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这种照片最终退出舞台
Posted 鲁迅
篇首语:没有道路直接通向成功,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来凝结这条漫长的道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这种照片最终退出舞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这种照片最终退出舞台
当代摄影人,喜欢寻求新奇的摄影玩法,但你有没有回顾过早期的传统的摄影人。
摄影术是一门学术,从理论研究到职业照相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只是岗位上有所区别。鲁迅对摄影有自己的看法。其在1924年写的“论照相之类”是鲁迅名篇。他对照相的所见所闻在当时要比一般人多,而且鲁迅也会用社会学角度来看待摄影这件事,在名篇中谈论的照相部分,丰富了我国摄影史的内容。
照相术与19世纪30年代末期诞生于西方国家(1839年8月19日,法国发表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
自照相术传入我国以来,反对照相的声音不绝于耳,晚清文人墨客对于照相知识了解甚少,加之愚昧思想作梗,照相这种西洋设备并不被国人所接纳。
1895年之前,在鲁迅幼小的时候,老家浙江绍兴就有了照相馆。在照相馆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从藐视到反对最后到接纳。其中最可笑的原因是害怕被相机“摄走魂魄”,这一点像不像我们面对镜头总有紧张感?原来并不是我们害怕,那个时代的人显然更害怕。
鲁迅谈论照相问题一针见血,写出来为什么之前的人们留下的照片全部都是全身照,而没有半身照。
“那时却又确有光顾照相的人们,我也不明白是什么人物,或者运气不好之徒,或者是新党(维新派人物)罢” 敢于吃螃蟹的少数人,战战兢兢地接触照相,当年的照相,有全身像,全家福像,后来发展到戏装像,就是没有人照半身像,“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因为像腰斩。自然,清朝是已经废去腰斩的了,但我们还能在戏文上看见包爷爷的铡包勉(包公的侄儿),一刀两段,何等可怕,则即使是国粹乎,而亦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诚然也以不照为宜。”
鲁迅写出了这样一段话,写出了为什么不拍摄半身肖像照,原因与时代背景其实也有关,认为不吉利,非常忌讳。
鲁迅是这样介绍他眼中的照相馆:“一张大茶几,上有帽架,茶碗,水烟袋,花盆,几下一个痰盂,以表明这人的气管枝中有许多痰,总须陆续吐出。人呢,或立或坐,或者手执书卷,或者大襟上挂一个很大的时表,我们倘用放大镜一照,至今还可以知道他当时拍照的时辰,而且那时还不会用镁光,所以不必疑心是夜里。”
鲁迅从小就敏锐的洞察力与记忆力,以至于在43岁的年龄还能将儿时的记忆用文字写出来,甚至还记得当时的拍照时间。通过上文,可以看出鲁迅对“镁光”深有研究,如果你不懂镁光的作用是什么?我相信你一定在电视上看过清朝人拍照的样子,“啪”的一阵闪光和烟雾过后,摄影师就说:“好了”,这就完成了拍照,它的作用是消除面部阴影,让面部受光均匀,就是闪光灯的雏形。
在民国以前,人们对于形体姿态非常讲究,其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就能体现出来对身形姿态的讲究。民国以前的照相方式,显得过于拘谨与约束,人们在照相时,会显得比较“呆板”,至少以现在的审美来看是这样的,缺乏生动有趣的动作和形体表现。
民国初期,照相馆的规模不断扩大, 摄影艺术不断被世人所接受,逐渐的流行起来,也慢慢的开始接受新的拍摄方法,例如半身肖像照、(鲁迅经典的肖像就是半身肖像照)人工场景照等,不再是单一的坐像,因为这样的坐姿简直就像是一座雕塑。
鲁迅谈“二次曝光”
二次曝光是利用2张或2张以上的照片进行合成,最终得到一张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作品。
摄影离不开创新。在初期阶段,人们的审美水平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文人墨客对这样呆板的作品会感到无趣,甚至唾弃与排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老一辈的摄影师,开始了创新,尝试在底片上进行两次曝光,没想到这样的拍摄手法,风靡一时,得到了全国摄影师的追捧与热爱。
广为流传下来的“求己图”和“二我图”就是利用底片二次曝光进行合成的。
“求己图”是一个人以奴、主不同身份合成在同一照片上,左半张的自己低着头向右跪着,右半张的自己坐着面向左看着账本;
“二我图”是一个人以乞丐、救世主的不同身份合成在同一照片上,左半张的自己跪着手心向上伸向右,右半张的自己坐着手里拿着钱伸向左。鲁迅对于这两种摄影方式发出批判,因为违背了摄影的初衷,摄影本是要记录与承载美好、真实、有趣和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种介质,不应该让摄影变成满足病态心理欲望的工具。
在这样正面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也认识到了摄影真正的用意,纷纷弃之不用,大多数摄影师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就让“求己图”和“二我图”这两种拍摄手法逐渐退出舞台。
摄影市场模板单一化,鲁迅是这么认为的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之久,每到周末就要出去逛一逛,他在北京琉璃厂注意到了一家照相馆,每次路过都会发现展示照片的橱窗总是会更换不同人物的照片,只有一张从来不换。这张照片是梅兰芳的剧照“天女散花”“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
天女散花
从鲁迅的记载中,看得出他是对这种只模仿外表而缺少神态的照片,相当排斥,没有表现出独立的个性,有其形而无其神。
梅兰芳的剧照在当时是被当作样片的,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婚纱影楼、儿童影楼和写真照相馆一样,如果你不会摆姿势,就按照样片拍摄就可以了,模仿外形。
当年的照相的人群都是有从众心理的,都会按照摄影师摆放的样片进行拍摄,缺少创意。在当时最著名的就是上海名伶冯子和坐在短栏杆上,照了一张艺术照,瞬时间就火了,大家都去照相馆模仿这样的姿势,“冯伶坐栏式”的人像美姿被大量摄影师所运用。
总是在模仿,缺乏创新,拍摄出来的照片也是千篇一律,这像什么?像不像现在的影楼,如果两个人拿着同一家的婚纱照对比,除了脸不一样以外,其它全都是一样的。作为摄影师,不能只会模仿,要尝试着去创新,去改变,拍出一些正常又不违反伦理道德的照片,注重表达含义与真实的照片,不能为了利益迎合某些人,这才是我们摄影人的追求。
照片(10)鲁迅(4)照相馆(1)相关参考
读过三国的人,肯定知道三国第一悍将吕布。吕布骁勇善战一时无敌,但是他为人反复无常刚愎自用,最终落得白门楼缢死的下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至于吕布「”三姓家奴”的说法还是来源于张飞这个黑汉子!当年十八路诸
一、纸张会退出历史舞台吗应该是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毕竟造纸术发明于中国,不见、可能轻而易举的从世界文明消失,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消失,我想中国不会消失,我们要保存历史的发明对世界的贡献,也许以后科技的进步
门阀士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但是最后却退出了历史舞台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呀,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搞清楚
南京六朝古都因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前后相继的帝国曾经在这里建都,所以南京历来有六朝古都之称。《长江岸边说六朝》(东晋)庾氏家族退出历史舞台播音:江苏健康广播郭郭南京外国语学校庄子青东晋历史上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突厥汗国的发展历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突厥是公元五、六世纪,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人
1919年,蔡元培把京師大學堂變成現代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1952年,中國大學學習斯大林模式,對院系進行調整,私立教育退出歷史舞台,社會學科全遭裁撤;1977年,高考恢復,中國大學精神中興。
1919年,蔡元培把京師大學堂變成現代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1952年,中國大學學習斯大林模式,對院系進行調整,私立教育退出歷史舞台,社會學科全遭裁撤;1977年,高考恢復,中國大學精神中興。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各种风云人物层出不穷,造就了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乱世。在乱世之中,凡是有能力、有背景的人都会各怀心思。他们有的人心系汉室,立志匡扶天
刘表为东汉末年名士,群雄之一,为山东人,其身长八尺,少时知名于世,善谈时政评论名士,为“八俊”之一,后任北军中候、荆州刺史,在荆州统治长达二十年,为人优柔寡断,生性怀疑,但为自保坚守其中,目光短浅。刘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铁面无私,却不知他身为蜀郡太守因为小小的恩怨就打死打伤数人。甚至诸葛亮还替他向刘备辩解:“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