患,等到换了能力远不如李林甫的杨国忠上任,只知道迎合上意,搜括民财,却全无李林甫的行政才干,根本维持不了方圆万里的大帝国。杨国忠甚至放言,自己出生寒微,谁知将来如何下场,横竖肯定不会留下好名声,不如及时行乐,因此一边大肆贪贿,一边身兼四十多个要职,却对政务随意处理,更加剧了这些隐患向祸乱方向蔓延。>杨国忠> >胡人安禄山善于阿谀,亦得李隆基宠信,得以更领一身兼领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雄踞燕云,坐拥十余万精兵,握有大唐帝国三分之一的野战精锐成为天下第一强藩,面对国家如此君臣昏聩、外强中干局面,自然滋长勃勃野心。>安禄山> >安禄山举兵造反前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河东、范阳两镇军中几十个重要职位申请更换,从汉将变成了清一色的安禄山亲信胡将,如此图穷匕见的申请报告,昏聩的中枢居然照单批准了。——那之后,自然就是渔阳鼙鼓卷烟尘,撕破了大唐盛世的画皮,是为“安史之乱”。>李隆基丢弃长安洛阳两京,仓皇逃亡蜀中,途中杨玉环被朝臣禁军逼死,香魂断于马嵬驿,太子李亨于灵武自立为帝。李隆基还都后,名为上皇,实被儿子囚禁,凄凉而终。>唐王朝历时八年,虽平定叛乱,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尽没于吐蕃,国土户数减少一半,国势由盛转衰至不可逆,李隆基更因此从一代明君沦为千古罪人。>其实生前军政成绩显赫,但给继任者留下隐患的君主很多。如春秋时首建霸业的郑庄公,清朝乾隆帝,东罗马帝国中兴英主巴希尔II世,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等,都是如此;但大众并不会太在意这点,他们那些难以挽救局面的继承人,才会承受历史的最多指责。>而李隆基的不幸,正如齐桓公,梁武帝萧衍等人一样,数十年堪称明君典范的统治,曾经有过煌煌文治、烈烈武功,最后数年急转直下,以至半生功业成空,沦为历史上的著名悲剧人物。因此历史评价大受影响,更给自己国家和民众带来无尽灾难,在后人看来,反倒不如早死几年更好。>那样的话,他们之前在位期间给国家留下的那些隐患,同样也将被大众推卸给继位者,并给后来论史者留下「若某某帝王不死,某朝某国必将如何如何」的遐想。可惜,无情的历史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其实一个人年龄渐老后,精力和体力衰退是注定的自然规律,即使是一国天子万盛之尊也不能抗拒。历史上类似李隆基这样的因为寿命太长,执政时间太久,而前明后昏、晚节不保的君主,也远远不止他一人。>偏偏皇帝又是个基本无人心甘情愿退休的终身制职业,因此以史为鉴,对许多皇帝来说,其实寿命太长,不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国家和百姓,都实在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惜李三郎,享年78岁,高寿反辱,若早死十年,又何尝不是历史地位皆同样将高得无以复加,文治武勋居于极致的明君圣主?

相关参考

从相爱到相杀,慕容垂若晚死几年,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又重新陷入大分裂之中,北方诸胡趁前秦大败之际纷纷独立,至386年短短三年之内北方八国并立:关陇地区有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五国,关东地区则有后燕、西燕

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他能跟曹操、刘备抗衡,统一三国吗

原标题: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他能跟曹操、刘备抗衡,统一三国吗三国魏蜀吴,其中魏国曹操、蜀汉刘备都是自己打下的江山,只有吴国的孙权是从哥哥孙策那里继承来的江山。陈寿曾评价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

如果孙策不死三国局势又将如何

如果孙策不死孙策是汉末三国时期江东的著名武将,在三国时期二十四名将之中排名第九,人称“小霸王”。孙策不仅勇武过人,还有一定的谋算韬略,在武力收复江东各郡之后,还大胆启用智士能臣把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日

孙策之死和曹操脱不了干系吗? 孙策怎么死的

在《三国演义》里孙策还是比较受大家喜爱的。三国时期的小霸王孙策怎么死的呢?很多人觉得如果孙策没有那么早死说不定还能和曹操抗衡。孙策之死和曹操必定脱不了干系。12人小编为你分析。孙策怎么死的:被许贡门客

三国的三位当家人,如果共同治理东汉,有没有这个可能

说起三国,这个布满血腥的疆场。你方唱罢我登场,遥想昔时的十八路诸侯是何等的壮观。然而没过几多年,三国的竞争之中,留存下来的实力最强的,只留下了魏蜀吴三个国度互相均衡,然则最强的还属于魏国。我们都知道一

三国的三位当家人,如果共同治理东汉,有没有这个可能

说起三国,这个布满血腥的疆场。你方唱罢我登场,遥想昔时的十八路诸侯是何等的壮观。然而没过几多年,三国的竞争之中,留存下来的实力最强的,只留下了魏蜀吴三个国度互相均衡,然则最强的还属于魏国。我们都知道一

历数赵高的三大罪状,如果没有他,秦朝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秦灭了六国之后,区区的秦王已经不能满足嬴政的野心,于是他创造出了皇帝的称号,并自称始皇帝。按照嬴政的想法,他死后皇位会由他的子子孙孙代代世袭下去,结果呢?秦始皇的美梦只过了短短15年就破碎了。而秦朝之

孙策死前留下2句遗言,如果孙权听从,或许可以一统三国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这个地方,确实人杰地灵。还记得近几年的良心大剧《琅琊榜》吧,所谓“琅琊榜首,江左梅郎”,确是令众位看官不能自已。但今天小编要讲的却不是这些,但大抵也是一个堪称雄主的人物

历史上三国没有这四将 吴国不可能跟曹操对抗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停留在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固然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然而当时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真正是所谓的国家(东吴)的心腹与梁柱,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那三国会是谁的天下? 如果没有司马家族

...算是统一了,但是是司马炎开创的西晋。但是我们想想,如果三国时期没有了司马家族,那三国后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三国后期又会是谁的天下呢?会不会又有黑马杀出呢?别人先且不说,司马懿,算是曹丕的老师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