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田汉生平故事简介,田汉历史评价,田汉怎么死的?

Posted 戏剧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田汉生平故事简介,田汉历史评价,田汉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田汉生平故事简介,田汉历史评价,田汉怎么死的?

田汉,原名寿昌,笔名陈瑜。1898年3月1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先祖世代务农,由河南迁居入湘。父亲田禹卿,在湖南岳阳、邵阳等地做厨师。田汉九岁丧父,靠母亲易克勤纺纱织布为生。

田汉六岁入塾启蒙。十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及至新学堂开办,他靠舅父接济才得以继续入学。1909年,他入长沙选升高等小学,1911年升入长沙修业中学预科。时值辛亥革命运动蓬勃高涨的时期,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报名参加了湖南革命党人组织的学生军。焦达峰等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后,学生军被解散。1912年,田汉得到舅父易梅臣的帮助,考取由徐特立任校长的长沙师范学校的公费生。他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读书期间得到徐特立的亲切关怀和资助。徐特立注重启发学生们了解社会,关心国家大事,锻炼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写诗作文的才能,对田汉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田汉自幼酷爱戏剧,童年时在长沙农村就喜爱看皮影戏、木偶戏、湘戏以及农民自己演唱的花鼓戏。以后在长沙看到文明戏(话剧),更萌发了对戏剧艺术的倾慕与追求。在求学时期他就开始练习作剧,写有《新教子》、《新桃花扇》。

田汉在长沙师范勤奋学习的同时,广泛阅读了革命刊物,如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国风报》和《民报》、《上海时报》等等,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1916年秋,田汉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后,时值舅父易梅臣被派赴日本任留学生经理员,田汉随同东渡日本求学深造。他先与舅父同住东京小石川茗谷町湖南经理处当抄写员,同时在舅父的指导下自学。舅父易梅臣是南社诗人,曾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他悉心教诲田汉向上之道,指导他怎样读书做人。

经过勤奋自学,田汉考入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时值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田汉在易梅臣的关怀指导下,积极关心社会问题,并搜集报刊上的经济材料,撰写了一篇《俄国革命的经济原因》,对十月革命的必然性作了扼要分析。文章引起易梅臣的好友李大钊的注意,并从北京写信来加以鼓励。后来田汉回忆说:“倘使当时按照大钊同志的方向继续前进,我早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不幸大钊同志在北京牺牲了,梅臣先生也死在军阀赵恒惕之手,失掉了指导我的人,同时我的兴趣被吸引到文学戏剧方面去了。”[1]

在日本,田汉接触了大量西欧现代戏剧和日本的新剧,并受到各种文艺思潮流派的影响,良莠不辨,兼收并蓄。他“一面热衷过十九世纪俄国进步的启蒙思想,一面却又迷恋过脱离现实的唯美主义”[2]。在“艺术救国”思想指导下,他凭着青年的热情和正义而写作,企望当个剧作家,以“中国未来的易卜生”自许。1919年,田汉在东京参加了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国内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少年中国》上发表文章,追求进步。暑假,田汉从东京回国省亲,与表妹易漱瑜结婚,10月同往日本攻读。1920年,田汉在东京发表剧本《咖啡店之一夜》、《梵峨嶙与蔷薇》,开始走上了戏剧文学之路。

1920年初,田汉经宗白华介绍与郭沫若建立通信联系,相互倾慕。同年3月,田汉由东京到福冈访晤了郭沫若,从此开始了两人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交谊。他和郭沫若、宗白华之间的书信,当时编为《三叶集》出版。1921年7月,他和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经过长期酝酿正式成立了创造社,鼓吹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注意自我表现,积极冲破“文以载道”的旧传统。

1922年9月,田汉携妻归国,在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随后又任教于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这期间,田汉致力于戏剧运动,从事筚路蓝缕的开创工作,与在戏剧界初露头角的欧阳予倩、洪深等结为好友,在艰难困苦中共同创办南国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电影剧社等,合作主编《南国周刊》、《南国月刊》等杂志。田汉等人所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团结了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一批进步青年,在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奋斗,给当时的文坛很大的推动,开创了话剧运动的新局面。他所主办的南国艺术学院,为我国话剧事业培养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美术诸方面的众多人才。这个时期他创作的剧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江村小景》、《苏州夜话》、《古潭的声音》等。这些剧作表现了强烈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艺术上熔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反映了田汉对黑暗现实的鞭笞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获虎之夜》被誉为中国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品。《名优之死》是他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也有些剧作品,如《湖上的悲剧》和《南归》,流露出一些感伤情调,存留着作者早期的“唯美的残梦”和“青春的感伤”[3]。田汉这些剧作的相继出版和南国戏剧运动的蓬勃开展,使我国当时因追求商业化而趋于没落的话剧得以中兴,并为我国话剧的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田汉重视培养文艺人才,并善于发现人才,如戏剧界的郑君里等,美术界的吴作人等,音乐界的冼星海、聂耳等,贡献甚巨。

田汉在思想上的突进是1930年。1927年南国社改组之前,田汉以自己为中心从事艺术活动;南国社改组后,采用委员制,依靠多数人的力量共同推进革命戏剧运动。从1927年下半年起,他就一步一步地转向了革命。1929年,他在南京公演《孙中山之死》被当局禁演,使他对国民党当局有了深刻的认识。1930年初,他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又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被选为执行委员。他在《南国月刊》上发表了十余万言的《我们自己的批判》,对近十年的南国戏剧运动作了总结和批判,并严格剖析自己,批判南国戏剧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倾向,进一步明确了政治方向和艺术方向,这标志其思想和创作上的成熟,是其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其后,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成批的文学和戏剧方面的优秀分子投到左翼方面。

“九一八”事变后,田汉利用企业界的力量,组织了艺华公司,联系各方人士,掌握了“明星”、“联华”和“艺华”三家影片公司。同时,田汉所领导的南国剧社的转变,也带动了戏剧协社和辛酉、大夏、摩登、复旦等许多戏剧团体,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戏剧工作的强大的统一战线。

1932年4月,田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田汉在政治上的进步和文艺思想的发展,“对人民疾苦和民族命运不断的关心”,“使一个带着若干小资产阶级感伤情绪的剧作家终于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4]。此后田汉的思想和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度,创作热情十分旺盛,创作活动扩大到了话剧、电影、戏曲、诗歌等许多方面。他写了近三十个剧本,题材大多是反映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如他创作的话剧《梅雨》、《乱钟》、《1932年月光曲》、《回春之曲》、《阿比西尼亚的母亲》,电影《三个摩登女性》、《民族生存》等,洋溢着磅礴的战斗激情,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完全摆脱了过去的感伤、消沉情调,对当时革命斗争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田汉写的《顾正红之死》,以震动全国的“五卅惨案”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工人阶级的反帝斗争,在戏剧发展史上第一次塑造了我国工人领袖的英雄形象。1934年,田汉创作的新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由聂耳作曲并主演,在上海演出闭幕时,观众高喊“打倒帝国主义”,久久不离开剧场。这一剧作为革命歌剧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田汉还积极推动革命音乐活动,同著名的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合作,创作了《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遭到破坏,田汉与阳翰笙、杜国庠等文委成员同时被捕。3月,田汉被解送到南京宪兵司令部,不久在狱中患了背疮需手术治疗,由徐悲鸿、宗白华等人保释出狱就医。田汉病愈后,仍被软禁于南京。南京政府当局允许他在南京从事戏剧活动,他随即组织“中国舞台协会”,约集上海戏剧界的洪深、舒绣文等在南京演出《械斗之歌》、《洪水》等剧,反映战区人民的痛苦,反对内战,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在高涨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中,田汉结合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写了很多充满爱国主义的剧本,《乱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回春之曲》歌颂爱国华侨青年回奔祖国,勇敢参加抗日斗争的故事。田汉还写了《扫射》、《战友》、《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人民群众的抗日要求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鼓舞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斗争。

1937年抗战爆发,实现了国共合作,田汉获释,并经中共代表团审查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在全国人民抗日洪流激励下,田汉迅速写出了宣传抗日的多幕剧《卢沟桥》,热情歌颂爱国军民英勇保卫卢沟桥的抗日激情与斗志,揭露国民党上层将领的妥协行径,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是年8月,田汉到上海,组织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1月由上海回到湖南长沙,与廖沫沙等人筹办《抗战日报》。1938年,田汉到武汉,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处长,主持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抗日宣传,广泛团结文艺界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组成十个抗敌演剧队和四个戏曲宣传队,分赴各战区和后方演出。他还负责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抗战戏剧的组织领导工作。其后在长沙、桂林进行戏剧活动,带领抗日救亡演剧队、平剧宣传队、文艺歌剧队等,多次赴前线慰问,奔波于炮火硝烟之中,从事抗日宣传工作。这个时期他以饱满的热情不断创作,主要作品有《秋声赋》、《再会吧,香港!》(与洪深、夏衍合作)、《武松》、《琵琶行》、《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黄金时代》、《哀江南》等话剧、戏曲和电影剧本。

抗战结束后,田汉重返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戏剧活动。1946年,创作了著名话剧《丽人行》,对日伪统治的暴行进行血泪的控诉,实是影射国民党统治的倒行逆施。《丽人行》不仅具有感人的思想内容,而且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1947年3月14日,上海文艺界举行“庆祝田汉五十寿辰及创作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对他勤勤恳恳地“永远为人民服务”,“通过其艺术改造中国”,为戏剧创作和人民的戏剧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1948年,田汉转入解放区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先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并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一、二、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倡导戏曲改革,并先后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和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优秀作品,成为他一生戏剧创作的最高峰。

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田汉即被诬为“叛徒”而入狱,1968年12月10日冤死于狱中。1979年4月25日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给田汉恢复名誉,予以平反昭雪。

田汉一生创作和改编、翻译的各类戏剧作品达一百二十余部,编有《田汉戏曲选》(上下册)、《田汉剧作选》及《田汉文集》十六卷等。

注释

[1]田汉:《我认识的十月革命》,载《戏剧报》1959年第22期。田汉舅父易梅臣,字梅园,后被湖南军阀赵恒惕杀害。

[2]洪灵菲:《普罗列塔利亚小说论》,载冯乃超主编《文艺讲座》第1册,神州国光社,1930年。

[3]田汉:《自序》,《田汉戏曲集》第4集,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第2版。

[4]田汉:《后记》,《田汉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田汉的婚姻家庭情况如何 他的艺术风格是什么样子的

婚姻家庭>田汉的一生共有四位爱人。第一位爱人是舅父易梅臣的女儿易漱渝,1916年,舅父出资将田汉和自己的女儿送往日本读书。田汉和易漱渝可以说青梅竹马,又都喜欢诗文,情投意合。于是易梅臣便将自己的女儿许

田汉最初将义勇军进行曲写香烟锡纸?

1938年,田汉做了一套军服,他回到长沙,就是这副身着戎装的模样。长沙晚报实习生欧莫若记者任波全面抗战爆发后,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中,美国记者爱泼斯坦亲眼目睹中国官兵端起步枪、挥舞着大刀,高唱着《义勇军

郭沫若委派田汉依事迹写话剧

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风光的一页。图为武汉会战中腿部重伤的张灵甫在医院卧床看杂志。(资料图)人生的黄金时代,却突然身陷囹圄,那段日子张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中国国歌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它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词作者是著名戏剧家田汉。1935年,电通影业公司摄制由田汉编剧的《风云儿女》。这部影片中有一首长诗——《万里长城》,诗的最后一节被选为

国歌的历史

一、中国国歌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创造社

社内成员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

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

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

历史人物 安娥的丈夫是谁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女特工她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她的丈夫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田汉先生。这位女特工的身份比较特殊她只接受开国大将陈赓的单线领导,她只负责跟传奇双面间谍杨登瀛联系,为中央特科获取了

党史上的今天2月3日

党史上的今天:2月3日,党的历史上发生了8件影响深远的大事。2月3日党史回眸1、1932年2月3日,茅盾、鲁迅、叶圣陶、郁达夫、丁玲、胡愈之、陈望道、冯雪峰、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笙等43人联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