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为何诸葛亮大胜却泪流满面
Posted 三国
篇首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 为何诸葛亮大胜却泪流满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 为何诸葛亮大胜却泪流满面
战争是残酷的,不管胜负如何,必定会带来惨痛的伤亡!三国时代烽烟四起,大、小战役不断,每场战事都考验着军师的决断能力。众所周知,诸葛亮足智多谋,不管敌人有多强悍,他总能想出对策,重创敌军;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火攻,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等,都是他的经典之作;不过,这些火攻取胜的战役中,他一直对火烧藤甲兵耿耿于怀,这场战役虽然大胜,但诸葛亮内心却无比伤痛,还不禁流下泪来,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225年,南中地区的首领孟获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七纵后降服;而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最后一次就是放火烧尽藤甲兵,诸葛亮在第六次擒住孟获并又放他回去之后,孟获请来了乌戈国主兀突骨来帮忙,并让他带来3万藤甲兵;这藤甲可不是一般的藤,在经过加工处理后,最后涂以桐油编制而成,坚韧异常,穿在士兵身上后,可说是一支刀枪不入的军队,但诸葛亮一眼就看出该军队的致命伤。
诸葛亮设计让魏延诈败后假装逃跑,藤甲兵眼见不败的诸葛亮大军也不过如此,全力追击;然而一切皆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藤甲兵中计被引入一座山谷之中,诸葛亮下令将山谷的两头堵死,并且点燃预先准备好的引火之物放火焚烧,三万藤甲兵全军覆没。
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刹那之间火光飞舞,将兀突骨及三万藤甲军,烧的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望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泣泪而叹曰:「吾虽有功,必损寿矣!」这国之人,不曾走了一个。左右将士,无不凄怆。
其实,诸葛亮南征时,是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孟获七擒七纵,不赶尽杀绝,也是希望能与南蛮和平共处;而且三万藤甲兵跟蜀汉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被孟获借来的兵,却被诸葛亮残忍的烧死了;即使以前火烧赤壁,也是用来扰乱敌军,打乱敌军阵形,使之心生恐惧;赤壁之战的曹军大部分都死在撤退的路上,或因缺乏粮草饿死,或不服水土病死,并不是直接被烧死;而火烧藤甲兵则是活活将人烧死,完全不给活路。
火烧藤甲兵的惨烈画面,数万人在哀嚎中活活烧死,别说诸葛亮了,任何人看到都会落泪!后来兀突骨所在的乌戈国也因此绝种灭国,这也是孔明无法心安的原因。难怪诸葛亮当下会流着眼泪感叹的说:「吾虽有功,必损寿矣」。
相关参考
战争不管输赢,没有人是赢家!诸葛亮设计让魏延诈败后假装逃跑,藤甲兵眼见不败的诸葛亮大军也不过如此,全力追击;然而一切皆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藤甲兵中计被引入一座山谷之中,诸葛亮下令将山谷的两头堵死,并且
战争不管输赢,没有人是赢家!诸葛亮设计让魏延诈败后假装逃跑,藤甲兵眼见不败的诸葛亮大军也不过如此,全力追击;然而一切皆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藤甲兵中计被引入一座山谷之中,诸葛亮下令将山谷的两头堵死,并且
黄天荡大战南宋最终还是一场大败,但为何帝国臣民却比大胜还高兴
建炎四年,赵构在海上度过了他的新春佳节,作为皇帝,在这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时候,他的帝国还是仍然看不到一些希望,陆地上仿佛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女真人的铁骑了。一路向南,真的是一个巨大的
姜维姜伯约,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的军事统帅。他连年征战,力抗邓艾、陈泰、郭淮等曹魏名将,称得上战功赫赫,独力擎天。事实上,三分天下魏蜀吴只是片面认识,北方的曹魏政权三分天下有其二,十分天下有其七,
打了胜仗按理说不是应该庆祝的嘛!尤其是这次萨沃岛战役,可以说是除了珍珠岛之外,日军以最小的损失换取巨大胜利成果的一场战役。那为何山本五十六口头上虽然对日本海军提出来表扬,但是实则却表露出对海军的不满?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作者罗贯中出于皇族正统的思想,把雄才大略的曹操贬得很低,把动辄泪流满面的表演艺术家“刘皇叔”抬得很高。顺带着,也把刘备的团队抬得很高。比如,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就被塑造成了上知天
岑文本,唐贞观年间宰相,文学家。从小聪慧敏捷,博通经史。14岁为父伸冤,大堂上不慌不张,言辞激烈,条理清晰,分析头头是道,无懈可击。支持审理的官员,张口结舌,毫无应答之力。其父因此沉冤得雪,岑文本由此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的晋国是几百年来的霸主,最终被晋国的几个大家族瓜分,史称“三家分晋”,也就是赵国、韩国、魏国。瓜分了晋国的三个国家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占有的土地和人口众多,合起来大了秦国很多倍。
历史人物 他备受争议,性格天生不适合当官,却大胜而归5万敌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个诗句想必大家不陌生,它的作者是我国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成“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我想大家心目中的辛弃疾,大概
用事实说话:经过16年(公元前133~前119年)的7次大小战役,特别是漠北决战,西汉大败匈奴,占领并巩固了河西、河南、漠南数千里的国防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