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中国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为何如此早熟

Posted 火枪

篇首语:生活就是这样,别人看结果,自己撑过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中国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为何如此早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中国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为何如此早熟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为何如此早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01

相比其他地区,中国在两千多年就建立起了成熟的国家组织制度,对民间的掌控力、对资源的动员能力都很惊人。

要能动员全国资源,必须要老百姓配合才行。直白说,就是老百姓认同这个国家,认可有国才有家,家国是一体的。当有敌人入侵时,老百姓是拿起武器和统治者一起抵御外敌的。

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全世界其他地区很晚才出现。哪怕是欧洲,也要到近代才能做到这一点,在此之前,欧洲就是一个个城堡之国,对民众动员能力极差。

权游里的九大家族,一个家族就是一座城堡,一座城堡就是一个王国,除了那些家族成员,没有人会在意王国覆灭

为什么中国的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那么早熟呢?

德裔美国学者卡尔·奥古斯特·魏特夫是一名研究中国社会与历史的著名专家,他提出过一个观点,东方社会依靠农耕,那就需要灌溉,在古代社会,小组织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的,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组织,这就是所谓“东方专制主义”的来源。

魏特夫的观点是,灌溉技术催生了中国政治制度,老百姓需要政府兴修水渠,所以老百姓自然对国家非常认同,因为这是利益共同体嘛。

位于鄞州的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山堰,仍在发挥作用

但中国的历史学者不太认同魏特夫的解释。

原因有两个:

第一,农业文明确实需要灌溉,但主要靠的是河流,而不是水利设施。历史上中国专制王权的出现,比水利设施要早。工程浩大的郑国渠和都江堰均修建于战国后期,而此之前,战国七雄早就完成了变法。

第二,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是黄土高原,种的是旱地作物,主要依赖小水渠,而不是什么大型水利设施。

所以魏特夫的理论不太站得住脚。

02

如果不是灌溉技术,那么是什么催生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呢?

有国内学者认为,是弩,弓弩,这个发明让中国社会早早进入了家国一体的集权制度。

一把弩的基本构造

弩和弓箭有什么区别?

弓箭需要人手拉开,所以对手臂的力量要求特别高。

而弩呢,有一个扳机,可以先用脚蹬或腰部的力量上弦,等到要发射的时候,再扣动扳机,所以弩准备射击的速度比弓要慢。

但是弩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普通人很容易就能掌握。

把箭上膛,轻轻扣动扳机即可,不需要专门的练习,只要智商正常,半天就能熟练掌握。

弓弩在古代中国的应用比欧洲要发达得多。早在战国时期,工艺就已经非常成熟。

所以,弩在中国古代战争里的应用,也比西方广泛许多。

比如《墨子》那本书里有两篇:《备城门》和《备高临》,里面就提到了很多种弩。

有单兵用的“兵弩”,有叫“转射机”的重弩,还有更重更复杂的“连弩之车”,还有各种中间状态的什么“九尺弩”,“两步木弩”。

在一个文明中,一种器物是不是发达,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它分化出来的种类多不多。《墨子》成书在战国中后期,说明那时中国人的制弩工艺发达,用弩情况普遍。

兵马俑里的弩

03

那为什么说弓弩会影响中国的制度演化呢?

我们先来看另一段不太相关的史料。

中世纪早期,威尔士和英格兰长弓手的战斗力闻名于世。

中古时代,对弓手的训练高度依赖于狩猎习俗。

因此,为了保证长弓手的兵种优势,中世纪的英格兰政府曾发布过一个“长弓法令”,规定人们在礼拜日不能进行长弓以外的运动,不然就是违法。

然而随着火枪的兴起和枪支在部队中的普遍列装,很多人呼吁说,长弓会被逐渐淘汰,这个法令就没有什么实质作用了。

所以到了1595年,英国议会就为是否废除“长弓法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这次辩论中,支持长弓的派系和支持火枪的派系,各自列举出了很多论点。

其中,大多数论点是“挺弓派”的,因为按当时技术的发展程度来讲,长弓比火枪射程远、火力强、性能更稳定。最重要的是射速远胜火枪,火枪装弹慢,火绳容易受潮,杀伤力还不行。

但是,最终赢得这场辩论的还是“挺枪派”,原因只有一点:火枪使用起来太简单、太便捷了。

训练一个射手可能要几年乃至十几年,但训练一个火枪兵只需要几星期,这使得当时英国政府有条件,在短时期内把平民组织训练为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

练射箭,就是一个贵族活动

弓弩在古代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与火枪十分类似:允许政府短时间内组织大量平民或囚徒,成为能与正规军队相抗衡的作战力量。这就使得中国古代战争动员的规模非常庞大。

《墨子》也提到,那个时候的守城战是全民动员战。

《墨子》守城的布防方案中,不仅有成年男子,还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这很明显不是只有常备军参与的守城战,而是动员了全民的总体战。

而欧洲人提出全民总体战,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但是中国在战国时候就实现了。

中华文明之所以那么早就可以完成国家组织的强化,能那么大规模和深度地动员全民资源,很可能与弩这种技术有关。

电影《英雄》里秦军攻赵的片段:有了弩,就可以大规模地组织老百姓参与到战争中了

04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在早期,参加战争是一个高端活,平民是没资格参加战争的,贵族里的女人也不行。

我们看权力的游戏里,就没有女骑士,布蕾妮虽然人高马大,战斗力惊人,但是她女骑手的身份一直得不到认同。

为什么呢?

因为打仗是一个技术活,你要会拉弓、剑法、武术、骑马,驾车......

而练习这些技能,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你祖上没有家产,根本做不到。

所以只能是贵族打仗,平民老老实实种地提供粮食,或做后勤队就好,啥都不懂上战场,反而是累赘。

但是中国在打仗中,意外地出现了弩。

有了这个武器,平民打仗就容易多了。哪怕是老弱妇孺,也能扣动扳机射出弩箭。

大规模的平民参与到了战争中,平民通过战功获得军功爵位。

那么国家的战争,平民就有了利益,就形成了有国才有家,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也就出现了。

国家的战争,也关系了每一个国内的老百姓。

举个例子,春秋前的打仗,死的只是贵族,平民老百姓无感。而之后的战争,死的大多是平民。敌人杀的是他的亲人、好友、邻居,他怎么可能不对外敌咬牙切齿。自然也就是与国家统治者一起同仇敌忾了。

欧洲直到近代发明出人人都可以用的火枪,这时平民才可以参与到战争中。

弩技术的扩散,有两个后果:

第一,各诸侯国可以迅速动员大规模兵力,导致战国时期战争惨烈程度的上升。

第二,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平民因为弩的发明有机会参与到军队之中,通过积累军功完成阶级晋升,这打破了传统贵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

这两个后果,导致一个最终后果,就是中国家国一体的统一王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相关参考

宋朝男人戴花为何如此热爱戴花?礼仪制度?

如果说宋人戴花是一种潮流与时尚,那么接受皇帝赏赐的花,便是一种身份与殊荣。宋真宗东封(到泰山封禅)前夕,分别任命陈尧叟、马知节为东京(首都)留守和大内都巡检使。封官完毕,宋真宗把他俩留在宫中宴饮庆贺,

历史人物 武则天推行告密制度,却为何如此对待告密者?

我们或许能够理解武则天时期推行的告密制度,毕竟自己的皇位得来非正途,私底下议论自己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为了将这些人找出来,她也是费了不少功夫。然而有一次,一位大臣宴请宾客,因为违反规定杀了一只羊,被人举

历史人物 汉武帝为何制定如此残忍的立储制度

  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起兵反抗失败,被迫自杀,此后一直没有确定新的皇位继承人。一生共有6子,分别为太子刘据、齐王刘闳(早逝)、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少子刘弗

一心想要复辟家国的慕容博最后为何放弃了?

天龙八部当中的慕容博是一个不会被大家所忽视的角色,虽然这个角色在这本小说中并没有占有很多的笔墨,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文字来描写这个角色,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对慕容博很是好奇。慕容博他生下了慕容复,他自己本

武学高手慕容博想复辟家国最后为何放弃了?

天龙八部当中的慕容博是一个不会被大家所忽视的角色,虽然这个角色在这本小说中并没有占有很多的笔墨,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文字来描写这个角色,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对慕容博很是好奇。慕容博他生下了慕容复,他自己本

中英鸦片战争为何对日本影响如此重大?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历程,所以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中国,关闭已久的国门被它打开,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封建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近代史虽然只有150年,但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所带来的政...

清军入关后,满汉一体了,为何严禁汉人进入东北新疆

众所周知,清朝疆域辽阔,鼎盛时期大约有131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名列前茅。清朝这么辽阔的疆域,按理足以让百姓拥有糊口的田地,然而为何百姓却缺少田地,最终在不堪煎熬之下,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1

戎马一生卫家国,晚年混迹美人堆的落魄英雄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经说过「”第二继承人总是受到猜忌和怀疑”。确实如此,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为身在那个位置,有了那个能力,就是错,就会受到猜忌。今天我们要聊到的这位就是因为身怀大才而被兄长怀疑的英

我国古代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制度为何被淘汰

在我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语1911年。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在中国传承了足足有2000多年,对于中国统一民族国家的行程与发展、国家与政体、行政管理与官

古代日本为何没有太监? 不怕后宫通奸

...)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文章发表在大阪的报纸上,题目是《中国的宦官》。他说:“独我国自隋唐以来广泛采用中国的制度文物,但惟有宦官制度不拿来,这不能不说实在是好事。英国的斯坦特曾发表论文《中国的宦官》,一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