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孙洪伊生平故事简介,孙洪伊历史评价,孙洪伊怎么死的?
Posted 知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孙洪伊生平故事简介,孙洪伊历史评价,孙洪伊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孙洪伊生平故事简介,孙洪伊历史评价,孙洪伊怎么死的?
孙洪伊,初用名洪仪(1909年宣统继位,为避讳改仪字为伊),字伯兰,天津人,1872年11月17日(清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七日)出生于天津北郊北仓村。孙的祖父与父亲均因经营长芦盐而富甲一方。祖父孙景前死后诰授中议大夫,其父孙孝曾为附贡生。1881年孙洪伊入乡塾从同邑孝廉刘士瀛读书,“资禀颇钝”,“读书不易上口”,但是其毅力非凡,“手不释卷”、“久之豁然开朗”,十几岁时所作文章已是“气象弘强沉毅,见者咸以大器目之”[1]。1893年考取秀才。
孙洪伊尚在科举道路上纡行时,家乡遭变。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清军一部据北仓孙宅抵抗,北仓失陷后,侵略军纵火焚毁孙宅并殴打其弟孙仲华,使孙家产业“十去七八”。庚子事变后不久,其弟即因伤势沉重身亡。家乡的惨祸,使早就留心“经世有用之学”的孙洪伊更深切感到清廷腐败,非革旧布新不足以匡世,迅速走向改良主义道路。
庚子事变后,孙洪伊即移居天津城里,并广泛结交有志于改革的社会名流,在严范孙等影响下,他很快成为天津地方绅士中兴办新式教育和实业的代表人物。1902年,率先在北仓废弃古庙,出资兴办北仓村蒙养小学堂。同年,捐资建立北仓集市,推进城乡自由贸易。次年孙先在北仓创天津民立第十小学堂,继而又联合妹夫罗云章,各出资一万五千元在城内户部街关帝庙创建天津电报学堂。1906年,孙洪伊卖掉祖遗田产得款四万二千元,全数用来创办一所新式中学。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同时立宪运动也日益高涨。1906年,袁世凯在天津创办自治局,孙洪伊乘机联合谷钟秀、温士霖等组建天津自治研究会,积极宣传提倡宪政和地方自治。次年8月,天津县士绅集会,成立天津县议事会,孙被推选为议事会议员。1908年7月,各省掀起国会请愿运动,清廷被迫谕准公布《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次年3月,孙洪伊以办学卓然,被推选为直隶谘议局议员。10月,谘议局开幕。11月,孙应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邀请,赴沪出席各省谘议局代表会议。12月,16省谘议局代表群集沪上,经过多次会议,组成了请愿代表团。孙洪伊被公推为领衔代表。在孙的组织下,请愿代表团于次年1月到京,16日,向都察院递交了请愿书。此后,孙还遍访王公大臣,呈交请愿书副本,吁请他们支持。但月杪清廷却发布上谕,以“反致纷扰不安”为由,拒绝速开国会。第一次请愿失败后,孙毫不气馁,依上海会议期间的成议,着手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并支持创办《国民公报》,为速开国会大造舆论。第二次请愿遭清政府更严厉的拒绝,但清廷的上谕并未吓倒孙洪伊。在上谕发表第二天,孙即复电各省谘议局:“决为第三次准备,誓死不懈。”[2]在孙洪伊等发动下,第三次请愿的声势远远超过前两次,驻京请愿团吸收了各省各团体的代表加入,各地还组织了群众性的请愿运动。在风起云涌的请愿运动压力下,清廷为缓和形势,被迫宣布,“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与此同时,以载沣为首的满族亲贵着手对请愿运动进行分化和镇压。由于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上层的妥协,请愿运动最终未取得任何实际成果。而以孙洪伊为代表的立宪党人激进派在请愿运动中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产生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同年与雷奋、徐佛苏等组“政闻社”,继续推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
请愿运动结束后,立宪派头面人物均把注意力转向组织政党,孙洪伊也不例外。1911年3月,他以谘议局联合会的名义邀请各省谘议局进京会议。公开说这次会议是筹商国是,实际以组织政党为主要目的。各省谘议局的议长或副议长大都应邀到京。谘议局联合会议结束后便研究组党问题。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协商,确定党名为宪友会,于6月4日宣告在北京成立,孙洪伊被推举为常务干事。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月末,张绍曾等发动“滦州兵谏”,孙洪伊曾邀集天津士绅开会商讨,以图有所响应,但不久即因暗中支持张绍曾的吴禄贞被袁世凯谋杀,张本人亦被去职而作罢。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后不久,孙洪伊赴沪与汤化龙、林长民等共同发起共和建设讨论会,研讨民国建立后的制度建设等问题,并为组织全国性政党做准备。10日,他出面介绍梁启超入会,并于当日向尚在日本的梁发出“入会证”。3月,孙返北京,与谢远涵等组织共和统一党,被选为理事长。与此同时,他为谋求原立宪党人协调一致,组建大党,竭力联络各方,曾多次与梁启超的同道麦孟华、汤觉顿、黄可权等商讨迎梁回国及梁归来后地位问题。8月27日,汤化龙与孙洪伊等多日谋划的第三大党——民主党宣告成立。该党以共和建设讨论会为核心,又联合了国民协会几个小团体,而精神领袖实为梁启超。10月8日,梁由日本回国,先至天津。孙率在津民主党人对梁表示热烈欢迎并主持接待工作。这一时期,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的联系,也多由孙洪伊等居间转达。孙积极筹建民主党的主要目的,本在以政党和国会限制政府独裁,而袁的倒行逆施很快就使他失望了。1913年初,他虽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为国会“韬园派”的首领,却与梁、汤等人日益疏远。5月,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孙颇不以为然,“自是不问事”。1913年到1914年,在梁、汤等争相向袁政府献策,并在国会中与国民党人吵骂不已时,其“蜷居陋巷,不与世通,世咸几忘其人”[3]。
自“二次革命”发生后,孙洪伊在政治上明显地倾向国民党一方,令袁世凯十分恼火。为躲避袁政府的迫害,1913年10月,孙在亲友帮助下,逃离北京,并辗转移居上海。1915年,袁氏称帝意图暴露,他立即表明坚决反对的态度,并写信痛斥袁“妄行”。当时报纸盛誉其为“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也”[4]。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掌握北京政府实权。30日,经黎提议,段副署,任命孙洪伊为教育总长。孙尚在犹豫是否履任之际,又于7月13日改任内务总长。在孙中山与黄兴等敦促下,孙于27日抵北京就职。
孙洪伊到任后不久,即与段祺瑞及其心腹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发生冲突。首先从孙的政治倾向看,他与段、徐发生的冲突实不可避免。8月,国会复会后,从原进步党中分化出来的以孙为首的“韬园系”便与由原中华革命党人组成的议员团体“丙辰俱乐部”建立了同盟关系。此同盟在国会中反对段内阁内外政策的态度最为激烈。其次,黎元洪继任后,不甘心仅给段祺瑞做盖印的工具,使府、院双方经常在权限等问题上发生争执,给孙洪伊在内阁中寻机反段反皖提供了便利条件。8月下旬,议员郭人漳等对投靠皖系的政客胡瑞霖(时任福建省省长)在湖南财政厅长任内的劣迹提出查办提案。但该提案转到国务院后,徐树铮不经国务会议,甚至不与主管的孙洪伊打个招呼,就擅自以国务院名义咨复众议院,极力为胡辩护并将此案驳回。孙闻讯后,立即质问段、徐,并诉诸舆论,搞得段与徐非常狼狈,此后段便寻机去孙。9月初,孙为整顿内务部,裁减若干冗员。被裁汰者即在段、徐煽动下向平政院控告孙违法。孙早就提出平政院为袁世凯私造的机构,当然不肯接受其“所谓”裁决,而且在此事上孙争取到黎元洪的支持。段不能容忍黎、孙联手,便于10月19日呈请黎元洪罢免孙,遭黎拒绝。在国会中,“韬园系”和“丙辰俱乐部”都坚决支持孙与段斗争,六十多名议员联合提出查办徐树铮,而“研究系”则坚决支持段,汤化龙亲自到总统府向黎元洪施加压力。在段、汤威胁下,黎动摇,劝孙“自请辞职”,“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或“转任其他特任官”;但孙表示,宁受免官处分,决不自请辞职[5]。段无奈,只好提出“自辞”,转而威胁黎。黎无法收拾,只好请北洋团体的元老徐世昌出面调停,结果,孙洪伊和徐树铮二人同时被免职。孙被免国务员后,便以议员身份返国会活动。段提出的任命任可澄、张国淦接任内务总长的提案,接连被国会否决。12月2日,“韬园系”大将温世霖在众院直接提出弹劾段祺瑞的提案。段遂决心诉诸武力解决。次年1月13日,步兵统领江朝宗派人包围孙宅,企图罗致罪名,致孙于死地。事先得人通报,孙逃往南京托庇于冯国璋。孙洪伊在南京与冯国璋会谈后,仍赴沪定居。2月中旬,他发表《致各政团书》,表示不赞成对德绝交。在外交问题上采取与孙中山等一致的立场。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孙中山在孙洪伊等支持下乘军舰由上海赴广东,揭橥护法旗帜。在孙中山号召下,国会议员纷纷南下参加护法。9月1日,南方的国会非常会议授权孙中山组织护法军政府。10日,非常国会选举各部总长,孙洪伊当选内务总长。这一时期,孙常驻上海,为南方阵营主持宣传和联络工作。1918年到1920年,《民国日报》的重要社论大都由孙署名发表,瓦解北洋军阀政府的工作也卓有成效。孙洪伊利用各种关系,做江苏督军李纯和直隶督军曹锟等人的工作,对促成直皖反目起了一定作用。孙洪伊坚决和孙中山合作,深遭政敌忌恨,1918年10月20日,其上海住所遭不明身份的暴徒袭击,因守门仆人得力,方得免遇难。
1920年底,陈炯明率粤军击败陆荣廷驻粤桂军,为孙中山第二次在广州开府扫清道路。次年初,孙洪伊受孙中山之邀,赴广州。在穗期间,他与国民党要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多有接触。此后一段时间,他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孙中山在实行国共合作时,对中共领导人物李大钊格外友好并屡委重任不是偶然的,孙洪伊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孙与李关系很深,早在清末天津学界参与国会请愿运动时,尚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的李大钊与孙结交。李从法政学校毕业后,孙帮助李找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孙和汤化龙又共同资助李赴日留学。李回国后,与孙来往更加频繁。1916年下半年,孙任内务总长期间,曾聘请李代拟《地方自治法规》[6]。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后,李数次赴沪开会,都落脚于孙宅。1922年8月底,李通过孙洪伊,得以面晤孙中山,并由孙中山本人介绍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次年10月19日,孙中山急电上海国民党党部,宣布已委派李大钊为国民党改组委员,转请孙洪伊立即通知李到上海“会商”[7]。下旬,李由京至沪,经孙洪伊介绍,与廖仲恺会谈多次,并参加廖主持的国民党改组会议。两个月后,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李大钊代表中共出席,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建立。
1924年春,孙洪伊受孙中山委托赴南京、安庆、九江等地了解各地军阀及各界人士动向,5月26日返归天津。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曹锟政权垮台。11月,孙中山北上,12月4日抵津。孙洪伊曾前往看望。次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他十分悲痛,赴京吊唁。
孙中山逝世后,孙洪伊与广东革命政府的联系减少。北伐战争期间,他的住所曾被当时占据天津城的直鲁联军褚玉璞部查抄。1928年6月,奉军和直鲁联军从北京撤走以后,阎锡山的军队控制了天津。1930年6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恐孙为南京方面所用,指使天津市当局软禁孙达半年之久。解禁后,孙转赴上海定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孙致书蒋介石,反对依赖国联,主张直接交涉。次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时,孙即发表《忠告日本全国国民书》,痛斥日本当局穷兵黩武,号召日本人民起来反对侵略中国。嗣后,国民政府发表孙为国难会议成员。
晚年孙洪伊笃信佛教。1936年3月26日,在上海病故,葬于杭州九溪十八涧徐村的小山坡上,与秋瑾墓遥遥相望。
注释
[1]陆乃翔撰:《孙公洪伊行状》,《河北月刊》第4卷第10期(1936年)。
[2]《帝京新闻》,宣统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3]大林山人:《孙洪伊别传》,北京《实报》(半月刊)第19期。
[4]《觉报》1915年12月11日。
[5]《晨钟报》1916年10月24日。
[6]《李大钊年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选集》第3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孙玉枢:《孙洪伊生平事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第3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据天津历史博物馆馆藏件。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吕志伊生平故事简介,吕志伊历史评价,吕志伊怎么死的?
吕志伊,字天民,1881年5月17日(清光绪七年四月二十日)出生于云南思茅。其父吕佐侯“以耕读世其家”。吕志伊“幼承庭训,习闻春秋内夏外夷之大义”[1],十五岁起先后就读于普洱宏远书院、昆明经正书院。
国外名人传 伊索克拉特斯人物生平简介,伊索克拉特斯怎么死的,伊索克拉特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伊索克拉特斯(Isocrates,公元前436—338),古代希腊著名的修辞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伊索克拉特斯是雅典富裕的乐器作坊主特奥多拉斯的儿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师事于著名的戈尔吉阿斯,与苏格拉底
历史人物 伊琳娜女皇简介_伊琳娜女皇生平事迹_伊琳娜女皇怎么死的_伊琳娜女皇评价
中文名称:伊琳娜女皇生平:752年-803年8月9日国家: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儿子:君士坦丁六世伊琳娜女皇——伊苏里亚王朝末代皇帝 伊琳娜(希腊语:ΕιρήνηηΑθηναία,拉丁化:Eirḗn
历史人物 伊莲妮·路易丝·玛丽亚·安娜简介_伊莲妮公主的丈夫_伊莲妮公主有几个孩子_伊莲妮公主评价
中文名称:伊莲妮·路易丝·玛丽亚·安娜外文名称:IreneLuiseMariaAnna出生日期:1866年7月11日逝世日期:1953年11月11日伊莲妮公主——英国爱丽丝公主的女儿 黑森和莱茵河畔
良弼,字赉臣,满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人;系清宗室多尔衮之后,两广巡抚伊里布之孙。其父在四川做官,他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生于成都[1]。他少年丧父,对母亲很孝顺。后来他到了湖北,由该省官派留学
中文名:伊陟 国籍:商朝 职业:商朝大臣www.cha138.com 主要成就:伊尹之子 伊陟是商朝重臣伊尹之子,商王太戊继位后,任用伊陟担任相国。由于伊陟辅佐朝政得力,太戊在祖庙称赞伊陟
此战,波斯军队的大批武器装备和金银财宝,大流士三世的母亲、皇后和两个公主都落入了亚历山大手中。组织追击在当时的军事学术中成了新现象,并且同骑兵作为一个机动兵种的发展相关。伊苏斯交战的结果是马其顿军队征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伊慎的自幼喜读《春秋》、《战国策》及天官、五行类的书籍,因擅长射箭被任命为折冲都尉(《旧唐书》作果毅)。擒斩哥舒晃大历八年(773年),循州刺史哥舒晃据岭南叛,朝廷派江西观察使路嗣恭率
伊尹不仅是商朝三朝元老,而且助商汤灭夏,是商朝的开国功臣,在商朝完整的文字记载中,就有伊尹的历史,可见伊尹在商朝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国时期的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
伊尹不仅是商朝三朝元老,而且助商汤灭夏,是商朝的开国功臣,在商朝完整的文字记载中,就有伊尹的历史,可见伊尹在商朝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国时期的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