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古代杆秤的背后有什么文化奥秘
Posted 杆秤
篇首语: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目的,并且有助于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古代杆秤的背后有什么文化奥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古代杆秤的背后有什么文化奥秘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杆秤背后的奥秘。
杆秤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堪称“国粹”。杆秤由几个部件组成:一是秤杆,它粗的一端上有秤毫并且整个秤杆上镶有秤星;二是秤砣;三是秤盘。
秤砣也叫“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权衡轻重”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
而古人的称重器械在规格上与现代不同,古人使用的“铁坨秤”以十六两为一斤,半斤等于八两。
为什么我们的先祖会这样规定重量单位呢?其中又包含了哪些奥秘呢?
关于这个“把十六两”定为一斤,有着一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故事中记载道,当时秦国负责统一度量衡的不是秦始皇本人,而是丞相李斯,李斯其人极有才华,有了金刚钻才揽瓷器活,在收到吩咐之后,很顺利地统一了货币的规制、量器的大小,还有基础重量单位的定夺。但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让多少两等于一斤比较合适?李斯陷入了纠结之中,因为既然两的单位已经定下来,换算起来好像随意一点也没问题,但太随意了又有失考究。
举棋不定的李斯遂去问了秦皇,秦皇不说话,大笔一挥写下几个小篆:天下公平。李斯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他灵机一动,数了这几个字的笔画,欣然决定用十六两作为一斤。
虽说故事是这么来的,但这种历史小趣闻明显有后世编纂的成分在内,没什么科学依据,不可考。
事实上,探讨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实际的历史背景。
首先文化上,老祖宗的这些东西,必定是有着充满哲学智慧的解释。古人认为,人的一生,从生至死亡,如果有福有禄长寿,就说明人生是圆满的。
他们以星相作为测算命运、窥探天机的手段,星相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化。
古人视“北斗七星”为帝王之星,主生杀、执生死;“南斗六星”为生命之星,主生灵、执正道;“福禄寿三星”为赐福之星,主福寿、执吉凶。
这三大星相的总数为“十六”,因此古人将“十六”定为称量物体的基本单位。 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
古人将象征着“生死、正道、吉凶”的数字刻在秤上,是为了告诫那些心术不正的生意人,生死正邪全在一念之间,切莫为了贪图一点蝇头小利而抛弃做人的原则。
少秤一两货物,福星便会减去你的一点福气;少称二两货物,寿星便会减去你的一点寿命。
所以过去民间流传有“秤上亏心损阳寿,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诫我们,要买卖公平,生财有道。因此秤在人们心目中被认为是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过:“我心如秤,不能随人低昂”,而这个说法已经超越了商市买卖,升华到了人格、品德的高度。所以奉劝各位生意人以诚为本、以义为先、多积阴德,少占便宜。
古人认为北极主生,南极主死,天上的北极星指引方向,因此,定盘星是代表着北极星,十六两的星分别代表着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并要求商人要公平交易,如果少给人一两,就表示坑人者无福,少给人二两少禄,少给人三两则短寿。
八两为半斤,因此人们常常说“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人差不多。
当然,古人的智慧并不仅仅是观星探相那么简单,还跟当时的生产条件和制度有关系。
首先当时标准参照物,一斤就是十六两。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国以黄金作为称量物体的单位。打个比方,秦始皇规定一尺为23厘米,那么一寸也就是2.3厘米。
《汉书食货志》上说“黄金方寸为斤”,方就是尺,也就是23厘米,寸就是2.3厘米。用黄金打一个长23厘米、宽2.3厘米的立方体,测量出的重量等于十六两,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斤。不过古人的“克数”与现代不同,所以古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多一点。
《三国演义》中关羽使用的冷艳锯有82斤重,实际上只有41斤,或者不到50斤。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延用十六两制,但是将一两定为31.2g,一斤定为500克。
直到1959年,我国才使用“十两制”,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称重单位。
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牵扯到一个进制问题,在古代的生产条件下,在秤杆上用二进制显然要比十进制好用。大家不妨想一想,在秤杆上是十等分的刻度好制作还是十六等分的好制作?
这里有些朋友估计会说是十等分,但其实是十六等分。因为在古代刻量工具缺乏的情况下,想做到等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最简单的就是对折,也就是二进制的一个雏形。既然是对折那就只能是二四八十六这样,所以才有了十六等分。
先秦时期不论科技还是生产力都远远不如今天,就是杆秤也不普及,老百姓更多地使用简易的天平来称量。
只要有一个一斤重的砝码(即“权”),运用天平原理,跟砝码一样重的物体就是一斤;如果物体比较轻,把砝码对半分,正好就是半斤;如果物体还是轻,继续平分,就是四分之一斤。如此步步逼近。
如果采用十进制的话,到四分之一斤这里就不是整数了,确定临时砝码的难度上升。所以斤两换算的进制采用二的次方数最为方便。
如果不是这样,肯定早就用十进制了,毕竟好换算。
相关参考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三百三十五):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时。君子信不以彼易此也。在北洋史上,鸡零狗碎有很多,壮怀叹惋也存在,但是军阀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日本一直是不得不重视的卧榻之狼。
今天读一本书,偶然间看到「”熵”这个字,本以为是个寻常不过的汉字,谁知道了解之后,令人大吃一惊。它背后所隐含的奥秘、哲学、道理,无不让人称奇。它甚至还能解开宇宙和生命的奥秘。究竟怎么回事,且听作者分解
杆秤gǎnchèng秤的一种、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秤锤,提绳等组成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
乾隆皇帝对古代文化造成了哪些影响?《四库全书》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总共长达63年。
乾隆皇帝对古代文化造成了哪些影响?《四库全书》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总共长达63年。
中国人崇尚“木头”生活,个别时候已临界偏执,比如,他们喜欢一整块的木头家具—甚至是一整块的木头棺材,就像很多人都惊叹于石狮子口中的那块圆滚滚的“绣球”是怎么放进去的一样,人们对一块整木雕刻出一个可以自
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古代农耕社会下,人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温饱,而在广袤的土地上,充满智慧的老祖先,因势而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它们各占一席,独领风骚,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至帝王,下旨百姓的喜爱,
生平刘承规,本名承,字大方,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的父亲延稻,曾任内班都知,是一位高级宦官。建隆年间,刘承规补为高班,官不过从九品,相当于中下县的县尉或主簿。由于他勤奋好学,做事认真.又很精干,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群众的言论,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焚书的确是对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极大破坏。但秦始皇雄才伟略,他不可能不懂得知己知彼,
动物迁徙的奥秘导读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动物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就会大规模地举家迁徙到千里之外,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很难阻止它们迁徙的脚步。那么,这些动物在长途跋涉中,会不会因为路途遥远而迷路呢?它们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