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北宋的战略物资是如何调配的
Posted 北宋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北宋的战略物资是如何调配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北宋的战略物资是如何调配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的战略物资调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军队后勤保障,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同样重要。那么,在冷兵器时代,没有现代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条件,古人怎么保证打仗的物资呢,以北宋为例,来管中一窥古代的战争的军事保障。
为了应对战争,冷兵器时代大致有以下几种战略物资需要保证供应:武器、粮草、牲畜,除此以外,还需要随军的民夫,这些缺一不可,少了哪样战争都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为继。
先看武器装备,赤手空拳是送人头,有了武器装备才成为军队。
古代不禁止民间拥有刀枪棍棒,《水浒传》里经常出现民间好汉们手持刀枪也是现实的反应。但在战略武器上,北宋是严加管制的,比如弩、炮、甲胄等,如果民间私藏这些东西,最高可判死罪。
北宋有专门的“国工署”和“弓弩院”,是专门铸造和管理武器的机构,制造完毕分类入库,实施精细化管理,这大概和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所以对武器比较重视有关。
“国工署有南、北作坊,岁造甲铠、具装、枪、箭、刀锯、器械、箭箶簏、皮笠、弩橦、床子弩,凡三万二千。又有弓弩院,岁造弓、弩、箭、弦、镞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诸州岁造弓、弩、箭、甲、兜鍪、甲叶、箭镞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又别造诸兵幕、甲袋、钲、鼓、炮、炒锅、行槽、锹、钁、镰、斧等,谓之什器。凡诸兵械,置五库以贮之。戎具精劲,近古未有焉”。
从以上数据来看,北宋中央和地方政府加起来的战略储备有3300多万,这是一个略显恐怖的数字,可见北宋国力之强大。
到了战前,将领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申请,中央会在评估后进行批复,比如环庆路经略使赵卨乞曾经申请二千张神臂弓,最后批给了一半。
“环庆路经略使赵卨乞神臂弓二千、箭二十万,诏止给其半”。
弓弩这样的远程武器在宋朝尤为重要,因为宋军面对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也就是辽、金、蒙、西夏等,这些军队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大量骑兵,而且都有自己的重骑兵部队,和他们相比北宋步兵居多,弓弩就是步兵对付骑兵的有力武器。
为了应对战争的威胁,北宋制造了大量弓弩作为战略储备,并且发挥了很大作用。
比如在熙宁十年(1077年),拨给鄜延路二千张阔闪弓,“赐阔闪弓二千、劈阵刀三千付鄜延路经略司备军行使用,从经略使吕惠卿请也”。
元丰五年(1082年),再次拨给鄜延路黑漆弓两万张以面对西夏的威胁。
拨出去了就要补充,于是第二年朝廷下令军器监补充战备物资。
“昨降阔闪弓样,令军器监依样打造。今一千三百六十张已了,九百三十张已了未桦,一万张未计料”。
弩比弓威力更大,还是以鄜延路为例,在元丰元年北宋和西夏正处于战争状态,朝廷除了拨弓,还拨给鄜延路两万张跳镫弩,元丰七年,为了修筑三关堡,又送去了“马黄弩箭五十万只”。
不断消耗也在不断补充,如元符元年(1098年),“诏江、湖、淮、浙六路各造神臂弓三千余、箭三十万”。
除了弓弩,各种攻守武器也与其类似,中央政府根据需要调配,保证前线供应。
有了武器,行军打仗还离不开粮草,粮草同样重要,北宋如何保证粮草供应呢。
北宋的主要敌人是北方政权,战场集中在边境地区,军队的粮草由内地运送到前线。再强的军队没有粮草也立马崩溃,宋朝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在制度上,北宋设置了专门的职务负责粮草调度,这就是随军转运使。
比如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时就有记载:“爰自近代,又有军粮料,随军转运之目”。
康定元年(1040年)与西夏作战时,朝廷任命明镐为陕西随军转运使,“朝廷出师,置随军转运使,出于一时差委”,“有军旅之事,则供馈钱粮,或令本官随军移运”。随军转运使这个职务,虽然是战时临时设置,但它从制度上保证了粮草供应的监督和管理。
在运输层面,北宋有专门的是辎重兵负责运输。
辎重兵不是作战部队,他们承担运输任务,一般来说,人数要远远多于战兵,比例至少在一比二以上,比如熙河路有战兵41389名,与之配套的军夫有83130名。
“分定熙河路战守兵马九将所领兵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九,马万二千四百一十八,辎重八万三千一百三”。
辎重兵的来源以厢兵为主,在粮草运输途中,会有专门的战兵随行保护,比如熙宁三年,环庆路发兵与西夏作战,种谔派兵三千保护粮道,“谔使以兵三千护饷道,战于葭芦川”。
除了厢兵运送辎重,北宋还从民间征召民夫作为补充。
因为面对大型战争,仅靠厢兵人数是不够的。而且民夫的规模也很大,甚至经常远远多于战兵,如“山路险绝,舟车不通,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约兵十万人,马一万匹,月日口食、马草料,计度般运脚夫四十余万”,民夫的征召对于北宋的军事运输系统也不可或缺。
除了人力,畜力同样重要。
牲畜是古代运输的战略物资,没有牲畜人力也无用。需要进行军需运输时,北宋官府会用几种牲畜。
首先是马匹。北宋的马政鼓励民间养马,目的正是为了“朝廷缓急,差可济用”,到了战争动员期间,政府出钱购买民间的马匹,比如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下诏买吗,购得马匹十七多万匹:
“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
马匹是战略资源,除了运输,优秀的马匹还能作为骑兵的战马,所以除了马匹,北宋还有其他牲畜来用作运输。
比如骆驼,购买量也很大,在仁宗朝和西夏作战前,政府就购买了两万头骆驼用来运输。
除了马和骆驼,还有驴、牛等也是常用来用于运输的牲畜,并且在军粮供应不上时,它们还能作为粮食的储备。
在调配方式上,粮草的供应正应了那句古话,就是粮草先行。
由于军粮的储存地分布在各地,所以做好提前统筹就很重要,比如宋太宗出征北汉前,提前数月就调发数州粮草以作战争准备:
“诏发邢、贝、洺、泽等州军储赴太原”,“诏发齐、汝、蔡等州军粮赴太原”,“诏发河南、郓、济、博、棣、泽、潞、怀、汝、同、华、虢等州军储赴太原”。
在随后对辽国作战中,只要边境遇警,北宋的战争机器就开始轰鸣,其中第一步就是征发粮草。
以上可以看出,北宋在平时就注重军需物资的制造和储存,到了战前动员的时候,各级各地开始运转,为前方提供物资支撑,这点在北宋前期几次北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除了政府的储备,民间储备也是重要补充,有宋一朝,没有在军事物资供应上出过什么太大纰漏,也是得以于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
相关参考
关于北宋各种争议不断,“积贫积弱”也好,商品经济发达也罢,没有一个人可以“罢黜百家”成一家之言。但是,北宋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关于北宋耻辱的战争记录,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
【北宋·三大败仗】1、北宋伐幽州战役,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被契丹骑兵杀的大败。名将杨业战死。北宋对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同时宣告北宋军事思想里“以步克骑”战术观念的破产。2、北宋伐西夏之好水川战役,三
探秘北宋王朝主动出兵西北:战略失误导致屡次战败 一、弹性战略防御的概念 弹性防御(又名机动防御,activedefense)是运动战处于防御形态下的一种积极战略。一般来说,防御战有三种
雍熙北伐是北宋时期最后一次针对辽国的战略进攻,意欲夺回燕云十六州,此战之初宋军是节节取胜的,可是到了最后宋朝一方面,从太宗到前线将领都表现的不如辽国那么明智,被辽军抓到了机会,三路大军除了中路军没有太
冷兵器时代,天然的地形有着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就是这些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弯曲小道,在历史上总是扮演着非同寻常的战略角色,通常是设置关口,重兵把守,甚至伪装隐蔽,让常人无法接近。在今天北京以西的门头沟,
宋金争夺太原之战:决定北宋命运的城市保卫战 晋阳城虽然被毁灭了,但太原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没有改变,宋辽高梁河战役不久,北宋名将潘美被任命为三交都部署,肩负起了抵御契丹的职责,而刚刚归宋的杨
决定北宋命运的城市保卫战 晋阳城虽然被毁灭了,但太原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没有改变,宋辽高梁河战役不久,北宋名将潘美被任命为三交都部署,肩负起了抵御契丹的职责,而刚刚归宋的杨业,因为老于边事而
配图宋太宗雪夜访赵普宋初太祖赵匡胤制定的战略是先南后北,挥师消灭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北汉和辽国。宋军十几年忙着灭蜀灭南汉灭南唐。北方强敌辽国和宋的世仇北汉,总不至于呆在那儿什么事
区希范起义简介区希范起义是发生在北宋王朝统治后期的一场民族内乱,整个战争过程历时三年,最后在湖南被朝廷的官兵所平定。区希范起义的原因主要是水灾使得南方地区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得不到口粮和物资,再加上腐败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南宋的重蹈覆辙之路。王朝的灭亡是由诸多原因一起构成的,其中都存在的一个因素是战略上的错误。北宋“联金灭辽”,最终被金所灭。后来南宋又“联蒙灭金”,结果最终被蒙所灭。因此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