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崇祯皇帝的致命利器竟是迷魂香?
Posted 崇祯
篇首语: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崇祯皇帝的致命利器竟是迷魂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揭秘崇祯皇帝的致命利器竟是迷魂香?
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的气数尽了。天启皇帝朱由检一死,他的兄弟朱由校被接进皇宫。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校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谁不知后宫是险象环生的虎狼窝,稍不留神,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都看不见刽子手是谁。即将登基的崇祯皇帝同样如履薄冰,如坐针毡。
他深知朝廷上下、后宫内外已经是“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的天下,惟恐自己羽翼未丰,就被这群家伙给干掉。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不奇怪,上边换人,下边也换人。魏忠贤就怕新君拿掉自己得来不易的功名富贵,于是,想方设法把新入宫的年轻人,揽进掌股之间。第一招:进献美女。这个老谋深算的太监头子,希望用女色来迷惑崇祯。他一天只内就奉送过四名角色女子。皇帝既厌恶,又害怕。收下?明显中了“美人计”;赶走?又恐惹恼权贵,丢了自家性命。没办法,崇祯皇帝捏着鼻子笑纳了魏忠贤送开的四位姑娘。细细一搜,立刻惊出一身冷汗。为什么呢?这就是魏忠贤采取的第二颗“糖衣炮弹”——在皇帝身边安插“迷魂香”。
所谓“迷魂香”,就是一种可挥发的“春药”。魏忠贤进献的美女身上,都携带这些玩意儿,就秘密地缝在裙带顶端,颗粒细小的药丸,足以令皇帝意乱情迷。
倘若崇祯和他哥哥天启皇帝一样,沉迷于酒色,这样的荒淫之徒便非常容易控制了。想不到,美女身上的“迷魂香”还是被识破,新君自然恼恨在心里。眼瞅着这些毒辣的招数失灵,魏忠贤便铤而走险,暗中派小太监,潜入皇帝房间的“夹壁墙”里,将“迷魂香”吹送进屋子里,缕缕不绝,异香扑鼻……敏感的崇祯当然能察觉到,他决心把这个祸国乱政的“阉党”头子尽快铲除。
1627年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列祖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伤民财;十,亵名器……崇祯皇帝见时机成熟,立刻收网抓人。十一月初一,将魏忠贤贬至凤阳祖陵司香。十一月初六,已走到河北阜城南关的魏忠贤上吊自杀。自此,祸乱明廷的“宦官政治”宣告结束。这也是崇祯皇帝登基以来,最漂亮的一仗。可惜,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勤奋而多疑的崇祯,的确很难胜任明室中兴的历史角色。
相关参考
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的气数尽了。天启皇帝朱由检一死,他的兄弟朱由校被接进皇宫。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校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谁不知后宫是险象环生的虎狼窝,稍不留神,...
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的气数尽了。天启皇帝朱由检一死,他的兄弟朱由校被接进皇宫。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校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谁不知后宫是险象环生的虎狼窝,稍
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清朝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六岁登基为帝,十九岁便命丧黄泉,清朝史上最为短命的皇帝,他,究竟是如何死亡,是天花亦或是慈禧的掌权导致的郁郁不得志?竟然会是
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清朝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六岁登基为帝,十九岁便命丧黄泉,清朝史上最为短命的皇帝,他,究竟是如何死亡,是天花亦或是慈禧的掌权导致的郁郁不得志?竟然会是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末太子故事,欢迎关注哦。大家都知道明朝最后的皇帝是崇祯,当年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前还杀死了自己的好几个妃子和女儿,但是却叫上自己的三个儿子去逃难,其
血滴子的最初登场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
血滴子的最初登场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
福王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明光宗的侄子,崇祯皇帝的堂弟。在崇祯皇帝殉国之后,明朝的遗老遗少希望在皇室的血脉中找到一位适合做皇帝的人,在南京重新建立政权,福王朱由崧于是成为了第一顺位继承人。然而东林党
福王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明光宗的侄子,崇祯皇帝的堂弟。在崇祯皇帝殉国之后,明朝的遗老遗少希望在皇室的血脉中找到一位适合做皇帝的人,在南京重新建立政权,福王朱由崧于是成为了第一顺位继承人。然而东林党
唐初海军实力强大,在660年灭百济之役及663年白江之战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学术界对此次战役的研究不少,但主要侧重于战役本身及其对东北亚政局和有关国家内政外交的影响上,而对参加这次战役的唐军本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