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秦人到底是不是出自东夷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秦人到底是不是出自东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秦人到底是不是出自东夷

秦人起源于哪里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随着近年来《大秦帝国》电视剧的热播,大家对于统一天下、建立中华第一集权帝国的秦人的关注度很高。不过有关秦人的起源问题,百余年来一直争议不断:《史记》等古书记载秦人是东夷伯益之后,但近现代以来以国学大师王国维和历史大家蒙文通、丁山等为代表的学者,却认为秦人其实是出自西戎,《史记》上所讲的秦人早期故事不过是秦人发达以后附会编造的。那秦人到底是不是东夷?如果是,作为东夷人的他们又是怎样跑到陇西的?巧的是,21世纪初,清华大学从海外回收一批战国楚简,其中有一编被史学家命名为《系年》的编年体史书,书中第三章有如下记载:

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录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

引文中的录子耿,唐封叶曾介绍过,即太保簋铭文中的录子圣,也就是传世文献中所说的禄父(武庚)。因此《系年》引文的第一句,说的就是周公旦东征第一年削平“三监”管、蔡、霍和商人王子禄父一事。谁杀死了纣王的儿子武庚?西周金文给出了答案那么后面的几句都是讲些什么呢?唐封叶结合《史记》《逸周书》《孟子》等其他文献再来细说说。

话说“三监”和禄父被灭后,反周联合阵线就只剩下属于东夷的奄国、蒲姑国、徐国、丰国和熊姓、盈姓等一众小国。他们中最强大、对商朝最忠诚的,要数奄国。

当年周武王死后有两个东夷国君积极撺掇禄父反周复商,一个是蒲姑国国君,另一个就是奄国国君。奄国位于今天山东曲阜以东一带,又称“盖”,古书上常称之为“商奄”或“商盖”,单从这称呼也可以看出它与商朝的关系非比寻常。以前文章中唐封叶曾介绍过,商人在商王盘庚迁都安阳殷墟以前,曾经多次迁徙国都,有“前八后五”之说(灭夏前迁了八次,灭夏后定都殷墟前迁了五次),这个“奄”就是商人灭夏后第四次迁都所在,也即第18代商王南庚所迁都之地。后来第20代商王盘庚迁殷,就是把都城从奄地迁到殷墟的。

作为原商朝旧都所在的奄国,很久以来就是安阳、朝歌以东最大的商人大本营。而且当年牧野之战后,虽然周武王派出将领征讨四方,但从时间上看,外出的周军都在一二十天内就返回向他报捷了,显然他们攻打的地方距离朝歌都不远。武王时周人的军队,应该没有打到“远东”的奄国。奄国在武王伐纣时期可能只是迫于形势很快就归顺了周朝,军事实力想必损失不大。周公东征后,当禄父失败、北逃得无影无踪时,那些群龙无首但仍不愿投降周人的殷商顽民,要想再次对抗周人,只有逃到他们最后的抵抗大本营——奄国了。所谓的“飞廉东逃于商盖氏”就是指此。

那么飞廉是谁呢?《史记》记载,飞廉和他的儿子恶来当初都是纣王的宠臣。飞廉善于奔跑,很可能是精于驾车之术,后世因此把他神话为风神;而他儿子恶来则力大无穷,是著名的大力士,后世常用他的名字代指力士。

传说飞廉和恶来的远祖就是曾辅佐大禹治水的东夷君长伯益。伯益生有二子,长子名叫大廉,为“鸟俗氏”;次子名叫若木,为“费氏”。夏末时若木有个子孙叫费昌,因见夏桀无道,就投奔了成汤,并在著名的鸣条之战中担任成汤所乘战车的御手(驾车人)立下大功。到商朝第九代国君、中宗太戊在位时,伯益长子大廉的一个子孙中衍,又被太戊任用为自己的御手。后来中衍的玄孙中潏(jué)被商王向西分封到霍太山(今山西霍州)一带,以充任商朝的西部屏障。这中潏就是飞廉的父亲、恶来的爷爷。

武王伐纣时,恶来与纣王另一宠臣费仲(费昌之后)为纣王力战,最后都被周军俘虏,并在周朝于岐山举行的告庙祭祀大典上,被周人杀了祭祀先公先王。但是恶来的父亲飞廉,却因为战前被纣王派到北方担任出使任务(想来应该是去联络北方诸侯以对付周人),侥幸逃脱了性命。

飞廉从北方返回后,商朝已经灭亡,周武王也班师西归了。忠于纣王的飞廉听说故主已死,悲痛欲绝,于是回到霍太山筑坛,向纣王的灵魂汇报出使情况。《史记》说飞廉在筑坛时挖到一副石头棺材,上面写着:“上帝命令飞廉不得参与殷商之乱,赐你石棺来显耀你的家族”,因此飞廉就死了,并以石棺下葬在霍太山。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忠心商纣、且儿子被杀的飞廉,怎么能不向周人报国仇、雪子恨,就甘心这么死了?与《史记》记载不同,孟子则说,飞廉后来是被周人驱赶到东海边而死的,新问世的《系年》也支持孟子的说法。历史上的飞廉,很可能是先把对纣王的忠心转移到商人新君禄父身上,随禄父起兵反周复商。禄父失败后,誓与周人不共戴天的飞廉,又东逃到奄国一带,准备与周人做最后的一拼。这里还要多说一句的是,奄国东南的叛周之国徐国,还是飞廉的同族。因为飞廉是伯益长子大廉的后人,而传说徐国也是伯益次子若木(费氏)后代的封国。

唐封叶之前文章还提及,纣王当年为了夺取战略资源海盐,曾大举东征东夷,取得一定胜利后,为了镇压时刻想反扑的东夷人,留下不少兵力在当地驻守。这些留驻东夷地区的商军,很可能也汇聚到了奄国周围。

因此周公旦此时面对的奄国,成了顽固反周的商人们的最后堡垒。再无退路的反周殷人遗民,必将困兽犹斗,与周人做最后的决战。在这种情形下,周公旦在军事上不得不思虑再三:灭奄这一仗,到底该如何打?是先进攻商人聚集的奄国,还是先进攻其他东夷诸国?

周文王时期的旧臣辛甲大夫(又称辛公甲),归周之前曾任商朝的史官,了解东方的情形。《韩非子》一书记载,东征时随军的他向周公旦建议说:“大国难以攻取,小国容易降服。不如先降服那些小国,再来拿下这个强大的奄国吧。”

周公旦闻言欣然接受,决定还是采取先弱后强、先扫清外围再攻取坚城的策略。东征的周军,兵分南北两路进军:北路周军攻打位于今山东北部的蒲姑国(山东博兴县)和丰国(山东淄博高青县)。这蒲姑国,也是东夷系统中一个较强的国家。但北路周军是由西周猛将太师吕尚(姜太公)统帅的,所以二国虽然激烈抵抗,最终还是被灭,其君主都被周军抓住杀了头。南路周军进攻位于现在鲁南、苏北一带以徐国为首的一帮盈(嬴)姓、熊姓东夷小国。这徐国,周代青铜器铭文里写作“余”或“”(读若涂),当时位于奄国(山东曲阜以东)的东南面,也是东夷盈(嬴)姓国中势力较大的一支。但在周公旦东征大军的凌厉攻势下,徐国和附近的其他熊姓、盈(嬴)姓小国,或是投降,或是逃散(当时很多东夷小国还处于游牧或渔猎的经济状态)。那时东夷地区,很多地方都是原始森林。据孟子他老人家讲,周军为了搜索那些密林中的反周夷人,深入险阻,甚至把虎、豹、犀牛、大象等野兽都惊得四散逃跑。

南北方向的敌人都平定后,周公旦开始集中兵力,对付城高池深的强大奄国。已经斩杀禄父(武庚)的召公奭,应该也率领所部从北方赶来助战。为了鼓舞周军士气,目睹最后的胜利,少年天子成王更是御驾亲临。(据太保簋铭文,成王很可能在周军征讨武庚的时候,就离开镐京前往旧商王畿一带了)。果然,成王的到来,让前线周军士气大振。随后周人东征大军对奄国发动了迅猛的攻势。当时在周王室中担任太祝(掌管祭祀)一职的周公嫡长子伯禽,在战斗中表现尤其英勇。也许是奄国国君见大势已去,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所以他选择了投降,周人终于拿下这个东方最大的反周堡垒,并俘获奄国国君。

话说奄国被周人攻取后,纣王的忠心大臣飞廉仍不甘心失败,率残部继续东逃,企图再与周人对抗。周朝大军则紧追穷寇,最终在东海边追上飞廉,击溃其部众,并将飞廉斩杀。

攻灭奄国、消灭飞廉后,周公旦为了彻底摧毁这个反周巢穴,采取了分散安置的政策:他将被俘的奄国国君和一部分居民,北迁到蒲姑国一带,交给后来于蒲姑建立齐国的太师吕尚(姜太公)看管;剩下的那部分商奄居民,则留在本地交给自己的长子伯禽管理,变成后来鲁国国民的一部分;而据“清华简”《系年》引文记载,他还把嬴姓的飞廉余族,强迫西迁到千里之外的“邾圉”这个地方。据已故历史大家李学勤考证,邾圉就在现在的甘肃甘谷县西南。《系年》还强调,这些西迁邾圉之人,就是秦人的祖先!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原来经常被战国时的东方六国骂为“戎狄”、被近现代一些历史大家认为是戎族一支的秦人,其实确实起源于东方!是因为秦人祖先飞廉忠于纣王和禄父,率族人一再反周,才在周公东征胜利后被周人强制迁徙到西方戍边的!说白了,东方秦人是被西方周人充军发配到西方的!

回过头来说周公东征。征服奄国,兵压东海,标志着周公旦指挥的这次周人大远征,最终以胜利告终。西汉《尚书大传》有云: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这就是指周公自成王继位以来摄政,第一年联合召公奭,“内弭父兄,外抚诸侯”,消除西周朝廷内部纷争,团结了王室、大臣;第二年消灭了管、蔡、霍和禄父叛军;第三年削平东夷,征服奄国。

周公东征胜利的意义,十分重大深远。其实当年武王伐纣宛如一场闪电掏心战,实际征战时间不到一月,只是斩杀了商纣王、扫荡了商王畿内一些地方,迫使天下诸侯表面臣服;但因为自身力量不足,以及怀柔商人的政策考虑,武王并没有完全肃清商人的势力。而周公东征历时近三年,战场范围数千里,真正摧毁了商人的根基,牢牢控制住了商王畿广大区域,彻底消除了商人复辟的可能,并把周人的势力扩张到东部沿海,将东夷地区逐渐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下,完成了纣王想做但没能真正做到的事情。故而周公东征征战的时间和空间,影响的深度与广度,都是武王伐纣的数倍。假设东方大叛乱时,西周王朝真的被主和派势力所把持,没有周公东征,那么周国即便不灭亡,后世一统天下近300年的西周王朝铁定就不存在了,天下也会重新回到多股势力争雄的乱世。这样一来,中国政治、文化、族群的未来走向会如何,实在是难以预测。中国有个词语,叫“再造之恩”,周公就是那个“再造”西周王朝的人。可以说,周公是那个没有“开国之君”名头的西周开国之君之一。(唐封叶以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可以说有三位,也就是文王、武王、周公。)

相关参考

秦人是东夷人和戎人的后裔

秦国的始祖是秦非子,有人说秦非子乃是东夷人和戎人的后裔,善于养马,因此才被周孝王分封秦地,成为秦国的始祖。有些史籍也模模糊糊的,比如说《史记》中记载周孝王想分封秦非子为附庸专门养马,征求申候的意见。申

难怪秦国能一统六国

关于秦人起源,学术界主要有「”秦出东夷”和「”秦为西戎”这两种观点。由于《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是「”在西戎,保西垂”,认为秦人出自西方,所以「”秦为西戎”成为千年来的主流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史记》

历史秘闻 景泰蓝到底是不是出自中国

还不知道:景泰蓝出自哪里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景泰蓝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个玩意好是好,但是就是有一点点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个景泰蓝过于小众,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景泰蓝了,

秦武王嬴荡简介 嬴荡到底是不是昏君

秦武王嬴荡简介嬴荡到底是不是昏君?  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是诸国混战的时期,战国列强,春秋五霸,没谁能彻底统一天下。为何最后是秦做到了?  最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秦人重武,一代又一代的秦国君臣奋

秦武王嬴荡简介 嬴荡到底是不是昏君?

  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是诸国混战的时期,战国列强,春秋五霸,没谁能彻底统一天下。为何最后是秦做到了?  最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秦人重武,一代又一代的秦国君臣奋斗,缔造了强劲的秦国大军。别看最后

秦统一六国,为什么我们叫 ”汉人”,而不是 ”秦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断,随着秦国的崛起,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不叫秦人,而叫「”汉人”?在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

司马懿到底是不是三国时期智商最高的人

司马懿是个有本事的人,史书说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且出自名门,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的大官,司马懿本人博古通今,学问很大,但他对于当时大汉的实际掌权者曹操并不感冒,他知道曹操用人要好

”五胡乱华”这场历史悲剧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不是司马懿

问题如下:为什么说五胡乱华这一场悲剧,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这条出自网友的问题指向性够明显的,基本上已经把司马懿先期钉在耻辱柱上,唾上三天的痰了,但是三解,还是得好好拆解一下。回答如下:这个设问逻辑,其

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杜甫作诗到底是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呢

前几天回覆了一个问题:杜甫的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何懂得?是哗众取宠吗?媒介首先要说的是,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当然谈不上哗众取宠。这首诗出自他的七言律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原诗为:为人道僻耽

王者荣耀的鲁班7号历史原型到底是谁呢?

说起王者荣耀,大家是不是都眼前一亮,毕竟这款手机游戏已经火遍大江南北了。很有意思的是王者荣耀里的很多人物都出自古代的历史人物。虽然有很多文章都对王者荣耀对青少年学习历史可能不太好,不过它毕竟只是一款游