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古代为何设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Posted 丞相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古代为何设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古代为何设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为何设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的皇帝不好做啊,尤其是明清以前的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恣意妄为?为何?君主集权制发展不够彻底,皇帝还没走到真正的一言堂。

当个皇帝还大臣们说三道四,又有什么快乐?于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一直朝“乾纲独断”努力,他们怎么做的?不断改换官制,将大臣的权力不断分解、拆分,而这一切离不开三省六部制,尤其是三省。

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很不高兴,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他们居然发现自己有随时被丞相架空的危险,也难怪他们心情低落。天下是刘氏的天下,可刘氏的皇帝们不一定能管丞相。

丞相是百官之长,不仅因为丞相地位高,也是字面的意思——丞相才是百官的首领,而非皇帝。大臣将日常事务禀告丞相,丞相做出决定,事后把决定告诉皇帝一声就行了。除非遇到类似七国之乱、匈奴南侵这类的大事,皇帝才参与决定。

刘彻上台后,他发现必须削弱丞相的权力,可该怎么做却是两眼一抹黑,早期只能用笨办法——不停地换丞相。汉武帝的丞相大多“死于非命”,大臣听说自己要当丞相,第一个感觉不是激动,而是恐惧。

有人给汉武帝出个主意:我们何不另起个决策班子呢?刘彻一拍大腿:高!汉武帝将尚书们拢到自己身边,名义上是为了方便。因为丞相是在“皇宫”外办公,也就是所谓的外朝,遇到大事还得往皇宫跑。

汉武帝假意对丞相说:你老来回跑也不是个事,不如将这任务交给尚书们吧。就这样,尚书们组建的内朝渐渐代替丞相的外朝,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宰相是制度,丞相是职位)。

尚书台的长官是尚书令,他逐步取代丞相,成为新的百官之长,只不过这个“百官之长”仅指地位罢了。武帝后的皇帝们发现尚书令的权力过大,担忧“丞相”问题重现。

那怎么办?后世的皇帝们采取的同汉武帝类似——分尚书台大权,而这个分权的组织便是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侍中,而侍中一开始仅是侍奉皇帝人,说白了就是仆从、奴婢。

侍中不仅是宦官,普通人也可以担任。于是皇帝将一些近臣封为侍中,名义是给皇帝提建议,或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的问题不就是国家大事么,时间一久侍中们成为王朝政策的实际决策者。

侍中剥夺尚书台的决策权,仅有执行权。这样一来,侍中、尚书令都不会威胁到皇权。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侍中地位低,吩咐尚书台办事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于是皇帝给侍中加个头衔——录尚书事,录尚书事不是官职,而是职权,可以命令尚书台。

说着很简单,却是一朝朝的经验教训。东汉主要是剥夺三公权力(三公大权加一起便是完整的相权),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尚书台。而三国魏晋时期开始剥夺尚书台大权。

曹魏父子三代用中书省来取代尚书台。曹操建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到曹丕时改为中书令,长官为中书监、中书令。曹叡时则“中书监、令,号为专任,其权重矣”。

也就是自曹魏起,尚书台彻底沦为执行机构,不再具有决策权。中书监、中书令权力大,地位却比不上尚书,这是皇帝有意为之——以卑位邻尊。这也是同汉武帝学的。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特意设置十三刺史部,顾炎武评价其“夫秩卑而令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无论刺史给东汉造成多大损失,在当时却很有必要。

再回到中书省。西晋荀勖由中书监升为尚书令,诸多朋友向他祝贺,他愤恨骂道:“夺我凤皇池,诸君贺我邪。”我苦还来不及呢,你们怎么还往我伤口上撒盐?

门下省是为分中书省的权,但其过于复杂,我们简单说下。大家大多听过三国的十常侍,其权利极大,常侍就归属于门下省,不过在三国魏晋改为散骑常侍。还有比较常见的黄门侍郎,也属于门下省。

门下省的风光时刻在唐初,唐初的实际宰相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见门下省同中书省是同一级别的。但哪个权力更大呢?这得看唐朝决策会议政事堂在哪开。

明清时期,负责具体政策执行的尚书台变为六部,皇帝将中书省、门下省改为内阁,还收回他们的决策权(明朝有太监内朝,清朝则是皇帝),三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参考

隋朝历史 杨坚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的改革力度最大,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首先,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设尚书、门

历史人物 西方人眼里中国最伟大的皇帝

中国本站网上有两个皇帝的改革力度最大,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本站网上最伟大的皇帝。首先,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设尚书

度支使是从什么时候有这官职,他的职务又是什么

听说声名狼藉的杨国忠也做过度支使,主掌财赋之出纳,略同于日后的户部。隋代的中央行政官制,最为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强化。三省为尚书省、门下和内史(中书)省。尚书省是管理政务的机构,为中央最高执行

历史秘闻 度支使是从什么时候有这官职,他的职务又是什么

听说声名狼藉的杨国忠也做过度支使,主掌财赋之出纳,略同于日后的户部。隋代的中央行政官制,最为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强化。三省为尚书省、门下和内史(中书)省。尚书省是管理政务的机构,为中央最高执行

古代为何要设置陪都

陪都指国家在首都之外所设立的另一个“都城”。设陪都是主要是为了辅助首都,一方面加强对国家的管控,另一方面分摊首都的部分职能,纵观历史,绝大多数陪都的设立也都起到了辅助首都的作用,而少数朝代的陪都则影响

第2节 坐拥天下美女,为何不设皇后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据说秦始皇灭了东方六国后,就从六王的宫殿里,把

宋太宗为奖励宫廷文人设润笔钱 古代写手稿酬高

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到唐代,润笔已成了文人约定俗成的写作收入。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文章写得快而且华丽,请他代笔的人众多,因此,家里“金帛盈积”。曾任北海太守的唐代书法家李邕,文章也一流

宋太宗为奖励宫廷文人设润笔钱 古代写手稿酬高

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到唐代,润笔已成了文人约定俗成的写作收入。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文章写得快而且华丽,请他代笔的人众多,因此,家里“金帛盈积”。曾任北海太守的唐代书法家李邕,文章也一流

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认识古代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为何要带上贾蓉和贾蔷?

贾瑞品行不端,轻薄,好色,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贾府那么多主子男人,有几个不好色?有几个称得上是正人君子。贾瑞千不该万不该,是看上了王熙凤这个有一双富贵眼的女曹操。贾瑞寒酸的家境,想泡王熙凤,这不是癞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